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0983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0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前言二、城市性质与定位三、城市发展目标四、本次总体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五、本次总体规划的范围及期限六、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八、城市规模九、中心城区规划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十一、旅游规划十二、交通规划十三、环境保护规划十四、绿地系统规划十五、城市给排水规划十六、电力规划十七 邮电通讯规划十八、 燃气工程规划十九、防灾规划二十、近期建设规划二十一、郊区规划二十二、规划实施措施二十三、附则一、前言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外著名的千年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景德镇市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其烧制陶瓷的历史源

2、远流长。千年窑火的神韵铸就了景德镇历史的辉煌。“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因进御瓷器,名扬天下,并发展成为与汉口、佛山、朱仙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在千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的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景德镇陶瓷海上贸易线路,被称之为“陶瓷之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据传中国“china”一词便来源于景德镇在唐朝武德年间的称号“昌南”。秉承灿烂的千年历史,延续光辉的华夏文明

3、,成为景德镇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建设的一贯出发点。建国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立足市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城市建设,把城市规划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自1955年至1985年,曾经先后做出过11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包括历次修编和调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景德镇被国家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1957年6月上旬,市建设委员会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19561967年)。方案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为“以瓷业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其发展规模为“1967年25万人以上”;“面积由原来城区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93.524平方公里(包括山地、河湖、道路)”。主要布局为老城区分为机关行政区、生活区和工业改

4、造区三大片,老城区东面八公里为新工业区,沿南河北岸呈矩形,开辟宽30米的主轴路(今珠山路)、马鞍山路、东一路,形成东西向交通干道,以珠山大道、中山路和中华路为主干道将上述各 区联为一体。但因部分经济指标过大,超出了地方政府能够承担的的经济负荷,规划目标未能完全实现。1957到1975年6月在前面方案的基础上,先后修订编制了8个城市规划方案,就地方铁路的走向,如何分散老城区工业和人口,建立卫星城镇等问题分别做出了规划。1962年形成的第九修改方案指出:工业发展应以瓷业为主,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陶瓷工业基地和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十年动乱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完全中止,城市

5、建设进入完全的混乱状态。1975年6月以后城市规划工作逐步恢复,当年10月结合皖赣铁路站场建设,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761985年),此后进行了修改。1979年5月,开始了景德镇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80年7月完成初稿,1982年10月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稿,1983年11月,经专家和技术人员讨论通过了技术鉴定。1984年5月23日,省人民政府正是批准了景德镇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确定景德镇市的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陶瓷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瓷都”,城市发展规模为“人口近期(1990年)达到32万,远期(2000年)控制在40万以内”。建成区面积“到1990年,为32平方

6、公里,2000年为4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为“旧市区、东市区、西市区三大片”。形成“分区条块组合”,城市建设发展的方针市“逐步改造老市区,配套完善东市区,重点建设西市区”。为了确保这个规划的实现,还加强了局部详细规划工作,进行了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资源的普查,并抓紧编审城镇规划,注意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力求建设符合地方特点,把文化名城、山水城市风格、陶瓷工业城市融为一体。景德镇市19822000年总体规划于198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通过后开始实施,并于1995年、1999年两次进行了修改。1999年修订的景德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景德镇的城市性质为:中外著名瓷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赣浙皖毗邻

7、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今后15年,景德镇旅游业要形成综合配套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21世纪的外向型经济又一新兴支柱产业,使景德镇旅游业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的席位,初步建立成以陶瓷为特色的中国重点优秀国际旅游城.2001年6月通过的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城市战略定位为:重振瓷都雄风,把景德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挖掘文化底蕴,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面对中国入世后各种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别是新一届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审以及迎接千年置

8、镇的到来,原有的城市格局已不能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落后的城市面貌与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较大的反差。进行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为景德镇迫在眉睫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景德镇市提出的“重振瓷都雄风,建设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的总体构想,结合景德镇市“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受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特制订本次景德镇市2002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以便于对下一步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原则上的指导与控制。二、城市性质与定位1、城市发展的六大优势(1)博大精深的历史资源:景德镇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

9、城之一。景德镇市的世界知名度极高,可与北京、西安齐名。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置镇1000年的辉煌成就,在国内屈指可数,在历史上的优势地位显而易见。景德镇瓷器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千年不断的御窑烟火、灿烂的陶瓷文化、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精美的陶瓷艺术、独特的陶瓷习俗、驰名世界的陶瓷产品,构成了景德镇市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源。千年窑火,绵绵不熄,孕育了当今的景德镇人民,厚集薄发的文化底蕴,古色幽香的生活品质,成为景德镇市迈向新千年的夺耀眼夺目的光环。引以为豪的“昌南”文明在繁荣的现代生活氛围中得以发扬光大。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灵魂,它对于景德镇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城市本身所具有

