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0817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9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11年宏观策略报告2011年宏观策略报告 2010年10月6日3+.目 录第一部分 全球经济:在货币迷雾中前行2一、量化宽松:货币迷局2二、债务型通胀:财政困境的必然出路6三、全球生产体系中劳动收入分配提高10四、全球经济展望:在货币迷雾中前行13第二部分 中国经济:在转型中稳定复苏19一、转型大局:面向“十二五”的几个重要方向19二、持续复苏:走出2010年的震荡局面25三、政策预期: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35第三部分 市场运行:寻找上升的动力36一、市场推动力:复苏动能渐稳,转型冲动难抑36二、市场风格:行情深化等待大小盘转换38三、流动性:国内底部回升与国际量化宽松相叠加39四、市场特

2、征:夯实底部,寻找上升的动力40第四部分 投资策略:追逐复苏趋势,布局转型方向41一、守望复苏的大类资产配置:权益性资产具有绝对优势41二、全球宽松的新格局:短期利率产品价值凸显43三、经济持续回升下的趋势投资:寻找戴维斯双击44四、全新环境下的主题选择46风险提示:52第一部分 全球经济:在货币迷雾中前行一、量化宽松:货币迷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主要发达国家走上“量化宽松”之路。然而,由于经济长期增长动力缺失,经济活力持续低迷,货币乘数仍然处于低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大。如果经济复苏缓慢,量化宽松的政策就难以退出;而如果经济一旦复苏,快速上行的货币政策则必然导致难以控制的短期

3、通货膨胀。在复苏之路上,量化宽松形成了这样一个货币迷局,它是推动复苏的有利政策条件,却也为复苏埋下了通胀的种子。1量化宽松的历史渊源量化宽松这一概念闯入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各国救市之际,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当时,美国率先出台了量化宽松的一系列政策,欧洲紧随其后。2008年9月,美联储开始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联储采取量化宽松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买进市场上的证券,以图“启动”银行体系;二是承担私人部门所不愿承担的一部分

4、金融中介职能。前者的典型事件如:美联储曾于2009年3月宣布在特定时限前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令美国金融系统 “起死回生”。后者的典型事件莫过于房利美和房贷美在国家干预之后退市。图:美国基准利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wind资讯实际上,量化宽松并非在此轮危机中首创,最早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是指央行刻意通过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是: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图:日本利率

5、变化情况数据来源:wind资讯2量化宽松的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大量化宽松必然导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大。在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2001年3月2006年3月间,其资产负债表对该国GDP的比率由13%左右升至22%左右。由于美日两国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差异,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远小于日本央行。本次危机前,美国的资产负债表对其GDP的比率仅为6%左右。到10月份,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扩大到美国GDP的8%以上,比危机前增长了35%。图:美联储资产负债情况 单位:千亿美元数据来源:wind资讯货币乘数下降量化宽松背景下,货币乘数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目前,美国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走势之

6、所以出现严重背离,原因自然在于“货币乘数”的急剧下降。而货币乘数暴跌又反映出,自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资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为萎缩。当前美国货币乘数下降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当年的日本。日本方面,货币乘数由资产负债表的10倍左右降至最低点的6.5倍左右,降幅为35%;而在美国,仅仅过去2个月之中,货币乘数就从9以上降至7左右,降幅已达22%。 当然,货币乘数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经济活动的低迷,而非量化宽松本身。但可以视为量化宽松的一个伴生现象。通胀后果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

7、可能很快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3主要发达国家仍将继续量化宽松随着2008年底以来的刺激政策“药效”衰弱,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步伐开始放缓。随着日本央行近两年来首次宣布下调利率,预示着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竞赛“鸣枪开始”。美联储决策者们近期频频发出扩大量化宽松措施信号,欧洲也并不示弱,前期加息的国家也停止了加息的步伐。表:主要国家或机构最新货币政策态度时间国家政策10月5日日本将指标利率目标调降至0-0.1%的区间,为近两年来首次下调利率。此外,日本央行将创建基金用以购买日本公债和其他资产,以刺激疲软的经济。9月份美国美联储

8、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与其他理事相继暗示,他们最快将在11月2-3日召开政策会议时宣布扩大收购债券,以此提振经济增长及降低失业率。10月初英国考虑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规模。英国央行理事普森呼吁英国央行重启收购资产计划以支撑经济。9月29日中国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三季度例会表示,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尚未表态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暂停加息4量化宽松的退出难题当金融危机后的第一轮刺激政策的“药效”逐渐减弱,而经济复苏动力并不强劲之时,我们看到主要国家正在试图实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于刺激经济活力,而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才是信用创造的关键。当经济并不活

