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课件.ppt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子,过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有两个二几学科:1、教学论2、学科教学论现在被合起来称为:课程与教学论,引子过去教育学一级学科下面有两个二几学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将“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合起来称为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的课程与教学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当前课程与教学论有哪些研究主题?课程与教学论已经形成丰富而系统的学科研究主题!,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两大主要内容,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形势二、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体系,两大主要内容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和形势,第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进程
2、,(一)历史背景:根据课程变动的不同特征,20世纪下半叶我国课程研究的演进可以分为五个不同阶段:改造阶段(1949-1952);“苏化”阶段(1953-1956);革命阶段(1957-1976); 劳动化亚阶段(1957-1959); 本土化亚阶段(1960-1965)编制了一套课程教材; 大革命亚阶段(1957-1959);恢复阶段(1977-1984)恢复文革前的课程;改革阶段(1985-至今)。,第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进程(一)历史背景:根据课,(二)新时期以来的第一轮课程改革,1、第一轮课程改革( 1985-1996/2001年):研制实施了中小学课程方案。 1985年启动
3、了课程整体改革研究。 1992年颁布、1994年和1995年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配套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数套教材(84套); 1996年颁布、1999年修订、2002年再次修订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配套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及其教材。,(二)新时期以来的第一轮课程改革1、第一轮课程改革( 198,2、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突破,(1)建立了改革理念(2)课程体制突破 中央一统“三级分权” 教科书国定制审定制 教师赋权:被动执行者主动研制者(3)“一纲多本”(4)启动了课程教材多样化的进程,2、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突破(1)建立了改革理念,3、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内容陈旧(2)课程内容难度过
4、大(3)课程门数过多(4)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比较严重(5)学生仍然被动学习(6)高考是瓶颈口(7)教师整体水平不适应,3、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内容陈旧,(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1、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启动。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出台2004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1、1999年,在第一轮课,2、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五点突破,(1)促进课程综合化,综合学科重建品德与生活,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
5、,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2、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五点突破(1)促进课程综合化 综合学科,(2)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身体验、分析与反思。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建立适合于个体的学习策略。,(2)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教学相长。,(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学生教师课程产品学校,(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学生,学生的评价,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学科学业发展,学生的评价 道德品质,教师的评价,职业道德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教师的评价职业道德,课程产品评价,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课本课程资源,课程产品评价课
6、程方案,学校的评价,学校领导发展与规划制度与管理教学研究,学校的评价学校领导,(4)调整课程政策,改革多年来国家大一统设置课程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促进地方、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4)调整课程政策改革多年来国家大一统设置课程的状况。,(5)有效地组织实施,先实验后推广,以点带面,滚动发展校长、教师、学生与家长、社区共同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以校为本,发展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统筹规划,网络联系,(5)有效地组织实施先实验后推广,以点带面,滚动发展,3、高中课程改革的六大发展或突破,(一)走向综合化课程(二)学校自主的课程管理体
7、制(三)建立课程的立体结构(四)试行学分制(五)课程内容现代化(六)课程评价的转向,3、高中课程改革的六大发展或突破(一)走向综合化课程,(一)走向综合化课程,在我国当代背景下,综合化就是“学习化”;过去的教授化课程;学习化课程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新课程:学习领域、学生参与课程研制设计、实施、评价的主体。,(一)走向综合化课程在我国当代背景下,综合化就是“学习化”;,(二)学校自主的课程管理体制,1、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家庭、社区、学校以及国家和地方课程,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2、自主研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3、学校课程自主度高达:29/144=20.1%;51/144=35.4%;其实还有180学
