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复习重点.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06684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PPT 页数:184 大小:7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复习重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国际贸易复习重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国际贸易复习重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国际贸易复习重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国际贸易复习重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复习重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复习重点.ppt(1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贸易值,国际贸易值是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是一定时期内各国出口值之和对外贸易值是一国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和,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量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对外贸易量就是一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贸易差额,出超,或者贸易顺差入超,或者贸易逆差出超好还是入超好?,总贸易与专门贸易,总贸易: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专门贸易:以关境作为统计外贸的标准总贸易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专门贸易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反映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货

2、物贸易:商品的进出口,也称有形贸易服务贸易:服务的进出口,也称无形贸易服务贸易按其内容的多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材)无形贸易的范围除了包含狭义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的所有内容外,还包括海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国际服务贸易的4种实现方式,过境交付 国外银行为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境外消费 出国旅游、留学商业存在 服务企业到国外开业自然人移动 出国讲学、行医,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出口国即是生产国,进口国就是消费国通过第三国商人转手来间接地进行买卖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但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

3、过境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受到限制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各国的法律不同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要求我们在进行各国(地区)间对外贸易规模比较时应注意分析的科学性即使是同一个外贸统计体系,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贸易结构的差异(比如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等等),一、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产业

4、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如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分工 产业内分工:一是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二是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 产品内分工: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耐克),自由贸易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者认定,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一国的金银货币拥有量的大小,反映了该国的富裕程度和国力的强弱。那么,怎样才能尽可

5、能多地获取金银货币呢?重商主义者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只有发展对外贸易,才是增加一国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所谓重商主义,实际上是重国际贸易主义。,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要通过对外贸易来积累金银货币财富,就必须保持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首创了国际贸易收支差额理论,并着重分析了这个问题。重商主义者认为,在金属货币时代,只有发生贸易顺差,才能使外国的金银财富流入国内。他们还认为,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使金银货币发生净流入,才算是获得了贸易利益。,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大约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货

6、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的论点是否正确?,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使金银货币发生净流入,才算是获得了贸易利益,重商主义的学说是建立在对国际贸易作用的错误看法基础上的。它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开展对外贸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而通过对外贸易,并不能使双方互利,一方之所得必然是另一方之所失。因此,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也必然是以损人利已为目的的奖出限入。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财政思想重于经济思想,一心只想着通过对外贸易积累货币财富。这是重商主义者只注重考察流通领域而忽略生产领域所必然出现的现象。,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7、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适应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基础的理论。斯密对重商主义视金银货币为财富,对外贸易主要在于追求外贸顺差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斯密认为,进行对外贸易的国家可以得到两种利益:即输出本国不需要的剩余产品和输入本国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使通商各国都能获得莫大利益。因此,对外贸易的目的,不在于求得顺差,金银货币的输入不是一国进行对外贸易的主要利益,更非唯一利益。对外贸易可使国家致富,但致富不在于货币,而在于用货币进行的购买。商品除了交换货币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而货币除了购买商品以外,一无所用。因此,企业通过金银的输入来增加财富的想法是荒谬的。,斯密站在产业资

8、本的立场上批判重商主义,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对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问题提出了新观点。,绝对成本理论,斯密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裁缝不必自己做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必自己缝衣服,而向裁缝买衣服。每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国际贸易也是如此。,绝对成本理论,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一国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

9、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绝对成本和绝对利益,首先,按绝对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分工前 分工后 呢绒 2 22 酒 2 2375,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

10、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分工前 分工后 英国 1呢绒、1酒 11呢绒、11酒 葡萄牙 1呢绒、1酒 11呢绒、1275酒,再次,如果两国维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一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一单位酒与英国换回自己需要的一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一年的劳动。,比较成本理论,在所有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