9、跃的时候,量化宽松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大,并通过鼓舞信心和提高持币成本来阻止经济活动的继续下滑。而经济活动的活跃才是信用创造的关键,提高货币乘数对实际货币供应的影响远远大于基础货币投放或利率政策。当前,量化宽松影响的是基础货币供应,而货币乘数仍然处于较低状态。如果经济复苏态势稳固,货币乘数上扬,货币政策也将面临退出难题:如果不大幅收缩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提高将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增,从而引发通胀;如果收缩货币过猛,有可能打击复苏势头,影响复苏进程。我们认为,量化宽松的退出策略需要新的智慧,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已经不足以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正如1929年大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

10、1970年代的滞胀催生了货币主义的成熟、供给主义的成长和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百花齐放,当前全球宏观经济格局势必推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大发展。二、债务型通胀:财政困境的必然出路欧洲债务危机并没有引发类似于雷曼破产或次贷危机之类的金融危机。国家信用无论多糟,公开违约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但对于政府来说,面对债台高筑的困境,违约却也是必然的,关键是要选择一个瞒天过海的方式。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债务多体现为外币债务,所以存在直接违约风险;而发达国家的债务多为本币债务,从而直接与本国货币政策挂钩,也就可能存在主动货币贬值减少债务的风险。1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恶化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更加关注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欧美

11、主要国家自2008年起政府债务水平开始增加,尤以美国为甚。图:欧美政府债务变化数据来源:wind资讯当前高负债情况的形成,与主要欧美国家2008年以来的巨额财政赤字有关。而财政赤字的形成,既有财政收入减少的因素,也有经济刺激需要更多财政支出的影响。图:欧美财政赤字情况一览数据来源:wind资讯2债务型通胀的历史渊源二战给美国政府留下了庞大的债务。1946年,公众(含美联储)持有的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对GDP的比率为108.6%;在随后的30年之中,国债GDP比率几乎连年下降,原因包括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方面。到1975年,国债GDP比率已降至25.3%,到近60年之后的2003年,这一比率也只有3

12、6%的水平。图:美国的联邦债务GDP比率,1939年2009年(%)资料来源:Joshua Aizenman,Nancy Marion. Using inflation to erode the US public debt,在近60年的时间内,美国削减了相当于GDP的70%以上的公债。意味着公债GDP比率平均每年下降1.2%。二战结束后的10年尤其能够说明问题。19461955年间,美国的国债GDP比率几乎降低了一半。1946年,美国国债的平均期限为9年,而这10年中的年均通胀率为4.2%。可见,在此期间,通胀几乎使国债GDP比率降低了近40%。图: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数

13、据来源:wind资讯图: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1945-1960)数据来源:wind资讯这样看来,正是名义GDP的增长降低了公债GDP比率。数据显示,1946-2003年间名义GDP增速与实际GDP增速之间差值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为3.88。而同期,美国的联邦预算余额平均为等于GDP的1.6%的赤字,其中基础余额平均为等于GDP的0.3%的盈余,而年均付息额为GDP的1.9%。由于公债GDP比率的分母增速高于分子,因此比值逐步下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Spyros Andreopoulos计算,19462003年间,名义GDP增长平均每年令公债GDP比率降低2.8个百分点。通胀何以

14、能够如此成功地降低负债比率?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支出没有与通胀挂钩。第二,债券持有者没有预计到二战后和70年代的高通胀。第三,二战结束后的10年中,债务的平均期限极高,超过了100个月。3债务型通胀是必然选择政府借钱会不还吗?当然不会!政府直接违约是不可想象的,但通过通胀实现“软”违约的风险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债务型通胀将直接推高发达国家的通胀水平,进一步加剧滞胀局面。近年来,美国的国债GDP比率急剧上升,并因金融危机而进一步恶化。2009年,国债GDP比率创下了1955年以来的新高。根据各方的预测,10年后美国的国债GDP比率将在70%100%之间。如果一国政府承担了大量以本币标价的名

