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5548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8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5827113.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收入分配理论前面各章讨论了市场上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决定问题,但均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这一条件。本章将放松这一假定条件,分析生产要素市场。由于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决定了各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重要性,因此,要素价格决定理论也称为“收入分配理论”。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一、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所谓生产要素,也称生产性资源,或简称要素,是指为社会总产品的创造做出了贡献的资源。19世纪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类,它们的价格则分别称为地租、工资和利润(包括利息)。到了19世纪晚期,增加了第四个要素企业家才能,从而,利润成

2、为企业家的报酬,利息则成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地主、工资收入者则作为土地、劳动的所有者,获得地租和工资。因此,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从生产者角度看,是生产要素的价格,或生产成本;而从要素所有者角度看,则分别是各所有者的收入。从而,要素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理论,就是分析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是如何被决定的。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一种是由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 B. Clark)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另一种是由马歇尔提出的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前者主要考虑了生产要素的需求,而后者则综合考虑了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二、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

3、求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是满足生产需要,即最终生产出满足消费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正因如此,最终消费需求也就决定了生产要素的需求。或者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对消费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而是一种“派生需求”,如果消费者对某种产品需求增加,则厂商对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会增加,反之则反是。同时,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也取决于用这种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弹性。如果所生产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大,则此生产要素的需求弹性也较大。要素需求不仅是一种派生需求,也是一种“联合需求”。假定生产一种产品需要至少两种以上要素,那么,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就存在互相替代或补充的

4、关系。因此,厂商对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要素的价格,也同时取决于其它要素价格的影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与产品市场的需求一样,也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这一特征可由边际生产力理论得到解释。三、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这一术语是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首创并进一步用于其分配论分析的。它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即边际物质产品MPP(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 有时被简称为边际产品MP)。而增加一个单位要素的投入 带来的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叫做边际收益产品MRP(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简写

5、为MRP)。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MRP=MPMR因此,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取决于两个因素: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物质产品(MP)的变化;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MR)的变化。特别地,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所带来的产量称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或劳动边际收益产量;最后追加的那个单位资本所带来的产量称为资本边际生产力或资本边际收益产量。下面我们来分析边际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假定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一种可变要素。那么,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其边际生产力最初上升,超过某一点后,开始下降。以劳动作为可变要素为例,劳动投入量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可

6、用图9-1中的边际生产力曲线表示。同样地,如果假定资本是可变要素,也可用图9-1来大致表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曲线,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最初上升,达到某一点后,出现下降。要素边际生产力曲线之所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原因,实质上就是第五章讲过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后者仅仅指边际产量递减,而前者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边际收益产品递减。因此,“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只不过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表现形式。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函数厂商对某一可变生产要素的需求函数,反映的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量与该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在本节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厂商面临的

7、是既定的要素价格。一、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前面我们讲到,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原则同样可以用于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不过,在这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要素数量本身的函数;要素的边际成本也是要素数量本身的函数。我们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收益产品”(MRP)。下面我们来具体说明,比较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即边际收益产品与生产的产品边际收益的区别。在这里,根据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而要素的边际成本也即要素的价格,不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而且,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厂商面临不变的产品价格,这样,厂商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也不变。因此

8、,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仅随着要素使用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在前面介绍的产品市场理论中,我们讲到,厂商的收益函数等于产品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其中,R、Q和P分别为厂商的总收益、产量和产品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为常数,因此,产品的边际收益MR,也就是收益对产量的一阶导数,它等于产品价格,即 MR=P。但从产品市场转向要素市场后,就必须进一步讨论。在要素市场上,收益是产量的函数,而产量又是生产要素的函数,因此,收益是要素的复合函数。假设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则收益函数可写成:R(L)=Q(L)P现在,自变量是劳动L,劳动的“边际收益”,也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是收益的一阶

