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8394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9.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清热药ppt课件.ppt(1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热药,一、含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概述,适应证里热证 1. 热入气分证及各脏腑火热证。 2. 各种湿热证。 3. 各种热毒证。 4. 热入营血证。 5. 虚热证。,三、分类 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虚热药,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热。,四、性能特点寒能清热,苦能清泄,甘能生津五、配伍应用寒热虚实、症状六、使用注意1.因证选药:应辨清热证的阶段、部位及虚实。2.因时因地制宜。3.中病即止:清热药易伤阳气;苦寒败胃 ;苦燥之品易伤阴。4.证候禁忌。,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热与火的关系:“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清热=泻火 清热

2、泻火药含义清热泻火药含义: 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热证的药物。,主治: 温病的气分实热证 -高热、汗出、烦渴, 甚至神昏谵语,脉象洪大有力 (退热作用) 清气分热 内科杂病脏腑气分实热 心肝肺胃火 热证功效: 清肝火、清心火、清肺热、清胃热,性能特点: 性味:甘寒为主,其次为苦寒 归经:肺胃经(温病气分证) 心肝肺胃经(脏腑热证)配伍:温病气分证:清热生津+清热解毒 脏腑热证:根据症状,生津,石 膏,【性能】甘、辛,大寒。肺、胃。【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收敛生肌,收湿,止血。,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治疗肺胃气分实热证的要药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汗出,脉

3、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白虎汤。温病气血两燔证+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物,化斑汤。暑热伤气耗阴、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身热、心烦、口渴、体倦者+竹叶、麦冬、人参等益气养阴,除烦止渴,竹叶石膏汤。 2肺热喘咳证+清肺热药+止咳平喘药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另,可做剧毒外用药的稀释剂,【适应证】,知 母,石 膏 辛甘大寒泻火力强重在清解 以实证为主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等 (入肺、胃) 清热泻火 治气分 实热证 知 母 (白虎汤) 苦甘寒质润滋阴润燥为长 重在清润虚、实均宜(入肺、胃、肾) 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配地黄、黄柏 治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配贝母

4、 治消渴证配天花粉、山药 治肠燥便秘配火麻仁、生何首乌,芦 根,【性能】甘,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 利尿。,1热病烦渴。温热病气分热证,温热病卫分热证,风热表证有咳嗽、口渴2胃热呕哕。清胃热,止呕逆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清肺热,祛痰排脓肺痈发热,咳嗽,胸痛,咳吐大量浓痰 +清热解毒药4热淋涩痛。,【适应证】,天 花 粉,【性能】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1热病烦渴。清气分热作用不强,温热病气分热证兼口渴时应用2肺热燥咳。清肺热,润燥化痰3内热消渴。清胃热,生津4疮疡肿毒。,【适应证】,竹 叶,淡 竹 叶,【

5、性能】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 利尿。,1热病烦渴。温热病气分热证竹叶石膏汤清胃热,清肺热,更偏于清心热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上清心火,下利小便心火下移小肠导赤散淡竹叶的利尿作用由于竹叶,【适应证】,栀 子,【性能】苦,寒。心、肺、三焦。【功效】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1.热病心烦 治疗心热内盛,烦躁不安的要药通泻三焦,尤其长于清心2.湿热黄疸湿热熏蒸肝胆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6.火毒疮疡【用法】生用、炒炭。,【适应证】,夏 枯 草,【性能】辛、苦,寒。肝、胆。【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

6、痛。 2.瘰疬、瘿瘤。瘰疬,指发生于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之慢性感染疾患者。小者为瘰,大者为疬。症见初起肿块如豆,数目不等,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继则融合成块,推之不移。瘤,指皮下赘生的肿块。瘿者,项瘤也。 3.乳痈肿痛。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适应证】,决 明 子,【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功效】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适应证】,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一、含义 以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热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有些药物兼能清热泻火

