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6980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观察:《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课堂观察:《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课堂观察:《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课堂观察:《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课堂观察:《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观察:《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供雨花台中学教研组相关老师参考第三部分 课例课堂观察课例: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吴江林等 此课例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导下、生物组课堂观察合作体集体制作的,合作者有屠飞燕、郑超、喻融、路雅琴、彭小妹、钟慧、姜平。一、背景 任教教师:屠飞燕(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生物老师,教龄四年,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她的课。) 内容主题: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 观察者:生物组课堂观察合作体 简况: 自2006年5月8日以来,生物组大型的课堂观察活动已进行了两次,小型的课堂观察二次。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对课堂观察的理念、框架、程序已有一定的理解,量表的使用逐步从完全套用过渡到了按

2、自己需要进行改编阶段。此次恰逢杭州市余杭区校本教研现场观摩会在我校召开,生物组以课堂观察为主题,代表我校,向全区高中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展示了我们的校本教研成果。此课例就是在这一活动背景下制作而成的。二、课前会议:2006年11月8日(一)屠飞燕老师说课1、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基因工程的第二课时,学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中的热点,该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前沿科技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课时内容是在基因工程工具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应用,是必修教材中的“基因”和“基因重组”知识的深化,是学习“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

3、”的基础,与发酵工程也有联系。基因工程操作的过程是微观而复杂的。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展开的,缺少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情境,使得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材中有一个基因工程操作示意图,但它的作用意在给学生一个基因工程的整体认识,且因教材叙述四个步骤的过程发散性不够,故也显得作用不够突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学习本节内容前,我们已结束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知识的学习。2、学情分析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改造,技术要求高,过程复杂,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上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很难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对学生获取知识

4、、整理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高三(4)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敢于提出问题,师生和生生互动比较好,大家在观察时可特别关注下表中的15位同学。后门 说明:表示学优生;表示学困生。前门讲 台3、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举例说明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举例说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举例说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写出重组DNA的过程。本节课的难点是“获取目的基因”、“重组DNA”、“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主要的解决策略是通过创设人工制备胰岛素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采用模型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思维过程直观化,以便发散思维,暴露问题,调

5、动学生口、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在体验与讨论中达成学习目标。4、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和生物建模,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展开,建构思维模型,形成知识网络。具体教学环节如下:(1)课前讨论。第一个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前概念”尝试解决问题,使得后续的学习建立在前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同时创设一统领整堂课的学习情境,希望学生合作学习,得出通过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生产胰岛素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第二个讨论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大致切分获得工程菌的阶段,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2)获取目的基因。先引用了一张基因表达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基

6、因表达的知识,直观地感悟到两种获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方法的图形;再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图形解释两种方法,并指出各自的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3)重组DNA。创设DNA重组的情境,画出图形,采用如下问题链:置于DNA连接酶溶液中的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能形成哪些产物呢?哪种产物是人们所要求的呢?这些产物如何区分开呢?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师生交流讨论解决。(4)导入目的基因。利用环节3中的情境,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两个问题,如果在溶液中继续加入普通的大肠杆菌和CaCl2溶液,最终在溶液中存在哪

7、些类型的细菌呢?如何在混合菌液中筛选出人们所需的工程菌呢?(5)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创设问题链: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如果要表达出胰岛素,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要想大量获取目的基因的产物(胰岛素),后续的技术应该是什么?基因产物(胰岛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提取?旧的培养基如何处理?最终构建基因工程操作的知识网络。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1)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过程。再将每个探究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形成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增加了知识构建过程的层次性、逻辑性、结构性,又能较好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能较好地反馈学情,及时地调整教学。(2)采

8、用生物建模的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抽象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的理解。(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过程中生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率,生成活跃、民主、愉悦的课堂文化。本节课设计的困惑之处:(1)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关涉到这节课的成败。但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很不足。何时介入小组学习?怎样介入?怎样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教学信息?感觉不好把握。(2)按预期的设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实现的。而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必然带来耗时较多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使得学生既能充分探究,又能完

9、成学习目标,感觉不好把握。(3)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大,必然会生成很多教学设计时不能预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如何高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有效地聚焦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感觉不好把握。我希望大家观察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与困惑,为我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帮助。(二)屠老师与观察者的交流吴江林:我对你创设情境并将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问题非常感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好的。根据你设计的问题,可以看出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你是如何铺设台阶,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呢?屠飞燕:一是通过我的讲解,二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三是增加一些追