9、导数。可以写成:其中,dQ(L)/dL或MP是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品,而乘以价格P后,就是要素劳动L的“边际产品价值”。因此,产品的边际收益是对产量而言,是增加单位产量的收益;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是对要素而言,是增加单位要素的收益。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假定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L,工资为W,那么,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即:MRP(L)=W上式也可写成PMP(L)=W由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要素的边际产品MP(L)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也就是说,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品将不断下降。又由于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不变,因此,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

10、斜。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由于产品价格P不变,故上式确定了从要素价格W到要素使用量L的一个函数关系,也即确定了厂商对要素的一个需求函数。满足上式的要素使用数量,也是厂商的最优选择。根据上式,可以得到厂商要素需求曲线的形状特征。假定开始时,上式是满足的。现在假定W上升。厂商为了重新均衡,必须调整要素使用量L,使得PMP(L)亦上升。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必须减少要素使用量L。反之,假定W下降,则必须增加要素使用量L。从而我们得到结论: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证明,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

11、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这样,给定一个要素价格如W0时,就确定了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从而,要素使用原则MRP(L)=W在几何图形上就会存在一个MRP(L)曲线与W0曲线的交点A(如图9-2)。A点表明,当要素价格为W0时,要素需求量为L。这就是说,边际收益产品曲线MRP上的A点,也是要素需求曲线上的一点。同样地,如果给定另外一个要素价格,就会有另外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与MRP相交,这一交点也确定了一个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因而也是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于是,我们得到结论:在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

12、下,而且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满足完全竞争条件,那么,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恰好重合。同样地,假定厂商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资本K。那么,我们同样得到厂同使用要素的最优原则:MRP(K)=PMP(K)= r式中,MRP(K)是资本的边际收益产品,MP(K)是资本的边际产品,r为资本的价格(利息率)。上式亦表明,厂商对资本的要素需求曲线不仅向右下倾斜,而且与资本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重合。现在我们考虑厂商同时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的要素使用。假定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f(L,K),劳动L和资本K的价格分别为W和r,表示利润。那么,厂商的利润函数为:(L,K)=P f(L,K)(

13、WL+rK)令一阶条件为0,得到:于是,我们得到: 即:前两式,即我们前面分析过的要素需求函数;第三式表明,厂商在选择最优要素组合时,要求在每一要素上的每一元花费得到的边际产品相等。现在我们从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推导出市场需求曲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不能象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那样进行简单加总而成,而是要经过一些调整。还是考虑只有一种生产要素L的情形。假定开始时,一家厂商F对L的需求曲线为MRP(L0),均衡点为E0,要素需求量为L0。当W0下降为W1时,均衡点应为E1,需求量增加为L1。但是,考虑到W0下降到W1,将影响到其他因素的变动,就须适当调整,因为,当WW1时,所有厂商都

14、会增加对L的需求量,从而该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如果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无变化,则该产品的价格就要下降。这时,即使要素的边际产品MP不变,边际收益产品MRP也会减少。从而,厂商F的MRP(L0)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到MRP(L1),交W1于E2,从而对L的需求量不是L1,而是L2。因此,连接E0、E2的曲线,就是厂商F对L的需求曲线。由于这一需求曲线考虑到了多个厂商同时调整的因素,因而可称为厂商F的“实际”需求曲线,它的形状仍然向右下方倾斜,只是更陡峭一些。将多个厂商的经过调整了的要素需求曲线进行水平加总,就得到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D,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二、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条件下

15、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产品市场非完全竞争情形,包括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三种。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厂商面临的产品需求曲线不是水平的,产品价格随着商品数量变化而变化,因而,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也将不同于产品市场完全竞争下的情形。为简单起见,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种卖方垄断厂商情形。所谓卖方垄断厂商,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而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这样,在要素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等于要素价格,但在产品市场上,产品价格则取决于产量,而产量又取决于要素数量;从而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表9-1可以说明。表9-1 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要