7、、清热解毒等功效。,二、治疗范围(1)湿热证:表现复杂 热象+湿邪重浊、粘滞的特点(头身的困重、肢体的困倦、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等)。 如湿温、暑湿; 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肝胆湿热(脏腑) 风湿热痹、湿疹、湿疮等(外溢关节、肌肤)。(2)脏腑火热证(心火、肝火、肺火、胃火)(3)热毒病证,三、性能特点 性味苦寒而燥,性寒能清热,苦燥能除湿 归经以各药主治的病证不同,而互有差异,但以脾、胃、肝、胆、大肠和膀胱为主。,四、配伍湿热病证类型很多,治疗时根据不同病机和症状酌情配伍。湿热痢疾+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药湿热痹证+祛风湿药湿热黄疸+利胆退黄药湿热淋证+利尿通淋药湿热疮疹+清热解毒药湿

8、温病见湿阻中焦气机,胸闷恶心呕吐+芳香化湿止呕药,本类药物苦寒伐胃,性燥伤阴,凡脾胃虚寒或津伤阴亏者当慎用,或酌情配合健脾益胃、养阴生津药同用。,注意事项,黄 芩,黄连,黄柏,一、共性:1、特点苦寒之品。2、作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应用: 黄疸阳黄身热发黄配茵陈蒿、栀子湿热蕴结 痢疾热痢大便脓血配白头翁、秦皮 所致病证 带下黄带色黄质粘配车前子、椿皮 淋证热淋尿频、急、痛配车前子、木通 脏腑火热证,热毒疮疡等。,黄芩以清肺热,止血,安胎为长。 肺热咳嗽痰黄质粘清经散 少阳证寒热往来配柴胡、半夏(小柴胡汤) 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吐衄、便血、崩漏配生地、白茅根 胎热不安配苎麻根、白术黄连以清心、胃

9、之火,解热毒为长。 为治湿热泻痢要药香连丸 心火亢盛,烦燥不安配阿胶、白芍 心火上火,口舌生疮配石膏、升麻 热病高烧,谵语发狂如黄连解毒汤 胃热呕吐配竹茹、芦根 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胁痛,呕吐,吞酸配吴茱萸(左金丸) 另外用于疮痈,毒蛇咬伤等。黄柏以泻肾火,退虚热为长。湿热黄疸栀子柏皮汤湿热带下易黄汤 湿热痹症四妙散 阴虚发热,骨蒸盗汗配地黄、知母(知柏地黄丸),龙 胆,【药性】苦,寒。肝胆。【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应用】 1 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2 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苦寒沉降,善于泻肝胆实火(龙胆泻肝汤)3 惊风抽搐 (热极生风)出现的高热、神昏,抽搐,秦 皮,

10、【药性】苦、涩,寒。肝、胆、大肠。【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临床应用】 1 湿热泻痢,带下阴痒 +白头翁,黄连、黄柏同用,如白头翁汤。 +椿皮、黄柏。 2 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菊花、决明子、栀子等。【现代研究】清肺热肺热咳嗽 降低尿酸痛风,苦 参,【药性】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应用】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 湿热而致的泄泻、痢疾+木香2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 多为煎汤外洗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3湿热小便不利【现代研究】抗心律失常,升高白细胞【使用注意】反藜芦。,白鲜皮,【药性】苦

11、,寒。脾、胃、膀胱。【功效】清热燥湿 祛风解毒【应用】1 湿热疮毒,湿疹,风疹、疥癣 2 湿热黄疸,风湿热痹,1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桅子、夏枯草。熟悉:天花粉、芦根、竹叶、决明子。参考:寒水石、淡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2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熟悉:苦参。了解:秦皮、白鲜皮。参考:椿皮。,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一、含义 凡能清解热毒,用于治疗各种热毒证的药物。,二、功效 清热解毒,三、治疗范围: 热毒证:1.痈肿疔疮(内痈、外痈)热毒炽盛而局部红肿疼痛-所有清热解毒药均治2.温热病(卫气营血)3.咽喉肿痛肺胃热毒炽盛风热犯肺阴虚火旺4.热毒痢疾5.其他