11、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理论,什么是比较成本,范家骧定义两国生产两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比例 英葡:酒的成本比为12080,酒的成本英为葡的1.5倍;呢绒成本比为10090,呢绒的成本英为葡的1.1倍。葡英:呢绒成本比为90100,呢绒成本葡是英的90%;酒的成本比为80120,酒的成本葡是英的67%。,小岛清定义,一国两种产品成本的比率与他国相应产品成本比率的比较,是两国间产品成本比率的比率。英:呢绒(a1)与酒(b1)的成本比率为 a1b1=100120=56葡:呢绒(a2)与酒(b2)的成本比率为 a2b2=9080=98这样比较成本就是a1b1:a2b2,56

12、98从此比率可知,a1(即英国呢绒)相对低;b2(葡的酒)相对低反过来,b2a2b1a1,8965b2,a1相对低,b2相对低,机会成本、相对价格定义,英国:多生产1单位酒的机会成本为1.2单位的呢绒;多生产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为0.83单位的酒相对价格 1呢绒:083酒;1酒:12呢绒葡:多生产1单位酒的机会成本为0.9单位的呢绒;多生产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为1.125单位的酒相对价格 1呢绒:1125酒;1酒:09呢绒相对成本差变成了绝对价格差!,比较成本是对各国产品的成本作相对的比较,这是比较成本思想的精髓。,首先,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分工

13、前 分工后 呢绒 2 22 酒 2 2125,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分工前 分工后 英国 1呢绒、1酒 11呢绒、11酒 葡萄牙 1呢绒、1酒 11呢绒、1025酒,再次,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对呢绒和酒的消费需求不变,在存在国际贸易分工的情况下,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 单位呢绒与葡萄牙换回自己需要的1 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1 单位酒与英国换回自己所需要的1 单位的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10人一年的劳动。,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1、为自由贸易政策

14、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嘉图: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在一起。使国际贸易最自由的政策,是最明智最稳妥的政策。对国际贸易进行任何限制,所限制的不是别国的利益,而是自己国家的利益。如果让贸易在其富有活力的原则下寻找其前进的道路,那准会使贸易在差不多漫无止境的情况下增长。,比较成本说将自由贸易的领域推广到各种类型的经济水平各异的国家的更宽范围,从而论证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性和合理性。也正因为如此,比较成本说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主线。,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一、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所谓九大假定)两种产品两个国

15、家模型(22模型);坚持劳动价值论,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生产是在成本不变情况下进行(无规模经济);没有运输费用;国内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而国际间不能,生产 要素充分就业;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因分工、自由贸易而有变化;物物交换;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静态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了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一是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二是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即不同的商品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最早轮廓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一篇文章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

16、但它被埋没了10多年,直到1933年另一名瑞典经济学家赫的早期学生俄林在其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加以阐明和发展,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一理论最早由赫提出,因此该理论被称为赫-俄理论。鉴于俄林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贡献,1977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丰裕度,指两国要素拥有量和要素价格比率的比较要素丰裕的实物定义:若乙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TK/TL)高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要素丰裕的价格定义:若乙国的利息率与工资率的比率(R/W)低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要素密集度,指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设生产两种商品X、Y

17、,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资本)和L(劳动)。如果生产Y的K/L的比率高于生产X的K/L的比率,或生产X的L/K的的比率高于生产Y的L/K的的比率,则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会便宜。比如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工资(劳动力价格)就低一些,资本丰裕的国家,利息率(资本的价格)就低一些。反之,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当然就高些。如果各国都专业化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那就会得到互利的结果。,比如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具有相对

18、优势。国际贸易分工的格局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所决定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特点就是根据贸易国经济结构中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拥有状况来说明贸易格局和贸易走向。,要素禀赋理论的论证,商品和要素的价格,最终是由对商品的需求和生产这些商品的可能性来决定的商品需求的决定因素:消费者偏好(不变)要素所有权的分配(不变)商品供给的决定因素:生产要素的供给 生产技术状况(不变),a1/b1:a2/b2=21/14:7/21=3/2:1/3 b1,即日本纺织品成本较低 a2,即澳大利亚小麦成本较低 用机会成本概念也能说明问题。生产1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日本为15单位的纺织品,澳大利亚为1/3的纺织品

