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管理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与管理学(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管理与管理学【内容提要】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管理者是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他人活动的人。管理者角色理论将管理者角色分为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三大类。管理技能包括三种基本类型:技术的、人际的和概念的技能。不同的管理者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从事不同范围的组织活动,他们所需和所使用的管理技能各不相同,在各种管理职能上花费的时间也不一样。实证研究表明成功的管理者并不一定是有效的管理者。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
2、构建和发展了以管理的性质、方法、职能和过程为其框架的理论体系,对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各级的指导作用。学习和研究管理学必须遵循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方法、数理分析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和提炼而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管理责任原理、绩效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理等。研究并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强化组织的功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一、管理(一)什么是管理从字面解释,管是主其事,理即治其事,管理就是管辖治理。管理学中管
3、理定义可谓多种多样。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给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们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赫伯特西蒙教授对于管理定义的名言则是:“管理即制定决策。”亨利法约尔和小詹姆斯H.唐纳利都将管理定义为一种协调性的活动。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唐纳利则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收不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项活动。”斯蒂芬P.罗宾斯对于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詹姆斯斯通纳将管理定义为:
4、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工作和使用所有的可用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哈罗德孔茨等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国内学者对于管理的定义主要有:“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都,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杨文士,张雁,1994);“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芮明杰,1999);“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
5、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周三多,陈传明,2000)。综上所述,众多的管理定义主要是对于管理的过程或职能的侧重各有区别的表述。本文对于管理的定义倾向于孔茨的表述,即: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组织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二)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为了深入理解管理和管理学,我们必须全面把握管理的内涵与特征。1.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管理是有目的的组织活动或行为,其目的就是如何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有组织存
6、在,就有管理活动,而且这种管理活动必然体现不同时期、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特色。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而按照一定结构一起工作的机构或实体。作为实体的组织,其内部一般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即:人人构成了组织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物质和技术物力资源(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技术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它们是管理的客体、手段和条件;组织机构体现组织的分工与结构关系,成为管理实施的体制和方式;信息既是管理的媒介和依据,又是管理的客体,信息是信息社会中组织不可或缺的要素;目的与宗旨表明一个组织为什么要存在
7、。与此同时,组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还拥有九个外部要素,即:行业;供应商;人才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政府;形势与政策;社会文化。组织的活动及其管理行为不能不受到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3.管理具有明确的任务、职能和层次。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使在这一体系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实现他们既定的目标。关于管理的职能,存在多种划分。早期的管理理论一般认为,管理有计划、执行、控制三大基本如能;法约尔将管理分为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的古利克提出管理的七项职能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孔茨则认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
8、人员配备、指挥和领导、控制;本文对于管理的职能,倾向于罗宾斯和斯通纳的观点,即将其定位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的管理层次通常划分为上层、中层和基层一个基本层次,相应地,处于各层次中的管理人员被分别称为上层主管人员、中层主管人员和基层主管人员。当然,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管理职能时应各有侧重。4.管理是职能和过程的统一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实施过程,四种职能不是各自独立的活动,从计划到组织、领导和控制,相互作用,双向循环。5.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管理不是一种个人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中实施,而在组织系统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人不仅是一种活的要素,具有潜力和创造性,而且
9、是具有感情的要素,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个好的组织环境的标志,是组织高效率的保证。从这一意义上,协调是管理工作的核心。6.管理过程应该有科学的绩效衡量。管理是一种致力于在组织中为影响组织的有关各方创造奇迹的基本活动。在管理学中,常用组织绩效测定一个组织的效率及效果,即组织实现适当的组织目标的程度。其中,效率是指用最少的资源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称为“正确地做事”;效果则是决定适当目标的能力,它包含了对正确目标的选择,即“做正确的事”。德鲁克认为,效果实际上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在我们将注意力放在有效率地做事之前,必须确认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一