12、:虫蛇咬伤、烫伤、癌肿等表现出红肿热痛等,四、性能特点: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重视真实滋味归经:与心经关系密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所治疮痈部位四、配伍原则:温热病:卫分+发散风热药 气分+清热泻火药 营血分+清热凉血药疮痈肿痛+活血化瘀药痢疾+行气、活血药咽喉肿痛+清热泻火药外感风热+疏散风热药阴虚火旺+滋阴降火,金银花,【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可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热病的各个阶段:卫分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银翘散气分清热解毒,清热泻火银翘白虎汤营血分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营汤2痈肿疔疮。内痈外痈,内服外敷均可+活血化瘀药 治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13、3热毒血痢。热毒结聚肠道,入于血分,则下痢便血。 银花(炒炭)能凉血而解热毒,故可疗血痢便血。另,可清解暑热(金银花露),【适应证】,忍冬藤:又名银花藤,性能同金银花,但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作用,长于治疗温病发热,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连 翘,【药性】苦,微寒, 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 疏散风热,,【临床应用】1.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本品作用与银花相似,故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两药常相须为用银翘散2. 疮疡肿毒、瘰疬痰核等症。连翘苦寒入心,能清心火,解疮毒,又可消肿散结 故可治疗疮疡肿毒、瘰疬痰核等症 有“疮家圣药”之称。3.热淋涩痛清心利尿,金银

14、花 又能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 质轻透散 配黄连、白头翁 疏散表热 清暑热连翘 治外感风热“为疮 或温病初起 又能消痈散结治瘰疬、痰核 家圣 (银翘散) 配浙贝母、玄参药” 清心利尿治热淋涩痛。,穿心莲,【性能】苦,寒。 归心、肺、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 消肿, 燥湿。,【应用】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苦燥,温病初起津液耗伤不明显时应用。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本品善清肺火肺热咳嗽气喘;肺痈咳吐脓痰;咽喉肿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凡湿热诸证均可应用胃肠湿热,腹痛泄泻,下痢脓血者 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 湿疹瘙痒;湿热黄疸

15、;湿热带下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板蓝根,【药性】苦,寒。 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1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外感风热,温病卫分及气分清热解毒,利咽喉 温病热入营血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病毒性感冒抗病毒2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丹毒链球菌引起的局限性皮肤感染大头瘟颜面丹毒,【适应证】,大青叶,【药性】苦、寒。 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2喉痹口疮,痄腮丹毒。疮痈初起消散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止痛化脓托脓外出(引流)末期敛疮生肌,青 黛,【药性】咸,寒。归肝、肺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

16、泻火,定惊。【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退热:大青叶板蓝根青黛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3暑热惊痫,惊风抽搐。头痛、眩晕、耳鸣清肝泻火暑热炽盛、热极生风导致的惊痫通过清肝热而熄风止痉4咳嗽胸痛,痰中带血。肺热咳嗽或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之证 黛蛤散、咳血方【用法用量】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贯 众,【性能】苦,微寒。 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应用】1风热感冒,温毒发斑。风热感冒及温热病各阶段抗病毒2血热出血。主治血热所致之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尤善治崩漏下血:全身性止血收缩子宫3虫疾。绵马贯众绦虫损伤视神经紫萁贯众蛔虫【使用注

17、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蒲公英,【性能】苦、甘,寒。 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利湿通淋。,【应用】1痈肿疔毒,乳痈内痈。内痈外痈,内服外敷均可为治疗乳痈的要药+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散结目赤肿痛、头晕头痛、耳道流脓清肝热急性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清胃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清肺热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用法用量】煎服,915g。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紫 花 地 丁,【性能】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应用】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内痈外痈,内服外敷均可,尤其长于治疗疔毒。疔疮好发于颜面、四肢

18、,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 肿痛灼热,易于走黄为主要表现的疮疡。2.毒蛇咬伤。,野 菊 花,【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肝、心经【功效】清热解毒【应用】1 疽痈疔疖 ,咽喉肿痛。2 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土茯苓,【性能】甘、淡,平。归肝、胃经。【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应用】 1杨梅毒疮,肢体拘挛。 为治梅毒之专药,可解汞毒。 梅毒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以阴部糜烂,外发皮疹,筋 骨疼痛,皮肤起疮而溃烂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性接 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汞中毒经脉拘挛,肢体疼痛,牙龈溃烂 2淋浊带下,湿疹瘙痒。 3痈肿疮毒。,鱼 腥 草,【药性】辛,微寒。 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 消痈

