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程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2(定稿)doc-.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6740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程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2(定稿)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理工程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2(定稿)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理工程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2(定稿)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理工程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2(定稿)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理工程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2(定稿)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工程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2(定稿)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程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求2(定稿)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教研究与评估简报总第42期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主办 (2009年第8期) 二九年十月编者按: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指导学科专业评估,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组织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作了规范。上期简报全文转发了力学教学指导委员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发布的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第一部分,本期继续全文转载第二部分,以供相关学院领导、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时参考,也供学校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广大教职工借鉴。理 工 科 非 力 学 专 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2、)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研究课题立项的方式,开展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教学规范和编制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引导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指导学科专业评估。2003年12月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41号)文件精神,2000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高教司的指导下,立项研究制定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与水力学)教学基

3、本要求,并完成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初稿。2006年教育部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后,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批准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5246号)文件精神,立项进一步修订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7年7月1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又召开了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研制工作会议,部署理工科专业规范及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制工作。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根据会议精神,在上一届教指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征求不同层次学校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的意见,对非力

4、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做了进一步完善。这里印发的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就是由两届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历时5年制定的12份教学指导性文件。研制指导性专业规范与教学基本要求是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切入点,是研究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考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并且把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吸收到专业规范与教学基本要求中,以期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形成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机制。基本要求是教育部下文指示批准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编制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非

5、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最低要求,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中都给出了课程的建议学时,供各高等学校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作为参考的依据,希望各高校力学基础课程的学时都不低于这一建议学时数。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本校的要求,制定本校的教学的质量标准,体现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必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和基本解法,了解弹性力学的一些问题的基本解答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值解法。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进一步理解体力、面力、

6、应力、应变和位移的基本概念,了解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2掌握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题的特点,熟悉弹性力学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能正确地列出边界条件,能正确地应用圣维南原理。3掌握按应力求解和按位移求解的思路和方法。4理解平面问题逆解法和半逆解法的基本思路。5通过实例,理解位移单值条件和孔边应力集中等概念。6理解变形体虚位移原理,通过平面问题常应变三角形单元的分析,初步掌握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7了解空间问题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三、能力培养的要求1分析能力对工程实际中的弹性力学问题,能够区分空间问题和平面问题,对简单平面问题能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2演算能力(1)能够确定艾雷应力函数中未知

7、部分,计算应力、应变和位移。(2)具有用有限元法计算简单的平面问题的初步能力。3自学能力(1)具有进一步学习弹性力学其他内容的能力。(2)具有查阅有关弹性力学应力分析手册、资料和文献的能力。四、几点说明1建议学完有限元法之后,课外安排适当的机时上机实习。各校也可将有限元法单独设课,或与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合并设课。2学校可根据专业需要选讲薄板弯曲问题、能量原理、差分解法或者其他有关的专题。3根据近年对全国几十所院校的统计资料,课内学时宜在32至46之间。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工程流体力学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

8、的基本知识,学会有关的计算和实验技能,为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各专业的通用部分和不同专业的选定部分(各专业依要求和学时数的差别可自行选定其中某些内容)。通用部分和选定部分共同组成各个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1各专业的通用部分(1)流体及其物理性质理解流体及其连续介质概念、流体的压缩性和粘性、牛顿内摩擦定律,了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2)流体静力学理解流体静压强,了解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式,掌握流体的绝对和相对平衡,掌握流体静压强的计测和表示方法,了解平面、曲面上的流体总压力。(3)流体动力学基础了解描述

9、流体运动的方法,理解流体运动中的流线、流量等基本概念,掌握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及其应用,理解流体微团运动分析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1)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理解相似的概念和相似准则,掌握量纲分析方法及其初步运用。(2)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掌握圆管层流基本规律,了解紊流的机理和脉动、时均化和混合长度理论,掌握管路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的计算,了解孔口、管嘴出流的水力计算和管中的水击现象。(3)气体的一元流动理解声速和马赫数概念,掌握一元气流基本方程、气流速度与流道截面积的关系、几何喷管计算,了解激波和膨胀波概念。1不同专业的选定部分(1)缝隙流动掌握平行平板、平行圆盘间的缝隙流动,了解倾斜平板

