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86291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怀古迹(其三)》教学PPT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咏怀古迹(其三)杜甫,1,导入新课,题解及背景介绍,诗歌赏析,阅读延伸,目录,2,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3,昭君出塞图 油画,4,昭君出塞图,5,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

2、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6,王昭君,7,王昭君雕塑,8,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9,诗歌赏析,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

3、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 (明显不是)(写景)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这样写目的是引出歌咏的对象王昭君。,10,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另外,作者在

4、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11,3、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是多么的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

5、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12,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巨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13,4、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那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

6、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的力气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14,5、“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与上两句相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

7、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15,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16,7、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

8、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17,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珮空归(千载之怨),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

9、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18,昭君怨,19,阅读延伸,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20,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21,再见!,22,2022/12/18,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