10、的涵义。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在考察景德镇的时候,强调“要发展景德镇经济,首先必须重振“瓷都”雄风,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经济重镇”。传统的陶瓷是景德镇的传统工业,瓷都是景德镇最响亮的品牌。这块牌子不能丢,要举得更高。”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是景德镇营造独特的文化资本之根本所在。正视历史所遗留的一切,并且旗帜鲜明的走文化复兴和陶瓷振兴之路。重塑历史名城的形象,延续千年窑火的文明,提升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首位度影响,是对景德镇这样的城市进行定位的首要因素,也是进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申报的必要保障。(2)无与伦比的旅游区位从宏观背景分析,景德镇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区结

11、合部的中心地带,在500公里以内,拥有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福州、南昌、杭州、合肥4个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便捷的高速公路框架为景德镇勾画了一个极佳的4小时半径经济圈。8小时以内是推动人流、物流繁荣的最佳时空距离。在4小时经济发展半径内,景德镇和江西省将有条件更便捷地接受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东南的经济辐射,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从发展物流贸易的角度来看,景德镇极具发展潜力。从中观背景分析,在以景德镇为圆心的200公里的范围内,拥有“三湖”(鄱阳湖、千岛湖、太平湖)、“六山”(黄山、九华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的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再加上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四个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

12、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空间资源。从微观背景分析,景德镇的生态环境良好,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在旅游资源方面有着瑶里、金竹山寨、玉田湖、翠平湖、洪岩等以田园风光、乡土特色而著称的著名风景区;在古建筑方面,拥有以宋代红塔、清代县衙、古戏台为代表的历史文物遗迹;而艺术成就最高,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旅游号召力的则是它在中国制瓷历史上为人类留下的杰出瑰宝:著名的世界制瓷黏土(高岭土)的发源地高岭古瓷土窑遗址,自五代至明代的陶瓷古窑遗址湖田古瓷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明清两代的皇家制瓷基地御窑厂遗址以及代表景德镇制瓷辉煌历史的标志性建筑龙珠阁。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区位以及旅游资源条件来说,走外向型发展模

13、式,将使景德镇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3)丰富宝贵的自然资源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景德镇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

14、别是瓷石、高岭土蕴藏量更为丰富,目前探明的储量,仍可开采300多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9%,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距市区50公里处仍保留原始森林,栖息着熊、虎、猴类等多种动物,并生长有红豆杉等珍稀树木。浮梁县瑶里镇的汪湖、白塔寺、梅岭,鹅湖镇的高岭土、东埠村等都是终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历史上景德镇特产素有一瓷二茶之称,茶叶是景德镇名产之一。早在唐代,景德镇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诗人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当时,景德镇茶叶税收占全国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近年培育和研制的名优茶得雨活茶、瑶

15、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畅销市场。得雨活茶已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如此宝贵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为景德镇未来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原动力和后备能源。因地制宜,结合旅游的开发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景德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必然趋势。(4)日趋完善的经济体系:景德镇是江西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综合实力位于江西省第三,排在南昌和九江之后,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地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结构比较来看,景德镇的轻、重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9.62:50.38变为2001年26.75:73.25,这个比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在整个中国工业化进程当中,原有的以陶瓷产业为主的轻工业体系逐步进行分化,以

16、更为全面的工业结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昌河汽车、昌河飞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焦化煤气厂为主的化学加工产业占据了工业体系中70%的比重,重型加工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陶瓷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业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1年景德镇陶瓷产业占全市GDP的比例只有5.8%,在整个宏观经济中处于劣势,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整体经济逐步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在景德镇的经济结构中,以陶瓷产业和生活消费品制造为先导的轻工制造业将在经济体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同一过程中,从宏观的产业构成来看,景德镇的三种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28.

