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0190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ppt课件.ppt(1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活中的心理学,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提纲,一、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了解自我的钥匙,精神分析理论,生活中的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人格发展的阶段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满足过度就会分别形成特定时期的人格障碍。 口腔型人格特征:悲观、依赖、被

2、动、退缩、仇恨等 肛门型人格特征:邋遢、浪费、放肆、冷酷、顽固、吝啬等 性器期:对异性父母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对同性别父母想取而代之。,生活中的心理学,Personality 人格:区别于他人而存在的独特性格心理特征统称为人格。,一、人格理论,本我(id) 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遵循“唯乐原则” 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对现实和本我进行协调,自我(ego) 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

3、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遵循“现实原则” ,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两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生活中的心理学,超我(superego)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

4、超我就形成了。 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遵循“道德原则” ,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生活中的心理学,超我的功能,第一是禁止本我的冲动,第二是自我的机能从现实向道德发展。,弗洛伊德认为,生活中的心理学,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道德化,生活中的心理学,超我,自我,本我,升华,压抑,生活中的心理学,二、冰山理论,意 识(conscious):能够意识到的思想和情绪。 前意识(preconscious):意识和无

5、意识的中介层面,其心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 无意识(unconscious):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生活中的心理学,二、冰山理论,生活中的心理学,北野武(Kitano Takeshi),1947年生于东京,艺名彼得武(Beat Takeshi),1983年第一次作为电影演员出演著名导演大岛渚执导的影片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1989年导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其后相继导演了3410月(1990)那个夏季,最宁静的诲(1991)、小奏鸣曲(1993)、大家都在干什么?(1

6、995)、坏孩子的天空(1996)和花火(1997)菊次郎的夏天(1998)。是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一。,叛逆的小男孩,生活中的心理学,“为什么你的电影总是在用暴力追求温情?” “也许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总希望通过暴力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关怀。”,“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弗洛伊德 健康的人,要把本我中的欲望和超我中的道德、准则、理想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的、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健康人格。,生活中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的

7、心理学,三、童年经历与人格发展,案例分析: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下的阿甘正传,生活中的心理学,追求快乐的本我 本我给阿甘带来的是一生的挚爱和珍贵的友谊。阿甘对珍妮的爱便是在一种无意识的,不问回报的情况下悄然而生的。这种无意识给阿甘带来了情感上的快乐和满足。每一次和挚爱珍妮的相逢都是阿甘生命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刻。这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使得阿甘一生都至死不渝地守护着对珍妮的爱恋。以至于最后当珍妮无路可走而选择和阿甘在一起时,他毫不介意地接受了这份期待已久的感情。,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另一方面,阿甘在战场上舍身救人的行为正是对本我本能的、无意识行为的阐释。在本能的驱使下

8、,看似智商不高的阿甘却能在危难中舍身救人。在越南战争中,当自己的好友巴布受伤时,阿甘不顾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冒着身死战场的危险把好友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虽然最终巴布还是没能逃过此劫,但是阿甘舍生取义的行为却永远定格在了巴布的脑海里。这对于阿甘而言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来自生命深处的快乐。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本我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冲动,在本我作用下阿甘一再地做着傻事。如果说本我让阿甘变得简单而“傻”的话,那么自我则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财富。,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影片中,跑步是阿甘走向成功的开始,也是揭示生命的意义的所在。当自己的最爱珍妮悄悄离开时,阿甘选择了奔

9、跑。这个看似无意识的举动实际上却包含了深刻的含义。它是自我对本我的一种调节。因为“自我的任务是施加外部世界的影响于本我及其趋势上,并力图以现实原则取代在本我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所以当本我的快乐原则无法达到满足的时候,自我便开始发挥作用“为本我寻找一个宣泄的最佳方式”。而奔跑正是阿甘自我调节的结果。,生活中的心理学,“我们说,一仆不能伺候二主,可怜的自我,其所处的情景更苦,它必须伺候三个残酷的主人,而且需要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自我的角色决定了它的命运必须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之间。它既要听命于本我难以遏制的要求,又要服从外界环境的现实要求,还要接受超我的自我审视。”自我尽最大

