《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知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讲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内容提要一、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背景三、我国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四、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条文讲解引言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综合定义: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
2、内部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各项活动的自律系统。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属于管理学科范畴,产权经济学、系统控制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是其重要的理论支柱。一、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一)内部牵制阶段人类自有了群体活动,就有了一定的内部控制。1、内部牵制的萌芽时期古埃及人每当将货币存入银库时,首先由记录官在银库外加以记录,然后接受银库出纳官的监察和登记。罗马帝国的双人记账制。2、我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100至前770年),赋财的掌管和使用分离,标志内部牵制制度基本形成朱熹在评述周礼理其财之所出指出“一毫财赋之出入,数人之耳目通焉”。美国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
3、菲尔德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3、十五世纪末,借贷记账法在西方得到广泛运用,标志内部牵制走向成熟。意大利等地商品经济发展,类似银行的贷金业兴起,一部分人出资委托一部分人在海外经营等,使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于是出现了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主要作法,以钱、账、物等为主要控制对象的内部牵制。借贷记账法是当时进行账目核对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成为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产业革命相继在英美等国完成,出现了生产社会化,资本大众化的形成,对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的
4、要求日益强烈,为了提高企业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和加强各项经济活动的内部管理,企业界和学术界开始了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如泰罗制)。于是,以职务分工和账户核对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逐渐演变为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内部控制制度。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首次在文告中使用了“内部控制”一词。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首次对内部控制作出权威定义:“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订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按照这个定义,内部控制就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范围。-1958年其发布的独
5、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的报告,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12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赋予内部控制新的涵义,即“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这个概念相当的宽泛,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西方学术界对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进
6、行研究时,逐步发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88年发布审计准则文告第55号,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内部控制”一词。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1、控制环境;2、会计制度;3、控制程序变化: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是隶属于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主持发起组织的委员会,是一个通过商业道德、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公司
7、治理结构以致力于改善财务报告的美国民间组织。COSO形成于1985年,研究导致虚假财务报告的偶发因素,并为上市公司及其独立审计师,为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其他监管机构以及教育机构提供建议。该委员会由美国五个主要财务职业协会共同主办:AAA(美国会计学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FEI(财务经理协会)、IIA(内部审计师协会)和 NAA(全国会计师协会,现为IMA管理会计师协会)。它完全独立于各主办组织,代表来自于工业、公共会计、投资公司和NYSE(纽约证券交易所)。1992年,COSO委员会 提出专题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COSO委员会指出,内部控制
8、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括五个要素: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4、信息与沟通;5、监督。这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控制环境和会计系统的基本内涵,而且形成了特定目标指导下的由五个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框架: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与沟通为载体,监督为保证。(五)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20012002年,美国相继爆发了安然、施乐、世通等超级大公司的一系列财务丑闻,给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信心造成前所未有的打击。
9、美国毅然出台了著名的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PCAOB)。COSO委员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市场竞争和不确定性加剧,在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仍具有以三个方面的主要缺陷:没有明确企业战略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仍将其视为管理工具而非管理本身;没有明确企业应当在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之上建立内部控制;它只能为企业经营提供合理的保证。进而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
10、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第一维企业的目标有四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四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企业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 企业
11、层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背景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企业管理松弛、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为了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加强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多年来,强化内部控制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重要话题,很多企业也初步建立和实施了内部控制制
12、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内部控制的内涵应有所扩展;同时,政府各部门对企业的内控要求也有待于进一步协调,以便为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价提供统一标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控机制”;2004年底和2005年6月,国务院领导同志连续两次就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其中,2005年6月,在财政部、国资委和证监会联合上报的关于借鉴萨班斯法案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报告上作出批示,同意“由财政部牵头,联合证监会及国资委,积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公认的企
13、业内部控制指引”;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许多监管部门、大型企业、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与此同时,按照科学民主决策精神,公开选聘了86名咨询专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部控制科研课题,为构建我国内控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支持。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会暨首届企业内部控制高层论坛。会议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
14、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物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会上并就贯彻实施基本规范作出了部署,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经验交流。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指出:基本规范的制定发布和若干配套指引的公开征求意见,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审计准则正式颁布和顺利实施之后,财政、审计、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和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财政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着力抓好基本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
15、。他强调,下一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实施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实施成本,稳步扩大基本规范实施范围;二是着力加强宣传培训,为贯彻实施基本规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三是着力健全内控规范体系,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控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控实施体系;四是着力巩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高质量的内控标准体系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五是着力推进内控国际趋同,通过促