10、个组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其目标,并履行其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管理过程及其效率。过程是指系统化的办事方式,管理过程强调的是所有管理者不论其才能大小,职位高低,都是在为期望达到的目标而从事某些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的效果如何,管理者的工作做的如何,应该有明确的绩效测度,管理绩效即用来测定管理过程的效率和效果,或管理者决策和目标实现的程度。二、管理者(一)什么是管理者通常,一个组织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相应地,我们将组织的成员分成两种类型:操作者和管理者。操作者(Operatives)是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的组织成员。如汽车装配线上的装
11、配工人、麦当劳店中烹制汉堡包的厨师、机动车管理办公室中为你办理驾驶执照更换业务的办事员等。管理者(Managers)则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他们也可能担任某些作业职责,比如学院MBA中心主任同时承担一线教学任务或某些具体的业务职责,但他们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下级,一定是处于操作者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请注意,组织内的非正式组织中,一些能够影响和指挥他人的成员并不是组织的管理者。管理者是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管理者拥有制度化的权力,特别是奖惩他人的权力。当然,不同如能部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大小和性质不同。
12、一个组织的主管拥有全面的指挥权,对所管辖的成员拥有最大的奖惩权;而一个部门的管理者,其指挥他人的权利就可能需要通过计划的实施过程来体现。(2)管理者必须执行一定的管理职能。管理者的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能,管理者与管理一样,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缺少的要素。(3)管理者的人格通常是双重的。每一个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其自身的利益;而他们同时双是一定职位的代表,是组织权力的化身,是组织利益的保证。这两种人格、两种利益有时是一致的,但更多的情况下可能存在矛盾,合格的、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正确处理这对矛盾。(二)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是相对于一个组织的其他成员而言的一种角色。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明茨伯格对5
13、位总经理的工作进行了一项仔细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管理者角色理论。明茨伯格认为,一个人的性格能够影响他如何扮演角色,但不会影响他所扮演的内容。所以,演员、经理和其他人担任的角色虽然是事先规定好的,但个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可是,这里的管理者角色是一个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明茨伯格的实证研究结论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表1-1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角色描述特征活动人际关系方面1.挂名首脑象征性的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2.领导者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负责
14、人员配备、培训交往的职责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3.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接触和联系网络,向人们提供恩惠和信息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信息传递方面4.监听者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其中许多是即时的),以便透彻地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信息的神经中枢阅读期刊和报告,保持私人接触5.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有些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有些是解释和综合组织的在影响的人物的各种价值观点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传达信息6.发言人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信息;作为组织所在产业方面的专家举行董事会议
15、,向媒体发布信息决策制定方面7.企业家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监督某些方案的策划制定战略,检查会议决议执行情况,开发新项目8.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动乱时, 负责采取补救行动制定战略,检查陷入混乱和危机的时期9.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事实上是批准所有重要的组织决策调度、询问、授权,从事涉及预算的各项活动和安排下级的工作10.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参与工会进行合同谈判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的十种角色可进一步组合为三大类: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人际关系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
16、征性的义务。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就在扮演人际关系角色。如经理参加社区活动、宴请重要客户时,学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颁发毕业文凭时,扮演的就是一种首脑或代表人角色;而所有的管理者还要充当联络员,与提供信息的来源接触。如销售经理从人事经理那里获得信息属于内部联络关系,而他通过市场营销协会与其他公司的销售经理接触时,他拥有了外部联络关系。(2)信息角色(Information roles):指所有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同时,他们又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和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如当他们关注外部关系,了解公众趣味的变化或竞争对手可能正打算干什
17、么时,管理者正在扮演监听者角色;当管者作为信息通道向其他部门或组织成员传递信息时,他们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当他们代表组织向外界表态,如向董事和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战略方向,向消费者保证组织切实履行社会义务时,管理者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3)决策角色(Decision criteria):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密切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发现机会,利用机会,发起和监督那些将改进组织绩效的新项目;作为干扰对付者,管理者采取纠正行动应付那些未预料到的问题,如处理冲突,对员工之间的争端进行调解,平息客户的怒气,应付不合作的供应商等;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最后,当管
