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0845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3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挥董事会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武汉理工大学 张安富 高校董事会制度是国外办学实践中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要想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当前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学校也更多地参与社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董事会制度从而构建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高校董事会的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高校董事会制度开始在我国逐步确立。进入21世纪,全国高校成立董事会制度一度

2、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热潮,该制度不但得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同时还极大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通过董事会的确立,董事会章程的订立,以一种有效的机制协调了政府管理与学校独立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办学自主权的发挥。目前国内学者根据功能的不同将我国的高校董事会分为领导决策型、半领导决策型和指导咨询型三类。领导决策型。董事会是作为学校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法人代表是董事长,那么校长、教师均由董事会聘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实行间接管理,则有利于形成民主决策,体现集体领导,更好地运用办学自主权。这种类型的董事会多出现在民办高校或依托公立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中。半领导决策型。董事会不是法人组织,其创立是

3、为了就学校的办学资金、办学方针、规划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和审议。董事会多是由华侨、港澳同胞的捐资人、政府领导、学校领导、社会名流、企业家等组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协调好学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学校的发展向有相当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董事会多出现在由华侨投资兴办的高校,如汕头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指导咨询型。常见于国家投资为主的公立大学中。公立学校一般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关。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在于构筑学校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为学校的发展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高校与企业良好的联姻关系,对高校的办学起咨询、指导和支持作用。其职权是对学校的教学、改

4、革、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办学层次等重大问题上发表看法,提出指导性意见,指导高校在深化改革中提高水平、办出特色。二、高校董事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产学研的结合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总体发展的趋势,建立高校董事会是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高校董事会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中介组织,是学校对外联系的主要窗口,在学校产学研结合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体制保障作用 高校董事会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形势而建立和完善的。董事会是原来办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和补充,它把同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联结在一起,实现了校、企、政联姻,产、学、研结合,优势互

5、补,资源共享,结成了职责和利益的共同体。这有利于政府履行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的职能;有利于学校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质量和科技水平,增强办学的活力,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有利于企业和地方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高校董事会为学校和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双向参与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组织依托,是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来的产学研合作新体制。2、桥梁纽带作用高校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高校董事会作为学校与社会合作的有效组织形式,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合作教育,共商办学大计,引导学校根据本地区或本行业的需要,产学研合作培养合格人才,提供科研成果,协调董事单位支持学校办学。高校

6、根据董事单位提出的切合实际的建设性意见和信息,如:21世纪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这些知识和能力怎样培养,我们的课程应该怎样设置等等,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对招生和就业的指导,从而有利于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在科研工作中,董事单位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科技项目委托高校进行研究,其成果更接近实际,更有利于成果转化。同时,高校优先向董事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优先优惠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国内外经济技术信息,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及在职人员培训等具体问题,这将有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壮大。高校董事会成为董事单位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

7、、全面紧密合作关系的桥梁和纽带。3、咨询指导作用高校董事会基本是由大中型企业集团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领导组成。董事会成员企业,大多是国内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拥有大量其专业领域内的国家级人才。吸收知名企业领导以及技术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对学校学科队伍建设及师资结构整合起到独特作用。董事会企业都经历过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他们的运行管理及经营理念可以通过董事会直接作用于高校管理。此外,政府有关领导参与高校董事会,不仅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舆论、研究环境等方面支持,还对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发展战略,可提出极具价值的指导性意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

8、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董事会拓展了“人才强校” 的内涵与外延。三、我校董事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我校以 “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方针为指导,遵循“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的工作思路,分别于2002年后相继成立了建材建工行业董事会,会员单位包括62家建材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交通行业董事会,会员单位包括53家交通行业大型骨干企业;汽车行业董事会,会员单位包括66家汽车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几年来,学校和董事单位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联合办学和科技合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1、促进了学校与董事单位的全面合作我校董事会与各董事单位建立了一个相互合作的平台。社会各界

9、通过参加学校董事会,一方面为学校教育献计献策,捐资助学,一方面在其中寻求更大的合作商机,以学校为技术后盾,为自身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校董事会发展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在合作中体会到利益和价值。从2002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海螺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公司、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材料科工集团、秦皇岛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董事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为积极推进学校与董事单位的全面合作,学校依托行业和董事单位,已经组建了绿色建材和新材料优势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增强我国新材料研究与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建材工业绿色化进程中的资源、能源和环保等战略性问题,以及新材料制备技术中的重大关键问