16、成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与国际内部控制框架的趋同乃至等效,为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积极支持;六是着力发挥体系联动效应,研究分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教育与人才评价、信息化建设之间的联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联动效应,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三、我国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一)立足国情,实行创新作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依据和基本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必须与我国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必须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协调,必须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协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只有扎根于我国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环境和企业鲜活实践,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17、。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又要求我们必须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因此,只有认真梳理、总结、提炼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做法经验,科学研究、分析国外内部控制发展动态、框架模式和成熟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着力体现中国魅力,才能切合实际,既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国际发展潮流保持协调,又能增强我国在内部控制国际协调与趋同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本着这一原则,我国在起草过程中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进。对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尤其是
18、COSO框架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基本规范中。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 报告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主要考虑是:内控基本框架,好比会计要素一样,都存在国际趋同问题,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内控框架,能够使我们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并为我国境外上市公司,特别是在美上市公司符合上市地内控监管要求提供有益参考。至于是5要素还是8要素,综合考虑,5要素框架相对较成熟、较稳定,包括美国证监会等推荐、参照的框架仍是5要素框架,同时,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也应适当体现8要素框架的先进理念。在借鉴国外内控框架的同时,我国力求创新并取得点滴成果:一是内容创新。基本规范中的5要素
19、框架并未照抄照搬国外的框架,而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了较大调整,并在内容上大大充实,在表达方式上符合我国法规特点、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使国外提出的较为宏观、抽象的内控理念转变为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内控规定。二是体系创新。除基本规范之外,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征求意见,起草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以形成全方位、立体性推进内控体系。我国的企业内控体系,将是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衔接有序、整体互动的有机统一体。三是机制创新。我国的内控体系建设任务,是各部门、各方面通力合作、合力推进的,这使得内控问题从立法规范、标准建设、宣传培训、组织实施到监督检查等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
20、,避免了单纯从某一局部、某一方面入手可能造成的局限和被动。基本规范应用指引 评价指引 鉴证指引(应用指引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资金、采购、资产、销售、研发、工程项目、全面预算、合同、内部报告、信息系统等内容,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二)突出重点,解决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内部控制涉及的领域已非常广泛,覆盖公司层面、业务层面的几乎所有活动,远远突破原来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的范围。但作为由政府部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如果一开始就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可能事倍功半,难于操作。只有选择现阶段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市场经济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规定,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才能取得突破
21、,并带动其他方面逐步规范起来。因此,我国在对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自由竞争的需要建立全面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同时,对一般性企业,至少先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并着重就影响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的重要业务与事项进行了规范,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核心的内控机制。(三)降低成本,稳步推进在我国,内部控制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毕竟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与先前的内部牵制有着本质区别,特别是我国企业在法制意识、制度基础、风险理念、经营风格等方面与欧美企业还存在较大差异。把内部控制作为贯穿企业经营管理与风险控制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来建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起步阶段,还需要一个加强引导、深化认识的过程
22、,还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分步实施、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和有关监管措施的出台,必须考虑企业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必须考虑企业的实施成本。我国境外上市公司为达到上市地内控监管要求而付出的巨大成本,以及有关国家对相关内控监管要求的激烈论争,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思考和启示。在调研过程中,许多企业流露出对实施成本偏高、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的担心,也对政出多门、要求不一、企业无所适从表示顾虑。虽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是趋势、是方向、是进步,但难以一蹴而就。操之过急,可能事与愿违,陷于被动。在现阶段,应当在宣传普及内部控制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先在一部分企业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逐步成熟后
23、再扩大实施面。四、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条文讲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7章50条,包括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等内容。第一章 总则(一)制定宗旨: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制定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三)企业内部控制定义:本规范所称内部
24、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四)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五)一般原则:1、全面性;2、重要性;3、制衡性;4、适应性;5、成本效益。(六)五大要素:(一)内部环境;(二)风险评估;(三)控制活动;(四)信息与沟通;(五)内部监督。(七)实施要求:1、总要求: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国家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制定2、对内控信息技术手段要求:企业应当运用
25、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认为操纵因素。3、对实施主体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企业应当根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八)国家监督职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九)社会监督职责: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26、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第二章 内部环境(一)企业内部基本职责和权限1、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2、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3、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4、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二)内部控制中各领导层职责: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
27、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三)审计委员会职责:1、审核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实施情况,并向董事会作出报告。2、指导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监督检查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情况。3、处理有关投诉与举报,督促企业建立畅通的投诉与举报途径。4、审核企业的财务报告及有关信息披露内容。5、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协调。(四)对内设机构的要求: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五)内部
28、审计机构: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并配备与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相适应的人员和工作条件。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应当由董事会授权或者企业章程规定的有关机构承担上述职责。内部审计机构原则上不得置于财会机构的领导之下或者与财会机构合署办公。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授权开展审计监督,其工作范围不应受到人为限制。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视具体情况,可以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者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任职资格。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内审人员从业资格,拥有与工作职责相匹配的道德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六)人力资源政策:1、员工的
29、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3、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4、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5、有关人力资源的其他政策。(七)企业文化: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八)法制建设: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
