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798126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原理 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差错控制编码,主要内容纠错编码的原理线性分组码循环码,重点检错、纠错的概念分组码的结构汉明码循环码,9.1 引言,9.2 纠错编码的原理,9.3 常用的简单编码,9.4 线性分组码,9.5 循环码,作业,习题 9 - 1、5、7、8、12,作业,9.1 引 言,检错重发法,9.1.2 差错控制的方法,9.1.1 编码的目的:提高信号抗加性干扰的能力,干扰种类: 加性 克服方法:差错控制编码,加性干扰的特征:,突发信道:出现错码成串集中。,混合信道:前两者中和。,乘性 克服方法:均衡器,随机信道:出现错码是随机的,相互间统计独立。,反馈校验法,前向纠错方法,定义,误码率标准,CCITT

2、建议的误码率标准,检错重发法:在接收端检测出错码时,通知发端重发信号,直到接收正确为止。此方法只能判断是否有错码,不能判断具体的错码位置。所以,只能检错不能纠错,且需要双向通道。,前向纠错方法:在收端检测出错码时,可以确定错码的位置,并予纠正。此方法只需要单向通道。实时性好,但设备复杂。,反馈校验法:接收端将收到的信号原封不动的发回发端,由发端将其与原发信号相比较,如果有错则重发。这种方法需双向通道,效率低,但设备简单。,在信息码序列中加监督码元(也称纠错码),自动请求重发系统(ARQ),9.1.3 差错控制编码的原理,不同的编码方法,有不同的检错或纠错能力,监督码元越多,检、纠错能力越强。,

3、由于信息码元是随机序列,收端无法预知信号状态,因而无法判别接收码是否有错。增加了监督码元之后,监督码和信息码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因此,收端可以利用这种逻辑关系发现或纠正存在的错码。,自动请求重发系统(ARQ),工作过程:,3)重发控制器收到重发命令时,控制输入缓冲储存器重发一次当前码组,否则发送后一码组。,2)收端解码器检测出错码时由指令发生器产生重发命令传给发端,同时发出删除命令,删除输出缓冲器内容。,1)收发正常时,重发控制与指令发生器不工作。,优点:1)监督码少,占总码的( 20% ) 2)对各种信道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成本及复杂性低。,缺点:1)需要双向通道 2)干扰大时系统可能

4、处于重发循环中,效率降低 3)实时性差,9.2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9.2.1 分组码的概念,9.2.2 分组码参数,例:天气预报,9.2.1 分组码的概念,特征:分组码中的监督码元仅监督本码组中的信息码元。,分组码定义:将信息码分组,为每组信息码后附加若干监督码元形成的码集合。,分组码检错、纠错能力的体现,结论:虽然接收码组有错,但接收端无法识别。,讨论,建立分组码 A,错 1 位,错 2 位,结论:只能检测出 1 位错码,但不能纠正。,禁用码组:非信息码组,许用码组:有效信息码组,结论:能纠正 1 位错码,或检测出 2 位错码。,建立分组码 B,错 1 位,错 2 位,k : 码组中信息码

5、元的数目。 n : 码组的总位数,又称为码组长度。 r = n - k :码组中监督码元的数目。,结构,符号( n , k ),码长 n = k + r,k 个信息位,r 个监督位,码组重量,码组中 “1 ” 的数目,9.2.2 分组码参数,码距 d :两个码组对应位数值不同的码元个数称为码组间的汉明距离,码距与码集合检、纠错能力的关系,例:码组(a2 a1 a0)= 1 1 0 (b2 b1 b0)= 0 1 0,码距的几何概念,码距是 1,最小码距 d0 :码集合中任意两两码组间距离的最小值,( 0 1 0),( 1 1 0),( 0 0 0),( 1 0 0),( 1 0 1),( 0

6、0 1),( 0 1 1),( 1 1 1),选许用码组:0 0 0 0 1 1 1 1 0 1 0 1,令 n = 3 , 共有 8 个码组,沿立方体各边行走,4 个码组的距离均为 2 个边长,d0 = 2, 检测 e 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 纠正 t 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 纠正 t 个错码、同时检测 e 个错码,要求最小码距,码距与码集合检、纠错能力的关系,A,B,例: A = ( 00000 ) 、B = ( 11111 ), d0 = 5,结论:e = 4 或 t = 2 或 e = 3、 t = 1,d = 1,d = 2,d = 3,9.3 常用的简单编码,9.3.1 奇偶监督码

