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汗证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622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汗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汗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汗证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汗证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医内科汗证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汗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汗证ppt课件.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汗 证,2,一、概述,(一)概念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表现为全身或身体某一部位出汗异常过多。 根据汗出特点,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五种,其中自汗和盗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3,一、概述,(二)源流内经对汗证的病因、生理、病理、症状、预后已有一定的认识。 生理 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同阴阳别论篇载“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五隆津液别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素问.经脉别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病

2、机 灵枢经脉曰:“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4,一、概述,(二)源流汉.张仲景主要论述外感性疾病汗出异常。 张仲景将外感病汗出的症状分为汗出、自汗出、大汗出、手足濈然汗出、头汗出、额汗出、汗出而喘、盗汗和黄汗等,拟定了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等有效方剂。,5,盗汗:金匮要略“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者,此劳气也。”“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黄汗:金匾要略“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战汗:伤寒论“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实,必先振慄,汗出而解。”,6,(二)源流丹溪心法

3、“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医林改错对血瘀导致自汗、盗汗的治疗作了补充。“竞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7,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8,(二)源流温疫论对战汗的发生机制,以及病情转归的关系都有一定见解。“时疫不论初起、传变、末后,俱以战汗为佳兆。以战则邪正相争,汗则正逐邪出。然有透与不透之分。凡透者,汗必淋漓,汗后身凉,口不渴,舌苔净,二便清,胸、腹、胁无阻滞、结痛,始为全解之战汗” 。“凡战

4、汗之时,不可服药。补则战止而汗不透,留邪为患;汗、下则太过,而成虚脱。应听战汗透彻,再观脉证施治”。,9,一、概述,(三)西医学范畴 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及肝病、黄疸等某些传染病以汗出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注意除外生理性、环境及药物等因素。,10,二、病因病机,汗证多由邪客于表、营卫不和;肺气亏虚、卫表不固;阳气虚衰、津液失摄;阴虚火旺、虚火灼津;热邪郁蒸、迫津外泄等所致。,11,(一)营卫不和 阴阳偏盛之体 卒感风邪,营卫不和,卫 阴阳偏衰之体 强营弱,卫外失司,营阴 表虚之人 不能内守而汗

5、出。,12,(二)肺气亏虚 素体虚弱 病后体虚 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腠理 久患咳喘 不固而汗自出。 王肯堂证治准绳:“肺气微弱,不能宣行荣卫而津脱”。,13,(三)阳气虚衰 久病重病,脏气不足,阳气过耗,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甚则发生大汗亡阳之变。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14,(四)虚火扰津 烦劳过度,血虚精亏 虚火内生,心液被扰, 邪热伤阴,阴液不足 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素问评热病论“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15,(五)心血不足 思虑过度 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久病血虚心液不藏而外泄则盗汗。,16,(六)热邪郁蒸 风寒入里化热 热淫于内,迫津外泄

6、感受风热、暑热之邪 则大汗出。 或饮食不节,湿热蕴结,熏蒸肝胆,汗出色黄。,17,三、病位,汗证的病位在卫表肌腠,其发生与肺、心、肾密切相关。,18,四、病性,汗证的病机性质有虚有实,以虚者居多。 前人有 “自汗(多)阳(气)虚,盗汗(多)阴(血)虚” 之说。,19,五、诊断,(一)主要依据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 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汗证的诊断必须排除因天气热、穿衣过多、渴饮热汤、劳动奔走,或服用发散药物等引起的出汗过多,这些出汗的量一般不会太多,且大多为一时性的。,20,临床分类,(一)表证和里证汗出:中风表虚证、表热证、里热炽盛。特殊汗出:自汗、盗汗、战汗、黄汗、脱汗。局

7、部汗出:头汗、半身出汗、手足心汗、心胸汗出等。(二)自汗、盗汗、战汗、黄汗、脱汗。,21,(二)分类诊断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为盗汗。外感热病中,全身战栗而汗出为战汗。(邪正相争,病情发展的转折点。)病情危重时,全身大汗淋漓,冷汗,身凉肢厥、脉微欲绝(亡阳);汗出如油,热而粘手(亡阴)者为脱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者为黄汗。,22,六、相关检查,血沉、抗“O”、血清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测定、胸部X线摄片、痰培养等,以鉴别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等疾病引起的汗多。,23,七、鉴别诊断,生理性汗出与病理性汗出:因外界气候、运动、饮食等生活环境因素影响,稍有出汗,

8、出汗的量一般不会太多,且大多为一时性的,其人并无不适,为正常现象,应与病理性汗出鉴别。,24,25,八、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邪气盛多实,正气衰则虚,正衰邪恋则虚实夹杂。一般来说,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脱汗多属阳气亏虚;黄汗为实证;战汗以实证为主,也可出现虚实错杂的情况。 2.辨寒热:由热邪或阴虚火旺所致者属热;由阳气虚衰所致者属寒。,26,八、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1) 调节阴阳,敛阴和阳;阳虚宜固,阴虚宜育,实者泄之,热者清之,或清泄里热、或清热利湿 。(2) 汗证久,纯属虚证者,可适当加入敛汗药如五味子、山萸肉、乌梅、麻黄根、浮小麦、煅龙牡、糯稻根等。,

9、27,八、辨证论治,(三)分证论治 营卫不和,28,1.自汗,(1)营卫不和 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或微发热,头痛。 舌脉: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固腠止汗。 方药:桂枝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加龙骨、牡蛎、浮小麦以加强止汗作用。,29,1.自汗,(2)肺气虚弱症状:汗出恶风畏寒,动则益甚。面色苍白,气短乏力,或久病咳喘,平时不耐风寒,易于感冒。舌脉: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加减:汗多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以止汗敛阴。病久脾胃虚弱合用四君子汤培土生金。兼中气虚