19、排脓, 利尿通淋。,【应用】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长于清肺排脓,治疗肺痈的要药。 清热解毒,清泻肺热,祛痰排脓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肺炎咽喉红肿疼痛,头晕头痛,耳道流脓清胃热,清肝热2热毒疮毒。 内服外敷,内痈外痈均可治疗3湿热淋证。【使用注意】不宜久煎。,大血藤,【性能】苦,平。 归大肠、肝经。【功效】清热解毒, 活血, 祛风, 止痛。,【应用】1肠痈腹痛,热毒疮疡。肠痈热毒壅滞肠中,瘀血阻滞急性阑尾炎入大肠经,清热解毒,善散肠中瘀滞,为治肠痈要药。2跌打损伤,经闭痛经。3风湿痹痛。活血化瘀,祛风活络止痛,败 酱 草,【性能】辛、苦,微寒。 归胃、大肠、肝经。【

20、功效】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应用】1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与大血藤配伍,败酱草清热解毒作用强;大血藤活血化瘀力强2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尤善治疗妇科瘀血阻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现代应用】急性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肝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射 干,【药性】苦,寒。归肺经。【功效】清热解毒, 消痰, 利咽。,【临床应用】1.咽喉肿痛 清肺泻火、消肿利咽,作用不及山豆根。但长于祛痰,尤宜咽喉肿痛兼有痰浊阻滞最佳。2. 痰盛咳喘。射干祛痰之力较强,治痰盛咳喘,不分寒热均可使用【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孕妇忌用或慎用。,山 豆 根,【性能】苦,

21、寒。 有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应用】1咽喉肿痛。大苦大寒,入肺胃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强,为治疗热毒蕴结,咽喉肿痛之要药。2牙龈肿痛。【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马 勃,【性味与归经】辛,平。入肺经。【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临床应用】1 用于风热或肺火所致的咽喉肿痛,咳嗽失音等症。咽喉肿痛常用药,清热解毒作用很平和,一般用于轻症或做为辅助药物使用。2 吐血衄血,外伤出血。内服或局部加压止血,白 头 翁,【药性】苦,寒。 归胃、大肠经。【功效】清热

22、解毒, 凉血止痢。,【临床应用】1热毒血痢。 苦寒降泄,专入胃肠经,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和血分热毒,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用于热痢腹痛,见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多白少,伴有发热等,常配伍黄连、黄柏、秦皮等清热燥湿药同用,如白头翁汤。也常用于赤痢下血,时发时止,腹内冷痛的休息痢(阿米巴原虫痢疾)2疮痈肿毒。 【不良反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皮肤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接触眼部可引起流泪;吸入可引起喷嚏、咳嗽;内服损伤胃黏膜等。干燥久贮者局部刺激作用大为降低。,马齿苋,【药性】酸,寒。肝、大肠。【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临床应用】1 热毒血痢作用缓和,一般为辅助用药,

23、可食疗。2 热毒疮痈。可以内服、煎汤外洗或者捣烂外敷。3 妇人崩漏便血凉血止血,收缩子宫此外,还能利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鸦胆子,【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入大肠、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临床应用】1. 热毒血痢、冷积久痢。鸦胆子苦寒能清热解毒,可治疗热毒血痢,尤其能燥湿杀虫,为治冷积久痢(休息痢)的要药。清赵学敏:凡冷痢久泻,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间,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者,可用鸦胆子2.疟疾 3.鸡眼赘疣。本品有腐蚀作用,外敷还能治赘疣、鸡眼。,【用法用量】不入煎剂。内服,10-15粒治疟疾,10-30粒治痢,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

24、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有毒性,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胃肠出血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忌用。,白花蛇舌草,【性味与归经】微苦,甘 ,寒。入胃、大肠、小肠【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临床应用】1. 疮疖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内外痈均可使用。近年,利用本品清热解毒消肿之功,又用治各种癌肿2. 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湿热黄疸。,熊 胆,【性能】苦,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应用】1热极生风,惊痫抽搐。肝火炽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风、癫痫、子痫,手足抽搐。清肝热,止痉2热毒疮痈。局部外用效果佳:痔疮肿痛冰熊栓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3

25、目赤翳障。肝热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及目生障翳等症熊胆丸此外,还可用于黄疸,小儿疳积,风虫牙痛等。,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忍冬藤) 、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附:板蓝根、青黛)、紫花地丁、败酱草、红藤、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 、土茯苓。 了解:穿心莲、鸦胆子、马勃、马齿苋。 参考:蚤休、半边莲、拳参、白蔹、漏芦、山慈菇、金荞麦、绿豆(附绿豆衣) 。,一、含义 以清解营分、血分热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二、治疗范围(1)温病热入营血证(热陷心包)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现,甚则神昏谵语、吐衄便血