7、,9.3.2 正反码, 奇数监督码:, 偶数监督码:,监督码元 1 位,使码组中“1” 的个数为奇,监督码元 1 位,使码组中“1” 的个数为偶,只能检测奇数个错码,二维奇偶监督码(矩阵码),能检测部分偶数个错码,生成规则: 许用码组写成一行(包括信息码和1 位监督码),设共有m 行。第 m+1 行为按列增加的监督码。(构成监督码行),例,9.3.1 奇偶监督码,一维奇偶监督码,例,监督方程,监督方程,例 :一维偶数监督码,错 1 位,检验满足,检验不满足,只能检错,不能纠错,2)当 同时出错,则按行按列均不能检测出有错。, 能检测部分偶数个错码适用于突发信道。, 若仅一行有奇数个错码时,可通

8、过列确定错码位置并纠正。,1)设 和 发生错码,按行无法检测出错,而按列可检测。,a2 a1 a00 0 00 1 11 0 11 1 00 0 0,例 :二维偶数监督码,通式,结论: 方阵码除对构成矩形四角的错码无法检测外,其余均能检测。,特征:具有纠正 1 位错码、检测 2 位和大部分 2 位以上错码的能力,定义:信息码位数与监督码位数相同,编码规则:,1) 当信息位中有奇数个“1”时,监督位是信息位的重复。,2) 当信息位中有偶数个“1”时,监督位是信息位的反码。,1 0 0 0 1,例:若信息码为 1 1 0 0 1,9.3.2 正反码,则正反码为 1 1 0 0 1 1 1 0 0

9、1,1 0 0 0 1 0 1 1 1 0,1)将接收码组中信息码和监督码对应按位模2 加,得合成码组,2)根据接收码组中信息码含 “1” 的奇偶情况,由合成码组生成校验码组,3)根据校验码组的值依表判断错码情况,并予检、纠错,译码规则:,“1”为奇 校验 = 合成“1”为偶 校验 =,例,例:发 1 1 0 0 1 1 1 0 0 1,1)收无错, 信息码中含奇数个“1”,2)收有错、为 1 0 0 0 1 1 1 0 0 1,合成码组=,1 1 0 0 1 1 1 0 0 1,0 0 0 0 0,译码判决:, 校验码组 = 合成码组 = 00000,判断接收无错码,合成码组=,1 0 0

10、0 1 1 1 0 0 1,0 1 0 0 0, 信息码中含偶数个“1”,查表知信息码第二位错,特征:编码效率低,9.4 线性分组码,9.4.1 汉明码的编码原理,9.4.2 一般线性分组码的编码原理,9.4.3 线性码分组码的数学描述,9.4.1 汉明码的编码原理,定义:能纠正一位错码,且编码效率较高的线性分组码,问题: 在正反码中,为纠正一位错码,其监督码位数与信息码位数一样多,能否减少监督码位数但纠错能力不变?,如何实现纠错?,思路:分组码( n , k )只可能出现 n 个一位错码事件,若某种逻辑组合具有n 个状态,就能利用这种逻辑组合描述一位错码事件并予纠正。,例:分析偶数监督码,寻

11、找逻辑组合,汉明码, 监督方程,则接收时解码是在计算,只能表示出错不能描述错码位置,一位监督码对应一个监督方程,结论:若增加监督码元,建立多个监督方程,多个校正子就能形成逻辑组合描述错码位置,汉明码,确定监督码元位数 r,确定监督关系表,建立监督方程,建立编码方程, 分组码( n , k ) 共需 n+1 个状态描述无错及 n 个有错事件,为提高编码效率, r 取最小值,例:已知( 7 , 4 )码,r = 3, 共有3个监督方程,构成 3个校正子 S1 S2 S3,例,例:已知 ( 7 , 4 )汉明码 ,求码组集合,解:, 监督方程, 编码方程, k = 4,信息码组有 16 个, r =

12、 3,例:汉明码的监督方程为, 矩阵表达式,9.4.2 一般线性分组码的编码原理(矩阵方程),记为:,H :监督矩阵,A :码组向量,思路:确定编码矩阵方程,构造生成矩阵,又 根据监督方程确定了编码方程,两边同取转置,构造生成矩阵,称 G 为典型生成矩阵(含单位阵), 编码矩阵方程,特点:信息位不变,监督位附加于其后。,定义系统码:由典型生成矩阵得出的码组 A,生成矩阵,G 中每行均为一个码组,且线性无关,译码运算,当,S 为校正子。说明 S 与E 间有确定的线性关系,若 E 的数目有限,能与 S 一一对应,则 说明 S 能描述错码的位置,具有纠错能力。,9.4.3 线性码分组码的数学描述,令

