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最新).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6931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最新).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试卷一考核说明: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o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必须及格且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论述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IOO分)答: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

2、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3、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

4、、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中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

5、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经验深刻;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性认识丰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

6、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和需要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供参考供参考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本)形考任务1-6终结性考试题库及答案形考任务L理论分析题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

7、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答:现实的收入差别可分为七种情况。第一种源于诚实劳动中努力程度和辛劳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别,是由“多劳多得”而来。这种收入差别,是改革开放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后必然有所扩大的合理差别。第二种是源于个人禀赋和能力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别。第三种是源于要素占有的状态、水平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别,比如决定于先天的继承关系,因而个人在资金、不动产、家族关联、社会人脉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形成收入差距。第四种是源于机遇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别。比如买股票、中彩票等行为使人一夜暴富或血本无归,其中某些机遇因素不可否认。第五种是源于现行体制、制度不够合理的“明规则”而形成的收入差

8、别。比如,一般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明显高于非垄断行业。其规则即使“对内一致”,对社会其他群体却有明显的“不公”。第六种是源于现行体制、制度中已实际形成而不被追究,或暂时不被追究的“潜规则”而形成的收入差别,大体上相当于人们所说的“灰色收入”,透明度很低,这些“潜规则”大都是不公正的,亟须整改。最后一种是不法行为、腐败行为所获得的“黑色收入”。不用说,这种行为是犯罪。以上几种情况,第一种和第二种,政策应该予以鼓励,或以鼓励为主加上再分配的人为微调。第三、四种,政策应作适当调节,但不能做抹平处理,否则市场经济所需的首创、冒险精神将受到极大的抑制。而第五、六种则必须调节,关键是同时进行机制、政策转变。

9、最后一种则必须坚决取缔、惩处。政府的作用应更多体现为:通过再分配手段抑制、缓解收入悬殊。对高收入应通过税收等规范手段适当调低;低收入阶层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缺口,应通过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措施填补。对于由于特殊原因,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一定要以“应保尽保”的原则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兼顾效率与公平:1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3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