19、;生产1单位纺织品的机会成本,日本为2/3单位的小麦,澳大利亚为3单位的小麦。,俄林: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要比在别一地区便宜。在每一个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一国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假定有两个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布匹,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土地丰裕的澳大利亚出口小麦,进口布匹;劳动丰裕的日本出口布匹,进口小麦。开展贸易以后,澳大利亚生产小麦的土地和劳动的报酬得到提

20、高,生产布匹的土地和劳动的报酬降低;日本也由于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导致生产布匹的土地和劳动的报酬提高,生产小麦的土地和劳动的报酬降低。,假定生产100吨小麦使用30单位的劳动和2单位的土地,每生产100匹布则使用50单位的劳动和1单位的土地。开展贸易后,由于澳大利亚小麦的相对价格上涨和布的相对价格下跌,生产者就会缩减布的生产,将资源转移到生产小麦上。,可见,开展贸易后的长时期内,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致了生产要素在进出口部门之间的流动,引起了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收入。,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假设:一国生产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布),使

21、用两种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和劳动),每一种商品都不是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竞争;生产要素的供应量是给定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使用;一种商品(小麦)是土地密集型的,另一种(布)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论有无贸易时都是如此;两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但不是在各国间)是流动的;开展贸易提高了小麦的相对价格。,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即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土地)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即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劳动)的报酬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差距为基础

22、进行贸易,其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少的要素价格下降。这样的过程发展的结果,将会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定理的假设,假设: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两种商品(小麦和布);在所有市场上都有竞争;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供应量都是固定的,在各国之间没有生产要素的移动;两种商品生产的技术水平完全一样,但要素密集型不一样,小麦是土地密集型的,布是劳动密集型的,并且不发生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即两国小麦都是土地密集型、布都是劳动密集型,并且不发生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即两国小麦都是土地密集型、布都是劳动密集型,不会发生变化;两个国家不论有无贸易都生产两种商品

23、;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能完全自由流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定理:根据根据一系列假设,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阻碍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两国生产完全专业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国际交换中垄断因素的存在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两国生产完全专业化的制约,假设两国生产X、Y两种商品(X为劳密品,Y为资密品),使用劳动L和资本C两种要素。如果一国(C/L)(Cy/Ly),则其劳动将全被使用于Y的生产,只剩下C(资本绝对丰富),专业化生产Y。,里昂惕

24、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1947和1951年的外贸数据进行验证时,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推论与实际验证结果之间的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要素非同质论贸易壁垒说需求偏向论自然资源论,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同一种商品的产出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比如,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用资本密集型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从美国的角度看,就会造成进口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错觉;同时,美国的出口商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别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用美国标准衡量也会造成出

25、口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型变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问题是,这种现象涉及面有多广。如果很普遍,则H-O定理将被抛弃。里昂惕夫1964年的研究表明,逆转仅占他研究情况的8%。而且如果排除一些自然资源工业项目,逆转仅占1%。其他经济学家(鲍尔)也证明了里氏的结论,证明逆转很少发生,因而谜仍然存在。,要素非同质论,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每种生产要素实际上都不是同一的,它包含着许多小类或亚种,它们的组合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忽略生产要素禀赋的质的

26、差异,就难以对贸易格局作出合理的解释。里昂惕夫也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里昂惕夫认为1947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国外的3倍,因此,美国如果将劳动力乘以3再与国家可利用的资本相比,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但这种解释也存在争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雷宁计算出美国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其欧洲分公司的1.21.25倍,没有里氏所说的那么高。既然美劳动生产率高,则其资本生产率也应做同样的处理。这样处理后对美国的要素丰裕度没有影响。后来,里昂惕夫自己也收回了这样的解释。,贸易壁垒说,不少经济学

27、家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因为美国出于某些政治和集团利益的需要,对雇用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就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外国如果采取相反措施,为了维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贸易保护,那么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就会难以进入外国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出口。,在1954年的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发现,在美国大多重点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从而使得美国进口品中劳动密集度,促使了谜的产生。鲍德温的研究也表明,如果美国对进口不加限制的话,则进口产品中资本劳动的比率将比实际进口所计算