10、努力让三者保持平衡,从而保障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生活中的心理学,感动的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构成。阿甘人生价值的实现便是来自于母亲的不朽的教诲的结果。阿甘的母亲坦然地接受了现实的残酷,接受了阿甘的弱智,但是却不接受心灵的弱智。她为阿甘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曲。面对有智障的儿子,她总是告诉阿甘“奇迹每天都会发生”“我们不需要多余的钱,多余的钱是用来炫耀的”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生活中的心理学,在战争结束后,阿甘把答应朋友巴布的事放在了第一位,几经波折终于经营起了一家捕虾公司。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信守诺言更是道德和良

11、心共同作用的结果。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生活中的心理学,恐马不是怕马:精神分析经典案例,在小汉斯5岁那年,他突然变得对马有严重的恐惧,常常担心自己会被马咬。他也担心拉车的马会突然摔跤,把他压倒,所以也尽量不去碰马车。不久,他的恐惧症就全面爆发了。他不愿意走出家门,如果他非得外出,他会感到有一种力量逼着他看马。走到动物园,他也会避开大型的动物,而以往他是很喜欢它们的。小汉斯对大象和长颈鹿身上的阴茎似乎特别苦恼,,生活中的心理学,父亲对小汉斯说:“也许是马的大鸡鸡让你感到害怕,但事实上你不应该怕的,大动物有大鸡鸡,小动物

12、有小鸡鸡,这是很自然的。”而小汉斯则回答说:“所有的人都是有鸡鸡的,等我长大,我的鸡鸡也会变大,毕竟它是长在我身上的。”,生活中的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小汉斯害怕失去小鸡鸡的明显征兆,这种恐惧的专业名称是“阉割恐惧症”。而且,在小汉斯三岁半时,他妈妈发现他把玩阴茎,就警告他,再有下次,会把他的小鸡鸡割掉。 在一次对小汉斯的亲自会谈之后,弗洛伊德分析道,在小汉斯的心目中,马代表的是他父亲,他父亲一大把又浓又黑的髭须和马大而黑的嘴口很像。原来,小汉斯是害怕父亲得知他暗恋母亲和有期望父亲死掉的念头之后,会勃然大怒。,生活中的心理学,小汉斯之所以会恐马,是一种复杂微妙的心理的压抑和转移。他把父亲幻

13、想为情敌,却又深爱着父亲,这和他既热恋着母亲,却又对她有虐待幻想是如出一辙的。弗洛伊德认为,小汉斯的这种心理是人类心灵的一个普遍现象,矛盾心态是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一个铁的定律。,生活中的心理学,当弗洛伊德慈祥地给五岁的小汉斯分析过这些事实之后,小汉斯的恐惧症就开始消退,焦虑也不见了,他的症状乃是他那些不能被接受的渴望和恐惧的扭曲表现。在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分析后,小汉斯的心灵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开始敢于承认希望妹妹死掉的念头。他能够承认自己怀有这些想法,就是迈向痊愈的一大跳跃。有意思的是,13个年头后,小汉斯长成了一个强壮的19岁青年,弗洛伊德把当年的案例分析报告给青年汉斯看时,他只觉得里

14、面提到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生活中的心理学,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详见梦的解析,生活中的心理学,四、释梦理论,梦的本质 人性中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冲突,压抑的愿望中道德意义在梦前和梦中的不断作用,才导致了梦的发生。梦的目的 满足愿望 梦的材料和来源 来源于生活,但受到道德的制约。,生活