17、58:54.58:16.84变为2001年的10:53:37,与全国2001年的平均水平15:51:34相比,在结构上具备一定的优势,而且远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2005年江西省的三次产业目标是20:40:40)。景德镇全市土地总面积为5256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476095.3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0.58%,而总人口只有145.61万人,人口密度为277人/平方公里,位于全国中下游。景德镇农业用地比较多,但是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却并不高,这说明景德镇的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是具备很大潜力的。与全国相比,这种比例结构是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的。景德镇的工业比重一直比较高,这和它的历史渊源以及城市定性是

18、息息相关。历史上景德镇就是一个以陶瓷制造业为主要功能的集镇,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景德镇的产业支柱从未脱离这一条主线,陶瓷产业造就了大批的产业工人和相关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成为吸引农业剩余人口的原动力。改革开发后,陶瓷产业经济形式不容乐观,但是已经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方面已经具备转化成为第三产业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景德镇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的过程中,将拥有先发优势,避免了从一产业农村人口中吸入大量人口参与城市第三产业的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适应调整阶段,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就业缺口则可由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替补,因此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化相对要容易得多。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

19、,走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更能突现景德镇的特色。首先从产业构成上来说,第三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在于最能代表第三产业标准的物流交通和旅游事业这两个经济增长点在景德镇市的产业构成中比重太低,尤其是2001年旅游产业的总收入只占全市GDP的4.8%,比全省的平均水平7.41%要低2.61的百分点。从这一点看来政府把近期重点放在工业产值的增长上也是一种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的一种过渡措施,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以物流和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在未来景德镇的长期发展中大放异彩,未来20年景德镇市的总体城市结构以及功能布局将从各方面为第三产业的崛起做好铺垫工作。依据景德镇市的产业

20、比较优势,把握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从城市定性的角度,对于景德镇的产业定位应该是以陶瓷业、制造业、旅游业、绿色农业产业为四大支柱。(5)正在形成的交通优势在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地图上,一个“天”字型的交通网已经基本成型。已完工的九江至景德镇市的九景高速公路是“天”字的第一横;“天”字的第二横横穿江西,是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的沪瑞国道江西段的梨温高速路,这条高速公路将打通江西至上海、浙江的高速通道;贯穿江西南北的赣粤高速公路是“天”字的一撇;京福国道江西段的温家圳至沙塘隘高速公路则是“天”字的一捺,江西通往福建的高速通道“天”字型高速公路框架为江西经济发展勾画了一个极佳的4小时半径,景德镇市东达上

21、海、杭州、福州,南达广州,西达武汉、长沙,北达合肥十分便捷。4小时以内是推动人流、物流繁荣的最佳时空距离。在4小时经济发展半径内,景德镇市和江西省将有条件更便捷地接受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东南的经济辐射,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因此,发展物流交通和贸易在景德镇的城市定性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6)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景德镇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地,是江西昌九景“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江西省政府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重点发展这个“金三角”区域将成为未来推动整个江西省经济高效、快速、有序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江西省十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城镇化发展有大的突破 进一步强化南昌市在全省城镇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22、,力争使九江、赣州、景德镇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强以南昌市为中心,包括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市的赣东北经济区的实力。”从政策层面来说,江西省乃至全国都会给景德镇的崛起提供便利条件。九景衢铁路、景婺黄和景常高速公路的相继上马也充分表明国家和省政府对景德镇发展给予的足够重视。景德镇应当借此东风,重新确立城市形象与定位,重振瓷都,一展宏图。2、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1)城市面貌较为落后,城市发展步伐不快作为响誉世界的“瓷都”,景德镇城区从上个世纪20年的20万人,发展到本世纪的4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只扩大了10平方公里,与其它同类城市相比,其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在城市内部也出现了城

23、市整体形象品位不高,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交通设施不足,道路拥挤,核心区密度过大,建筑风貌落后,历史文化嗜待保护,环境质量不高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必然要加大力度提升城市形象,从城市性质定位的角度改善现状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2)经济结构内部的矛盾单从经济外部结构体系来看,景德镇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从消费指数看,2001年景德镇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34.8元,比江西省平均水平5506元略低,比全国平均水平6860元要低四分之一。这表明景德镇在产业方面的结构优势并没有发挥效用。经济结构的相对合理和经济指标的偏低性说明景德镇目前的困境不在于外部结构的调整,而

24、在于各个经济结构内部的优化组合。景德镇市的产业结构内部存在偏公、偏低、偏传统、偏小、偏散、偏弱的问题。在工业总产值当中,国有企业经济比重仍然很大,而非国有企业发展比较缓慢。此外,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差距也很大。2001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为392838万元,占26.75;重工业为1075717万元,占73.25%。从1996年至2001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轻工业是3.6,重工业是13.6,轻工业比重工业低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景德镇市轻工业增长速度缓慢并且后劲不足。短期内景德镇可继续贯彻实施发展工业经济尤其是支持机械制造加工类的重工业经济实体,这将在一定的期限内实现经济总量的攀升和对整体经