28、的低5%。,需求偏向论,这是试图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一个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如果国内需求强烈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其贸易结构就有可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比如美国,它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远远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这就造成了美国违背其在生产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状况。,自然资源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性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各国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产品中的资本劳动力比率。美国进口竞争工业之所以是资本密集型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是大量矿产和木材的进口国。这些产品不仅使用大量自然资

29、源,而且还使用大量资本。在出口方面,美国出口的农产品碰巧相对说来是使用大量劳动力和土地的。,里昂惕夫之谜促进了国贸理论的发展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是国际贸易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人们从更多的因素、更新的角度去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从而促进了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新阶段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 第四阶段:衰退阶段,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要素密集度特性、生产格局、成本价格特征、进出口格局各不相同,第一阶段:创新阶段,或成长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由于技术尚需改进,产品尚未定型,要素比例、工艺流程、规格划

30、定等需不断调整,因而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从产地特性看:由于新产品的设计和设计的改进要求靠近市场,因而新产品只能在创新国生产。从成本和价格特性看:由于这时没有竞争者,又没有相似的替代品,由于研究与开发需大量投入,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产品的价格相应的较高。从进出口格局看: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着世界市场,高价格的产品只有创新国和国外的高收入者能够购买。因此,产品主要在创新国销售,并少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这一阶段,创新国垄断出口。,第二阶段:成熟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到这一阶段,技术已经定型,且由于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技术垄断优

31、势开始丧失。由于产品开始转入正常生产,只需使用熟练劳动力和扩大生产规模即行。因此,这时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变为资本密集型。从产地特性看:其他发达国家进口的增加,市场的扩大一方面诱使进口国的厂商仿制,一方面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企业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从事生产,以防丧失市场。从成本和价格特性看:这一时期由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厂商不需支付关税和运输费用,也不需象创新国在创新阶段投入大量的R&D费用,因此,生产成本降低。,由于产品有了广泛的市场。参加竞争的厂商数目增加,消费需求的价格弹性,厂商只有降低价格才能扩大销路。因此,这阶段产品成本价格比第一阶段。从进出口格局看:这阶段,原进口国的企业及创新国的子公

32、司生产了这种产品并逐步占领国内市场,创新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逐渐减少。同时,虽然东道国的厂商在本国生产新产品的成本能和创新国企业的产品相竞争,但由于生产规模尚小,再加上关税、运费后,使其产品无法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创新国产品相竞争。所以,在这一阶段,创新国在对东道国出口下降的同时,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这时,产品已经完全标准化了,不仅一般发达国已完全掌握该种生产技术,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生产技术,劳动熟练程度也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产品变为资本劳动密集型。从产地特性看:产品产地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不断扩大。从成本和价格

33、特性看:由于其他发达国家厂商产量不断,经验不断积累,加之工资水平较创新国低,所以成本进一步下降。从进出口格局看:这阶段由于一般发达国家成本降低的程度抵补了向国外出口需交的关税和运费,因而能够和创新国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进行竞争,并逐渐取代创新国产品。因而,其他 发达国家到了净出口阶段。,第四阶段:衰退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因技术、生产设备的标准化,技术和资本已逐步失去了重要性,这时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决定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因此,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的了。从产地特性看:发展中国家因为劳动力便宜,在生产这类产品上具有优势,因此产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一般发达国家凭借生产规模也能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34、,因此仍能从事生产。从进出口特性看:到这一阶段,创新国出口极度萎缩。创新国要挽救颓势,就要提高和改进技术,使产品升级换代,但与其这样做,不如将这些标准化产品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劳动力便宜的发展国生产,自已放弃生产。这样创新国变为产品的净进口国,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创新国结束。,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模式之所以发生上述有规则的变化,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上的比较优势不一样,而比较优势不一样,又是与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联系在一起的:创新国:创新优势,生产创新产品有比较优势 一般发达国家:资本、工程技术优势,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生产