10、间的缝隙流动。(2)平面势流和旋涡流动理解速度势函数和流函数、速度环量和涡量概念,理解势流叠加方法和圆柱绕流,了解库塔儒科夫斯基升力定理。(3)边界层和绕流阻力 掌握边界层概念,理解边界层分离和物体阻力概念。(4)泵与风机掌握离心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其结构、工作参数、性能、工况点及选型方法,了解汽蚀现象及其防护措施。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实验(包括量测和演示)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教录像是本课程的有力教学手段。量测实验项目可以是:流体静力学实验,压强、流速、流量测定实验,动量定理实验,伯努利方程实验,沿程、局部阻力系数测定实验,气流阻力测定实验,离心泵或风机性能曲线测绘实验等。演示实验项目

11、可以是:雷诺实验,流线演示,涡旋或涡街演示,孔口管嘴出流演示,水击演示,边界层演示,水电比拟,流动参数测定仪表演示,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录像等。各校根据设备条件,应确定23个必做的量测试验和部分演示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其掌握压强、流速、流量等测定方法,具有整理实验数据和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各校应创造条件增加电化教学和现代化的量测手段。习题要求要求学生对流体静压强、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流动能量损失及管路系统等方面的习题能独立分析,正确求解。多学时类型专业可以适当增加平面势流、泵和风机等方面的习题。总习题数不得少于3040个。三、几点说明本基本要求只包括少学时各专业工程流体力学

12、课程的最低要求。1教学基本要求是一项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作为工科本科学生学习本课程合格必须达到的要求。它是各校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依据,也是编写相应教材和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2根据教学改革的精神,按照精选内容、打好基础、加强实践、培养能力的改革方向,各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以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贯彻实施。有条件的院校在教学大纲的深广度方面可以高于教学基本要求。3本教学基本要求只规定内容和范围,教学和教材体系可由各校自行安排。4在贯彻教学基本要求时,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计算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5重视实验环节。量测实验应使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

13、方法,自己动手操作,整理实验数据,编写实验报告。演示实验和电化教学手段是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创造条件予以运用。6重视习题作业环节。习题不得少于规定的数量。选题要注意覆盖面,某些题目应该有适当的难度。7在国内试题库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希望采用试题库进行考试,检查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基本要求。8本课程建议学时4060学时。注:“”号的内容可根据各校具体情况选学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能源动力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能源动力、环境等类学科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联系密切,是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开拓新的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1绪论理解连续介质模型、流体的压缩性、流体粘性的概念,了解理想流体、实际流体的概念、液体的表面性质。掌握牛顿内摩擦定律、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流体力学中的量纲和单位。 2流体静力学理解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掌握静力学基本方程、等压面以及静止液体中压强的计算和总压力的计算。3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了解研究流动的两种方法。掌握流动类型、系统和控制体的概念、NS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动量方程、动量矩方程及其物理意义和应用。4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理解粘

15、性流体运动的两种状态及判别准则,掌握圆管中的层流运动规律。理解紊流切应力和普朗特混合长理论。理解沿程、局部损失及系数的变化,掌握沿程、局部损失的计算。掌握管道的水力计算。了解气穴、气蚀、孔口、管嘴问题。5可压缩流体的一元流动理解声速、马赫数的概念和微弱扰动波的传播。掌握一元等熵气流的基本方程和几何喷管设计工况的流动计算。6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理解流动的力学相似、动力相似准则数及近似模型实验。掌握量纲分析法。 7不可压缩理想流体的流动理解流体微团的运动分析,理解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的概念、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及其积分、涡流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势和流函数及其特性。掌握势流叠加和无环量有环量圆柱体的绕

16、流问题。8边界层理论理解边界层概念、边界层微分方程。掌握边界层动量积分关系式、平板边界层的计算方法。了解曲面边界层及其分离现象。了解绕流物体的阻力、边界层控制。了解粘性流体小雷诺数下的绕流问题。了解自由淹没射流。9可压缩流体流动 理解马赫波及其形成。理解激波的概念及其前后参数关系。了解激波的相交和反射、激波与边界层的干扰。了解喷管的变工况流动和高速流中的皮托管问题。理解摩擦管流和热交换管流。10流动测量技术掌握流速、压强、流量、测量技术,了解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流场显示技术。11绕机翼和叶栅的流动理解机翼的概念及其气动特性,理解叶栅的概念及其气动特性。了解平面叶栅的解法。12流体力学进展了解流

17、体力学在各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1实验通过演示和量测实验了解机翼、圆柱等物体的绕流特性。掌握测量压强、流速、流量、沿程损失系数、局部损失系数、边界层速度分布、翼型或圆柱体表面压强分布的方法。了解流体绕流不同形状物体时旋涡流场的图谱和不同孔口管嘴的出流问题。2习题习题数量不得少于60个。三、几点说明本要求是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适用于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1本要求是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2为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创造条件扩展流体力学中计算机应用的教学。3各校可根据教学需要

