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85785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气、血、津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精、气、血、津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精、气、血、津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精、气、血、津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精、气、血、津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气、血、津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气、血、津液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气、血、津液,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精第二节 气第三节 血第四节 津液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精 中医学的精理论,是研究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其与脏腑、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或精气在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人体之精的涵义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包括气、血、津液及从因食物中

2、吸收的水谷精微。狭义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精的本始含义),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等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一)精的生成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原始物质,又是人出生以后生长发育之要素,先天之精藏于肾中,其中一部分发育成熟后具有生殖机能。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是水谷饮食物在后天脾胃的消化功能作用下生成并灌溉五脏六腑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除了脏腑功能活动需要外,其余部分贮藏于肾,以滋养先天之精。,(二)精的贮藏

3、与排泄 1.精的贮藏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但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其他脏腑主要是后天之精,但有先天之精的成分。,2.精的排泄精的排泄有两种形式: 一是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化神(繁衍生命、充脑化神) (二)化气(化生元气、充养和促进 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决定抗病能力) (三)化髓化血,第二节 气 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人体

4、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中医学的气概念,可能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也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自然界的清气。 后两者又合称为宗气; 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 内经称为“人气”。,(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一身之气,元

5、气,谷气,自然界清气,宗气,肾为生气之根,肺为生气之主,脾为生气之源,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4.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 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

6、于内。,(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诸如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精微物质之间、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以及废物的排泄等等都属气化。 在中医学中,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如: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精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 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等。,(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

7、程的根本,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成。如果气有所虚衰或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均能影响及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

8、、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2.温煦作用 所谓温煦,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不仅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还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郁而化热,从而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实热之象。故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3.防御作用 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

9、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毫无异议,气在防御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医旨绪余亦说:“卫气者,为言扩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正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邪气侵入人体“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止。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所谓“气归之”、“气因于骨”,即是说明气有趋向病邪留“结”之处而与邪抗

10、争的功能。而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从而使机体罹患疾病。,4.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可表现在:固摄血液,使之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清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致虚陷下垂。,应当指出,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气一方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

11、布、排泄;另一方面,则气又可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方才维持了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并充沛于全身。但具体来说,则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元 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精(元精,真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肾气的概念类同。,生成与分

12、布:元气来源于肾。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而化生。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肾之“命门”。人的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故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可见,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依赖水谷精气之补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景岳全书论脾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可以看出,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之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强弱,密切相关

13、。,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于肌肤腠理,皆都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故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生理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种病变。因此

14、,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现代实验资料证实,益气助阳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因此,有人提出“元气可能是机体免疫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的论断。,宗 气 又称“大气”。宗,有本始之意。故在灵枢五味中称之为“大气”。医门法律大气论亦说:“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所以,宗气是积于胸中的后天宗始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故灵枢五味又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组成与分布: 宗气,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

15、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的分布,是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 上行者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下行者注于丹田(下气海,脐下1.5寸),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于足;其贯心者,经心脏入脉中,推动血气的运行。,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故清周学海在读书随笔中指出:“宗气者,动气也

16、。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宗气,呼吸道,助肺司呼吸,心脉,助心行血气,丹田,资助先天元气,营 气,1、基本含义 营,是营养、营运之意。营气,是与血共同运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为“荣气”。营气与血液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又常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2.组成与分布: 营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循脉上下,营运于

17、全身。,3、主要功能(1)化生血液(营气必须和津液相作用化 生血)(2)营养全身,卫 气,1、基本含义 卫,有卫护、保卫之意。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卫气亦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又称之为“卫阳”。,2、组成与分布 卫气,为水谷精微之慓疾滑利(慓,活动力强;疾,流速快)的部分。所以其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故素问痹论说:“卫者,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功能: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

18、体温的相对恒定等。,应当指出,营气和卫气,虽都以水谷之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两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方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正常的“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反之,若营卫失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昼不精而夜不寐”(灵枢营卫生会),以及抗御外邪能力的低下等等。,具体路线,说法不一: 营卫并行,阴阳相随。灵枢营卫生会“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难经三十难“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在黎

19、明开始,当眼睛睁开的时候,卫气从目内眦上行头部,循手足太阳、手足少阳和手足阳明经,至四肢末端,再通过四肢的阴面上至目,是为一周。每一白天,卫气环行阳分二十五周次。从入夜到黎明,则从肾开始,依次由肾,心,肺,肝,脾五脏,又返回肾,一夜之中,卫气往复环转于阴分,亦二十五周次,昼夜合为五十周次。 散行于全身 外达皮肤之中,筋骨分肉之间;内至胸,腹,脏腑,育膜等处。,营气与卫气,其 他 此外,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 即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某一脏腑之气或某一经络之气。仍是属于元气的一部分。既是构成脏腑和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脏腑和经络进

20、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应当指出,在中医学中,气的名称尚有很多。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所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物质或因素,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中,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有作为“性质”,有作为“功能”,亦有作为“气候”等。但这些都和本节所论述的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第三节 血 研究血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精、气、津液相互关系的理论,即是中医学的血学说。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

21、、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故又称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必须在脉管中循行,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效应。如因某些原因而致血液逸出于脉外,则失去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即为出血,又称为“离经之血”。 脉,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又有“血府”之称。如脾胃论说:“脉者,血之府也。”,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血由津液和营气化合而成。,二、血的生成(一)化生之源 一是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血液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则主要靠中焦

22、脾胃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再经气化方变而为血。正如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充分说明了中焦脾和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于血液的生成与更新过程,中医学则强调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生为血液。如灵枢邪客在论述营气化生血液的功能时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则更强调了肺脏在血液化生中的作用。如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可以看出,实际上营气的生成,仍是中焦脾胃的作用。故说脾