10、者加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营卫不和,30,1.自汗,()热郁于内症状:蒸蒸汗出,但头汗出,或手足汗出。面赤发热,口渴喜冷饮,口苦,胸腹胀闷,烦躁不安,大便干结,或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治法:清泄里热。方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白芍、甘草)加减:宿食在胃者,可用枳实导滞丸消导和胃,佐以泄热。如大便秘结,潮热汗出,脉沉实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或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肝胆湿热者,可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营卫不和,31,1.自汗,()心肾亏虚症状:动则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胸闷气短,腰酸腿软,面白唇淡,小便频数而色清,夜尿多。舌脉:舌质淡,苔白,

11、脉沉细。治法:益气温阳。方药: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加减:四肢厥冷加桂枝、附子通阳补肾;汗多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以止汗敛阴。营卫不和,32,2.盗汗,(1)心血不足症状:睡则汗出,醒则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气短神疲,面色少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脉: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安神敛汗。方药:归脾汤。加减:加浮小麦、煅龙牡、糯稻根、五味子、敛汗;心悸甚者加龙骨、琥珀粉、朱砂以镇惊安神;不寐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以养心安神;气虚甚者加黄芪、浮小麦以固表敛汗。营卫不和,33,2.盗汗,(2)阴虚火旺症状:寐则汗出,醒则自止。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形体消瘦,

12、两颧发红,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脉:舌质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加减:汗出较多者,加浮小麦、煅龙牡、糯稻根固涩敛汗;骨蒸潮热重者,可合青蒿鳖甲汤滋阴退热;阴虚相火妄动者,可合知柏地黄丸加减应用。或用黄连阿胶汤。营卫不和,34,3.脱汗,症状:多在病情危重之时,出现大汗淋漓,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甚则神志模糊。舌脉:舌萎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方药:参附汤加味。加减:可加生黄芪益气止汗,加煅龙骨、煅牡蛎、麻黄根等敛汗。病情危急,亦可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参附

13、注射液等急救之品。营卫不和,35,4.战汗,主症:多在急性热病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 兼症:发热口渴,躁扰不宁。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战栗恶寒而汗出顺利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若恶寒战栗而无汗者,属正气亏虚,用人参、生姜煎汤服之,以扶正祛邪;若汗出过多,见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者,治宜益气回阳固脱,用参附汤、生脉散煎汤频服;若战汗之后,汗出不解,再战再汗病情反复者,若已无表证,里热内结,可用滋阴增液,通便泄热之法,以增液承气汤加减治之。若表证未尽,腑气热闭,应表里同治,以凉膈散加减治之。营卫不和,36,5.黄汗,症状:汗出色

14、黄,染衣着色。或有身目黄染,胁肋胀痛,小便短赤;或有发热、口渴不欲饮,或身体浮肿。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法:清热化湿。方药:茵陈五苓散。(龙胆泻肝汤)。加减:若热势不甚,可用四妙散加减。营卫不和,37,九、转归预后,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脱汗为危重之证,是阴阳离决,生命垂危的一种表现,虚积极救治。引起汗证的疾病较多,原发病的发展转归决定其预后。营卫不和,38,十、临证要点,自汗和盗汗是临床常见的汗证,临床有单独出现的,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症状之一而出现的,在辨证论治时应加以区别。在临证时应掌握不同的汗证及主要病机变化。在临证时,应根据证型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治法且应注意

15、补虚、滋阴。脱证乃重危之证,是生命垂危、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各类汗证在治疗时除辨证论治外,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止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营卫不和,39,十一、预防与调摄,汗过多,皮毛疏松,容易遭受外邪侵袭为患,故对汗证患者要加强护理,如汗出湿衣时要揩干,更换衣服;居室虽然要通风,以保持空气清新,但应避免直接吹风;汗证患者应适当饮些开水,或有营养的饮料,以补充阴津之不足。,40,出汗系温热病过程中,正邪相争,正欲拒邪的过程,正能胜邪,往往邪随汗出而病向愈,战汗之时宜让病人静卧之,若见患者战栗而不能作汗者,可让病人饮热米汤或稀粥,以助其作汗。若战栗

16、后汗出过多,精神疲惫不支、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乃正不胜邪,欲转脱汗,则应引起重视。,41,脱汗是急病、重病之时,正不胜邪,阳耗阴竭,气随汗脱的危重表现,此时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抢救措施。,42,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表卫腠理固密,是预防或减少汗证发生的重要方面。 劳逸结合,生活有度,饮食有节,情绪安定,则营卫调和也能预防汗证的发生。,43,十二、其他疗法,黄芪、浮小麦、大枣疗气虚自汗。 麻黄根、牡蛎、浮小麦治单纯自汗。 乌梅、浮小麦、桑椹子、大枣疗阴虚盗汗。 玄参、麦冬、生地,浮小麦治盗汗兼大便秘结。黄芪、牡蛎粉、生地各30g。共为细末,每服36g。,用于盗汗。糯稻根30s,浮小麦、瘪桃干各10g。水煎服。用于自汗。,44,经验方自汗:黄芪、白术、防风、麻黄根、浮小麦、生牡蛎)。盗汗:知母、黄柏、银柴胡、白薇、生地黄、当归、竹叶、麻黄根、浮小麦。,45,十二、其他疗法,外治法五倍子粉适量,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用橡皮膏固定。用于盗汗。龙骨、牡蛎粉适量,每晚睡前外扑。用于自汗、盗汗,汗出不止者。,46,病例讨论,陈*,女,60岁,平时怕冷,自汗,受凉后易感冒。近一周来,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头痛,低热,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小滑。中医辨证治法方药,47,复习题,1、汗证的概念2、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的临床症状的鉴别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