15、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白天做过的事情会在梦里出现,生活中的心理学,反复做一个梦幼儿期经验,生活中的心理学,梦可以告诉我们外界的信息,生活中的心理学,儿童梦的敌意也很坦率,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2、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却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生活中的心理学,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区别(1)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16、。(2)埃里克森将孩子看作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而不是生物冲动的奴隶。,生活中的心理学,学前期的三个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 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基础,(2)自主感对羞怯感(1-3岁)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第一反抗期 特点:随着动作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活动空间得以拓展,导致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增强,对于大人的要求与命令,“我不要”、“偏不”成了常用语。,原因:孩子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如何把握某件事的进程。好玩的动作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操作与控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大人的过度反应强化孩子的行为。要是父母的反应方式在他看来新奇有趣,他还会重复去做。,(

17、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获得性别角色自我中心主义 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认识或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简评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整体性研究2、重视教育3、对精神分析理论作了修改4、描述了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要求和自我的冲突,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及技能的过程。 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18、(一)强化与自我认知在儿童社会学习中的作用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强化: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生活中的心理学,60,2.自我认知与社会学习,自我效能感:个体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加以控制的信念。,生活中的心理学,61,观察学习,直接的观察学习示例,伊拉克儿童模仿执行死刑,北京朝阳公园儿童模仿福娃射击,生活中的心理学,62,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视频:Bobo玩偶实验,生活中的心理学,63,观察学习的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注意,保持,产出,动机,即引起注意的榜样事件必须被儿童记住,即儿童在准确重现榜样行为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尝试错误性的行为,即当相应刺激出现时,引发儿童观察

19、过的榜样行为,生活中的心理学,64,观察学习的影响因素,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具体活动中的体现。,生活中的心理学,65,案例一,一个七八岁的儿童,经常坐爸爸的车外出,每逢堵车或有人超车时,爸爸总是口出不逊,张嘴就骂,不是骂警察就是骂别的司机。一天,妈妈放学接他,正见他站在校门口对另一个同学口吐狂言:“小子!你给我等着,明天老子就收拾你,小兔崽子,敢惹你大爷我!”妈妈吃惊小小的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为什么案例中的儿童会出现这样的言行?,生活中的心理学,66,案例二,2002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地方法院必

20、须裁决一个有争议的案件。这个案件是由Wilson状告Midway游戏公司,而法院要裁定Wilson13岁的儿子Tom之死是否与视频游戏“格斗之王”有关。此案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Tom和他的朋友Mike沉迷于这个游戏。玩这个游戏时,玩家要用可以想象得到的最为暴力的手段相互“杀戮”。在该案的诉讼中,Wilson声称,Mike杀死Tom时使用的一种手段与游戏里描述的手段非常相似,是这个游戏的逼真性、虚拟现实性和暴力性导致Mike杀死了他的儿子。 暴力视频游戏真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

21、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儿童思维的发展,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用皮

22、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

23、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木棍实验,实验者移动两根同样长的、并排放着的小木棍之一,使一根木棍前端比另一根木棍突出,年幼儿童会以为这木棍现在比另一根更长些;

24、稍为年长的儿童便明白两根木棍还是一样长,并会马上关注木棍的后端。,实验者把水从一个口径大的玻璃杯倒入一个口径小的玻璃杯中,一个5岁小孩认为水量发生了变化,口径小的玻璃杯中水更多;在7岁后小孩认为水量相等。,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2岁) 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演性质。换言之,他们已具有运算的知识(operative knowledge),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如我们把一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但这个阶段的

25、儿童能够推理,这是同一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因此这只足球不会比在篮球中时更大些。在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2岁至成人) 儿童在12 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算。形式运算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而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案例皮亚杰的对偶故事,对偶故事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26、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生活中的心理学,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

27、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生活中的心理学,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 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 2.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 为什么 ? 通过被试的反应,测试结果多数孩子认为打碎 15 个杯子的孩子更不好。,生活中的心理学,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 1 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5 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

28、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生活中的心理学,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5 岁 8 、9 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 910 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生活中的心理学,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October 25,

29、 1927 January 19, 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的应用,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