10、问调控学情。郑超、彭小妹:你设计的问题及问题链都很有难度,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一些问题还很有些跨度,所以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生成很多问题。我认为你指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将是涉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对你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知你的看法如何?屠飞燕:是的,这也是我担心的,我很希望你观察这个问题。喻融:屠老师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能得到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是否有效,仍然是决定了学生学习效度的关键,而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讲授是我必需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所以我选择观察讲授的有效性,借此机会向屠老师学习。屠飞燕:这节课

11、虽然是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但讲授也蛮多的,我也担心是否讲着讲着又沿着灌输的老路走了,希望你观察我是不是能把讲授和探究结合起来。钟慧、路雅琴:这堂课是以问题驱动的,通过预设的四大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这就必然会有大量的师生问答,你准备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呢?你的提问方式与学生的理答方式又有很大的关联,你想让学生有哪些理答方式呢?屠飞燕:是的,这堂课是问题驱动的,我主要想采用个别提问,小组合作讨论后汇报等形式,我现在也不是想得很清楚,我自己也觉得提问不是掌握得很好,试试看吧。(三)屠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吴江林: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郑 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彭小妹:教师对学生

12、学习的指导喻 融:教师的讲解效度钟 慧:学生的应答方式路雅琴:教师的提问方式姜 平: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三、课中观察: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2节课(一)观察工具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二)观察位置的选择钟慧和路雅琴两位老师分别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应答方式”,需要合作观察,所以选择坐在一起观察,以便观察时能相互协调。后门 路雅琴 钟慧 喻融 郑超 姜平彭小妹吴江林前门讲 台吴江林和彭小妹老师观察的分别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根据屠老师提供的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图,特地选择了学困生和学优生相对集中的位置观察。其他老师的观察维度主要是老师的教学,为减

13、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均选择在教室中学生座位背后就座,开展观察。(三)观察过程上课前。观察者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吴江林老师特地询问两位学困生和一位学优生对屠老师的课堂感受,没有理解的知识怎么处理,有没有机会提问等情况。上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师生对话、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思等的记录。在探究2和3的教学时,吴江林、郑超、彭小妹三位老师分别在学生画图时,起身巡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观察没有提问或指导。上课后。吴江林老师询问了四位学生的学习

14、情况,其中两位是学困生、一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重点了解了四个探究步骤和基因工程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对情境教学和模型方法的感受。四、课后会议: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3、4节课(一)屠老师课后反思屠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后反思。一是教学目标。“说明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区别两种方法的异同”这一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两种方法的流程图,然后要求学生从图形中区分两种方法,从学生的回答看,应该都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能区别它们。但“尝试画出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分离法的图形”这一目标显然是没有实现,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我代做了。“说明重组DNA的

15、过程,尝试画出DNA重组的过程图”这个目标从学生的回答、板演和我的巡视来看,应该是达成了。“列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这一目标,由于没有来得及讲解植物细胞一些常用的导入方法,致使学生不能“列举”,教学目标还没有完全达成。“举例说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探讨DNA重组的方式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这个目标,由于时间不够,讲解和讨论的时间不充分,达成情况不太理想,这点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看出来了,总的来看,目标基本达成了。二是主要教学行为。我这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比较多,新课导入用的哪个讨论起到较好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堂中来了,在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中开始了学习,也能较好结合以前

16、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一次读图活动也较好落实了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两个概念,二次图画较好解决了“说明重组DNA的过程”这个问题。利用课前设计的问题链也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去学习知识,构建知识。情境教学的效果不太好,可能是我课前的准备不充分造成的,特别是第四个探究情境做得不好,对学生的课本和图形的阅读指导得也不够,第2个探究和课前的讨论中,我的讲解时也不够精炼,耽误了一些时间。三是教学预设与生成。课前讨论和第1个探究的预设都达成了,学生也没有生成什么问题。第2 个探究中,学生提出“DNA重组的种类有9种”,并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推导一番。我课前对这个没有想过,一时也不知怎么办好,只好避重就轻地