18、理者为了自己组织的利益与其他个人或团体议价和商定成交条件时,他们是扮演谈判者的角色。第二节 管理的基本原理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和提炼而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研究并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强化组织的功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益。一、系统管理原理(一)什么叫系统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任何
19、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不同系统,存在着不同的结构,显示出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1.集合性。它是指一个系统是由若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但取决于单个子系统的功能,更取决于子系统功能的有机结合。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2.相关性。它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各子系统的发展,必然受到系统的制约;而任一子系统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3.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各层次之间必须有畅通的信息与反馈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系统与子系统是相对的,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
20、,同时它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4.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系统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外部环境也不断地影响着系统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系统与环境的影响是交互的,其适应性是双向的。 (二)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管理的目标在于:把管理系统中诸因素的功能统一起来,从总体上予以放大,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也就是说,管理是一门把生产或工作的各种因素和各个部分协调起来,使之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学问。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管理系统的目的性。管理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组织、分配、协调等整合活动,把管理系统内各种分散无序的因素,转化为有序的、
21、具有一定目标和功能的管理资源。可见,管理系统是一个目标系统,它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但一个管理系统只能有一个根本目的,多目的会造成互相干扰,达不到最优化。管理系统的整体性。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当矛盾出现时,局部利益应服从于整体利益。因此,在组织的管理中必须具有整体观点,站在整体利益的高度看问题。管理系统的层次性。在组织的管理系统中,各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各层次的划分和定位必须职责分明,相互配合,而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越权或互相拆台。管理系统的动态性。由于受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种因
22、素的影响和制约,管理系统总是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振荡式的发展变化。组织的管理者必须了解这一特性,并预先采取一定措施,使系统振荡的幅度尽量缩小,以利于组织的快速发展。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与非平衡性。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具有活力的耗散结构:对外,它具有开放性,即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对内,它应保持一种非平衡状态,保持一定的势能差。因为,一个无势能差异的平衡系统必然是一个低功能的系统。企业改革中,打破分配的平均主义,实际上就是增大系统内的势能差,形成非平衡态,从而使企业充满内动力和活力。(三)系统管理原理的实现原则依据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特征与要求,用系统原理指导组织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理和原
23、则:1.整分合原则这是指从系统观点出发,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根据子系统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进行科学分解,再组织综合。亦即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根据这一原则,首选,以系统的整体优化作为管理高效的前提,要求局部服从组织的整体利益;其次,以科学、严谨的分工与协调作为组织管理高效的关键,合理分解和设置系统要素与层次,明确分工,有效协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再次,以有序、有效的综合作为组织管理高效的具体途径。综合性强调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各要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实现组织目标整体最优。2.动态性原则这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
24、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为了适应外部社会经济系统的需要,管理系统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变自己的功能,而组织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也将随之变化。在这一意义上,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过程、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等都具很强的时效性,而灵敏的信息系统和反馈机制是管理动态性原则实现的关键。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前瞻的观念,以掌握主动,减少偏差,使组织朝着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3.开放性原则任何系统都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同时向外界输出产品和服务。系统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推动而产生发展的加速度,并且,这种加速度与管理系统的开放程度
25、成正比。所以,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的做法,都只会导致失败。明智的管理者应当坚持开放性原则,充分估计到外部环境对组织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吸取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加快自身的发展。4.环境适应性原则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能动的,环境可以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系统,系统也可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环境。一个组织的自下而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能动性。当然,这种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可能性,受到一定时期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济力量的限制。管理者不仅要使自己的组织适应环境,而且,应能动地改造环境,为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系统管理原理是从系统
