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共29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6114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共29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宁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共29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宁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共29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宁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共29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宁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共29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共29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共29张).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考点三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宁波市2019考试说明要求】 掌握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和现用教材涉及的重要传统文化知识。,【分析解读】1考查范围:考纲中要求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和现用教材中涉及的重要传统文化知识。2考查形式:有关文学常识的试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有部分地区考查(例如2019年杭州市的第7题)。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大多以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呈现,考查比例呈上升趋势。,3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了解和掌握考纲中要求的和教材中出现的相关知识,扩大学习的知识面,多积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近几年来浙江省各地市中考中或多或少都考到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相

2、对而言,其难度不是很大,只要在平时多加留意和积累即可。2019年有关传统文化的考查,出现了一个新的考查点汉字的演变、本义与引申义。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极富文化底蕴,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分析预测】 分析近几年浙江省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浙江省的文学文化知识的考查已逐渐由以前的单一的文学常识的考查到后来的将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进行简单混合考查,到近两年侧重考查文化知识,辅以考查少量的文学常识知识。考查点也在不断丰富,由对联、二十四节气、年龄代称、谦辞、敬辞扩展到古代建筑、汉字的演变、本义与引申义等方面。预测2020年的文学文化知识的考查依然会以传统文化知识为主。学生可以将现用教材注释中

3、及课后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找出要着重复习的传统文化考查点。,1(2019杭州)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3分)A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B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C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D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答案】A【解析】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解答此类试题,要对作家姓名、作品、国籍、文体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B项普希金的国籍是俄国,不是法国。C项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散文集,不是小说。D项木兰诗为北朝民歌,属于乐府诗,不是律诗。律诗一般是八句(也有更长的,称为排律),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

4、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分。,2(2019杭州)根据下图,推测“杳”字的意思。(2分),【解析】考查对汉字本义的推测。解答此题,可根据“杲”来推测“杳”的本义。“杳”与“杲”结构相同,都为上下结构,而且组成部分一致,都由“日”和“木”两部分组成,唯一不同的是“日”和“木”的位置颠倒了,故可反其意推测出“杳”的本义是“日在木下,表示昏暗”。,(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字的义项有:国家;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王或侯的封地;国都,京城。穿井得一人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的“国”的意思是_。(填序号)【答案】(1)用武力护卫城邑、疆域【解析】考查对词义的理解。解答此题,需结

5、合上面给出的提示信息。“戈”指武器。从说文解字中的“口,郭也”可以得出“口”指的是“城邑”;从说文解字中的“一,地也”可以得出“一”指的是“疆域”。故“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用武力护卫城邑、疆域。,【答案】(2)【解析】考查对课内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宋是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故“国人道之”的“国”的意思是国都,京城。,4(2019金华、丽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一项是()(2分)A梅、鹤 B竹、兰C兰、鹿 D竹、梅,【答案】D【解析

6、】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从题目中的“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和“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可知指的是“岁寒三友”,即松、竹、梅。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这三种植物因其寒冬腊月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5(2019宁波)拓展关联知文化。(3分)根据同学们搜集的“以和为贵”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把下面的三则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填在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

7、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与鲍春霆,【答案】(1)C(2)B(3)A【解析】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根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即论据要能够证明论点。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分析即可。如分论点二中的“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比照三则材料,从B中的“事父母”“顺”“兄弟”“让”等词语可以看出B材料可以作为该分论点的论据。材料A是我们课内学习过的大道之行也中的内容,不难理解与分论点三“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相一致。从C中的“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对应分论点一中的“修身正己”;“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对应分论点一中的“推己及人”。,6(

8、2019温州)寻找“最美”对联。根据内容,给下面三个地方选出相应的对联。(3分)(1)永嘉上塘殿戏台()(2)文成刘基庙()(3)江心屿文天祥祠()A侧身天地成孤注;满目河山寄一舟。B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C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功名利禄真亦假;天长地久,却看儿女柔情,离合悲欢实还虚。,【答案】(1)C(2)B(3)A【解析】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分析能力。A项中的诗句出自阮元的温州江心孤屿谒文丞相祠。通过思考给出的两句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感情可知,与其对应的应该是江心屿文天祥祠。刘基,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

9、功臣之一。结合B项对联中的“开国文臣第一”可知B项中的对联应对应文成刘基庙。从C项对联中的“多少英雄人物”“真亦假”“儿女柔情”“离合悲欢”可知是对戏台上演绎的节目的写照。,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考查常设置的错误点有:作家作品搭配错误、作家国别或所处时代(朝代)判断错误、作品体裁归类错误、对作品人物形象分析错误等。 备考文学常识应侧重于识记,要准确掌握。主要复习手段是背诵,背诵时要注意:一要围绕名家名篇有重点地进行,切忌贪多贪快;二要注意纵向(历史进程)、横向(同一时期)两条线索,要将特定作家作品放在它的特定“坐标”中去记忆,不要孤立记忆。列表记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古代小说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10、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中考题中的设置频率越来越高。此前,传统文化的考查或与综合运用结合,或与文本阅读结合,或是体现在写作上。从2017年开始,浙江多个地区中考则是以直接设题的形式考查传统文化,2018年、2019年传统文化的考查几乎成了“标配”。将传统文化列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进行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继承和弘扬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离不开教科书中的知识点。考纲明确提出,要求考生掌握现用教材涉及的重要传统文化知识,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留心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注意积累并拓展。可参考温故知新基础知识读背手册,目录如下:,教材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梳理及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