10、题。经过行业董事会的努力,武汉理工大学不仅获得三大行业的持续投入,而且争取到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与许多省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2、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学校从董事单位聘请了100多名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其中有的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中国远洋集团总裁魏家福、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副书记范仲同志等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在受聘仪式后,为我校师生作了学术报告,深爱师生欢迎。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有的企业相继出资在学校设立40多项社会奖学金,每年奖励额150多万元,支持优秀学生完成学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2007年,丝宝集

11、团梁亮胜奖学金奖励10名学生,每名1500元;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院等单位的资源开发奖学金奖励学生21名,每名1000-2000元。招生前夕,董事会秘书处向各董事单位通报了招生信息和招生计划,在录取中,学校尽量向董事单位倾斜,每年高考招生,凡报考我校的董事单位子女,学校在严格遵守“阳光招生”政策的情况下,总是想尽办法,尽可能满足董事单位子女读书的要求。毕业前夕有关院(系)向董事单位通报生源或邀请企业负责人到学校共同做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有的董事单位尽可能多接受毕业生。各董事单位大力支持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为学校新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长安福特马自达、江西江铃

12、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元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江铃汽车集团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德宏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等单位为我校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北京玻璃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长利玻璃厂、中建三局等董事会成员单位还积极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基地,每年接受1600多名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素质。一些董事单位积极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免费为实习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提供住宿和交通工具,还为学校建立了国产汽车及零部件陈列室、航海文化陈列室、神龙文化园及建材建工文化景点。董事单位还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支持教

13、学,如陕汽捐赠国内一流的载重汽车前后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捐赠轻型车排放测试设备等。合校以来,我校继续发挥行业特色,保持了与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为三大行业、为各董事单位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各种层次的人才。3、促进了董事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董事会以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培训为原动力,以人才、资源和设备的交流来促进有效资源的优化利用,以校、地、企各方共同发展为目标,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学校与董事单位广泛地开展了人才培训的合作,学校为董事单位培养输送了多层次的学生,举办了多类型的学历教育和培训,既促进了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

14、前,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的联合办学直接为董事单位培养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在一些董事单位开办了各种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的培养基地。如云南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的在职博士学位研究生班、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的MBA硕士班、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的工程硕士班、北京金隅集团的MBA硕士班和工程硕士班,柳州班、新疆举办工程硕士班,贵州交通厅的博士课程班和高校教师班等,很多学员现已毕业,如期获得我校硕士、博士学位,有力促进了董事单位人才队伍水平的提高和结构升级。外国语学院为中交集团二航局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海外技术人员高级英语培训班圆满结业,受到培训单位的高度肯定。4、促进了董事单位与学校的科技合作

15、科技合作始终是校董会健康、有效运行的根本,尤其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更应发挥多学科优势。我校董事会运行以科技合作为龙头,以校企产学研合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形成董事会成员企业与学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或平台,联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促进形成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至今,董事会企业在学校建立47个研究院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科研。学校与东风公司共建的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东风汽车公司投入一千万元,与学校共同从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项目的研究。如“楚天一号”环保客车受到科技部、湖北省、武汉市的充分肯定和重视。这种新型客车已经投入武汉市510路公交路线中营运,受到司乘人员、广大市

16、民的好评。2007年,我校科研经费从并校初4000多万元增至3.65亿元,董事会功不可没。八年来的8项国家级技术发明及科技进步奖均与行业密切相关。过去的一年,学校承担了建材行业许多研究项目,合同额达3899.29万元,到款1921.452万元;与董事单位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共有28项,合同额达599.46万元,到款284.378万元,20万人民币以上的合作研究项目10项。学校承担交通行业董事单位的科研经费逐年上升。从2006年至今,合同经费达2.56亿元,项目1213项。5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98项。同时,学校获交通领域各类成果奖2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7项。在交通领域申请专利114项,交通

17、领域专利授权111项。这些科研项目、获奖项目和专利项目其内容涉及到懂事单位的公路、水路、桥梁、船舶、港口等领域,研究内容和成果凸显行业与行业高校合作共建的特点。四、探讨高校与董事单位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产学研合作的主体由学校、企业二者构成。它们在合作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相制约。要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的优势,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第一,利益共享的保障机制。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企校合作的重要原则。在企校合作运行过程中,二者的联结点和纽带是人才和技术。从需求角度看,企业需要人才,需要技

18、术力量;学生需要接受优质教育,需要如愿就业、继续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学校需要条件良好的育人和科研基地,需要服务的对象。从供给角度看,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为学生提供顶岗锻炼的场所和就业岗位,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条件和技术服务项目;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技术服务和后备职工人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学生能为学校提供培养对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学校既追求各自的价值目标,又互为要素资源的关系,成为各自求得生存、参与竞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是企校合作能存在与发展的利益保障机制。第二,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衡量企校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一是对