26、论角度认识和处理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为认识管理的本质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广泛到人本管理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理之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管理原理体系中,系统管理原理起着统率的作用。二、人本管理原理(一)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在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资源配置模式。而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是随着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其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受雇人在资本主义初期,企业老板和管理者将工人看成是一些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推一推动一动、没有一点责任心的恶习人。如果这些人受雇于企事业而不
27、严加管束,他们就会不听使唤,就会偷懒,甚至闹事、破坏。所以,资本家和管理者应通过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并实施严历的惩罚手段来管理工人。这时的工人只不过是一个受雇佣的人,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后来,道格拉斯麦克雷戈等人将这样一种对受雇人的看法及管理方式总结为“X理论”。2.经济人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以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代表的管理学说意识到工人生产积极性对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深化了对被管理者的认识,并由此带动了一场重大的管理革新。泰罗认为,企业农技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而工人的目的是获取最大的工资收入。所以,只要能够判定工人的工作效率比以往提高多少,给予他们一定量的工资激
28、励,就会引导工人服从指挥,努力工作。结果是,工人得到了实惠,业主增加了收入,也方便了管理。3.社会人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纠正了企业家们对员工们“不过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证实了工资、作业条件、生产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提出企业的员工不单纯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依据“社会人”的假设,职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些集团或组织的一员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他们的行动背后以社会需要为动机,不仅要求有较好的收入,较高的生活水平,而且需要得到友谊、安定和归属感,还需要得到尊重。所以,如果组织能够使员工满足这种需求,他们的情绪就会高涨,而情绪越高积极性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29、。“社会人”假设的提出推动了一系列针对社会人的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引发了管理新的革命:首先,管理人员需要有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以及时观察组织上下左右人际关系的变化,照顾到员工的情绪,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二,让职工参与决策,以增加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士气;第三,上下沟通,以交流感情,求得员工对组织经营与管理重大决策的理解和支持;第四,提案制度和面谈制度也由此产生。4.管理人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作业的成果,而决策不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专利。组织中的所有员工包括作业人员都在进行决策,只不过员工的阶层不同,各自决策的领域不同而已。他们都是管理
30、的出发者,是“管理人”。管理人假设的基础是人人都需要有成就感。因而其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要求在组织中适当地分权,让每个人在他所接受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这一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中的动用,是对人的管理、人的价值的一种更为全面的认识。首先,它确立了员工都是决策者的新思维;其次,明确了适当的分权将更有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再次,指出人的成就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企业不应该仅仅是使用人的场所,还应该是发展、培养和造就人的学校。5.自我实现的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是有层次的,依次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自尊和受人尊重的
31、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当代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越来越多。那么,现代组织在对员工的管理方面就必须设计全新的组织体系,创设新的机制,给予良好的环境,支持他们在企业工作中获得成就,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要求充分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和兴趣,给他们一个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并予以合适的授权和明确的责任。这样,组织才会拥有真正一流的投入和生产效率。(二)人本管理的含义和原则1.什么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原理就是以人为中性的管理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职工是组织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是现
32、代管理的可读性;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2.人本管理的原则(1)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首先,职工是组织的主体,无论作为管理的主体还是管理的客体,人都是实施人本管理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离开了人在管理中的感悟、体验、学习和实践,人本管理乃至组织的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其次,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以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为代表的管理关系是人的关系。所以,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处理这种相互依存的管理关系,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2)重视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人本管理强调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也重视组织成员的个性需要,努力使他们受到尊敬、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组织的诸多措施,如对实