30、: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

31、国去验证。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现代生物学理论主要是从生物学的视角研究人的发展。现代生物学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习性学与发展心理生物学。(一)习性学依恋习性学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又称为行为学。主要观点:动物的固定行为模式是通过空间的接近,与父母产生依恋而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儿童的依恋和同伴关系的研究。,生活中的心理学,四、现代生物与生态学理论,(二)发展心理生物学 它主张从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结构两个方面来

32、研究行为的发展问题,强调既要研究个体的经验过程,同时也要研究生物过程。 启示:考虑儿童社会行为建构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三)发展生态学 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连续不断地认识和建构其生态环境的过程。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展的复杂生态系统,每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发展施以影响。,生活中的心理学,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过程,以及对这些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规范和原则进行理解认识的过程,包括自我的认知、他人的认知、环境的认知、规则的认知等。,表征(Representati

33、on) 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儿童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新生儿对人脸的偏爱)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的区分(6个月时对抚养者的依恋)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研究表明,婴儿能对成人的不同表情作出不同的反应),生活中的心理学,2.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认知自我,到认知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认知行为,再到认知心理状态;从认知身体到认知心理再到认识社会。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

34、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是认知的一个方面,具有认知的普遍规律和特点,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生活中的心理学,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二)儿童社会认知的内容,1.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认识主体对自身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1)自我认知的发展婴儿末期,把自己的身

35、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刚出生的婴儿,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客体分开来。婴儿自我认识发生呈下列趋势:,生活中的心理学,(二)儿童社会认知的内容,(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特性的判断。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地评价(幼儿园老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要慎重,避免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在自我评价上产生偏差)评价带有主观情绪主要是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生活中的心理学,(3)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生活中的心理学,2.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认知(1)对他人外形特征的认知(2)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在群体中地位的认知,生活中的心理学,3.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和

36、社会规范的认知(1)学前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内容:家庭、幼儿园、社会机构、交通设施、国家民族、主要临近国家、重大节日及事件趋势: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生活中的心理学,(2)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内容:文明礼貌的知识和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基本道德准则、交往规则案例:P66页,二、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其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是情绪。(一)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第一,容易变化,情绪呈现两极化的特征。第二,容易受感染。第三,具有冲动性。,(二)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1.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是与他人交流感情的基础(1)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阶段

37、(0-2个月)无分化的社会反映阶段:对任何人表现出相似的反应(不认生)(2-7个月)分化的社会能力发展阶段:逐渐开始区分熟悉的人与生人,偏爱熟悉的人(7-24个月)形成依恋阶段:积极主动的寻求和获得所依恋对象的亲近与接触(2岁以后)伙伴关系发展阶段:能够忍受短暂母子分离、开始初步建立同伴关系,(2)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内容社会性微笑:开端母婴依恋:标志陌生人焦虑(认生6个月)分离焦虑2.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婴儿依恋的发展是从出生到6个月逐渐形成的。依恋发展经过:对人的偏好、对人的区分和特定依恋三个阶段。,(2)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安斯沃斯利用陌生

38、情境法测定的幼儿依恋类型与特点,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发展有着不同的现实内涵:首先,个性特征方面,安全型儿童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欲望与能力。其次,在社会交往中,安全型儿童表现出良好的个性特征与社会认知能力。再次,在特定问题情境中,安全型儿童表现出较强的额外难题解决能力与良好的坚持性、挫折容忍力。,3.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反映、伴随并影响着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有关的情感包括共情、羞愧感与内疚感。(1)共情:是对特任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映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反映,是一种重要