17、谈了几句。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个好的教学资源,我却没有利用。对探究2,我原以为很难,所以设计时,准备作重点讲解。但从我观察的整体情况看,学生还是都做得不错,我却还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继续教学,显然太僵化了。如果这里能节约点时间,也不至于探究4显得那么仓促。总的来看,学生生成的东西不多,教学步骤虽然设计成了一个讨论加四个探究,但教学过程还是按照我的预设来走的,这从课堂上学生自己提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就也可看出,说明我的教学给学生思维空间还不够。(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郑超: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从 “学生的错误”、“教师对错误的反应”、“教师对错误的指导行为”这三个方面对

18、这个问题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如下(数据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 (1)学生的错误中,思考不全面类错误占33.3%,这说明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效地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误区,生成了较好的教学资源。未把握问题的指向类错误占33.3%,这一方面说明问题的设置应该更为明晰,问题链的创设应该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课堂机智性需要提高。知识性和表达性类错误占33.3%,这说明需要加强指导学生的预习,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中,接纳和赞许占了89%,这与整堂课老师所追求的民主、对话的课堂氛围是一致的,实际上,本堂课的探究氛围

19、和效果也的确很好。(3)教师应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中,“鼓励、引导、换其他同学回答”占50%,这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体现了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定位,说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多人回答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体验了合作所带来的好处,但明显存在介入小组讨论迟,反馈学情不及时、不全面的情况,这也是导致老师在引导时针对性不够的重要原因。彭小妹:我观察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对学生识别理解图形的指导”。我看到屠老师对识图的目的要求很明确,但在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上有较大的问题。例如在

20、引导学生说出“获取目的基因的途径方法”这个问题时,给学生的识图时间只有1分钟。同时屠老师也没有进行指导,我想这是导致学生对两种方法掌握得不好的原因。二是“对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看看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这个问题时,针对性不够。学生在阅读时,屠老师在黑板上画流程图,画完就开讲了,不知屠老师是怎么知道学生看完了书?加上阅读要求不明确,所以,后来出现了学生说不出两种方法,也说不出两种方法区别的现象。喻融:我观察的是“教师的讲解效度”,从“讲解行为”和“讲解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在讲解行为方面,“重复”占37.0%,“借助其他方式描述观点”占29.6%,“在整个讲解过程中给

21、学生提问的机会”占18.5%,“用直白的语言描述观点”占14.8%,“借助例子描述观点说明”为0。讲解程度上,始终能与学生保持眼光接触,语调也比较生动,逻辑性较强,但信息呈现速度较快。总得来看,讲解得还是清楚明白的,学生易于接受,但重复较多,特别是探究3的无效重复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信息呈现速度过快也造成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如在探究4中,这种情况比较明显,两位学生都答不出你的问题可能与此有关。钟慧:我和路雅琴老师合作,我代表我们汇报观察结果。小路观察的是“教师的提问方式”,我观察的是“学生的应答方式”。我们发现“提问后,学生齐答”的方式占56%左右,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蛮高的。但从齐答的问

22、题难度看,都不大,所以我想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很有效呢?“提问后,未叫举手者答”占26%,其中特意点了第二组第1排、第五组第3排、第七组第1排、第四组最后一排的四位学困生回答。前两位是在回答“鸟枪法”和“人工合成法”两个概念,两位学生表现不好,屠老师引导他们看书后回答出来了。后两位回答“重组质粒有多少种”和“符合要求的质粒是哪种”,基本上答对了。我认为屠老师还是很关注学难生的学习的,但所问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我认为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问问他们,将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便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姜平: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分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教学内容的时

23、间分配”。本节课有四个教学环节,“课前讨论”12分钟占26%,“目的基因的提取”12分钟占26%,“目的基因与载体的结合”18分钟占39%,“目的基因的检测”4分钟占9%。从中可以看,第二和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本节的重点,时间得到了保障。但新课导入花的时间过多,“探究三”浪费的时间体现在三次重复上,使得第四个教学环节时间不够。二是“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其中“教师讲解、师生回答”22分钟占47.8%,“学生讲解”12分钟占26.1%,“合作、伙伴学习”10分钟占21.8%,“学生自学”2分钟占4.3%。这说明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把52%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独立思考

24、、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和参与评价等学习中得到较充足的时间保证,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吴江林:整堂课,屠老师都表现得有条有理,与学生的亲和力较强,较好地利用了该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的这一特点。创设了这么多问题,并以问题驱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创设了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建立概念和过程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基因工程抽象不好理解的矛盾。这种情境教学、问题驱动、生物建模等教学策略是我们组今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努力方向。这节屠老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相比以前她语言也简练了不少,是一大进