33、现预期绩效的员工给予提升、提薪、额外福利等外在性的奖酬,为改进和完善人的心智模式而进行的培训和教育,为改善人际关系和工作绩效而塑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推行生活-质量管理法、工作轮换与丰富化,等等,都是以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而实施的。(3)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条件和手段,优化和完善组织中人的心智模式。人本管理实践的目的之一是要通过竞争性的活动,锻炼和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增强人的智力和体力,使人获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发展。组织为其员工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条件,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训练,提高其内存素养和与他人的交流、沟通的能力,优化和完
34、善他们的心智模式,并使之互补以弥补组织的认知结构和心智模式的缺陷,在从促进自由全面的个人发展的同时降低组织的发展和经营成本。(4)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组织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的经营的目的,绝不单纯是商品的生产,而是包括职工在内的人和社会全面发展而服务。(三)人本管理的方式与实践1.人本管理的方式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是指对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运作实施方式。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组织内体制架构的保障。指通过组织内体制总体结构的层次性、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和运行环节的衔接性的设计和构造,使人本管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中,使人本管理从理念确立到政策形成和实际运作得到体制保证。(2)培
35、训与自我管理。指将接受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起来,使人本管理成为全休员工共同决策、共同实施的管理活动。(3)权变领导与差异管理。指以人为本、注重人际关系的领导方式必须是尊重组织成员的个性差异、实施有效的差异管理利导。(4)文化与环境塑造。指组织既要注重外在的组织成员工作、生活的“硬性”环境的完善与修正,又要注重价值趋向、团队精神、道德信念等内在的“软性”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与提升。(5)激励与全面发展。指动用激励对有益的、积极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其持续存在和重复出现,引导员工完善认知结构和心智模式,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实现全面发展。2.人本管理的实践形式(1)人力资源的评估。组织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
36、而获得这些资产是一种重要的投资;企业应及时对人力资源投资进行评估。(2)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这是指扩展人的知识和技能,挖掘人的潜能,激励员工承担在职责,给员工承担更大职责,给员工提供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的机会。(3)目标管理。主要是锻炼和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4)沟通、交往作用和敏感性训练。员工的相互沟通和交互作用,有助于增进他们的相互信任和协作,培育他们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敏感性训练能促进组织成员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之间的交互影响有更好的了解。(5)思想教育。以某种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及其活动,提高
37、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6)心理平衡。保持和维护人的心理平衡、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是组织实施人本管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方面。(7)行为引导。通过对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体系和目标体系三方面的因素加以影响和引导,促进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转换及导向自主管理的过程。(8)社会推动。社会以社会习俗、公众舆论、道德规范、社会文化水平等无形力量,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并通过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自觉变化体现出来。三、责任原理(一)什么是责任原理责任原理又可称为权责对等原理或权责统一原理。权力即“下达命令的权利和强迫别人服从的力量”,它可区分为管理人员的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前者是由职位产生的,后者
38、是指由担任职务者的个性、经验、道德品质以及能使下属努力工作的其他个人特性产生的权力。责任原理强调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有责任必须有权力,有权力就必然产生责任。管理是一个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二)责任原理的实现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责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任务。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划分职责界线。分清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实时责任与事后责任;明确谁该负直接责任与实时责任,谁该负间接责任与事后责任。其次,职责内
39、容要具体。要对部门与个人的分工与职责作出明文规定,以便于执行、检查与考核。再次,职责中还要明确横向联系的内容。必须规定在执行某个岗位职责时,对于其他部门和个人进行协同配合的要求,以提高组织整体的功效。2.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一定的人对其所承担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主要取决于权限、利益和能力三个因素。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其相应的权力;不仅如此,完全负责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风险,他必然会将他要承担的风险与收益相权衡;管理能力则由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组织才能和实践经验构成,成功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在组织中,职责、权限和利益三者应是对等的,但有时能力可略小于职责,这会使工作富有挑战
40、性,能促使管理者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慎重地使用权限,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3.奖惩要分明、公正和及时对每个人的工作表现及其绩效给予公正而及时的奖惩,有助于提高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成效。当然,严格奖惩,必须建立和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并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四、管理的绩效原理(一)管理成本与管理绩效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好的绩效,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讲求管理绩效必须先分析管理成本。1.管理成本(1)管理成本的构成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于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生产的四个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此后,人们普遍将企业家才能作为一项对组织投入的