19、教育目标、培养方案的评价,看培养目标同企业用人要求是否一致。二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看是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是否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企业人”转变。三是学生质量的评价,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对企业的贡献等。四是科技合作的评价,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内容和成果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能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第三,互为动力的激励机制。把董事单位建成“学习型行业”,全面提高广大职工的知识含量,对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跨越。企业应建立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到学校接受长、中、短期

20、教育培训,更新知识。同时,企业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向学校提供奖学、奖教基金,以激励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学校也应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的互动理念,强化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通过为董事单位输送优秀毕业生,向企业推荐优质的科研成果,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合作研究企业发展中的科技与管理课题等,使企业在共建中受益,从而赢得企业不断扩大对学校各方面的资助与合作。我校董事会已经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有效模式。经历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相信随着高校董事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和高校董事会合作机制

21、的不断完善,学校董事会势必在我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张 俊(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武汉430070)摘 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技创新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研究是高等教育综合体系完善的客观需要,不仅实现和拓展了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而且实现和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追求,为社会主流创新文化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条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可从基本理论、相互关系、困境与化阻机制、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制度等方面

22、进行,在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升华高校价值、完善主题体系、发展组织模式、科学运行机制、健全制度安排和优化文化与环境,并以系统、渐进、整体和创新的思路作出必要的理论准备和进行有益实践探索。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产学研相结合;价值升华;主体体系完善;组织模式一、意义诠释: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作用与意义分析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要求,科技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竞争力的核心表现,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类社会主体影响力提升和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从国家创新层面看,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

23、国家或地区只有提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推动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因而,构筑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特别是科技创新体系应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社会设计和制度安排。作为一个开放、复杂的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行为主体间的联系和作用、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和国际联系是NIS中的六个基本要素,其中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企业、科研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 方勇、李志仁.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98. 在

24、这些活动主体中,高校是重要的主体。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高校在自主创新所涵盖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都大有作为,在NIS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与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在内的最基本创新主体之一。从当今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经验来看,产学研结合是转化科技成果、加快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开发潜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措施,对于一国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实行产学研结合成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知识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必由之路。在从国家层面整体设计、系统推进N

25、IS中,产学研结合是实现NIS功能 学界一般认为NIS的功能主要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最佳方式。从理论上而言,高校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将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发展观和人才观。近几年高校改革发展的主题是要使学校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推动高等院校由经济和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产学研结合这一重要的办学思想,可以促使高等教育从孤立专注学术价值到并重社会服务价值。从具体表现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高校加强同企业的联系,按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科学技术、知识的载体和创造力的体现者,与作为经济技术基础的中坚和生产

26、力的体现者企业联合起来,可以形成双向互动、相互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的工作机制。高校以产学研为革新的窗口和契机,促使办学体制、宏观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按照市场的需要做出努力与改革。第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相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各高校在各自的专门技术领域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形成独特的优势,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用高新技术带动和改造传统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和提高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高等

27、教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NIS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中成为主力军、重要基地和纽带。第三,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为NIS提供智力支撑。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的结合引导高校以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更新教学内容。产学研是高校联系社会的敏感纽带,畅通的反馈机制使得各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出发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设置的预测和分析,使高校培养人才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第四,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离开实践的知识就会落后和老化,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待于参与实践。产学研结合促使教师深入实践的

28、第一线,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理论理解更加深刻,在课堂上以生动浅显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产学研结合之路不仅仅是高校扩大办学资金来源、追求经济效益、实现创收之路,更是提高教学水平之路。师资队伍质量的保证就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就是对创新的保证。从而源源不断地为NIS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创新的人才资源。第五,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先进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产学研结合可以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

29、为主要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目前我国现行主要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从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从而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NIS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等功能实现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总之,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符合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体系完善的客观需要。不仅实现和拓展了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而且实现和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价值追求,并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条件。二、理性归结: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理论研究1关于高校科技创新在

30、高校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方面,学术界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概念、职能、功能、驱动因素、运行规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为深入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主要学术观点有:高校科技创新是指以高校中从事新知识创造、新技术研发工作的相关人员为主体,利用整合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组织等相关机构和组织的资源与功能,所实施的旨在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知识创造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为目标追求的一种创造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科技创新是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是培养、锻炼学科队伍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周济,2003)。