39、的社会性情感。霍夫曼等人把共情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普遍性共情阶段(出生后第一年):被动、不随意自我中心共情阶段(第二年):以自我为参照系对他人感情的共情(2-3岁)对他人的共情依赖具体情境对他人生活情境产生共情(青春初期):抽象、概括的共情,(2)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合理的、道德的或公认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3岁儿童开始出现羞愧感,但是没有完全与恐惧感分离,常由于成人的态度产生,表现方式外露。 4-5岁已经不需要成人刺激,恐惧感与羞愧感分离。外部表现减少。(3)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40、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合作、分享等。(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时间及产生机制1.发生时间:3岁前是萌芽期,3-6岁是正式发生期2.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及发展阶段一是初始阶段:儿童对他人需要注意的阶段,能确认他人有某种需要和愿望。二是亲社会行为意图确定阶段。三是意图和行为确定阶段。,(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1.助人与分享分享: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助人:幼儿期开始产生2.合作:出生后第二年开始发生发展3.安慰与保护(如一个5岁左右的幼儿会把瓶子递给疲劳的母亲,然后躺在母亲的旁边,轻拍她。),第三节

4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三、家庭、社区与大众传媒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生理成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案例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为实验对象(代号为T)在他出生后的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代号为C)在他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两个孩子都练习到他们满54周的时候,T练了8周,C只练了2周。,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

42、是练了8周的T比只练了2周的C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C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T好C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T则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的心理学,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现象聚焦:有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得非常胆

43、小、怕生;有的孩子却很胆大,不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有的孩子刚出生就表现出情绪大起大落,“脾气”特别大;有的孩子则情绪稳定,好带,似乎天生就很“听话”。饥饿的时候,有些婴儿长时间地、大声地哭喊,挥拳蹬腿,向不及时给他喂奶的大人“抗议”;另一些婴儿的表达方式则要缓和得多,他们哭的声音比较小,时间也比较短,而且不那么“手舞足蹈”。,(二)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生活中的心理学,(二)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气质类型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生物基础。气质类型: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气质类型测验量表,生活中的心理学,2.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4、(1)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多血质和胆汁质儿童解题速度和灵活性都明显粘液质、抑郁质儿童。(2)气质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多血质儿童表现出更多利他行为。,(3)气质对行为调节作用(4)气质与道德品质的关系(三)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以为世界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具有泛灵论倾向,儿童认为一切都有生命,有感知,有情感,有人性。 这种自我中心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这常常让教育者大发雷霆,但这只不过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自然阶段而已,它和成人的自私是不一样的。,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影响 幼儿园作为一

45、种教育组织和家庭环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会针对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1.物质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美观、和谐、设计合理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品格。,2.精神环境的影响幼儿园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儿童带来的影响。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精神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相互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和胆怯心理。,生活中的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三)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1.及时

46、恰当的强化方式研究者对幼儿园的调查表明:教师运用微笑、爱抚、拥抱、赞扬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社会强化,会有利于教师与幼儿彼此沟通,友好往来,促使幼儿形成有礼貌、关心等亲社会行为。2.儿童对教师的模仿与认同研究表明,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时候,引进一个榜样能大大推动幼儿对一定行为方式的掌握;同时,不同榜样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不同影响。,3.教师期望与要求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教材、赞美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地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而被教师寄予期望的儿童,

47、在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生活中的心理学,加州学校实验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生活中的心理学,我

48、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49、,生活中的心理学,(四)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1.同伴关系构成幼儿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将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生活中的心理学,3.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调查表明,与幼儿同伴中“不受欢迎”的幼儿相比,“受欢迎”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善于工作、热心于各种活动、服从教师、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幼儿。,生活中的心理学,三、家庭、社区与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儿童社会性发展首先是在家庭中开始的。(中央关工委

50、特聘家庭教育专家王飞老师演讲3(精彩))1.父母是儿童行为的榜样并引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行为 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2.直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指导在家庭中,家庭直接向儿童传授行为规范,并采用种种方法改变儿童的态度,使其接受这些行为规范,获得社会性发展。 父母在塑造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多种方式使用权利:使用权利即以惩罚威胁儿童作出某一行为,这种办法在短期内很有效,特别是当成人在场能制裁时。但实验表明,使用权利并不能导致长期的、可靠的态度改变。,生活中的心理学,撤回爱护:撤回爱护是一种更隐蔽、更间接地强迫儿童服从的方法。它常常表现为直接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