16、素数量L边际产品MP总产量产品价格P总收益边际收益MR边际收益产品MRP=MPMR3103320.066020494219.581917.715958501995016.4131675718.51054.514.9104.5766318113413.379.5856817.5119011.25694721712248.534注:本表主要引自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第296页。由表9-1可以作出要素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图。从形状看,卖方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但其原因,除了边际产品(MP)递减律的作用,还由于因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边际收益(MR)下降(事实上,边际收益总是小于产品

17、价格)。MRP现在,我们来推导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假定只有一种要素劳动L。首先来求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垄断厂商的收益函数可写成:式中,PQ(L)表示产品价格是要素数量的复合函数。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也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它是收益对要素的导数。即: 括号中的项就是产品的边际收益,也即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将厂商的收益写成产品(而不是要素)的函数:R=PQ=P(Q)Q那么,产品的边际收益就等于收益对产品(而不是要素)的导数,即:MR=QdP/dQ+P从而得证。由于,所以。其原因在于,边际产品MP引起了整个产品价格的下降。这样,我们就有: 其次,再考虑到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卖方垄断厂商按照

18、要素边际收益等于要素边际成本的原则必须满足:或上式确定了从要素价格到要素使用量的一个函数关系:给定一个要素价格,则有唯一个满足要素使用原则的最优要素数量与之对应,因此,上式确定了卖方垄断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函数。那么,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具有什么特征呢?假定开始时要素使用满足。现在让下降,那么为了维持等式成立,也必须随之下降,因而要素需求量必然增加。这就是说,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要素需求量将上升,因此,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且,与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一样,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但这里要注意的是:产品市场完全竞争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

19、只是边际生产力(MP)递减一个因素所致,而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之所以右下倾,却是由于边际生产力(MP)递减和产品的边际收益(MR)递减两个原因所致。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如图9-5所示。下面分析存在卖方垄断厂商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需求曲线。首先考虑多个厂商的共同调整是否会改变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假定要素价格下降,那么要素市场上所有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和产量均将扩大。但是,卖方垄断厂商自己产量的扩大不会改变它的产品需求曲线;其它厂商的产品因与厂商的产品不具有相关性,也不会改变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这样,尽管考虑多个厂商的调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从而它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厂商的要

20、素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其次,再来考察卖方垄断厂商条件下的要素市场需求曲线。假定要素市场包括n个不同的卖方垄断厂商,那么,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n个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向右下方倾斜。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要素价格的决定上节在分析要素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假定厂商面临的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或者说假定要素价格既定。本节将放松这一假定,考察要素市场的供给特征并最终决定要素价格。一、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的供给与价格决定我们这里的首要目的,是要推导出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为此,我们必须分析要素供给者的供给行为。所有的生产要素,可以被划分为原始要素和非原始要素两大类。前者如不

21、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们的供给从总量上说往往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它们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价格轴的垂线。非原始要素如中间产品、劳动力、资本等,其要素所有者可能是厂商和个人。作为提供中间产品的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间产品的供给曲线,已于前面分析过,是随着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增而向右上方倾斜。劳动力的所有者是个人或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必须注意的是,个人拥有的要素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既定不变的,例如,个人一天提供的劳动不可能超过24个小时,个人拥有的收入或财富也是受到约束的,不可能满足无限的当期消费与投资,等等。因此,对于个人或消费者而言,所谓要素供给问题的实质,可以看成个人(或消费者

22、)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下面以个人提供劳动这一要素为例说明劳动的供给行为。假定个人在某一时期(如一天)内的时间总量为,他将其分为“劳动供给”与“闲暇”时间两部分,劳动的价格为,劳动供给量为,“闲暇”时间为。劳动的供给可以获得收入,“闲暇”减少了劳动供给从而会减少收入,但也有效用,因此,效用函数可用表示。这样,个人的选择就是在劳动价格既定条件下,选择最优的(或),使得效用最大化。其预算约束条件为:即:两边同乘以,上式可改写为:我们现在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个人(或消费者)的劳动供给行为。以横轴表示“闲暇”时间,纵轴表示要