25、步。这节课,我观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从5个角度观察了这个问题,分别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频次分别为2、7、2、2、1,可见屠老师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推论”、“预测”、“解释”、“解决”。这是一节新课,认知要求一下拔得这么高,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这在探究4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都说不出来的原因也在这里。而在探究2和3时,由于关注了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

26、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则明显可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包括七位学难生在这两个探究活动时也表现得非常投入,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按照这五个层次去组织教学,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还有一个问题是,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四个探究结束后没有总结归纳。我想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仍然是比较散的,这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迁移。(三)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经过屠飞燕老师与全体观课老师的交流,全体老师达成了如下共识。(1)这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思考,通过情境中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情境教学策略非常适合

27、这种课型。(2)这节课通过建立概念模型、过程模型,有效地将微观的抽象的过程和概念直观化了,对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帮助很大,收到了比以往更好的教学效果。屠教师有条不紊的风格和较强的亲和力也是取得教学成功原因之一。(3)探究1、2、3结束时,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并应有一段时间留给学生提问,使他们还未理解的内容有解决的机会。特别是要给学困生这种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4)探究1、2、3、4的问题设置应再细化,给学生设好支架,不要一步到位,应做到题意明确可读性强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立即自答或点学生回答,减少不

28、必要的重复,并增加追问这种提问方式。(5)课前讨论环节的时间缩短到8分钟;将探究1中的两个概念图先让学生看书并画出来,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和动口,老师主要是起指导和主持评价的作用;探究4结束后可设计一个概念图,师生共同构建,让学生形成基因工程的知识体系。五、附件(一)学案: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学习目标说明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区别两种方法的异同,说明重组DNA的过程,列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举例说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尝试画出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分离法的图形,尝试画出DNA重组的过程图,探讨DNA重组的方式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学习方法模型方法。建立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分离法的示

29、意图,区别他们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建立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模型,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的要领,建立基因工程操作的知识网络。学习内容讨论猜想 胰岛素基因工程菌普通的大肠杆菌图一图二1、对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根据学过的知识或猜想,你认为理论上获得胰岛素的途径有?并尝试分析每条途径的可行性?2、按照讨论的结果,图一为人的某种细胞(含胰岛素基因)和图二为大肠杆菌,请你说说获得工程菌(含有人的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大致设想? 合作探究 探究1:图三为人体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观察图形,你认为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获得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并从目的基因获得过程的简便性、精确

30、性,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体内后的表达这两个角度比较这些方法的特点?图三探究2:如果只考虑两两结合,请在A槽内画出可能的产物,尝试分析各种结构的特点,并指出符合要求的结构。探究3:请在B槽内画出可能存在的细菌类型,尝试分析各类细菌的特点,并指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菌。探究4:你认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分离得到的工程菌能否合成和分泌人的胰岛素?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不能,请提出一个改进的方案?思考拓展思考:假如改进后的方案能生产人的胰岛素,则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胰岛素时,提取胰岛素的方法是 。对旧的培养基的处理上应注意什么问题?(二)课后分析报告报告1:课后反思上课人:屠飞燕老师第一次承担区里这种大型

31、观摩活动的公开课,很让我有些忐忑不安。但这次课堂观察活动,让我在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教学内容等方面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同组老师们的观察为我的发展提供多个视角,让我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问题,树立了发展的信心,明确了发展的方向。【总体感受】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实现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探究,通过问题和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四个操作步骤;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建立了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模型,达到了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的目的,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思维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获得知识,动手能

32、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前对学情估计不足,教学准备不充分,引导学生学习时,给予有效指导方面效率不高。二是四个教学环节上过渡不好,四个教学环节设计成四个探究活动,但这四个活动的承上启下没做好,阶段性总结做得不好,导致学生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应用上一个环节的知识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三是教学时间分配也不是很合理,情境创设中的讨论环节用时过多,导致在模拟实验阶段的教学显得较仓促,给人头重脚轻之感,也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这一方面与我过多的重复有关,另一方面说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还很不到位。四是与学生的互动做得不好,对全