35、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公司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是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国际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产品流动的双向性 产业间贸易的对象流动是单向的,一国出口一种产品,进口另一种产品。产品内贸易的对象既进口又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相似性 消费的可替代性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生产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进出口产品不是自己不能生产的,也不完全是因为成本和价格上的原因,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分析偏好相似论 市场结构理论,林德的偏好相似论,从需求的角度

36、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基本观点:出口最初为满足国内需求,产品的出口结构,流向及贸易量的大小决定于本国的需求偏好,而需求偏好又决定于该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结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越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越大。,基于以上分析,林德得出结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最大;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大,其需求偏好就相异,两国产业内贸易存在障碍;两国中一国是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另一国没有需求,则两国无从发生贸易。林德的结论在当时瑞典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外部经济,是指单个厂商从同产业内

37、其他厂商的扩大中获得的生产率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个别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又称内部经济,是指厂商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不仅是指国内同一产业的扩大而且是指世界同一产业的扩大。由于国际贸易的存在,世界上同一产业的扩大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本国厂商生产率提高和成本下降。一般来说,厂商是不必为获得这种外部经济而付费的。,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分为技术外部经济和货币外部经济两类。技术外部经济是指厂商通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其他厂商的技术外溢和从干中学获得技术和知识,从而带来市场效率提高和成本下降。货币外部经济是指厂商从

38、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聚集中获得的市场规模效应,包括从这些产业的集中和扩展中便捷、廉价、可靠地获得原材料、中间品、技术工人和专门化服务,从而获得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内部规模经济、产品差别、需求差别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厂商内部分工造成的。许多技术复杂的商品生产往往需要规模巨大而复杂的生产设备,高度的劳动和管理分工、大量的科研和复杂活动,巨额原材料买卖,因而只对那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厂商才是可能和经济的。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这些行业不可能允许有很多厂商在这个生产上进行竞争,因此,具有内部经济的行业,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行业。,内部

39、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众多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一国内某种产品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厂商来生产的局面,大型企业进而能发展成为出口商。由于规模经济的制约作用,每一国的大型企业只能生产出系列有限的产品来,,同时,各国生产的产品又各具特色。产品差异的存在,既是促进企业走向专业化、大型化的因素,从而能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又为生产者的相互竞争提供了市场,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物质保证。,市场结构理论认为,从供给方面看,产品差别与规模经济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产品差别有垂直差别和水

40、平差别:前者指不同档次、层次,后者指同一档次下规格、花色的差别 规模经济造成:一种产品少数厂家生产,一个厂家只能生产少数产品,从需求方面看,也有垂直差别收入水平决定,和水平差别主观偏好决定。两国需求偏好可能重叠 两国供给与需求产生重叠时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显然最易发生。在发展国与发达国间也能发生,因为其供求也存在重叠,产业内贸易与公司特定优势 通过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我们知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除了需求的重叠外,更主要的在于市场结构的原因,即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差别、规模经济。这种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来自某些公司特定的垄断优势。,如果我们考察一个国家的产业和产业内的公司就会发

41、现,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可能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相对优势,但其中的一些生产具体差别化产品的公司却可能处于产业平均水平以下;而某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可能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相对劣势,但其中一些生产某种具体差别化产品的公司却可能处于产业平均水平之上。这就造成了一个国家在某一产业内往往既出口同时又进口的现象,即产生了贸易结构的重叠。,以上说明了产业内的贸易是以公司特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公司特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模经济优势:成本的降低 二是知识资产的优势公司特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和独特的管理、销售模式可以生产差别化产品,从而获取垄断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公司特定优势强弱的不同,促进了发达国家间的产

42、业内贸易。,发展中国家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与发达国相比,虽然总体上处于劣势,但某些竞争力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公司却拥有公司特定优势并且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参与与发达国家公司的竞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成熟和标准化技术方面已经具备自己的产业和公司的特定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同样能够在国际贸易中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发展劣势产业的产业内贸易,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这里的重点是要重点扶植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的发展和壮大。,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效益依托规模优势而不断提高;二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产业内贸易对我们的启示