41、重要的管理资源。与其他资源性质不同的是,管理资源的作用是通过对组织其他资源的整合,使给定的资源取得最大的利用效率。管理成本就是实践组织资源有效整合所需的成本。依据管理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研究,组织的管理成本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内部组织成本:内部组织活动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与市场交易订立契约需要成本一样,需要付出组织构建成本和组织运行成本。外部交易成本:这是企业使用外部市场所必须花费的代价,是市场机制的运行成本,由组织所需的真实资源的耗费引起,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等。委托代理成本:组织内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因而会产生相应的费用,包括监督、激励成本,保证成本和“剩余损失”等等。
42、管理者时间的机会成本:管理本身也是组织的一项稀缺资源,管理者时间的机会成本度量组织使用管理资源的代价,反映了组织继续使用管理资源的价值。(2)影响管理成本的因素组织的管理成本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不仅决定了组织的内外形式,还决定了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成本。这些因素主要有:组织规模:组织的规模大小直接影响搜寻、谈判和履约成本;同时,组织规模也会影响内部组织成本,例如,组织规模的扩大将增加组织的复杂性,从而增加组织内部消耗和监控费用。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尤其是组织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对管理成本有重要影响。比如,私人公司的委托代理机制相对比较简单,其监督、激励成本和保证成本就不会很高。相反,股份公
43、司中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代理成本可能较高,甚至会出现“内部人控制”失控现象。组织环境:组织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引起组织目标的变化,从而影响组织结构、激励制度和市场策略等管理成本因素。组织文化:当组织文化有助于新的管理目标实现时,会降低内部组织成本、代理成本乃至外部交易成本。组织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蕴含不同的管理成本,而组织结构的刚性则决定了组织结构与组强环境的不协调性。例如:在U型公司,等级严格、结构简单,并实行集中控制,实现了分工和规模效益,在利于公司交易地位的提高,因而能减少公司的外部交易成本;但这种结构容易加大管理幅度,造成管理失控。M公司则在内部组织成本上比同规模的U公司节约得多,但其外
44、部交易费用可能增加。组织结构的刚性将减少内部组织成本和代理成本,但也会增加外部交易成本。管理者才能:管理者才能是管理者整合组织资源的能力,它对组织的管理成本有全面的影响。因为好的管理者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设计良好的运作机制,准确把握组织的目标,并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2.管理绩效什么是效率、效益与管理绩效。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它反映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效益则是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效率与效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例如,企业花费巨额投资增添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率,如果实际结果使单位产品生产的物化劳动消耗的增量超过了劳动的节约,从而导致生产
45、成本增加,就会出现效率提高而效益下降的现象。管理效率是指由于实施管理后增加的收益与管理成本之间的比较。从绩效的角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激励功能、配置功能、保险功能和约束功能,管理效率就是由激励效率、配置效率、保险效率和约束效率构成的某种函数关系。对于管理绩效的度量方式有多种。可以用管理收益采取某项管理(体制)带来的收益与管理成本相比较,也可以通过比较管理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衡量管理的边际效率。产权、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率。不同的产权制度表现出管理的效率差异。产权制度是否明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影响管理的功能和配置功能等,从而影响组织的管理收益与管理效率。这
46、也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组织的管理要素具有特殊性,管理效率与成本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投入产出关系。如前所述,管理由激励功能、配置功能、保险功能和约束功能构成,履行这些功能需要付出管理成本。当各分类功能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处于独立状态时所观察到的成本被称为专有成本;各专有成本之间的重合,即同一成本具有一种以上管理功能成本的属性时,被称为共有成本,如图1-2所示。上图中,A、B、C分别是四种功能、三种功能、两种功能的共有成本,D为专有成本,它们对于降低管理总成本的贡献是依次递减的。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提示组织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使一项成本支出能够为多个部门、多项管理功能服务,以降低管理
47、总成本,提高管理效率。3.X效率的产生与控制X效率是因企业内部活动造成的一种低效率,它由莱宾斯坦在1966年的研究中首次提出。X效率与市场配置低效率不同,后者是指因垄断厂商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导致价格与产量扭曲,从而引起福利损失。而X效率则是由于组织内部的问题引起的,因而管理有效率意味着X效率的改进。X效率理论有一系列的假设,但压力是其产生的关键。所以,对X效率的控制与改进,可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通过管理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等合理引导员工的个人心理与行为;二是设计和运行积极有效的群体动力机制,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群体间冲突;三是发挥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企业家才能既能直接改进组织内的X
48、效率,还可以作为一个竞争者发挥间接影响。从这一点意义上,改善企业的市场结构和经营环境,增加市场的竞争程度,能激发管理者和员工的危机感、责任感,克服惰性,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二)管理绩效的评价1.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管理绩效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组织的整体运营效果作出概括性评价。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组织绩效的标准,必须体现对组织管理的综合要求,符合客观性、可比性、时效性、易操作性和综合性等指标选择要求。评价管理绩效的指标可根据需要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反映目标与手段的指标:前者代表经营活动的结果或目标,如利润率等;后者是组织达到目标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或手段,如职工的满意度等。反映时间的指标:如体现过去绩效的历年财务指标,反映现在状况的当年股票市场价格,预期未来绩效的规模增长速度等。硬指标与软指标:前者可以根据实物和事件的特点来定量确定,如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