15、义债务,就有动力运用通胀减轻债务负担。如果国债的很大一部分由外国债权人持有,政府就更有动力这样做,因为外国人会分担一部分通胀税。另一方面,如果债务的平均期限较短,或与通胀挂钩的债务比例较高,都会削弱政府运用通胀削减债务的能力。上世纪60年代初之前,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几乎为零。近年来,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急剧上升,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其增势尤为迅猛。到2008年,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已高达48.2%。因此,只要美国运用通胀降低债务负担,外国投资者就需要承担大约一半的通胀税。图: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1965年2009年6月(%)资料来源:Joshua Aizen

16、man,Nancy Marion. Using inflation to erode the US public debt,前任IMF首席经济学家Kenneth Rogoff主张,美联储应设定46%的通胀目标;曾任英格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的David Blanchflower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Aizenman和Marion两教授认为6%的“温和”通胀率在4年内能使美国的国债GDP比率降低10个百分点。4债务型通胀的后果历史经验表明,轻微的通胀可能会增大通胀加速的风险,最终通胀可能达到两位数,1947年和19791981年间都是如此。二战结束时,美国国债完全由本国持有,而且美国是无可争议的全球经

17、济领袖,因而通胀加速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今的情况全然不同,如果通胀率升至两位数,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包括美国与外国债权人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国际货币地位下降等。随着主要发达国家进入量化宽松,并同时面临债务型通胀威胁,汇率之争愈演愈烈。最终将导致的全球货币体系的改变,形成一个纸币普遍贬值的结果。三、全球生产体系中劳动收入分配提高当长波周期的科技动力达到巅峰时,社会发展的任务便是科技产品的普及化。换句话说,推动长波繁荣的科技一旦成熟之后,其代表性工业品将从精英消费者走向寻常百姓家。这就必须提高工人工资以扩大需求,除非找到新的技术和生产模式,开始新一轮长波周期循环。1出口导向型国家承担了当前工业品的制造

18、任务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全球生产模式和分工模式。当前计算机生产是全球分工。自从柏林墙倒塌之后,参与到出口导向经济的人口从3亿扩大到了超过8亿人口。中国等出口导向型国家承担了计算机产品的主要生产任务,其工人工资水平直接反映了计算机产品生产的劳动价值分配情况。图:中国电脑产品出口情况数据来源:wind资讯我们看到的是2004年以后全球计算机生产的快速膨胀。截至2008年底,全球个人电脑数量达到了10亿台经历了27年,预期再增加10亿台将仅需五年的时间。2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工人工资将提高市场下移要求有新的市场,如此庞大的数量将不得不寄希望于普通工薪阶层,提高工人工资也将是生产商获得市场的唯一选择,是维持

19、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图:中国收入法GDP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和趋势预测数据来源:wind资讯3影响:通胀、贸易争端和创新那么,市场下移之后对生产商的影响是什么呢?市场下移的代价是产品降价和工资上升,利润率下降势必推动生产商提高周转率,降低固定投入。为了鼓励投资和生产,温和可预期的通胀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在经济中表现为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计算机的市场下移将要求提高出口导向国家的工人工资,从而降低了发达国家工人的相对工资。我们看到的将是出口导向国家(如中国)的工资上升,经济向内需转型,而发达国家一方面资本回报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在失去市场。但发达国家仍将捍卫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有限市场的

20、争夺也将在国家之间更加尖锐化,典型的体现方式是贸易保护和汇率之争。表: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当前局面数据来源:wind资讯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每一项技术进入最后阶段,必然面临市场约束,要么到经济体之外寻找外部市场,要么在内部扩大工人工资以获得市场。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时候的总供求曲线已经是一条全新的总供求曲线了。当工人群体也参与到最新的技术消费中时,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是提高的,工人由于工资得到了提高,其生活必需品价格将提高,所以,整体价格水平必然是更高的。这样看来,未来的全球分工格局将发生变化。出口导向国家由于工人工资的提高将改变全球生产体系的价值链分配。从而形成增长相对乏力,但通胀水平相对

21、居高的类似滞涨的局面,这一局面下,对新科技动力的探索将是大国的核心任务。只有掌握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在下一轮长波繁荣中占据价值链的上端,才符合国家长期利益的最大化目标的。我们更想强调的是创新。无论是美国的新能源计划,还是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都表明了政府当局试图抓住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努力。回顾美国1970年代,尽管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但社会不断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最终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四、全球经济展望:在货币迷雾中前行尽管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都直指未来的“通胀”前景,但我们不能忽视经济正在走向复苏。无论复苏的进程如何曲折,经济向好的方向是确定的。人们

