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78719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镇原县农副产品产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人行镇原支行 李玉杰 刘浩武 李文睿镇原县地处陇东高原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为主、农林牧副并举的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类、糜谷等30多个品种,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菜等10多个品种,农副产品主要有杏子、黄花、苹果、梨、核桃及各类蔬菜等近80个品种,尤其是杏子、苹果、黄花以其营养丰富、品质优良而闻名中外。 近年来,镇原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压主扩副、压农扩经”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引进和改良了农副产品品种,扩大了农副产品的种植基地。目前,己建成了以屯字塬、平泉塬、孟坝塬为主体的三个绿色苹果带,果园总面积达12万亩

2、,挂果率为100%;兴建了一批万亩黄花基地乡镇和千亩黄花规模村,使黄花留存面积达到了24.76万亩;采取栽改并重,栽管并举等措施着力发展了一批百亩以上规模的优质杏园,使杏园总面积达9万亩;兴建了日光室300亩,钢架拱棚500亩,塑料大棚3000亩,大田瓜菜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其中西瓜在5万亩以上。同时,烤烟、花椒、麻黄、当参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家畜、家禽的养殖也得到了同步发展。由于种植规模较大,产量也在逐年增大。至2004年10月底,镇原县杏子产量达16000吨,同比增长36%,苹果15000吨,同比增长38 %,黄花6800万吨,同比增长12 %,花椒3500吨,同比增长21 %,西瓜607

3、2吨,同比增长15 %,梨100.5吨,同比增长28%,洋芋46150吨,同比增长18 %。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的脸上,也印在农民的心里。然而,在农民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时,低廉的农副产品售价就击破了他们所有的希望。杏干每公斤售价1元,杏仁每公斤售价1.8元,黄花每公斤售价7元,花椒每公斤售价11元,柿子每公斤售价1元,苹果(套袋)每公斤售价0.8元面对这样的价格,农民们哭笑不得,鲜杏加工成杏干、杏仁要经过采摘、分捏、晾晒等多道工序,这一过程,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大致需4天左右,若天气不好则需更长时间,且5斤鲜杏最多才能晒1斤杏干,剔除农民的劳动力不计,每斤鲜杏肉仅值0.1元。再说套袋苹果,每个

4、袋子也在0.05元以上,且在苹果长达6-7个月的生长期间里,需要经常上肥、松土、浇水、打药,劳动量是相当繁重的,但市场上品质优良的套袋富士苹果批价仅在0.6至0.8元之间,杂牌苹果及观感不佳的富士苹果根本无人问津。一些农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将这部分苹果以每公斤0.2元的价格交到了果酱厂,据了解,目前尚有90%的苹果滞留在农民家中待价销售。增产不增收对农民来说虽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在物价节节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民的承受能力就有限了,他们在怨天忧人的同时,也对政府部门产生了不满情绪,认为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干预造成的。一些农民因此还悟出了一个规律:“政府提倡什么

5、,你就不要种什么。因为政府一提倡,大家一拥而上,马上就要出现生产过剩。”当然,这种观点虽不无道理,但未免过于偏激,因为影响农副产品价格的己不仅仅是市场需求这一个因素,还有政策环境、加工企业、流通渠道、思想观念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农副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因素1、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今年,人民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抑制投资过热的经济运行态势,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其中,对农村经济影响最大的便是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2004年4月25日,人民银行再次将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即由7%提高到7.5%。这0.5个百分点就使镇原县国有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了309

6、万元。迫使工行、农行、建行三家银行从五月份开始就停止了贷款发放。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准备金率虽维持不变,但受大环境的影响,也减少了贷款发放。特别是在进入农副产品收购期以后,存款大幅滑波,有的金融机构连正常支付都难以维持,更别说是放贷款。至2004年10 月底,镇原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为72701.4万元,比年初净增8849.3万元,同比少增加1696.9万元,增幅下降2.7个百分点.若剔除农业银行给华煤集团发放的5000万元贷款,实际投放到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只有3849.3万元。在这3849.3万元中,有2855万元是5月份以前发放的春耕生产贷款, 5月以后净增的贷款只有994.3万元,另据测算,如