18、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情况下自行选修本学科适用的教学内容和自主决定教学体系。4本课程是能源、动力、环境类学科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应处理好与前期和后继课程的衔接,加强对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程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宜过份强调专业需要而淡化本课程的基础性特点。5各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宜创造条件,更多地采用多媒体及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6本课程建议学时6080学时。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土木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流体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

19、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流体流动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有关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开拓新技术领域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1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连续介质模型理解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特别是流体的粘性与牛顿内摩擦定律。理解连续介质模型。理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2流体静力学理解压强概念,掌握流体静压强分布规律和总压力的计算方法。了解浮体稳定性计算。3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了解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理解有关流束与总流的概念。理解流体运动的连续性微分方程,理解理想流体的欧拉运动微分方程及其沿流线的积分。掌握恒定总流的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及其综合应用。4量纲

20、分析和相似理论基础了解量纲分析的方法,理解相似概念和主要相似准则及其应用。5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理解流体运动的两种型态和雷诺数的概念。了解圆管层流的运动规律,了解圆管紊流特征、混合长度概念、紊流流速分布。理解管路沿程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掌握管路沿程水头损失及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方法。了解边界层概念和边界层分离现象及绕流阻力。6有压管流掌握短管、长管(串联、并联)的水力计算方法,理解枝状管网的计算原理。7明渠均匀流理解明渠均匀流的水力特征,了解水力最优断面及允许流速的概念。掌握明渠均匀流的水力计算方法。8明渠非均匀流理解断面单位能量、临界水深、缓流和急流的概念。了解明渠非均匀流的水力特征与水流现象。

21、掌握棱柱形渠道中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水面曲线的定性分析,理解棱柱形渠道中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水面曲线的定量计算。9堰流理解堰流的水力特征及堰流计算基本公式。掌握宽顶堰流量计算及小桥涵洞的水力计算。10渗流理解渗流基本定律。掌握集水廊道和单井的水力计算。理解井群的水力计算原理。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1实验学时数应占课程总学时数的10%左右。2实验包括演示型实验和量测型实验两类。量测实验项目必须包括下列内容:点压强测量;流量系数测量;阻力系素测量。3提倡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能力培养的要求1习题作业不少于60题。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手段,使学生进一步获取和掌握流体力学知识。3改进

22、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教学条件,提倡每组实验学生人数不超过4人,以增加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几点说明1为适应加强基础、按大类培养的教改需要,建议本课程不少于48学时。2本基本要求为土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最低要求,其中带*号者为选用部分。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情况加深、加宽。3本基本要求将课程教学的要求分为三个档次,即掌握、理解和了解。掌握是指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清楚,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理解清楚,并具有分析、计算问题的能力;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具有基本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水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水利类)一、

23、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水力学是水利类各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液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和有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学会必要的分析计算方法和一定的实验技术,为专业课的学习、解决工程中的水力学问题、获取新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1基础水力学水力学的定义和任务,液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水静力学,液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液体总流的基本原理,量纲分析与相似原理,液体的层流运动和紊流运动,水流阻力和水头损失,有压管道中的恒定流,明渠恒定均匀流和非均匀流,水跃,堰闸出流,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衔接与消能。2专门水力学管道非恒定流,明渠非恒定流,挟沙水流,高

24、速水流,渗流,波浪理论,紊动扩散理论。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在课程学时内选择安排。3根据专业、学科发展,可开设有关专题选修课。专题内容、名称等不作统一规定。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正确区分流动类型,流动形态和局部流动现象,并了解它们的联系,明确发生这些流动现象的场合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如:恒定流和非恒定流,均匀流和非均匀流,渐变流和急变流,一元流、二元流和三元流,层流和紊流,急流、缓流和临界流,水跃等。(2)正确理解水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物理意义。如:流体质点,连续介质,粘滞性,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等压面,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水头;

25、欧拉法与拉格朗日法,欧拉法质点的加速度,流线,迹线,涡及涡线,总流,过水断面,流量,断面平均流速,湿周,水力半径,动能修正系数,动量修正系数;液体微团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涡流动和无涡流动,势流和流速势,流函数,流网;弗劳德数,雷诺数;运动要素瞬时值,时均值和脉动值,混掺长度,紊流附加切应力,边界层,粘性底层,水力光滑和水力粗糙,糙率;正常水深,临界水深,比能,临界底坡;流速系数,收缩系数,流量系数,淹没系数等。(3)了解水流能量转化和能量损失的原因,理解水流阻力(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的成因,明确影响沿程阻力系数及局部阻力系数的因素,掌握计算水头损失的途径和方法。(4)正确掌握水流运动的总流分析法