26、、发斑、舌质深绛 。(2)内科杂病中的血热妄行之证 各种血热出血证三、兼有功效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活血化瘀、止血,四、性味归经 性味甘苦咸,寒, 苦寒能清热, 咸能入血; 甘能养阴生津(部分药物); 归经:心、肝经。,四、配伍应用营分阶段+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养阴生津药血分阶段 +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养阴生津药血热妄行出血证+止血药滋腻碍脾+健胃药,生 地 黄,【性能】甘、苦,寒。 心、肝、肾。【功效】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本品甘苦寒,质柔润,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热入营血证:常配玄参、丹皮使用。 营分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如清营汤 血分凉血养阴、止血 ,如犀角地黄汤。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27、。 凉血、止血,如四生丸。,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温热病后期,阴液耗伤,津伤口渴 -青蒿鳖甲汤,肠燥便秘- 增水行舟-增液汤, 脏腑阴虚证,干咳、咳血、白喉(肺),少寐(心),盗汗(肾),津伤口渴等阴虚证,用法: 鲜地黄性大寒,清热凉血之力较强,较宜于 热入营血证,养阴之功稍逊。,注意事项:脾虚湿滞不宜用。,玄 参,【性能】甘、苦、咸,微寒。肺、胃、肾。【功效】 清热凉血 泻火解毒 滋阴,1 . 清热凉血 , 养阴,2 . 泻火解毒:并能利咽消肿,散结。,热入营血证(心包)热病伤阴证。阴虚肠燥便秘证。,常与生地黄相须为用。,(1)热盛咽喉肿痛泻火解毒、滋阴降火 (2)瘰疬痰核解毒消肿、滋阴

28、降火 (3)痈肿疮毒。,用法:十八反,生地黄、玄参功用对比,共同点:清热凉血、滋阴。治疗热入营血及热病伤阴、内热消渴证。 不同点: 生地养阴效佳,多用于热病伤阴证,又可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玄参偏于降火解毒散结,多用于营血热毒证、咽喉肿痛、瘰疬痈肿。,牡 丹 皮,【性能】辛、苦,微寒。 心、肝、肾。【功效】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1 . 清热凉血:本品既清热凉血,又善于清透阴分之伏热。 (1) 热入营血证。尤善用于血分,如犀角地黄汤。 (2) 阴虚内热证。如青蒿鳖甲汤。,2 . 活血散瘀,善止痛: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癥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腹痛。,赤 芍,【性能】苦,微寒。肝。【功效

29、】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 伤、痈疮肿毒。,本品味苦性微寒,专归肝经,善入血分。,热入营血证。如犀角地黄汤。,用法:十八反,牡丹皮、赤芍功用对比,共同点:能凉血散瘀,对血热、血瘀所致之证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牡丹皮清热凉血之力较强,善 退阴分伏热,常治虚热骨蒸无汗等证。赤芍祛瘀止痛较好,多用于各种瘀血疼痛,兼泻肝火以疗肝热目赤。,水牛角,本品清心肝胃三经之火,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主要用于 热入营血证,神昏抽搐 和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轻微止血)。,水牛角原作为犀角的代用品使用,但犀牛现为世界性保护动物,犀角为禁用品,故现只收录水牛角,未收录

30、犀角。,用法:镑碎先煎。15-30g,紫 草,【性能】甘、咸,寒。 心、肝。【功效】清热凉血 活血 解毒透疹,1.凉血活血:用于热病发斑。,2 .解毒透疹:本品清热解毒作用较强,用于热毒疮疡、湿疹、水火烫伤(今)。 麻疹不透透疹、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也可预防麻疹(古) 。,第五节 清虚热药,一、含义 以清虚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阴虚内热证的药物,称为清虚热药。 功效:清虚热,二、治疗范围(1)阴虚内热 骨蒸潮热(午后定时发热),手足心热、心胸烦热(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舌红少津、脉细数等。(2)温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损,邪伏阴分。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舌红绛,脉细数。,三、性味归经

