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988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防治原则与治法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Principal & the Method ofthe Treatment,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本章重点,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 具体化。,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

2、治疗总则。,第一节 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 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养生保健,(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二)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一、预防为主,二、治病求本,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且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亦同此义。,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

3、。,(一)正治与反治, 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常用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常用的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

4、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一)正治与反治,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闭经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一)正治与反治,(二)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 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

5、后,再治其本证。如大出血者,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血止后再治其本病。, 缓则治其本 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虽见有其标证,亦应针对其原发病之本来加以治疗。, 标本兼治 指其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三、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为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以“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之法,清泻其阳热,治疗阳热亢盛的实热证;以“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之法,温散其阴

6、寒,治疗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一)损其偏盛,(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四、扶正祛邪,疾病的演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故这是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五

7、、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同为感冒一病,可有风寒、风热、暑热、气虚等不同,治法亦各有不同。,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如久泄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等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但辨证如果均符合中气下陷这一证型,则治法皆应以升提中气方法进行治疗。,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不宜过用辛温发散

8、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冬季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当慎用寒凉,以防伤阳;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化湿、渗湿之品。,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剂必须慎用;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外,同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地区,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二)因地制宜,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三)因人制宜,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宜偏

9、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第二节 治 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主要的基本的治疗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法、清胃泄热法、温补脾肾法等。以下介绍属于共性的治疗大法,即八法。,一、汗 法,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

10、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此外,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疹将透未透等有表证者,也可运用。,二、吐 法,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三、下 法,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泛,除适宜于外感病

11、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外,凡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皆可采用。,四、和 法,五、温 法,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它是采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方药,从而达到消除沉寒痼冷,补益其阳气之目的一种治疗方法。温法,适用于里寒证。,六、清 法,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治疗范围广泛,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清热法的运用,根据热病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火热所伤脏腑有异,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泻脏腑等不同用法。,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补法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还依其不同的病情,选用峻补、平补、缓补等治法。,七、补 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八、消 法,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