31、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有学者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得出高校科技创新具备驱动因素,这些驱动因素表征各异,功能不同,且以一个驱动因素系统形式共同作用于高校科技创新。各驱动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协同、调适,才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的良性运行。认识到高校科技创新内在驱动因素更利于我们把握高校科技创新的规律,为科技创新的相关体制、机制研究做铺垫。对于高校科技创新的立足点,学界也有研究。潘海天等学者认为高校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面向区域战略重点需求和产业经济的实际需要。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王章豹等指出通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原始数据的采

32、集、指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等四个方面作为综合评价模型和方法。在高校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研究方面,学者们从问题出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学术观点有:高校科技创新目前还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失,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分析原因以及给出对策。有学者从当前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看,归结出目前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即从科技项目的性质看,计划项目多,自由探索少;从科技创新的主体看,散兵游勇多,团队作战少;从科技创新的成果看,雷同重复多,原始创新少;从科技创新的评价看,主观评价多,实践检验少。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队伍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三方面的对策。吴

33、建国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良性运行的宏观视角着眼,针对高校科研现实表现出的诸多制约因素,就体系特色、队伍优化、注重应用、科学精神、基地建设、团队建设、教科关系、奖励政策、经费拓展、国际合作等诸方面展开对策研讨。构建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徐杰在论证有效运行机制对于高校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后,提出建立高效内部权益机制,以提高高校内各科研机构的协同性。尽快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体制,使高校取得竞争优势、谋发展的关键。李厚祥等学者指出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观念更新是前提,制度创新是龙头,运行机制创新是核心,组织结构是保证,人才培养是关键,创新环境是催化剂和稳定剂。国外学

34、者在谈到高校科技创新时,认识到学校内学术组织的控制、管理和领导对于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要理顺控制、管理和领导间的关系。发达国家实践界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时,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美国明确提出保持在所有的科学知识前沿的领先地位;法国在进入21世纪后,颁布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法来保障科研机构尤其是高校的合法权益;韩国施行了科技振举法、技术开发促进法等。这些国家的一致地方在于集中资源,突出重点,改善宏观环境,促进成果转换,加强教育培训,培育创新意识等。2关于产学研相结合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国内外研究较系统具体,形成了以下学术观点,有的学术观点还来源于具体实践的总结:产学研合作已

35、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引起了教育界、产业界和政府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学研结合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赵云良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哲学渊源、经济学背景和认知理论背景,并基于此探寻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中包括各类组成要素,石火学在研究各类组成要素时指出政府的协调组织作用是产学研结合的保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是结合的前提;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丰富的智力资源是结合的关键。产学研结合是在现代经济与技术条件下,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形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种成功模式。从不同的目标主体出发,以高校为中心,产学研结合模式可以分为四类:产学研结合的合作产

36、业模式、合作教育模式、科技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内对这几种模式研究也甚多。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开发模式的典型模式一般分为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与合作科技开发模式,保持科技开发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业园区模式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国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已经过长期实践,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在注重“合作教育”、“合作科技开发”的同时,积极促进技术向生产的转移,加强同工业界的合作。日本通过实施“官产学”一体化的合作制度,建立许多产学研联合体,特别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合作模式。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重大阻碍因素,必须要打破条块壁垒,以学科为龙头,创建科教紧密结合的新体制。有学者认为在产学

37、研结合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上要把握“七性”,即自主性、平等互利性、对等互惠性、规范合法性、共同参与性、优势互补与效益性、遵循规律性。在产学研结合管理体制的重构上要发挥市场作用机制,注重竞争和效率。 在具体产学研合作机制上研究和实践成果也颇丰,游文明等提出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推进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来优化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以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和方式不同,将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信用基础性结合运行机制;契约结合运行机制;法人型结合运行机制。美国在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上注重建立起一种能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商品化有机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产

38、学研合作机制。3关于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关系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关系研究非常重要。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明确,特别是对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已形成的学术观点有:产学研三结合是一种互动关系,科技创新为高校产学研结合提供一定的基础,产学研结合又能现实地促动高校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产学研三结合的最佳连接点在于高校产业,高校产业具备转化器、孵化器、支撑点、改革推进器与人才基地的作用。方勇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李君明指出推进产学研结合有

39、利于加快高校科技创新的步伐,高校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在于产学研结合。有学者从几个方面提出强化技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即着力解决产学研界面的准确接口,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本“瓶颈”,创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互补模式,强化“官、产、学、研”结合机制。张起民提出深化“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实施科技创新有效途径的观点,“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好形式。实践界在处理这两大方面关系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华中科技大学拓宽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推进技术创新的做法,可以称之为“三个层次,三条主线”。 三个层次:一是营造学校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校内产学