23、素供给所带来的收入,表明个人实际上是在“收入”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因而可作出无差异曲线U1,U2,U3如图9-6,其中U1U2U3。再假设个人在开始时拥有单位的时间和单位的固定非要素收入(如不变的财产收入,即图中的)。如果为0,即全部时间用于劳动的供给,将得到的要素收入则为,从而全部收入为;同样地,如果,那么,全部收入为,即点。因此,连接点K、A的直线,就是该消费者的预算线。显然,最优的收入与的组合点是,即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在这一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预算线的斜率为:从而,我们有:由于,我们可将上式改写成:上式即是一个关于与的关系式,表明二者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而

24、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要素供给函数。注意式中(或)总为负。假定开始时,上式是满足的,即个人处于最优状态。现在假定上升,那么为了继续满足上式,(或)的绝对值必须上升。根据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必须下降,也即必须上升。反之则反是。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结果这里的分析没有具体考虑个人对“闲暇”的特殊需求,有关详细的分析见本章第四节有关部分。如图9-7所示。下面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前面的分析表明,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要素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第二节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结论。因此,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及均衡数量,决定于要素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如图9

25、-8所示。二、要素市场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供给与价格决定我们知道,产品市场上的销售者常常具有某种垄断势力,同样地,要素市场的供应者也可以拥有某种卖方垄断势力。比如,某种拥有专利权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商。但一般来说,要素市场上的垄断因素要远远小于产品市场。下面我们来分析具有卖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均衡。西方经济学往往选用的一个例子是工会具有卖方垄断特征,图9-9显示了一个没有买方垄断的要素L市场,需求曲线DL它是各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加总。要素供给曲线SL描述了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下工人的劳动提供量。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点为,L*的工人将在W*的工资下被雇用。现在假定工会具有卖方垄断势力,它可以任

26、意选择工资率和劳动供给数量。在第七章第二节我们讲到过,作为产品市场上的卖方垄断者,其边际收益一定小于产品价格,或者说,边际收益曲线一定在需求曲线的左下方。同样地,工会作为要素的卖方垄断者,出卖劳动力的边际收益曲线也位于劳动需求曲线的左下方,并假定交横轴于。现在假定工会的目标是雇用工人数目最大化,它将选择点的竞争性结果。如果工会也象一个厂商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它将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即图9-9中边际收益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此时的均衡点为。这时,而。由于工人不能象完全竞争条件下一样全部被雇佣,工会往往采取限制入会的方式,只保证工会会员被雇佣。如果工会追求的目标是所有工人的工资总

27、额最大化,那么它将选择点,此时出卖劳动的边际收益为0。均衡点为。仍然有,。工会仍需限制会员入会人数。以上分析表明,在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要素的均衡价格往往高于竞争性价格,而要素提供量则小于竞争性数量。第四节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理论一、工资理论1、 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工资或工资率是劳动的价格。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也即厂商雇佣的最后那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因为,在静态条件下资本数量不变,劳动力的使用将呈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因此,最后雇佣的那个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就不仅决定他自己的工资,而且决定所有工人的工资。如图9-10所示。图中,最后一

28、个工人(第5个工人)的边际生产力为WL5,从而决定了工人的工资率为。边际生产力论实质上只考虑了厂商对劳动的需求,这一理论能够对于劳动力供给具有无穷弹性的情形进行较好的理论解释。2、 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马歇尔认为,可以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来说明工资的决定。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将所有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即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市场需求曲线。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则具有“向后弯曲”的特征。如图9-11所示。在点之前,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在此点之后,随着工资的增加,劳动提供量反而减少,供给曲线“弯”向左边。西方经济学用劳动者在“劳动