23、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正是由于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之精气,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或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若饮食营养长期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则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二是精血互生: 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能生精,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而精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之一。如张氏医通说:“(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侣山堂类辩则更明确地指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即说明肾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另外,肾能藏精生髓,髓则贮存于骨内。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这与中医学精血互生理论不无

24、相似之处。,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又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二)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心(肺) 心主血脉,一方面主行血,(另一方面主生血。)肺朝百脉,肺主气。3、肝 肝五行中属木,应春之生发之气,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4、肾 一方面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化血;另一方面肾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血,即精血可以互化,故称精血同源。,三、血的运行 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通过血液的循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生理活动之需要。脉管

25、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而不至逸出于脉外,亦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而且由于脉管本身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灵枢决气)的功能,故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不会离于经隧(即脉管)逸出脉外而导致出血。,相关脏腑功能 血液的正常循行,是脏腑经络及某些组织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正是由于心脏不停地搏动,才推动着血液正常运行。故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需朝会于肺,与清气结合,并经肺气宣发方能布散于全身。 另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以及肝的

26、藏血和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脾的统血和肝的藏血,是固摄血液的重要因素,而肝的疏泄,则是促进和通利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此外,脉道的通利与否,血液的或寒或热等,更是直接影响着血运的或迟或速。,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不仅依赖于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而是在心、肺、脾、肝等脏相互协调平衡下共同完成的。,若其中任何脏器或经脉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血液循行的失常。如心气虚则运血无力,可致心血瘀阻;脾气虚则统摄失权,可致血不循经而出血;若肝气暴张上逆,则血随气涌,亦可致吐血、呕血等。,四、血的功能(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

27、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各利,精神乃居。”心血虚、肝血虚惊悸、失眠、多梦失血烦躁、恍惚、昏迷,面色,肌肉,皮肤,神志活动(血者,神气也),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甚至活动正常,毛发,血的濡养功能,血的功能失调,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甚至昏迷等。,面色萎黄,第四节 津 液 中医学的津液学说,是有关人体内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相互关系的理论。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一、津液的

28、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在内,如胃液、肠液、关节腔液,以及涕、泪、唾等。津液,同气血一样,亦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与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并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由于津和液在性质、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地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并起濡润作用的,称为液。,津液,津,液,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血脉,

29、起滋润作用。,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病理:伤津和脱液,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故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津与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津与液常同时并称,但在发生“伤津”与“脱液”的病理变化时,其辨证论治,又须加以区分。,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与脾胃小肠大肠有关。 胃“游溢精气”而吸收饮食水谷的部分精微。 小肠泌别清浊,将水谷精微和水液大量吸收后并将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大肠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促使糟粕成形为粪便。 胃、小肠、大肠

30、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均上输于脾,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布散到全身。,(二)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脾气散精:脾气将津液上输于肺,也可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 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 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 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三)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功能有关。 肾气的蒸化作用,将脏腑代谢产生的下输到肾或膀胱的浊液分为清浊两个部分:清者重新吸收布散至全身,浊

31、者则成为尿液。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均依靠于肾气的蒸化等作用。 肺气宣发,将津液外输于体表皮毛,津液在气的蒸腾激发作用下,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气门)。另外,呼气时也带走一些水分。 大肠排出粪便时,也随糟粕带走一些残余的水分。,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 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和濡养 在肌表滋养肌肤毛发 在孔窍滋养、润泽孔窍 在骨髓脏腑滋润内脏,充养脑、骨、脊髓 在关节润滑关节(二)化生血液(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四)排泄代谢产物(五)运载全身之气 大汗亡阴;吐下之余定

32、无完气。,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的形成,都源于水谷精微和肾精,二者又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而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即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

33、,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而从摄入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又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作用。,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为此,在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此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2.气能行血: 血属阴而主静。血液不能自行,其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如血液的循环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因此,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气滞则血行滞涩不畅,甚则可形成血瘀。,气机逆乱

34、,则血行亦可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血随气陷,则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经常配合使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此是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3.气能摄血: 摄血,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血液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于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气虚,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其治疗往往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二)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不仅是化生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

35、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若气失去依附,则将浮散无根,易于发生气脱而涣散不收。所以,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便随之而脱。临床上,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血所当急固),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于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亦与气和血的关系一样,极其雷同,如前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与津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行津、摄津和津能载气等方面。,1.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

36、水谷精微。而脾胃的功能正常,全赖于脾胃之气的支持,故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临床上亦常可见气津两伤之证。,2.气能行(化)津: 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方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并使经过代谢后多余津液转化成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只有这样,人体的水液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而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利时,则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往往随之而受阻;反之,若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导致水液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会随之而不

37、利。,因此,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化)水;津液停滞、水液积聚而致气机不利,则称之为水停气阻(滞)。正是由于两者互为因果,从而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种种病理变化。临床治疗水肿病证,常须行气与利水之法并用,方能取得较好效果,即是此理。,3.气能摄津: 津液的敷布与排泄,虽然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而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亦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正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使津液量在体内得以正常的保存,从而维护了津液对人体的正常滋润和充养。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可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或尿失禁等病理现象。,4.津能载气: 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38、。气之所以能化生津液、敷布津液和固摄津液,亦是因为气蕴于津液之中,故津旺则气旺、津耗则气必伤。如在大汗、大吐、暴泻等情况下,均能伤津耗气,可出现“气随津脱”等病证。金匮要略心典所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即是此意。,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亦都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二者与气相对而言,都属于阴。因此,血与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源于水谷之精气,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故又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明津液渗注于脉,即成为血;若血中的津液成分渗出于脉

39、外,即为津液。可见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亦多相互影响。如:失血过多时,则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之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从而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无以补充,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可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失血患者,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伤寒论所谓“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即是此理。而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又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这即是“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津液,同源,互化,同源,互化,充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