25、济的拉动作用,全市就业情形也将在一定限度内得以缓和,人民生活水平将随之逐步跟上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轻工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远期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从城市发展的经济阻力因素分析,景德镇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是:横向的产业间、行业间调整比例结构已没有多大空间,重点是产业结构内部的优化和升级。在总体规划的产业定性方面应当以轻重工业并重发展为基础。3、景德镇在历史上的城市经济职能的演变景德镇市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陶深厚。陶瓷业的发展贯穿其镇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1)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景德镇市是一个以陶瓷为资源的资源型移民城市。由于景德镇陶瓷业的

26、兴盛,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人口向景德镇市的集聚。史书记载景德镇市“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也就是说早在古代景德镇市的人口就是以外来移民为主,随着陶瓷业的不断发展,分工越来越细,陶瓷业的专业技术越来越专门化,进一步增大了景德镇市地区的劳动力在数量和品种上的供不应求。同时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口迁徙的阻力减小,速度越来越快,流入景德镇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同时,随着陶瓷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往的商贾也越来越多,景德镇市的人口数量就随着陶瓷业的兴旺而增长,成为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2)解放后,景德镇市成为一个以陶瓷业为主的单一型轻工业城市,主要贸易也以经营陶瓷为主。由于数千年一成不变的传

27、统陶瓷业主宰景德镇市的工业发展,从业人口已经接近饱和,而同时景德镇陶瓷企业过于分散,使其在生态环境、耕地资源和经济效益上付出巨大代价。据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乡镇企业过于分散,用地规模增加了1/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用增加80%,人力资源增加1-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润率比相对集中降低20%左右,并对农业规模经济和集镇建设造成空间上的困难。非农业产业不同于农业的根本性特点是:农业可以分散,非农产业、特别是现代非农产业必须要集中,空间上的集中会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而非农产业和人口向一定的空间范围的集中就形成了城镇化。然而,城镇化水平达到了一定规模的景

28、德镇市却在陶瓷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中远没有达到与之相匹配的规模经济集聚效应。陶瓷产业的小而散的分布状况,形成了一种自给不经济的落后状态,陶瓷产业的单一性以及缺乏发展生产过程中及产前、产后的社会分工,使得生产流程中一些工序和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化脱离,最终直接导致城市相关产业链的脱钩,社会化服务体系也跟不上产业的需求,于是在陶瓷产业的市场中,景德镇日渐势衰。城市失去积聚作用,城市规模扩张也就此停滞不前。(3)改革开放后,随着相关制造业的兴起,部分农民投入工业生产活动中,城市规模开始稳步增长,而同时私营的陶瓷业发展很快。近20年来,整个景德镇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了变化,引入了汽车、家电、化纤、飞机

29、等新的工业行业,重工业有很大的发展,轻工业逐渐衰退,陶瓷业的地位相对下降。国有陶瓷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恶化,相反私陶作坊的出现愈演愈烈。到2001年,景德镇市已经成为江西省的重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景德镇市的人口结构和数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从1990年到2001年这十年间,城镇人口增长了23.82万人(1990年为44.83万,2001年为68.65万),增幅大于50%。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从事传统行业(以陶瓷业为主)的人口逐步减少,从事非传统行业的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的流动性加大。一方面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则是产业结构变化后,二三产业发

30、展迅速,特别是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带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由于比较利益的差别,农民弃农从工。(4)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瓷立市,走复合型发展之路,建立经济强市的地位。从现状的产业结构来看,重工业的发展远超过轻工业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以瓷立市是景德镇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瓷都品牌。传统的陶瓷生产工业已经不具备优势,过度的加大投入力度,只会使城市的发展陷入又一个困境。一切以经济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同时又不能丢失城市的传统特色,这才是我们对于景德镇城市定位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要继续发挥制造业的优势,陶瓷生产方面应该以工艺瓷制造为主,这才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