29、”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来解释其中原因。劳动可以带来收入,但“闲暇”也是个人所需要的一种“消费品”,二者具有替代关系,也都给个人带来效用满足。工资率的提高对劳动供给具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所谓替代效应,是指工资愈高,也就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高,或者说“闲暇”作为一种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个人将选择提供更多的劳动量;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工资愈高,个人的实际收入和购买力上升,因而能够“购买”更多的“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量。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对劳动供给具有相反的影响,其综合净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度。一般地,在劳动提供量不大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供给将会随着工资上升而上升,劳动供给曲线

30、向右上方倾斜;而当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已经较高时,收入效应往往占了上风,这时,随着工资的继续上升,个人反而减少劳动提供量,于是,劳动供给曲线“弯”向左边。符合劳动力供给“向后弯曲”假说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从历史统计看,20世纪初到现在,个人真实收入逐渐增加,而周劳动小时却在逐渐减少,由5060小时下降到3540小时。尽管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因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而向后弯曲,但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一般还是随着工资上升而向右上方倾斜。这是因为高工资可以吸引新的工人加入。这样,综合本章第二节关于要素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分析,劳动供求曲线的交点将决定一个均衡的工资和劳动数量。如图9-12所示。二、地租理

31、论地租是土地使用的服务价格,或者说是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收益或价格。地租理论要分析地租的决定问题。1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地租理论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地租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如果其他要素的投入不变,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同样具有递减特征,最后一个单位土地的服务产出,就决定了地租的大小。如图9-13,是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曲线,全部产量为,地租为,则分配给其它生产要素。2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地租理论按照均衡价格理论,地租是由土地市场上的土地供给曲线和土地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从而对土地的需求曲线,如同其它要素的需求曲线那样,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

32、既不能流动,又不能再生,因此,就一个整体经济而言,供给量是固定的,其市场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如图9-14(a)中的S线。也就是说,不管地租怎样变化,土地总供给量始终为Q0。我们将土地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综合在一个坐标系中,供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见图9-14(b)中的E点。从图9-14(b)可以看出,由于土地数量固定,地租的大小完全取决于需求。如果土地需求曲线移动,土地的均衡数量不变,仅地租发生变化。3准租和经济租土地服务之所以能获得地租,因为无论从短期或长期来看,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一种完全缺乏供给价格弹性的生产要素。现实中有些生产要素尽管在长期中是可变的,但在短期中却是

33、固定的,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这些要素的服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租金”类似,故称为“准租”。所谓“准租”,就是对短期内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或固定要素的支付。如图9-15所示,MC、AC、AVC分别表示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假定产品价格为P0,均衡产量为Q0。那么,总收入为,总可变成本为OGBQ0。从而GP0CB就是固定要素的收入,也就是准租金。如果从准租GP0CB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就得到经济利润DP0CE。因此,准租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那么,经济租又是什么呢?我们先看图9-16。这是要素供求曲线的均衡图,均衡时的要素价格为OR,数量为Q0。

34、假定开始时要素价格为OB(OBOR0),这时的要素提供量为Q1。也就是说,即使要素价格小于均衡价格,仍有OQ1的要素提供,因此,如果厂商最后按OR0的价格支付给要素所有者,那么OQ1的要素就获得了比它要求更多的收益。由于Q1点可以选在OQ0之间任意一点,图中阴影部分就是要素提供者获得的超过它所要求的总收益的部分,这部分收益,即为经济租。因此,经济租的含义是:生产要素供给者获得的超过他要求得到的那部分收入。经济租的几何解释也称为“生产者剩余”。三、利息和利润理论1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基础的利息理论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说法,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中的一种,也应该获得收益,利息就是资本服务的报酬,或者说资本服务

