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轨道交通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一、轨道交通装备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高速城际列车和地铁车辆等整车装备,围绕列车全自动运行和信号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车辆、信号、供电、通信、综合监控等系统控制技术和轨道车辆轴承、新型牵引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发展水平,加强系统总集成、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广应用,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运维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二、形成特色彰显融合协调的区域产业新格局强化全省制造业发展一盘棋,因地制宜发挥基础优势,彰显产业特色,深度协同共建集群和产业链,支持沿江、沿海和苏北三大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全省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为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贡献江苏方案。(一)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沿江产
2、业带完善新兴产业生态,推动优势产业焕新,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产业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支持苏锡常、宁镇扬等地区加强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协同培育物联网、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与显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核心软件、新兴数字产业、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等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支持跨江融合产业园区共建,聚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创新引领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扬子江先进制造产业带。(二)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沿海增长极制定实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高起点布局、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城市要素资源吸纳能
3、力,提升建设通州湾、徐土于、滨海港等一批产业载体,重点培育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新材料、高端纺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承接沿江地区重化工产业转移,推动化工、钢铁等临港产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装备等海洋特色产业,加强与上海港口资源联动,壮大现代航运、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长三角北翼最具活力的先进制造新增长极。(三)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苏北产业崛起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激发苏北地区产业基础和活力,支持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提升本地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培育新型
4、电力和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高端纺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石化、轻工、建材等重点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苏北地区产业振兴。完善南北合作共建机制,搭建南北共建产业合作对接平台,定期举办全省产业转移对接大会,支持苏北地区提升承接能力,依托苏宿工业园区、宁淮特别合作区等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新路径。(四)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载体能级把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作为培育集群和产业链的核心载体,引导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以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目标,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建设智能制造广泛推行的智慧园区,探索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园区联盟等模式,带动
5、本地区或跨区域低效园区提升发展。支持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运营。支持和引导各地区加快推进县级以下工业集中区改造提升,通过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高效率的空间利用,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五)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持续推进制造业全方位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新空间,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六)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内开放主动对接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制定长三角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一致行动计划,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在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
6、物联网等领域联合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重大项目统筹布局,协同推进沪宁合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成立长三角产业链发展联盟,共建一批跨省市产业合作园区,完善产业承接转移协调机制,提升产业链区域协作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合作对接,引导产业链部分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建设一批产业转移基地。(七)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围绕高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省市联动引导外资企业主动融入和参与重点产业链建设,促进内外资共享制造知识和文化溢出。支持省内企业巩固发达经济体等传统
7、市场份额,开拓一带一路等多元市场,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制造企业输出优势产能、资本品牌、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指导行业组织和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组建产业联盟,打造全程相伴江苏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A)做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平台放大自贸试验区政策集成和开放优势,提升产业全球协同创新和资源配置能力,在投资贸易、产业合作、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先行先试,引领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中韩、中德、中以、中日等合作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强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协作,培育国际特色产业合作园区,举办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深入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
8、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三、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以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为导向,实施卓越产业链打造、重点产业焕新工程,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锻造优势产业长板,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再造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制定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构建高标准的产业基础体系。支持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软件企业与产业链下游应用企业协同攻关突破,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重点提高基础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力争在高端液压件、超精密
9、控制器、驱动器和传感器、光通信器件、设计仿真分析一体化软件、先进合金和纤维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持续引导和鼓励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项目率先应用产业基础创新成果。大力促进军民基础技术相互转化应用,搭建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技术、工艺等基础数据库。围绕重点工艺环节,试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专业工艺中心,提升集群产业基础工艺水平。(二)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势产业链竞争力立足我省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建立健全产业链挂钩联系制度,分行业精准施策,支持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加强资源
10、、技术、装备支撑保障,巩固提升特高压设备、生物医药、晶硅光伏、风电装备、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强集成电路、轨道交通、5G、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布局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趋势的整机或终端产品,加快钢铁、石化、轻工和建材等重点行业焕新升级,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到2025年,形成10条以上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卓越产业链。(三)培育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强化基础研究支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加快关键核心技
11、术突破、迭代和应用,鼓励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在基因技术、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丰富和扩大应用场景、完善生态,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四)促进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以拓展制造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为方向,大力推广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品牌运营等服务,提升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售后服务等发展水平,
12、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制造服务供给主体。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300个。四、培育享誉全球的江苏制造名企名牌引导企业立足创新、追求卓越,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壮企强企工程,制定出台支持领军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升领军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形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高地。(一)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群体注重发挥新时代企业家在引领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瞄准国际一流,推进百企引航计划,针对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发展战略咨询诊断,一企一目标、一企一对策,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变革、兼并重组等,引导龙头
13、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具备产业链整合力、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对标隐形冠军,推进千企升级计划,引导企业坚守专业精神、工匠精神,持续专注技术和工艺优化、产品质量和性能迭代升级,锻造独门绝技,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导各类企业重视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融通发展。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00家以上。(二)提升江苏制造质量水平推进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引导企业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组织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合格率提升
14、等三大工程,全面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质量精准化控制和在线实时监测,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认证和高端品质认证。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制定实施制造业标准化工作方案,支持企业标准研制和升级迭代,鼓励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标准领航产品。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示范中心。支持制造企业争创质量奖和国际知名质量奖项。到2025年,持续推进200个重点细分领域、300个重点产品、5000家企业质量提升。(三)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质品牌形
15、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重视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建设,发挥工业设计的引领作用、质量标准的支撑作用、优秀文化的基础作用,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锤炼品牌,在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设立品牌培育指导站,打造更多的江苏精品苏地优品区域品牌,提升江苏制造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强经典品牌创新,推进轻工、纺织等品牌与文化创意、时尚设计相融合,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打造国货精品。聚焦健康、时尚、创意等创造新供给的领域,培育一批引领需求的新锐品牌。到2025年培育制造业江苏精品500个。(一)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创新引导需求、驱动转型、优化供给、保障安全,构建自主可
16、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形成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二)质效优先,生态友好坚持质效优先、绿色发展,着力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优质消费品和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升级,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三)系统推进,彰显特色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全省制造业发展,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促进科技、金融、人才与制造业协同,支持和引导各地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全省上下联动、各地特色彰显、产业生态完善的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到2025年,制
17、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全国的领先地位巩固提升,实现创新高水平、制造高效率、供给高品质、结构更优化、区域更协调、环境更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一流自主品牌领军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更加协调,有力支撑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竞争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
18、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8.5取42%,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二)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2%以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瓶颈,在若干领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的策源地。(三)数字转型铸就新动能全省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普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四)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安全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7%,鼓励部分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重点行业和企业绿色安全生产方式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五)壮企强企取得新成果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中小企业协调融通发展,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6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0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企业。资料参考: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