30、案制度。第三章 风险评估 (一)设定的控制目标,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二)内部风险因素: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5、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三)外部风险因素:1、经济形式、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督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
31、境因素。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四)定量分析方法: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度量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频率、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将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和结果量化。(五)定性分析方法:是凭借分析者的经验,或者业界的标准和惯例,为风险管理诸要素(资产价值,威胁的可能性,弱点被利用的容易度,现有控制措施的效力等)的大小或高低程度定性分级,例如“高”、“中”、“低”三级。定性分析的操作方法包括小组讨论(例如Delphi 方法)、检查列表(Checklist)、问卷(Questionnaire)、人员访谈(Interview)、调查(
32、Survey)等。(六)风险分析标准:企业应当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科学合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标准。(七)风险排序: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依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对企业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排序,确定应当重点关注的重要风险。(八)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1、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
33、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2、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3、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第四章 控制活动 (一)控制方法: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审核监督业务经办授权批准(二)控制措施: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记录财产保管2、授权审批控制:企业根据常规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1)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
34、别授权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2)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3、会计系统控制: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同意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
35、技术职务资格。大中型企业应当设计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4、 财产保护控制: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财务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5、预算控制: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6、 运营分析控制: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7
36、、绩效考评控制: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8、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时间,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一)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二)信息收集: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
37、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三)信息沟通: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券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四)信息安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
38、开发和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五)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1、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2、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3、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4、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六)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
39、、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第六章 内部监督(一)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
40、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三)内控评价:企业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四)内控档案: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第二讲 政府补助第一节 政府补助概述一、政府补助的概念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41、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中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如财政、卫生、税务、环保部门等;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类似组织也视同为政府。二、政府补助的分类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三、政府补助的特征1、无偿性。政府补助是单方面的、无偿的,属于非互惠交易,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未来也不需要向政府以提供服务、转让资产等方式偿还。但是,通常附有一定条件的,包括:(1)符合政府补助的政策规定;(2
42、)符合政府补助规定的用途。 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企业相关的所有权,政府与企业之间是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属于互惠交易,不属于政府补助范围。 政府的资本性投入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属于政府补助的范畴。如在拨款时规定作为”资本公积”处理的专项拨款等。2、直接取得资产。政府补助表现为政府向企业转移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1)如向出口企业退还的增值税不属于政府补助。 税法规定,增值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出口环节免征增值税,退回出口货物前道环节所征进项税额(2)免税、减税、增加计税抵扣或抵免等税收优惠未纳入政府预算,也不适用本准则。如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5年内减征
43、或免征所得税。四、政府补助主要形式1、财政拨款:如拨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粮食定额补贴、研发补贴等。2、财政贴息:如向中小企业贷款、向高新产业贷款贴息等。(1)财政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受益企业;(2)财政贴息资金拨付贷款银行,由银行以优惠利息向企业贷款。3、税收返还:按照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属于以税收优惠给予的政府补助,应确认为当期损益。4、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如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森等。五、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一)政府补助的确认 1、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2、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二)政府补助的计量 1、货币性资产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
44、 (1)通过银行转账等方式拨付的补助,通常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2)确凿证据表明是按固定定额标准拨付的,如实际销量、储备量与单位补贴定额计算的补助,可以按应收的金额计量 。2、非货币性资产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1)发票、单据注明价值的,注明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2)没有注明价值或注明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大、但有活跃交易市场的,根据确凿证据表明的同类或类似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3)没有注明价值、且没有活跃交易市场、不能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名义金额即为人民币1元。如取得的天然林等生物资产。第二节 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我国采用收益
45、法,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举例:见P235-237一、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资产相关”指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相关:应先确认为一项负债(递延收益科目),自相关资产形成并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以后各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科目);名义金额计量的,按1元计入资产和当期损益。在使用寿命结束前出售、
46、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的当期损益。 政府补助返还时,(1)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2)不存在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举例见P238-239三、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这类政府补助时,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如不能区分,企业可以将整项政府补助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例】A公司206年12月申请某国家级研发补贴。申报书中的有关内容如下:本公司于206年1月启动数字印刷技术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60万元、为期3年,已投入资金120万元。项目还需新增投
47、资240万(其中,购置固定资产80万元、场地租赁费40万元、人员费100万元、市场营销20万元),计划自筹资金120万元、申请财政拨款120万元。207年1月1日,主管部门批准了A公司的申报,签订的补贴协议规定:批准A公司补贴申请,共补贴款项120万元,分两次拨付。合同签订日拨付60万元,结项验收时支付60万元(如果不能通过验收,则不支付第二笔款项)。A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1)207年1月1日,实际收到拨款60万元:借:银行存款 600 000 贷:递延收益 600 000(2)自207年1月1日至209年1月1日,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分配递延收益(假设按年分配):借:递延收益 3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00 0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