43、,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不能仅满足于获取比较利益。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创造竞争优势)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支柱产业)关于重复建设(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竞争是竞争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培育竞争优势)关于进口竞争(产业内贸易应有之义),产业内贸易对我们的启示,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不能仅满足于获取比较利益。从发挥比较优势到创造竞争优势)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支柱产业)关于重复建设(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竞争是竞争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培育竞争优势)关于进口竞争(产业内贸易应有之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1、20世纪7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经济,提高美国

44、国家竞争力举国关注。1983年里根成立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波特是其中一员,负责产业竞争力研究。1991年提交国家竞争优势报告。2、哈佛商学院浓厚的管理学传统。以往理论主要从经济学、成本角度角度,认为一国只要遵循比较成本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就可获利,各国利益是一致的,强调市场看不见手的作用。波特认为各国、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不完全竞争下各国应致力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获取更多利益,从管理学角度强调看得见手的作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内容,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

45、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4组基本因素: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组因素的每一组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体系,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组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要素条件与国家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对某一产业十分重要的某类低成本要素禀赋或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该国的公司就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竞争优势。比如:新加坡处于日本和中东之间的重要贸易航道上,从而使它成轮船修理中心;瑞士人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优势(瑞士有德

46、语地区、法语 地区和意大利语地区),从而使它在国际金融、贸易等方面十分成功。,要素条件与国家竞争优势,要素的分类 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 它们不仅包括数量,还包括质量、成本的高低,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基本要素是被动继承的,它们的产生需要较少的或不那么复杂的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比如自然资源、气候、简单劳动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基本要素的需求减少,靠基本要素获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持久。,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推进要素需要长期地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资才能得到。要创造推进要素,创造机构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推进要素才是竞争优势的长远来源。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

47、些基本因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奋发努力,最终使国家在推进要素上更具竞争力。,一般要素和专门要素,一般要素是一些适用范围广泛的要素,如公路系统,受过大学教育的雇员等;专门要素则是指专门领域的专业人才,特殊的基础设施,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掌握光学技术的研究所、专门处理化学药品的港口等。越是高级的要素越可能是专门要素。,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更能为国家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因为一般要素提供的仅是基本类型的竞争优势,它们的供给在许多国家都能得到,更容易被取代、被绕开或失去作用。而专门要素不但需要更专一的、更具风险性的投资才能得到,而且往往还需要有

48、广大的一般要素作为其基础,它在更复杂或更具专业性的生产中必不可缺,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领域。,国内需求与国家竞争优势,三个方面的作用:(1)老练挑剔的买主可促进产品高标准的建立 买方的高质量要求会使国内公司感到买方压力,促使其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 如果买方是公司,则可能与生产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波特认为,由于国内买方与公司在地理、文化上的接近,他们最容易使公司嗅到最新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并在买方压力下比国外竞争者更快创新,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并确立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方面的高标准,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相反,买方要求越低,容易使厂商安于现状,产品质量,服务提高得越

49、慢。因此,买方市场的培育是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2)前瞻性的买方需求可使国内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比其他国家领先,则能使公司率先意识到新的国际需求的到来,积极从事产品创新,并使公司自身不断升级换代。同时,国内领先的需求还会使公司的新产品更容易在国内找到市场,使公司的新产品和公司得到发展的机会,(3)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国内需求增长迅速可以鼓励公司更快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规模效益。众多独立的买主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需求信息,实行多元化生产,减少公司的风险。若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国内市场较快达到饱和,则会迫使公

50、司提前向海外扩张,占领国际市场。,波特认为,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外国的需求取代不了的。这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外,还有产品的开发、试验和批准人员基本在国内,公司对国内需求压力比对国外需求的压力感觉更强烈;公司经理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迫使其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来自国内需求的信息常常在公司决策中占支配地位,一件产品的设计几乎总是反映国内需求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相关产业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支撑产业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相关产业与国家竞争优势,相关产业对某一产业的促进表现在:促进有关产业的创新(相关产业一旦进入某一产业,其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的竞争方法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