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6932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秋国开大学电大: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试卷一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论述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IOO分)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

2、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人的理性认识也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具体表现在: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唯理论:认识论的一派。与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泉源的经验论相反,唯理论认为理性是真正知识的唯一泉源。唯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他们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宗教信条的世界观、确立理性及其权利而进行了斗争。笛卡尔是唯理论的奠基者。他论证了理性的万能,认为真理的标准是理性。唯理论者认为数学是科学的理想,在他们看来,似乎这一种不依赖经验的“纯”科学。笛卡尔认为:正如数学家用智力

3、解决数学问题一样,哲学家也只有用智力才能领悟真理。据唯理论者看来,感性材料是骗人的东西,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理解存在物。在我们的心灵中似乎有一种现成的天赋概念。经验论: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泉源的哲学学说。有唯心的经验论,也有唯物的经验论。唯心的经验论(贝克莱、休谟、马赫、阿芬那留斯等等)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否认物质自然界是经验的基础。唯物的经验论(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自然界是感性经验的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

4、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

5、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供参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论述题: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30分)答:1927

6、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气焰所吓倒,他们掩埋完同伴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爬起来又继续战斗。这时,彭德怀等原在党外的革命者却坚定地加入到了共产党员的行列,广大革命群众又集合在党的旗帜之下。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由此诞生,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之路。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秘密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

7、言,着重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权问题;二是农民问题;三是军事问题。关于军事问题,他说: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付出血的代价后得出的正确结论。从此,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方式。中国共产党人刚开展武装斗争的时候,曾将夺取中心城市作为目标,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武装斗争的时候,世界上还只有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取得了全国政权,那就是俄国,而十月革命就是先夺取城市然后扩展到农村。所以,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都是以夺取城市为目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最初也是打算夺取

8、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秋收起义的部队在向长沙进军时,一度遭到了严重的挫折。毛泽东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当机立断,决定放弃预定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点。在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毛泽东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的组织,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营、团设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书记担任,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从而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随后,部队进入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探索

9、。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的农军,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随后,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著名的朱毛红军”由此而来。到1928年秋冬之际,井冈山的斗争己经坚持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I,有必要对一年的革命实践做一点回顾总结。为此,毛泽东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重要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回答了一些

10、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这两篇文章中,对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作了充分的肯定。1929年12月28日和29日,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在部队建设上的基本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成功地解决在长期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在党员和红军的来源大部分是农民的情况下如何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如何保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古田会议之后,毛泽东写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强调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成中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

11、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还明确提出了“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思想。这就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初步形成。特别是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全党对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城市中心论”在党内失去了市场,开始有了中国革命必须也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自觉。全国抗战爆发前后,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吸取了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理论著作,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毛泽东强调,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半封建经济占优势而土地广大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方式是武装斗争。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少,占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农民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中国,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城市是敌人统治的中心而农村则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国革命必须将重点放在农村,先在农村积聚力量。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和地域广大,又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就成为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