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6039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初一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初一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初一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初一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生物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观察和思考:,幼根上有白色的“绒毛”-根毛,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提高根吸水的效率。,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 ),因为成熟区有( )。,归纳:,成熟区,根毛,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根 茎 叶 花 果实,根尖的结构,根毛吸水,二 水分的运输途径,水分的吸水,茎中的导管,叶脉,筛管能运输有机物,导管,筛管,筛管,水和无机盐,木本植物幼茎横切纵切面结构图,木质部,(

2、有导管),形成层,导管,植物的吐水现象,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形式从植物体的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什么是蒸腾作用?,三、植物的蒸腾作用,原来是植物体 的使99%的水分 以形式蒸发。,由于有植物体的 ,夏天森林感觉凉爽,改变小气候。,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蒸腾作用,水蒸汽,蒸腾作用,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目的要求: 1.练习徒手切片 2.认识叶片的结构 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材料用具:(略),一、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二、观察叶片的结构三、观察叶片的下表皮,方法步骤:,叶片的结构,表皮,叶肉,叶脉,上表皮(保护)下表皮(气孔较多),光合作用的细胞,输送水分、无机盐(导管

3、)和有机物(筛管),练习徒手切片,3,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3,观察叶片的下表皮,_下表皮细胞染色,气 孔,表皮细胞,气 孔,叶的表皮结构图,观察叶片的结构,3,取镜和安放,对 光,观 察,气孔,下表皮,叶肉,上表皮,叶脉,叶片的结构示意图,二、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表皮(包括:上表皮、下表皮),2、气孔与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气孔张开,气孔关闭,气 孔,根毛吸水,水,导管运输,叶气孔蒸发,注意蒸腾拉力,帮你总结.swf,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1. 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2 .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

4、圈的水循环,3. 蒸腾作用还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4. 绿色植物稳定了大自然的水循环。,帮你总结,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观察与思考,四、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的作用:,1.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2.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3.树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吸纳大量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这是一种浪费。 ( )(2)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 ( )(3)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

5、拉动的。( ),2.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因为叶片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导致树苗因缺水而死亡,所以要剪去大量的枝叶。,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练习: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下列诗句。,水蒸气在天空中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等吸收,其余部分汇成江河。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奔流到海”是指江河的水也汇入海洋。“不复回”是指地表水只能向海洋中流,而海水不会倒流入江河,到陆地。但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成为“天上来”的水。可见,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汇入海洋的水也是可以再返回陆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