26、,正确理解恒定总流的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的物理意义,会在具体流动条件下联合运用三个方程求解问题。一般性地了解以微分方程求解流场的方法。2对水利工程中的一般水力学问题,具有正确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包括:(1)水力荷载的确定。能计算平面和曲面上的静水压力,会应用动量方程求动水对边壁的总作用力。(2)过流能力的确定。会计算管道、明渠和堰闸的流量及相关的建筑物尺寸。(3)各种水头损失的分析和计算。(4)常见工程水力学问题的综合分析计算,如管道系统的水力计算,明渠水面线的分析计算等。3掌握量测水位、流量、流速、压强的常规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现代量测技术。具有观察水流现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和

27、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三、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1课堂教学应提倡启发式、互动式。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配以适当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3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分析实验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将水力学实验单独设课、单独考核。4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查阅文献和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5精选具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建议不少于100题。提倡题型多样化,覆

28、盖面广。6创造应用计算机进行水力学问题计算的条件,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计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几点说明1本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只包括多学时水力学课程的最基本部分。2本课程要用到较多的数学、物理、力学知识,因此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3水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但应以分析水流现象,揭示水流运动规律,加强水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为主,而不宜过分强调专业需要,以免削弱对水力学理论基础的教学。本课程建议学时不少于90学时。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环境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是环境类专业及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

29、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1流体主要物理性质和流体模型概念理解流体主要物理性质,特别是粘性和牛顿内摩擦定律。理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理解连续介质、理想流体和实际流体、可压缩和不可压缩流体的概念。2流体静力学理解流体静压强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及其在相对平衡中的应用。掌握点压强和总压力的计算。3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了解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建立流

30、场概念。了解流体运动的微元分析法。理解连续性微分方程和欧拉方程。了解流体微团运动的基本形式。理解有势流动和有旋流动。理解速度势函数、流函数和流网。了解势流叠加原理。了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及其各项的物理意义。掌握流体运动的总流分析法,能综合运用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计算总流问题。4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基础理解量纲分析法、力学相似概念和主要相似准则的意义及应用。5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掌握流体运动的两种形态及其判别。理解圆管中层流的运动规律。理解紊流的特征、紊流时均化概念。了解附加切应力及混合长度的概念。理解边界层概念、边界层分离现象及绕流阻力。理解沿程能量损失的成因和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掌握沿

31、程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理解局部能量损失的成因,掌握沿程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了解无限空间紊动射流的规律以及紊动扩散的基本概念。了解紊流扩散方程。6有压管流掌握有压管流的水力计算和水头线绘制方法。了解枝状管网的水力计算方法。了解环状管网的计算原理。理解水击现象和直接水击的计算方法。7明渠恒定流掌握明渠均匀流产生的条件、特征及其水力计算。掌握明渠渐变流的特征、断面单位能量、临界水深、临界底坡以及急、缓流态的判别。理解水跃现象及其基本方程。理解棱柱形渠道中的非均匀渐变流水面曲线定性分析。应用直接求和法计算和绘制水面曲线。8孔口、管嘴和堰流掌握孔口、管嘴和堰流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9渗流掌握渗流定律及单井

32、、集水廊道的水力计算,理解井群的计算原理。了解渐变渗流的水面线的定性分析。10一维可压缩气体流动了解一维可压缩气体流动的基本概念。实验教学内容和要求1实验的学时数应不少于课程总学时数的10%。2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和定量量测实验两大类。量测实验项目必须包括下列内容:压强量测;流速测定;流量系数测定;阻力系数测定。演示实验以提倡了解现代量测技术和水流现象分析为主。通过实验,应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水流量测技能;了解现代量测技术,具有观察分析各类水力现象的能力,并具有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和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三、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能

33、力的培养:1课堂教学应提倡启发式、互动式。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配以适当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3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分析实验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将水力学实验单独设课、单独考核。4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查阅文献和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5精选具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建议不少于90题,提倡题型多样化,覆盖面广。6创造应用计算机进行水力学问题计算的条件,培养学生使用现代计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几点说明1本基本要求只包括环境类、给排水等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课程的最低要求。各院校可在此基础上,带“”号的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2本基本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档次,即掌握、理解和了解。掌握是指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清楚,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清楚,并具有分析、计算问题的能力;了解是指对教学内容具有基本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3本课程建议学时72学时。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