22、表示怀疑的是,政府政策如何处理这样一个临界点:基础货币已经非常宽松,但经济正在复苏,货币乘数随时可能迅速上升。当全球不再是金属货币本位,也不再是美元本位的时候,主要国家如何处理这一临界点,将需要全新的智慧。宏观经济学理论需要新的突破。1持续复苏的迹象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持续复苏迹象充分体现在采购经理人的判断和消费者的信心上。从采购经理人指数来看,自2010年年初以来,欧美主要PMI指数均处于50的分水岭之上,尽管8、9月份相对缓和,但仍然表明经济处于扩张过程中。图:欧美主要PMI指数欧美消费者信心指数虽然仍未完全恢复,但基础都处于2009年中期经济形势相对稳定之后的水平之上。即便美国密歇根大学

23、消费者信心指数相对低迷,也处于65以上的水平,大大高于危机之间的水平。图:欧美消费者信心指数经过数十年检验的美国经济周期研究所的ECRI指数同样给出了经济稳定的信号。尽管ECRI同比指标从高位大幅滑落,但同比指标已经从7月下旬低于“-10”的水平持续改善,截止9月24日已经恢复到“-7.8”的水平。图:ECRI领先指标(同比)已经连续连个月稳定图:六十年代以来ECRI同比指标的波动情况图:ECRI指标2就业与生产力稳定预示复苏的稳定就业是宏观经济的滞后指标。当就业开始稳定,也就预示着宏观经济开始稳定。尽管我们看到众多的宏观经济指标反反复复,但都再未踏入2008年底2009年初的恐慌区域。而近期

24、主要经济体就业数据的持续稳定无疑成为经济复苏稳定性的最好佐证。图:美国就业市场开始稳定在就业市场稳定的同时,企业生产力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绝对值来看,在危机期间停滞之后,近期稳定在相对高位。从数据来看,美国2季度企业生产力停止了快速上升的趋势,但我们认为,企业生产力近期盘整之后有望继续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的宽松和对创新的追求。图:美国企业生产力情况就业市场的稳定和生产力的稳定共同构成了经济复苏的稳定基础。这将促使美国这一世界经济火车头走上持续复苏的道路,从而引领全球复苏。3财政整顿在短期内影响复苏进程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不仅仅是前文所描述的债务型通胀问题,有关政府也不得不整顿财政。而对财

25、政的整顿有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复苏进程。根据IMF的研究,财政整顿在短期内通常抑制经济增长。在削减相当于GDP 的1%的预算赤字后两年内,国内需求(消费和投资)下降约1%,失业率上升约三分之一个百分点。由于削减预算赤字后净出口(出口减进口)通常增加,对GDP 的总体影响是下降0.5%。若干因素通常能缓解财政整顿的短期影响。首先,中央银行通常下调利率,货币贬值。这有助于缓解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并促进出口。其次,当市场对财政可持续性较为担忧时,财政整顿的成本较小。第三,相比基于加税的财政整顿,基于削减支出的整顿带来的痛苦较轻。这部分是由于削减支出后中央银行会更大幅度地降息。从长期看,财政整顿对产出有正

26、面影响。特别是,债务减少可能使实际利率和偿债成本下降,使今后减税成为可能。这将通过促进私人投资而提高长期产出。在当今环境下,财政整顿的短期负面影响可能比通常情况下更大。在许多经济体,中央银行只能提供有限的货币刺激,因为利率已经接近零。此外,如果许多国家同时调整,产出损失可能更大因为所有国家无法同时降低本币价值和增加净出口。图:相当于GDP1%的财政整顿对GDP和失业的影响注1:财政整顿通常是紧缩性的,相当于GDP的1%的财政整顿通常使实际GDP下降约0.5%,使失业率上升约0.3%。注2:t=1代表整顿当年,点线等于一个标准区间。注3:有关结果为IMF工作人员的计算结果。4经济预测:在货币迷雾

27、中持续复苏全球经济在货币迷雾的笼罩下持续复苏,这也是主流经济学家和主流国际机构的认识。具体来说,主要国家都将承受高于过去10年均值的通胀水平。我们认为4-6%的通胀水平是能够管理的合理上限区间。鉴于当代宏观管理能力的提升,我们并不认为恶性通胀会发生。在温和的通胀下,全球都在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今年两年将延续曲折复苏的态势。从产出角度来看,由于2009年基数仍然不高的原因,2010年将呈现高增长态势,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8%的水平。这一增速在今年4季度开始将显露出“同比疲态”,将因为基数垫高的因素而出现同比增速相对缓和的局面。但这并不影响全球复苏的大趋势,预期2011年整体上仍将维持环比增速稳定

28、的态势。表:IMF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最预测实际值最新预测与6月份预测的差异4季度单季度预测200820092010201120102011200920102011全球产出2.80.64.84.20.20.12.04.34.4发达国家0.23.22.72.20.10.20.42.42.5美国0.02.62.62.30.70.60.22.22.7欧元区0.54.11.71.50.70.22.01.91.4德国1.04.73.32.01.90.42.03.91.2法国0.12.51.61.60.20.00.51.71.6意大利1.35.01.01.00.10.12.81.31.1西班牙0.93.70.