40、研结合模式;二是投身社会产学研结合实践,进入国家技术创新主战场;三是进一步拓宽视野,探索国际产学研结合模式。三条主线:一是人才培养,为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二是科技攻关,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大量的创新成果;三是科技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4关于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发展趋势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是互促互进的,对其影响是多因素、多环节的,具有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互促互进的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的仍是空白。已形成的学术观点有

41、:房剑森指出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有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与个性化,我国正处于上述发展趋势的形成过程中,真正实现这“五化”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国产学研结合正在经历一个历史大发展时期,正经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有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时期,其发展趋势可用“八化”来概括,即综合化、国际化、可持续化、一体化、规范化、市场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张伟在分析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后,指出产学研结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产学研合作竞争性不断增强,出现“智力期货”的长期合作方式,开始对产学研合作信息网络化进行探索。李志强等对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发展趋势做了研究,概括出目

42、前国内产学研发展的具体创新模式表现为:技术资产经营模式、带土移植模式、代理创业模式、学科性公司模式和实验室+企业模式等,清华紫光在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创新中很有代表性。许多学者指出随着市场化、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制度保护高校科技创新成为趋势之一,知识产权可明确科技成果权利归属,知识产权可使技术成为资产,知识产权使科技成果的评价科学化,知识产权制度可加快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这些在实质上促动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核心是创造新知识,发展高科技,加速知识的应用和高科技的产业化,这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的。产学研结合,从某些知识经济社区到真正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刘智运认为从实践上看,产学研结合已形

43、成了新的运行机制,这就是以高等学校为龙头,以企业为主体的新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即体现了高等学校自身的主观条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5关于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基本理论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是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注重我国高校发展的具体情况,追求以科技创新与科技理性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与社会发展为目标,追求高校科技创新理念的创新,从而促进科技成果效益优化。我们要着力高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以理论发展为基础,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加强对包括基本理念、原则、价值取向、功能、范围、评价体系模式等研究,将产学研深入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

44、续发展。高校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与生力军,产学研结合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科技与社会发展结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关系以及内在逻辑问题研究,为探讨高校科技创新管理与运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科技创新就是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以高校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构的优化,以此创新产学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同时,产学研结合能很好地使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社会接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动力源、组织源和制度源,从而促进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二者是内在统一,彼此相互促进的关系。6关于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高

45、校发展实践中,在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探索,但仍有诸多不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发展困境。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展困境也是复杂的,因此着力于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困境分析,通过探明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内在动力与发展机理,寻求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化阻方略,从而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产学研结合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探讨不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比较美、德、日等国的产学研模式以及我国目前发展模式研究,我国产学研模式基本可以

46、分为产业主导型、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和综合主导型等,以此为基础探讨适合我国实际的产学研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加强以基于促进产学研结合模式与特点探讨,搭建产学研结合的组织载体,着力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文化的培育,以此对高校科技创新给予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管理是高校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将有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开展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加强注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着力对产学研结合管理体制的架构与重建。目前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主要有:高校董事会制、工程研究中心制、科技园区制以及公司治理制等,但这些管理体制在现实中仍存有不足,应充分运

47、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以促进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探讨为基础,寻求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应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同时,应完善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构建产学研结合内外部制度,从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要

48、注重产学研内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外部制度环境的优化,着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效益的优化与科技创新风险的防范,为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促进产学研结合一方面要处理好外部关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部管理,处理好内部关系,形成资源整合,发挥资源合力,强化法律制度研究对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三、实践探索: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践的解决方略高校科技创新与促进产学研结合是一项影响因素多元、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前文所述,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样的、复杂的。我们必须以系统、渐进、整体和创新的思路在实践中去解决其存在的诸多问题。1办学理念的创新办学

49、理念是根据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实际,围绕学校办学目标而确立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观念。办学理念体现了人们对学校客观规律充分认识后,对学校定性、定位、职能、责任观和发展观的概括性认识,体现着学校的思想、精神、使命、宗旨和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的灵魂。高校科技创新客观上要求办学理念要有创新,因为办学理念对高校发展有着直接的引领作用,决定着学校办学思想方式和发展方向,并对学校的具体教育任务、目标、体制、办学侧重点、特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知识与市场经济背景下,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创新性概括和科学升华,在体现时代精神、传承大学历史经典和实现大学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创新与描述大学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崇尚学术、发展特色,开放创新应是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核。在大学办学理念的创新发展中,我们要从大学在NIS中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基本任务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