8、分“空间”,弹性高达87/180=48.3%。(以前是1015%);4、新的班级管理制;5、新的选课指导制;6、学校自主认定学生毕业资格。,(二)学校自主的课程管理体制1、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家庭、社区,(三)建立课程的立体结构,1、“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和学校;2、“三类”课程:学科、活动和隐蔽;3、“三制”课程:必修、选修与师生自主开发;4、“三层”课程:学习领域、科目和单元。,(三)建立课程的立体结构1、“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和学校;,(四)试行学分制,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总学分187学分,必修116,选修学分-55,选修学分-16;毕业学分144。年级(行政)班与教学(课程)班相结合
9、基本要求与专长发展相统一。,(四)试行学分制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五)课程内容现代化,时代性:与文化发展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基础性:适当降低难度:数学、物理、化学、英语;选择性:教师的选择与创造,学生的选择与发展,(五)课程内容现代化时代性:与文化发展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六)课程评价的转向,过程性:成长记录学生主体的确立: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建立学校自主的高中生学业成就水平认定制度;全面反映学生的选课情况和一般发展; 高考改革:3+X+1:实现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权。,(六)课程评价的转向过程性:成长记录,二、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体系,二、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体系,第一、课程与教学领域关涉
10、的五个基本维度,课程与教学研究作为特殊文化有五个基本维度:1、文化空间2、文化时间3、文化活动4、文化审美5、文化本体,第一、课程与教学领域关涉的五个基本维度课程与教学研究作为特殊,第二、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包含的基本领域和主题,第二、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包含的基本领域和主题,(一)空间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空间:有哪些组成成分?系统结构如何?,(一)空间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空间:有哪些组成成分?系统结构如,1、学生生长与发展、2、教师发展、3、教育内容建构: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4、协作者或影响因素:-家长、社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团体,1、学生生长与发展、,5、环境优化:教育环境、教学环境、
11、学习环境、隐蔽课程、校园文化6、系统结构:7、-基本原理8、-师生关系9、-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学科中心/情境中心,5、环境优化: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学习环境、隐蔽课程、校园文,(二)时间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时间:研制课程与怎样教学?或怎样进行教育内容的文化选择?怎样将选择出来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二)时间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时间:研制课程与怎样教学?或,研究主题:10、课程研制(开发)过程11、课程哲学(理念)或教学哲学澄清12、目标选择13、内容选择14、课程结构15、课程设计,16、课程材料17、课程方案18、课程标准19、教案/学案20、教学材料-课本、
12、教科书21、课程组织-学习经验与学习机会,研究主题:16、课程材料,22、课程实施23、校本课程开发24、综合实践活动25、研究性学习26、悬空课程27、学校课程实施方案28、教学目的与目标29、教学过程,30、教学原则31、教学模式32、教学策略33、教学方式34、学习方式35、教授方式36、教学互动方式,22、课程实施30、教学原则,37、教学组织形式38、课程与教学评价39、课程产品评价40、教材评价41、学生学习评价42、教师考核教师教学评价43、教学评价,44、学校评估4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7、课程整合/综合化48、电化教学:电子课本/教材/书包49、网络课程50、网络学习51、
13、网络教学,37、教学组织形式44、学校评估,(三)活动维度(价值活动),课程与教学文化活动:怎样组织开展课程与教学活动?,(三)活动维度(价值活动)课程与教学文化活动:,研究主题:52、课程价值53、课程决策54、课程权力55、课程管理56、课程领导57、课程改革58、课程变迁59、课程创新.,研究主题:,(四)审美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境界:怎样走向审美化?研究主题:60、课程美学 教材美学,教材设计与装帧艺术61、教学美学62、课程审美化意境与审美形态63、教学艺术,(四)审美维度课程与教学文化境界:怎样走向审美化?,(五)本体存在维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文化反思课程与教学论是什么?课程与教学
14、是什么?研究主题:,(五)本体存在维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文化反思,64、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65、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66、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学科课程论、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学,,64、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67、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68、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69、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70、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71、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67、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72、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基础73课程与教学的政治学基础74、课程/教材经济学75、课程与教学本质76、课程与教学理论,72、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基础,致 谢,谢谢大家! (2006年11月9日编制),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