7、果按目前的收购价位,今年镇原县的杏干、杏仁、花椒、黄花、核桃、蔡花籽、苹果、梨等农副产品的收购资金需求量在8000万元以上,既使五月份以后发放的这994.3万元贷款全部用于农副产品收购,也只占其总需求额的12.4 %。巨大的资金缺口,不仅影响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位,也延缓了农副产品收购进度。据了解,目前,杏干、杏仁、黄花的收购价位虽然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但仍有50%的农副产品压在农户的家中,不是农民不愿出售,而是出售后拿不到现金。由于贷款难,使三角债及白条现象再次抬头,农户与小商贩之间、小商贩与大商贩之间,大商贩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债务越链越长;同时,由于资金短缺,使收购商贩减少,部分不法商贩

8、也乘机压价坑害农民。2、结构问题。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也采取了一些硬性措施,但主要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多了放,少了赶。粮食多了就号召农民种蔬菜,种水果。以致出现了农产品的阶段性过剩。前几年“瓜菜灿田”己使农民吃尽了苦头,这几年又出现了“水果灿市”现象。用农民自己的话说,种什么什么多,卖什么什么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量过剩的多是品质较差的农产品,而一些优质产品却供不应求。如:今年普通杏干1公斤不到1元,而诸如凯特、一串红等优质杏干1公斤2至4元。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讲起来是以市场为导向,干起来却以资源定方向,也就是能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

9、有什么资源就干什么,许多资源相同的地方出现了结构的雷同。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在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考虑最多的不是农民增收,而是地方税收。据报道,我国烤烟库容量己足够今后10年生产和销售,但由于烤烟赋税高,地方政府明知生产烤烟没有前途仍强迫农民生产。在烤烟销不出去的时候,地方政府不仅不组织联系销路,还在各个路口设关,堵拦外地客商收购,形成垄断经营,再低的价,农民都得卖,造成了农民的政策性损失。再则,农民心理趋同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大家都有几亩地,都有那么一点种植和养殖技术,你能干的我也能干,你干不了的我也干不了,造成了产品在平面结构上的雷同,这种在低档次上的过渡竞争必然导致产品的结构性过剩。3、加工

10、问题。农业的出路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产品的出路问题,农产品的出路取决于农产品加工能力。众所周知,杏子、黄花、烤烟被确立为镇原县的三大支柱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种植规模赶上去了,产量也上去了,但加工却落在后面,不要说二级、三级加工,就是初级加工企业也没有多少。前几年杏干、杏仁价格看好的主要原因是有70多家加工企业,近年来,这些企业相继被市场淘汰,目前正常运转的不到10家,但这些企业均是以新疆的包核杏为原料。本地杏干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的一些中小型加工企业,今年,由于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而关闭了一大批质量、卫生未达标的食品加工企业,断绝了杏干销路。在黄花的初级加工方面,镇原县虽投资590多万元兴办

11、了“镇原县兴陇黄花脱水有限公司”,但年生产期限仅一个月,且由于黄花的保鲜期只有2至3个小时,大多数农民因路途遥远、费工费时、损耗大而只在雨天才把黄花送去脱水,实际上,这家企业在黄花生长旺季也经常闲置。由于缺乏精深加工,在大量农副产品找不到出路的同时,积压腐烂现象也异常严重,损耗数量惊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落后,制约的并不仅仅是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它制约的是农民的出路及增收。现在许多地方经常出现瓜果蔬菜等鲜活产品集中上市后供过于求,价格上不去,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加工转化跟不上,形不成产业链。4、品牌形象问题。镇原县素以物产丰富而著称,但创出响当当牌子的产品却廖廖无几。虽具有3000年的杏子栽培历史