29、30.70.10.13.00.11.4日本1.25.22.81.50.40.31.41.92.1英国0.14.91.72.00.50.12.92.81.6加拿大0.52.53.12.70.50.11.13.12.9其他发达国家1.71.25.43.70.80.03.24.24.7新兴经济体6.02.57.16.40.30.05.67.07.0中东欧3.03.63.73.10.50.31.82.94.3独联体5.36.54.34.60.00.33.23.35.0俄罗斯5.27.94.04.30.30.22.93.25.0非俄罗斯国家5.43.25.35.20.90.5.亚洲发展中国家7.76.9

30、9.48.40.20.19.59.18.7中国9.69.110.59.60.00.011.49.99.6印度6.45.79.78.40.30.07.310.37.9东盟5国4.71.76.65.40.20.15.15.06.8拉美加勒比地区4.31.75.74.00.90.01.44.84.4巴西5.10.27.54.10.40.14.45.64.5墨西哥1.56.55.03.90.50.52.33.14.5中东北非洲5.02.04.15.10.40.2.泛撒哈拉地区5.52.65.05.50.00.4.第二部分 中国经济:在转型中稳定复苏趋势非常明朗: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中国经济也必将复苏。但

31、2010年的曲折让人平添了几分忧虑,而房价之谜也让人对转型的路径捉摸不清。金融危机之后,经历了2009年的恢复和2010年的调整,经济已经积蓄了持续复苏的力量,2011年将重新走上复苏的轨道。而中国经济面临的更大命题是转型,如果不转型,一切形式的经济恢复都是不可持续的,脆弱的。一、转型大局:面向“十二五”的几个重要方向思考中国的转型方向和路径是“十二五”的关键任务。甚至我们可以说,“十二五”计划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五年发展计划,而是思考如何用五年时间切换发展的模式。(一)战略转型:“十二五”的六大任务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成就是中国出口导向战略的成功。出口导向战略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

32、不平衡,如城乡的不平衡,区域的不平衡。在诸多不平衡的背后,是中国劳动力价格低估对国民消费的长期压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十二五”的战略任务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铸就内需主导的发展动力,(2)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3)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4)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力,(5)社会建设共享发展成果,(6)启动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开放。前面所述的关于城市化和房地产问题集中体现了“内需主导”和“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两大问题

33、。综合六大方面的战略任务,从投资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的变化,我们强调以下三个方面:(1)以城乡统筹发展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为典型特征的内需增长。(2)以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为典型特征的自主创新产业体系的发展。(3)以医疗卫生和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为特征的新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依托。根据温总理的最新解释,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7大方面。(1)节能环保产业: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和服务保障的产业(将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我国高速铁路等技术等(重点将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3)

34、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等(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4)新材料产业:包括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的应用等(特种功能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将是重点发展领域)(5)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6)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的发现和应用(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云计算为技术基础的一些新兴平台(将聚焦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二)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们讲扩大

35、内需,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应以加快城镇化为依托,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1城镇化提升内需“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会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我国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一是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居民消费。据统计,2008年我国

3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661元,城关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869元,地级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0599元,36个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326元。这表明从乡村到城市,居民消费明显增加。二是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明显效果。三是城镇化可以有力拉动投资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可以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市场需求相对短缺,由城镇化带来的国内市场扩大,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产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为

37、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2城镇化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城镇化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近现代以来,一个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首先从该国沿海地区开始,然后沿着内河向内地延伸,同时生产要素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聚集,成了一个普遍规律。2008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达到56%,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3%、38%。通过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图:18801970年美国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3投资启示建筑业:城镇化的继续意味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建筑业的繁荣仍然能够维持,社会就业的大幅波动不会发生。这一因素与当