31、强势所在。对于陶瓷的品牌使用,应该转向陶瓷文化旅游的重点上来。对于产业的确立,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产业体系,走复合型的产业结构重组之路,是确立经济强市的必要保障,也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利益的。3、城市性质与定位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本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方针,将景德镇市城市性质定位于:世界著名瓷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旅游城市;赣浙皖区域中心;江西省经济重镇。今后的规划重点应抓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利用有利的旅游区位优势,加强与江西省和东部地区的联系,借助东部地区强劲的经济势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对外开放的旅游功能,增强交通通讯的枢纽功能,扩大商贸金融的配套功能。三、城市发展目标1

32、、 城市总体发展目标规划期内,把景德镇建成一个经济上有实力、文化上有底蕴、生态上有特色、生活上有品位的世界著名瓷都。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1)挖掘陶瓷文化底蕴,使瓷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并积极争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城市;(2)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瓷都建成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3)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富有活力、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工业城市;(4)增强城市竞争力,使之成为功能完备、服务齐全、交通发达、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 2. 经济发展目标(1)景德镇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力争在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

33、翻两番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现状7125元提高到14250元,三次产业比为5:40:55,财政收入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均以现有可比价格进行计算)(2)利用瓷都的工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按照自愿互利、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和加强与南昌、九江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为景昌九的金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适应国际经济运行的能力,为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运转灵活的市场体系提供发展空间。(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结构

34、和布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村经济走上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在服务瓷都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景德镇虽然是个工业城市,但是农业用地占据了整个市域面积的90.58%,而其中林地和水面就分别据了68.72%和3.09%,耕地只占16.99%,单一的耕种业难以促进第一产业的全面增长,因此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来进行。(5)工业要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进行调整,广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要将传统的陶瓷生产企业向以陶瓷为依托的陶瓷文化旅游产业转变,加快技术结构和产品

35、结构的调整改造,形成适合瓷都特点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陶瓷、汽车工业,积极发展机械、轻工、食品、印刷等行业,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积极治理污染,在控制总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求发展。(6)以瓷立镇、以瓷兴市,坚定不移的走陶瓷振兴之路。这条振兴之路不仅仅只是从经济结构上给予调整和支持,也不是就产业谈产业,而是要树立大陶瓷观念,整合陶瓷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把陶瓷产业、文化、旅游、人文生态景观高度整合。积淀了几千年的陶瓷文化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遗产,极具开发价值。(7)集中力量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办好景德镇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服

36、务瓷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将景德镇建设成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适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8)逐步改变传统老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20年内在防止污染转移和产生新污染的条件下,基本完成市区内污染扰民工厂和车间的改造和迁移。进一步调整改造老城区,腾出部分用地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远郊工业,建立县(区)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建制乡镇的乡镇工业小区。 3. 社会发展目标(1)进一步发挥瓷都的文化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7、把挖掘瓷都历史的研究、旅游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积极发展科普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使景德镇市的社会发展上升一个新的台阶,逐步与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千年瓷都的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相一致。(2)充分把握好2004年景德镇置镇千年庆典的机遇,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举办具有世界级水准的陶瓷文化交流大会和陶瓷艺术博览会,将历史悠久的中国瓷文化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并以此为契机,将景德镇全面推向世界。(3)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人才。积极鼓励社会办学,充分发挥瓷都作为全国瓷文化与瓷工业技术研究的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快地方高等院校调

38、整与建设的步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培养、输送高级人才。积极鼓励高校产业化,建议将景德镇市陶瓷学院、省陶瓷学校、省部属陶瓷研究院进行合并,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招生规模,形成一个集“教育、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大学城,力争2020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2%左右提高到5%以上。健全幼儿教育体系,在全面实施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4)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在西市区重要地段,逐步建设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建议在西市区中部(西中区),和陶瓷博物

39、馆相呼应,修建一座大型的千年宫,为开展国际、国内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场所,增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在区、县和街道、镇(乡),要普及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以及各种游乐设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5)继续完善大中型体育设施网络,在西市区北部(洪源至罗家一带)修建一个大型体育中心,为将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做好准备,并在市郊、郊县新建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努力发展基层体育场所,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6)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继续建设各级医疗设施,完善市、区(县)、街道和镇(乡)三级医疗、预防

40、保健网,发展休养、疗养事业。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超过5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超过4张;(7)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力度,积极鼓励下岗职工从事经营活动。加大对城市弱势人群的关怀与扶持,对贫困人口实行各项优惠政策。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和住宅的建设,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到2020年恩格尔系数(即人民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到30%,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4. 城市建设目标(1)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争取在2010年实现大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有必要在一定限度内采取行政变更,扩大城市