33、体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教学过程中还是讲得多了,这个习惯还是要改的,看来我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还不到位。【教学片断反思】教学片断1课前讨论的两个问题(见学案)。教学反思:从学生对所提问题的讨论情况看,他们还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误解。如有个学生认为杂交瘤细胞培养后可通过发酵来获得胰岛素,当时我已经注意到了,想在总结这部分内容时向全班指正,但最后还是遗漏了这个问题。其实针对学生的这个错误,我可以及时指正,也可以顺势引向动物细胞培养与微生物培养的差异,从而过渡到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我想有时学生的错误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契机,而我在这堂课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4、,这也体现了课堂应变能力的不足。总体来说,在这个讨论环节中,我的引导还是占了较大部分,但引导效率并不高。特别是针对学生回答后的归纳,自身重复性语言较多、提炼度不够,也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导致课堂结构较松散、费时较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教学片断2模拟实验: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见学案)。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紧紧围绕实验图来完成的,所以学生对图形的正确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时间太仓促,我对学生读图过程中的指导行为不完整,也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导致学生的自学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学生对质粒A中标记基因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分析如何分离得到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这一问题时,多数

35、学生无从下手。由此我深刻认识到一味顾忌时间问题而略过一些重要的教学环节,这可能导致从外观上看,课堂是完整的,但实际的教学效果未必理想。所以在实施指导学生阅读、看图等教学行为时,一定要到位,让学生明确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没有处理好,就是针对学生上讲台演板后,我的教学行为处理不是很恰当。其实在学生演板时,我已经巡视了大多数学生画的结果,也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可以说已经对大部分学生的学情有所了解,而上台演板的学生画得也基本正确,这时通过师生或生生点评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环节了。但我在点评前先针对全班学生分析了可能的情况,而后又针对学生演板再次进行了讲解,数次重复结果

36、,给人以罗嗦、拖沓之感,也浪费了教学时间。我的引导思路也不够清晰,抛出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如在分析重组类型及导入情况时,对于类型的划分依据没有明确指向,只是含糊地说“从大的方面来说”,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知从哪方面回答问题或不能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内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总结,我想最根本的是要明确问题指向,即问题提得越小、越明确,越能让学生聚焦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将问题细化采用层层推进的策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在分析第一个玻璃槽中可能的情况时,可以这样设问:重组后按形成结构中含几种基因划分?如果再以能稳定存在和复制为标准,可画成几种类型?分析第二个玻璃槽中可能的情

37、况时,提问的方式为:按有无导入外源基因为标准划分?再看有无导入目的基因?我们所需要的是哪一类细菌?以问题链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既可以明确问题,从而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课堂结构紧凑而合理,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报告2:观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观 察 人:吴江林观察维度:学生达成学生对核心知识、概念、技能、方法的掌握研究问题:一个学习阶段后,学生的达成情况如何?观察表及观察结果:观察内容频(人)次百分比%排序角度1: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2152角度2: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7501角度3: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21

38、52角度4: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2152角度5: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153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角度1: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教学内容:对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注射胰岛素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根据学过的知识或猜想,你认为理论上获得胰岛素的途径有?尝试分析每条途径的可行性?教师行为:屠老师要求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开展合作讨论上述两个问题。 然后不断地绕圈巡视。学生学习表现:学生提出了五条途径: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人工合成的方法,从动物体中提取。教师行为:板书学生得出的五种方案。没有对各种方案间的优缺点进行对比。讲解过程中,同一内容前后重复三次。耗时

39、10分钟。分析及建议:从学生讨论结果的汇报看,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对这一学习要求,结合三大生物工程进行阐述,这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总体上是理解的,但不能确切说出采用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正常的,也不能对五条途径进行对比,一是教师没有追问,学生回答的问题指向不明;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效率不高,基本上是学生的话的简单重复。我认为如果以分析五条途径生产的胰岛素的性价比为切入点,既可达到对知识的总结,又能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也能有效地避免教学语言的无效重复,使教学时间缩短2分钟左右,为后面的探究保证足够的时间。角度2: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内容

40、:观察人体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图,“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得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从目的基因获得过程的简便性、精确性,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体内后的表达这两个角度比较这些方法的特点?”教师行为:要求学生看图,引导学生看图,要求思考以上问题。学生行为:看图,回答出两种方法:一是用限制酶切割,二是用逆转录的方法合成。教师行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获得目的基因的两方法。学生阅读时教师在黑板画出了两种方法的示意图。教师行为:教师画完后,立即开始讲解这两种方法,但没有对两方法的对比分析,没有总结。讲解过程的师生问答选段: 师:黑板上的两个图哪个代表直接分离法,哪个代表人工合成的方法?