31、性味苦寒或甘寒 归经:肝、肾经。 四、配伍 阴虚内热配伍补阴药 温热病后期配伍清热凉血药,青 蒿,【性能】苦、辛,寒。 归肝、胆经。【功效】清虚热 凉血除蒸 解暑 截疟,1 . 清虚热:并能退骨蒸。 (1) 温病热邪伤阴证。配伍清热凉血药,如 青蒿鳖甲汤。 (2) 阴虚内热证。如清骨散。,苦辛而寒、气味芳香,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又能解暑热,除疟热,是“退三热”(虚热、暑热、疟热)的要药。,2 . 解暑热: 本品苦寒而辛香,外可解暑热,内可去湿热。 用于暑热所致的头痛、发热口渴 少阳湿热证(胆经),如蒿芩清胆汤,3 . 截疟:用于疟疾寒热。 青蒿所含的青蒿素有抗疟作用,能抑制疟原虫发育,杀灭疟原虫

32、,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其缺点是复发率高。,地骨皮,【性能】甘,寒。 肺、肝、肾。【功效】清虚热 凉血除蒸 清肺降火,1 . 清虚热、清热凉血:本品甘寒清润,为凉血退热除蒸之佳品。 (1) 阴虚骨蒸潮热、盗汗。 (2) 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虚火牙痛,2 . 清肺降火:本品善清肺热,用于肺热咳嗽。如泻白散。,还能泄热而 生津止渴,用于内热消渴。,银柴胡,胡黄连,胡黄连 又能清湿热治湿热泻痢 清虚热,除疳热 偏于脾疳 治阴虚发热, 疳积发热 银柴胡 偏于肝疳提示:柴胡与银柴胡均能清热, 前者所治偏表偏实; 后者偏里偏虚。,掌握:青蒿熟悉:地骨皮了解:银柴胡、胡黄连参考:白薇,比较:地骨皮味甘

33、治有汗骨蒸,泻肺中伏火 除骨蒸牡丹皮 味辛治无汗骨蒸,泻血中伏火银柴胡 清小儿疳热 退热北柴胡 退少阳胆热胡黄连 退虚热,除疳热 清湿热 川黄连 泻实火,解毒,复习题:1.比较石膏与知母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2简述芦根、天花粉的功效的异同点。3简述黄芩、黄连、黄柏的性味、功效的异同。 4简述黄柏与知母治骨蒸潮热的不同机理。 5射干和山豆根除同可用治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外,二者尚分别具有哪些作用,用于哪些病证?6蒲公英为治乳痈之要药,简述其作用特点。7简述生地黄、玄参的功用区别。,1.比较石膏与知母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石膏、知母均具有甘寒性味,均主归肺胃

34、经,同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治温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 不同点:石膏味兼辛,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知母味兼苦而质润,兼入肾经,泻火之中长于清润,善生津润燥,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肠燥便秘多用。,2.简述芦根、天花粉的功效的异同点。 共同点:芦根、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渇。 不同点:芦根还能清热除烦、清胃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3.简述黄芩、黄连、黄柏的性味、功效的异同。 相同点: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黄柏次之,黄芩较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不同点:黄芩偏泻上焦肺火;黄连偏

35、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黄柏偏泻下焦相火,能除骨蒸。,4.简述黄柏与知母治骨蒸潮热的不同机理。 黄柏、知母均能泻肾火、退骨蒸,治疗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柏苦寒之性较大,泻相火之力较强,治骨蒸潮热之中,为治标之剂;知母虽苦寒之性较小,但其质润,既能滋阴,又能泻火,治骨蒸潮热之中,为标本兼治之剂。,5.射干和山豆根除同可用治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外,二者尚分别具有哪些作用,用于哪些病证? 射干、山豆根均有清热解毒、利咽散结之功,对热毒蕴结所致之咽喉肿痛均为常用药物。除此之外,射干又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平喘止咳,尚可治疗痰盛咳喘;山豆根又能清胃火,故对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均可应用。,6.蒲公英为治乳痈之要药,简述其作用特点。 蒲公英性味苦、甘而寒。苦能泄降滞气,寒能清解热邪,归肝、胃经,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治疗乳痈之要药。,7.简述生地黄、玄参的功用区别。 相同点:生地黄、玄参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病证。 不同点: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