12、,但在杏制品行业具有品牌形象的目前只有新一代生产的“新一代”牌杏子系列产品一个,这也是镇原县近几年唯一能叫响的牌子。虽然,前几年“采宝”牌杏子系列产品也曾名噪一时,但这块牌子最终还是被“采宝”自己砸了。近几年,镇原县的绿色苹果带己成气候,且由于该县地理位置特殊,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生产的苹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口感极好,特别是红富士和新红星两个品种,自然优势很强,但销售前景不容乐观,多被装入陕西等地的包装箱销往外地。由此造成了镇原县苹果的销量和价格直接受陕西苹果产销价格的制约,导致了当地苹果市场价格持续走低,销售不畅。为什么这个特产大县却没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呢?其原因一是品牌意识滞后。二是品牌

13、营销不够。三是许多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四是农副产品品牌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实践证明,有品牌、有“嫁衣”的商品销路就是好。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完善,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营思想已经远远落伍,一流的产品也要靠科学的促销手段来扩大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树立名牌地位。 5、市场问题。一是缺乏市场研究。目前,无论农民或是涉农部门,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的为数不多,由于对各地的种养数量、分布地点和预计产量知之甚少,生产起来盲目性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永远不存在越多越好的产品,由供求规律决定的任何商品在一定时期内都有一个量的界限。多就要导致贱,贱就要伤农,若干个“买难”、“卖难”的交替出现,本身

14、就是市场机制即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二是缺乏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农产品的流通,无论是交换方式还是市场体系的建设,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由于缺乏一批档次高、功能全的大型骨干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无形中增加了农副产品销售难度。三是缺乏完备的保护体系。由于农产品市场多是自发形成,缺乏组织保护,加之中间环节多,不法商贩压级压价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6、观念问题。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一家几亩地,既种粮,又种菜,以自给自足为特色的小农经济依然占相当的比重,农产品商品化率相对较低,形成了80%的人当20%人的“菜园子”,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20%的人如何消费,都会出现“过剩”问

15、题。这种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相交织的小而全的经济状况,看似有进有退,增加了生存机会,实则降低了农民的风险意识和进取精神,迁就和保护了落后,拉大了贫富差距。 二、对策建议1、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分析开发市场。不仅要研究现实需求,而且要研究潜在购买力,用新产品孵化催生人们的潜在需求。对农业生产来讲,就是要一手抓订单,通过产销合同做到产需衔接,一手抓能满足人们深层次消费欲望的新产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保健食品等的开发。在研究市场需求上,我们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关起门来算如意帐,也就是简单模仿的行为,看别人干什么挣钱然后就算自己的帐,其实研究确定一种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关键看二条,一是该产

16、品所需要的市场环境,主要研究交易成本。如果综合分析相关因素之后,能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那才有成功的可能。二是要观察该产品的集中度,主要研究进入成本。如果该产业即将进入成熟和稳定期,且存在规模经济效益,说明集中度已经比较高,那么进入者的成本就很高,取得成功的难度也较大。另一种是进行不切实际的对比,比较典型的就是对某种产品用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与我们对比,比如牛奶、粮食、肉类等一算帐我们与人家相差几十倍,于是就得出结论,我们的市场大的很,潜力大的很,要大力发展,怎么发展也赶不上人家,也不会多,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也有偏面性,其实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它不仅受消费水平的制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地区、不

17、同民族的消费习惯以及该产品的消费弹性有很大的关系,研究需求必须以现实的市场购买力为前提,既不能用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来判断我们的市场,也不能用我们自己明天的消费能力来判断今天的市场购买力,有些问题作为产品开发方向可充分考虑,但不能作为现实决策的依据。 2、调整农业结构,确定支柱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主要不是在具体的行业和品种的数量增减上做文章,而是在培育特色产品上下功夫。具体到一个地区轻言上什么、退什么都可能导致盲目性,事实上,传统产业、传统品种如果开发得当,同样可能有大市场。卖难的出现既有结构趋同的影响,更在于农产品自身品质的结构不适应,因此,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只能是产业自身的优化升级,把种