41、生:正确指出。师: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的基因导入原核生物体内能表达吗?生:不能,原核生物体内有限制酶,会破坏它。师:假设原核生物体内有限制酶不会破坏它,它能表达吗?生:能。师:用直接分离法得到的胰岛素基因导入细菌体内能否得到胰岛素?生:可以吧?不行?可能不行。师:分析一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吧?生:分析及建议:学生为什么不能基于课本知识和黑板的图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推论和预测?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画完图后,直接指出了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没有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两种方法,而是直接指着黑板说出哪是直接分离法,哪是人工合成法。我认为学生阅读完后,应该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图形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个

42、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两个概念,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释情况,及时作出教学反馈,为后面的两个问题打好知识基础。从教学设计看,屠老师事先没有设计对两种方法的对比总结,也没有想到通过对比使知识结构化,了解学生是否能运用两个概念,因此,出现了上述两个学生难以回答的场面。角度3: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教学内容:完成图中(见附件“学案”的图三)的第一个要求。教师行为:要求学生画出结果,并有二人演板。学生行为:画图,演板。(二个学生都基本正确)教师行为:学生演板后,教学过程为:教师对着全班学生讲解有多少种可能性,期间有提问,并得出了结果对着两位学生的板演图解释,再次得出了结果评价完学

43、生的图后,教师自己又画了一幅图,第三次呈现图形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看到教师给三个正确图形标以科学的名称。分析及建议:从学生的板演结果和未板演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对这一教学设计的兴趣很大,思维也很活跃,表现得非常好。这一教学设计的意图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再现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使知识的构建比较完整。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过于罗嗦,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板演和巡视已经知道了,这时通过师生或生生对黑板上的图形点评就行了。前后三次无效重复既浪费了时间,还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教学中设计这种基于某一知识解决相关变式的问题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能理解和运用了,目的也就达到了。角度5:将所学的

44、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教学内容:见上图的第二个要求。教师行为:让学生完成第二个要求。学生行为:学生画图,出现许多种图形。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结果,但始终未能讲解清楚,学生也没有探究出明确的正确结果。正确的结果是教师呈现的。分析及建议:学生之所以不能将第一个要求中学会的知识和有关限制酶的知识迁移到本要求的问题中来,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的思路不明确,或者说,教师在课前对学情估计不足,缺少应对策略。我认为按照如下的设问方式先以细菌B中有没有导入外源基因为标准,看看能产生那些结果?如果导入了外源基因,则以是否导入了目的基因为标准,看看产生了那几类新的细菌?看看新产生的细菌类型中,哪些外源基因可以

45、稳定的存在和复制?我们最终要的是哪一类工程菌?引导学生的学习是比较方便的,也比较容易掌握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能较好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类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的问题,能非常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而这样的设计,要求教师的教学目的要非常明确,教学步骤设计要合理,设置问题链不失一种好的解决办法。报告3: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观 察 人:郑 超观察维度:教师机智学生错误后的反应研究问题:学生的错误和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采取的应对策略选择意图: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及问题链有一定难度,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

46、难,这对老师的课堂机智和应对策略是一个在考验,而这也是我所欠缺的。观察设想:记录学生对预设问题的回答,收集其中的错误,重点观察教师针对这些错误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为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和教师应对策略的合理性提供定量依据,并尝试提出改进措施。观察表及观察结果:教师对学生错误后的反应分类频次百分比%排序学生的错误1知识性错误32022表达的错误(文字表述、图形等)213.333不合理的错误(甚至学生哄笑)004思考不全面533.315教师无法判断正误(如异想天开型)006未把握问题的指向533.31教师的反应1赞许(如虽然错误但有想法的情况)218.222接纳(微笑,偏肯定性语气)872.713中性(指令)19.134尴尬(不知如何应对)005气愤00教师的行为1鼓励1552引导63013换其他学生回答31544教师自己指正42025进行解释和说明1556由学生评价007由同伴补充完善(合作学习时)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