35、的价格。边际生产力论认为,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具体来说,假定劳动量不变,那么,继续追加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最后追加一单位资本的边际产出,称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它决定利息的高低。以边际生产力为基础的利息理论,仅仅考虑了资本的需求,而未考虑资本的供给。2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利息理论谈到资本,我们可以讲实物资本,如机器设备,也可以指货币资本。但是,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实物资本往往以“存量”形式出现,不是一次耗尽;实物资本比货币资本具有更少的流动性,从而增加了风险。然而为了简化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的利息均可以指二者。因此,将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的利息统一起来,存在几

36、个重要的假定:第一,资本市场是均衡的;第二,假定不同资本市场的市场风险相同,不同资本的流动性相同。这样,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收益在市场均衡时就一定相等,因为资本所有者可以及时转换自己的资本形态。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实物资本也当成货币资本一样看待。厂商对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由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因而厂商的资本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更现实的假定是考察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在那里,资本可以在未来若干时期内连续获益。关于这一情形的分析,见第十五章有关部分。将所有厂商对资本的需求曲线加总,即得到资本的市场需求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资本的供给,就是资本的所有者在各个不同利率水平下愿意提供的数量

37、。西方经济理论假定资本的供给主要来自于个人储蓄。个人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在静态分析时,个人将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以便将收入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最优分配。但如果考虑到个人并不只是为了当前消费,而是还要考虑未来的消费,我们就必须进行个人的跨时期最优决策分析。假定个人的一生包括两个时期,或者更加简化为今年和明年两个时期,而且假定个人在第一期挣得较高的收入,个人的目标函数为两期总消费最大化。如图9-17,横轴C0代表今年消费量,纵轴C1代表明年消费量。U1、U2和U3是消费者的三条无差异曲线。假定个人今年的收入可购买到C0的商品量,明年的收入可购买到C1的商品量,那么,初始状态为图中点A(C0,C1

38、),点A一定是消费预算线上的一点。我们现在需要确定预算线的位置。处于A点的个人可以将自己的收入用于现在消费或储蓄。假定他面临的市场利率为,那么他减少今年一单位商品消费就可以增加个单位商品的明年消费。这也就是说,预算线的斜率必为,它完全取决于利率变化:上升,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预算线越陡,反之则越平缓;同时,预算线总是经过点A。另一方面,预算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度量将所有收入集中在今年消费的量,。个人的均衡位置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2的切点B,也即长期最优消费决策是:今年消费,明年消费。在图中个人没有全部消费完今年的收入,而是储蓄了部分,因为储蓄可以获得利息收入,增加明年的消费,或者说平衡整个一

39、生的消费。总结以上分析,我们得到结论:给定一个市场利率,个人就存在一个最优储蓄量。假定利率上升,预算线的斜率就越陡,从而与横轴的截距越小,今年消费将减少,储蓄量将增加,或者从另一个意义说,是“今年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大。将不同利率水平下个人的最优储蓄量描绘出来,我们就得到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资本供给曲线 我们这里忽略了利率变化的收入效应。若同时考虑收入效应,利率上升增加了个人的收入,从而可能增加当期消费甚至减少储蓄和投资。,如图9-18所示。将所有个人的资本供给曲线加总,就得到资本市场供给曲线。资本市场的均衡点出现在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如图9-19中的。这就是说,利息决定于资本市场的供求

40、均衡。3利润理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利润是在总收入扣除厂商的实际成本和隐含成本以后给予企业家的一项剩余。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第一个认为,企业家才能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应该得到这项剩余。由于企业家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利润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利润是协调生产的报酬。企业家按照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原则组织生产,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因此,组织协调工作的好坏,对利润大小有重要影响,“企业家才能”理应获得利润。第二,承担风险的报酬。企业家的工作常常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结果,如新项目的投产,新市场的开拓等。风险活动意味着存在失败的可能,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就没有人敢冒风险。因此,利润就是一种风险报酬。第