18、植业产品由生存物资演变为发展物资,让小麦、玉米、蔬菜、棉花以及猪、牛最终带着品牌,带着效益走出村庄,走向市场,即让多的优起来,让优的多起来。同时,还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选择和确定一批技术先进、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且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或推动作用的支柱产业。但是,应该认识到,结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而应当围绕市场需求,逐年调整,形成规模,创出特色。 3、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养一批现代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综合产业体系,包括产、供、销各个环节。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3:1甚至4:1,而我国仅为0.8:1,

19、加工农产品的水平太低使大量农产品不能及时消化,这是导致我国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工量过低使农产品的附加值过小,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比较利益、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加工业,培育一批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能带动生产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提高农产品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龙头企业还可以凭借自己灵活的优势引导基地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凭借自己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自己所依赖的生产基地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服务,凭借技术优势和先进设备,

20、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龙头企业应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要多渠道组织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区域、部门的界限,只要能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不管是加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还是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或者农村能人、政府技术部门等,都可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4、引导农民改变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启动农村市场,必须尽快地引导农民改变消费心理。(1)通过采用农民容易接受的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提高农用新产品的知明度,改变农村购物从众的趋同心理;(2)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农民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引导农民在开展物质消费的同时开展精神消费,不断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档次,改变农

21、民的守旧心理。(3)引导农民打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专业化程度,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5、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农副产品的品牌形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要求越来越明显,知名度高,有信赖感、安全感的品牌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让消费者消费新鲜、卫生、高品质、价格合理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可以为农民谋福利。品牌,说到底就是“嫁衣”,那么如何做这件嫁衣呢?首先,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因为质量是企业创名牌的根本,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因素,是名牌大厦不可动摇的根基。而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在不断改革老

22、产品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培育新品种,使其不断优化;其次,要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组织策略,保证名牌产品成功。名牌的创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除了要有优秀的质量、周到的服务、领先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之外,还必须要有出色的营销策略与之配合。为此,一要开展市场调研,通过调研,预测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以需求量定生产量,防止生产过剩;二是制定科学的农产品开发计划,合理确定农产品价格;三是建立网络化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确立一系列广告与公关策略,以此确立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 6、切实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疏通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流通活则百业兴,流通畅则万事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既困扰农民,也困扰政府。因此,各级政府

23、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搞活农产品流通的紧迫性,把搞活流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整个农业和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把搞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急农村所急,帮农民所需,排农业所难,带头跑市场、看网点、找信息、抓订单。二要建立多层级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确保农产品流通顺畅,必须有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即建立大中小规模相配套、布局合理、结构完善、顺畅规则的多层级的市场体系。三要建立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制度。当前农产品流通中的突出矛盾是信息服务薄弱,农民与

24、市场的脱节。农民的生产活动主要听从于行政部门的号召,农民缺乏对市场的全面了解,因此而加大了生产的盲目性和产品销售的难度。四要鼓励集体和个人进入流通领域,发展多渠道经营 。对申请从事农产品流通活动的集体和个人,要准予注册和领取营业执照。对进城从事农产品流通活动的农民,有关部门要在经营场地等方面提供方便。并要通过引导、服务、管理和健全有关法规,逐步提高农副产品多渠道流通的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五是要开辟绿色通道促流通。农产品量大、时效性强,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如蔬菜、瓜果、畜产品等,其鲜活程度直接关系到其经济价值和农民的收入,也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市场需求,因此,交通、工商、交警、检疫等部门要认

25、识一致,大力支持、协调配合,开辟绿色通道促流通,为农产品运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六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7、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农副产品收购是关系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大事,农行及农村信用社要把大力支持农副产品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采取早调查、早预测、早筹措、早安排的办法积极组织筹措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确保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在农行及农村信用社筹措收购资金确有困难时,人民银行应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并确保支农再贷款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中的专款专用。12.18.202202:4002:40:5022.12.182时40分2时40分50秒12月. 18, 2218 十二月 20222:40:50 上午02:40:50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02:40: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