38、前保障房建设因素相叠加,如果财政对于基建的支持不推出,建筑业及其上游(建材)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有投资价值。饮食:包括农产品与食品饮料两大行业。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对肉禽蛋奶的需求,间接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农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则对食品安全和食品丰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饮料面临更大的市场空间。健康:医药与保健产业。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与保健消费水平相差深远,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城市化的继续推进和城市自身水平的提高都会医药与保健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是引导供需平衡1房价继续走高凸显结构性矛盾近期,从草根观察来看,主要城市一些楼盘正在酝

39、酿高价开盘。从整体市场氛围来看,社会看涨心理非常严重。从过去几个月主要城市住宅成交的情况来看,房价仍然保持一定的同比增长。房价继续走高增加了政策的难度,房价调控的高压政策将维持。探求房价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不均衡导致局部房价畸高。实际上,我国住宅总量的供给水平正在达到巅峰,但严重缺乏的是好的基础设施,比如好的医院、好的教育、好的景观、好的交通。高价购房者抢购的应该是这些优质基础设施。这样看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供给将是未来510年的发展重点。这与前面关于城市化的判断是一致的。图:主要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当月同比,%)2房屋建筑和住宅建筑产能正在达到巅峰住宅建

40、筑产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断商品化。在2004年,建筑业住宅竣工面积8.19亿平米,商品房3.82亿平米;到2009年,建筑业住宅竣工14.11亿平米,商品房9.48亿。从总产能来看,住宅年产能有望很快突破15亿平米,并稳定于这一水平以上。也就是说,全社会住宅供给量有望突破并稳定在1500万套上下,其中商品房1000万套以上。我们是正在达到这个建设能力,我相信,这也应该是需求的上限。表:房屋供给能力指标名称竣工房屋面积竣工房屋面积: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住宅竣工套数合计商品房销售面积:住宅住宅销售套数合计建筑业房屋竣工面积建筑业住宅竣工面积亿平米亿平米亿平米万套亿平米万套亿平米亿平米19951.49

41、 0.79 0.68 3.57 19961.54 0.79 0.69 6.00 19971.58 0.90 0.79 6.22 19981.76 1.22 1.08 6.57 19992.14 1.46 194.64 1.30 7.39 20002.51 1.89 1.86 213.97 1.66 8.07 20012.99 2.25 2.24 241.44 1.99 9.77 20023.50 2.66 2.68 262.96 2.37 11.02 20034.15 3.22 3.37 302.11 2.98 12.28 20044.25 3.47 3.82 404.22 3.38 14.7

42、4 8.19 20055.34 4.00 5.55 368.25 4.96 423.54 15.94 8.95 20065.58 4.32 6.19 400.53 5.54 504.91 17.97 10.29 20076.06 4.78 7.74 440.12 7.01 625.13 20.40 11.93 20086.65 4.77 6.60 493.92 5.93 556.58 22.36 13.39 20097.27 5.96 9.48 555.00 8.62 804.00 22.96 14.11 关于房地产产能增长的数据从宏观角度展示了一幅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远景图。撇开价格因素,单从

43、供求关系来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有望在未来5年之后实现供求平衡。普通商品房供求平衡之后,意味着普通住宅的居住商品属性将得到充分体现。表:建筑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指标名称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住宅厂房仓库办公用房教育用房建筑业从业人数亿平米亿平米亿平米亿平米亿平米万人200414.74 8.19 2.72 1.04 0.70 2,500.28 200515.94 8.95 2.73 1.31 0.81 2,699.92 200617.97 10.29 2.97 1.39 0.83 2,878.16 200720.40 11.93 3.50 1.53 0.73 3,133.71 200822.36 13.3

44、9 3.76 1.51 0.73 3,314.95 200922.96 14.11 3.91 1.76 0.86 3,597.35 2010-067.40 4.46 1.31 0.57 0.25 由于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从业人员正在释放,如果建筑业从业人数维持在目前水平上,则住宅供给能力就有保障。关键是政策如何推动供给能力的合理配置。3房地产的几个必然趋势(1)局部城市的房价泡沫将常态化,如北京,原因是基础设施供给的不足和不均衡。(2)供给能力将在未来数年维持高位,实现住宅市场的供求平衡,短期看好建筑商。(3)少数稀缺性高端住宅仍能维持价值;普通商品房去资本化,回归必需消费品属性。4投资启示保障房建设:推动普通住宅的供求平衡是解决房地产问题的关键。在“十二五”期间,保障房建设将成为政策的重中之重。保障房的建设主体不一定是目前的开发商,当前的建筑商同样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