41、三,利润是创新的报酬。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材料、新工艺或发明的开发与应用。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打破了旧的经济均衡,使厂商获得了超出正常收益之上的收益,因此,这部分剩余就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第四,利润是垄断收益。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产品具有一定垄断性,超出完全竞争条件下正常收益以上的部分,就是垄断收益或垄断利润。以上我们分析了利润的来源。但是,利润的产生也有一个市场均衡过程。市场均衡时的利润,称为正常利润,它是厂商长期均衡时企业家所希望得到的报酬,因而可以看成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假定所有企业家的能力相同,要他们留在一个行业

42、中,就必须都获得正常利润,否则,企业家将转移到其他行业去。同时,如果一个行业出现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新厂商和企业家必然进入直到超额利润消失为止。第五节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前面我们分析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是收入分配论的重要部分,它从理论上说明了各个要素的收入源泉及其决定,但没有对收入在各个个人之间的分布进行分析。对国民收入在各国民之间的分配分布状况的考察,需要考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这里讲的“不平等程度”仅仅涉及数量上的不均等程度,不涉及伦理上的判断。为了考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M.Lorenz)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他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

43、虑一定累计人口比例所获得的收入累计比例,如从收入最低起累计20%人口获得的收入累计比例为3%,累计40%的人口获得累计收入比例为7.5%,等等。以人口累计比例为横轴,收入累计比例为纵轴,将以上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出来,就得到洛伦兹曲线。如图9-20所示,曲线ODL即为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则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特别地,如果所有收入集中于一人手中,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如果人口累计比总是等于收入累计比,则收入分配完全平等,洛伦兹曲线是450线OL。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Gini)以洛伦兹曲线为基础,提出了判断收入

44、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在图9-20中,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那么: 基尼系数=如果A=0,基尼系数为0,收入绝对平等;如果B=0,基尼系数为1,收入绝对不平等。但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平等。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因而基尼系数较大;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基尼系数将变小。第六节 本章小结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

45、关于生产要素的报酬源泉及其价格决定,已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但却无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二十世纪初,边际生产力论从要素需求这一角度进行了分析,而马歇尔则更进一步,从要素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对要素价格的决定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将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价格、数量决定问题纳入到统一的均衡价格论体系之中。本章内容就是以边际生产力论、均衡价格论为理论基础,对生产要素供求进行分析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是使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这一原则对所有的产品市场类型均成立。根据这一原则,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的边际成本就等于要素价格;又

46、由于边际报酬存在递减规律,因而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并且向右下方倾斜。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考虑到其它厂商的调整,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经调整后,变成行业调整曲线,将各厂商的行业调整曲线水平加总,可以得到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仍然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卖方垄断下,假定所有厂商均为卖方垄断者,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不须调整,直接加总就可得到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并向右下方倾斜。要注意一个理想状态时的观点:假定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那么厂商使用要素的最优原则可以简化为:左边表示劳动或资本的边际收益产品或要

47、素贡献,右边表示要素的价格或要素报酬。因此上式又可解释为:要素报酬等于要素贡献。这正是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论的基本理念。西方经济学认为,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收入分配,不仅在伦理上是“公平”的,而且在总产品的分配中恰好可以“分尽”。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是个人,个人拥有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他提供的生产要素数量取决于资源的机会成本。因此,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决策采用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劳动量的提供取决于个人拥有的时间在“劳动”与“闲暇”之间的分配决策;个人对资本的供给,取决于个人在“当前消费”与“储蓄”的分配决策。如果忽略收入效应,只考虑替代效应,那么,劳动工资越高,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劳动供给将增加;利率越高,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个人将增加储蓄,从而资本供给将增加。因此,劳动供给曲线、资本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果同时考虑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那么,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和资本供给曲线可能向后“弯曲”。但一般来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要素市场供给曲线的一种特殊情形,是要素总量固定不变。有些要素如土地资源,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固定不变,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要素提供者获得“地租”;有些要素如机器设备等,在短期固定不变,但在长期则可变,要素提供者可以获得“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