41、建设规模,到2020年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势力的大城市。(2)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按照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并积极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3)合理布局各类功能用地,协调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保障城市高效、协调发展。(4)建成现代化城市物流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作为旅游区域中心的辐射作用。(5)利用景德镇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生态的景观特色,强力打造特色旅游新都市。(6)建设层次多样、网点均衡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游憩设施体系。各个城市结构分区和功能组团内部都要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服务设施用地。各类大型服务设施的建设要上档次、具备国际标准。(7)普遍提高人民

42、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2020年城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达到27M2/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达到102M2/人。(8)加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9)完善城市绿化的分布,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筑合理的生态框架,逐步把景德镇市建设成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四、本次总体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1、指导原则(1)进一步突出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打造千年名镇的新形象,并按照世界文化名城的高标准来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2)加强环境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要素,塑造优美的生态化国际旅游城市,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3)结合规划管理要求,合

43、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体现弹性规划原则。(4)合理确定布局结构,科学安排近期、远期建设顺序,体现有序开发原则。(5)有效改造旧城,有机结合历史保护,有序搬迁现状居民点,改善居住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6)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体现城市高效服务原则。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景德镇2000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其它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 ;(6)实测1:500、1:10000

44、、1:50000地形图 ;(7)江西省十五计划、景德镇市十五计划、浮梁县十五发展计划;(8)景德镇历年的规划资料;(9)相关部门的规划设想;五、本次总体规划的范围及期限景德镇市域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全市土地当中农用地4760.953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5256.2255平方公里)的90.58%;建设用地290.2586平方公里,仅占5.52%;未利用地205.0131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率为96.1%.本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范围、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三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即景德镇市行政区域,包括一个城区(珠山区)、一个郊区(昌

45、江区)、一个郊市(乐平市)、一个郊县(浮梁县),总面积5256.225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包括现有城区、周边的吕蒙乡、竟成镇、鱼山镇、洪源镇、罗家桥、浮梁镇、三龙乡、浮梁旧城8个重点地区及其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总计约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包括珠山区以及竟成镇、吕蒙乡、洪源镇、罗家桥部分地区在内的城市未来发展空间,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具体规划范围见用地规划图),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98平方公里。规划期限分为三个层次近期: 20022005年中期; 20052010年远期: 20102020年六、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1、加强道路网络系统的改造,一个是城市东西向过江交通的联系

46、,重点在于论证是否开辟建设大道及世纪大道两条过江线路的必要性;另一个是城市过境交通问题,在远期规划中明确将过境交通在城区外环中解决,逐步禁止过境车辆穿越城区内部;再一个是城市内部支路系统的构建问题,现有的城市内部支路不成系统,断头路充斥其中,打通断头路,构建各个组团内部的支路网络成为消解城市内部紊乱的人车混行的交通流的关键所在,另外适当拓宽并延伸一些重要路段,也是实现合理分布交通网络的一个重要措施。2、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千年瓷都的独特风貌。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昌,充分利用“千年瓷都”的品牌效应,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正式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

47、产的意向,上报国务院,2005年到2005年按照相关标准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几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以及重点历史保护街区的具体实施,2005年借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之际,以茶和瓷的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借此东风,积极作好相关宣传工作,用两年时间准备好有关材料,2010年向联合国提升正式申请,等到申报成功之后,将所得资金用于保护和建设,在2020年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全世界各国人民来景德镇参观。3、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凋发展 。景德镇市域范围为市区的一百三十多倍,以景德镇市城市现有的经济实力及社会影响力,难以胜任辐射全市范围,拉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重任,因此大力推进卫星城镇以

48、及重点城镇建设,组建布局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成为总体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协调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景德镇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在于中区,而中区目前在近10平方公里的用地上,生活着20万多人,人均用地不足50平方米,远远低于一般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将来发展成近百万人口的目标,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是首当其冲的。5、景德镇作为一个只有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要想建设成为一个近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必须从宏观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更为完整全面的分析、研究,20年要实现人口翻一番,现有产业的整改扩大和新兴产业的介入是基本保证,人口规模的预测离不开经济体系的支撑。6、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市功能分区 。景德镇目前的老城区里(中区),集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教学科研、工业建设及居住于一体,功能比较杂乱,合理分解老城区的一些用地功能成为总体布局的重中之重。将市政府搬迁到新区是一种途径,另外还要将一些工厂及企业向东西两个方向做迁移,明确今后各个城区的功能,对合理的分配资源及有效的利用城市设施是必要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