13、 发码组为 A、收码组为 B,错码图样 E = B - A,收发码组的关系,令 B =E + A,例,发码组 A = 1 1 0 0 0 1 0,收码组 B = 1 0 0 0 0 1 0, 译码运算,例: ( 7 , 4 )汉明码, a5 错,含义:错码图样 E =(0 1 0 0 0 0 0) 只有一位错码,定义:线性码中任意两个码组之和仍为这种码中的一个码组,证: 设 A1 、 A2 为线性码中两个许用码组,两式相加,是许用码组,推广:,1)两个码组间的距离必是另一码组的重量,2)除 0 码组之外,码组的最小重量是码集合的最小距离,线性分组码具有封闭性,9.5 循环码,9.5.1 码多项

14、式,9.5.2 循环码的特性,9.5.3 循环码的编码方法,码多项式的按模运算,9.5.1 码多项式,码多项式,定义:以码组中各码元为系数的多项式,T( x ) = an-1 x n-1 + an-2 x n-2 + . + a1 x + a0,设 多项式 F( x ) 、除数为 N( x ),模 N( x )运算,注:多项式按模 N( x ) 运算过程中,其系数按模2 加运算。 (系 数为二进制,只能取 0 或 1 )。,x 仅为码元位置的标记,例,R( x ):余式,例:( 110 0101 ) T( x ) = x 6 + x 5 + x 2 + 1,例:,解:,记为:,余式,定理:若

15、T ( x ) 对应一个码长为 n 的许用码组,,证: 令, T(x) 的系数是 T( x ) 中系数向左循环移位 i 次的结果,9.5.2 循环码的特性,码集合中任意一个码组,左移或右移一位得到的新码组必是该码集合中另一码组,循环码的定义,循环码的码多项式,则 x i T( x ) 按模 x n +1 运算后余式T(x) 仍为许用码组。,例,例: ( 7 , 3 )循环码, 码组为( 110 0101 ),求码多项式T( x );,验证 x 3 T( x ) 按模 x 7 +1 运算后余式仍是一个许用码组。,解: T( x ) = an-1 x n-1 + an-2 x n-2 + . +

16、a1 x + a0, T( x ) = x 6 + x 5 + x 2 + 1, x 3 T( x ) = x 9 + x 8 + x 5 + x 3, 余式T(x) 对应码组为 ( 0101110 ),是T (x) 码组左移三位,循环码的生成矩阵 G,9.5.3 循环码的编码方法,思路:确定编码矩阵方程,构造生成矩阵,码生成多项式 g( x ),循环码的监督矩阵 H,码生成多项式 g( x ) 的求解,例,G 是 G( x ) 的系数矩阵,循环码的检、纠错能力,与 n、k 的值相关,循环码的编码方法,循环码生成矩阵 G 的数学描述,已知 ( 7 , 4 )汉明码,G 中每行均为一个码组,且线

17、性无关是线性分组码的共性。,循环码是线性分组码成员之一,其 G 除满足上述特性外,每行之间必须满足循环性。, 循环码每个码组对应一个码多项式, 以最简方式寻找 k 个线性无关的码多项式就能建立 G( x ),码生成多项式 g( x ),定义: g( x )是幂次为 ( n- k ) 的码多项式。(唯一性),分析循环码:循环码( n , k ) 的形成方法是在信息码后加监督码且保持移位循环的特征。 除全零码组外,权值最小的信息码组为 0 0 .0 0 1 ,且监督位 a0 不可能为零,否则循环数次后码组前 k 位均为零,而监督位不为零的情况,这不符合监督码的定义,结论:信息码组 0 0 .0 0

18、 1 对应的码多项式必为( n- k ) 次幂,且常数项不等于零, 信息码组 0 0 .0 0 1 唯一, 码多项式唯一,且幂次最低,记为 g( x ), 与 g( x ) 线性无关的 k-1 个码多项式为 x g( x )、 . x k-1g( x ),可组成生成矩阵 G( x ),码生成多项式 g( x ) 的求解,定理:g( x ) 是 x n +1 的一个( n - k ) 次因子。,证: g( x ) 是幂次最低的码多项式, 任意一个码多项式 T( x ) 都是 g( x ) 倍数,令 T( x ) = h( x ) g( x ),余式为码组, x k g( x ) = x n +1

19、 + T( x ), x n +1 = x k g( x ) + T( x ),模 2 加,= x k g( x ) + h( x ) g( x ),= x k + h( x ) g( x ),得证,例:已知 ( 7 , 3 ) 循环码,求码组集合 、监督矩阵 H 。,解: n = 7, x7 + 1 = ( x +1 )( x 6 + x 5+ x 4 + x 3 + x 2+ x + 1 ),= ( x +1 )( x 3 + x 2+ 1 )( x 3 + x + 1 ), g1( x ) = ( x +1 )( x 3 + x 2+ 1 ) = x 4 + x 2+ x + 1, g2

20、( x ) = ( x +1 )( x 3 + x + 1 ) = x 4 + x 3+ x 2 + 1,取 g( x ) = g1( x ) = x 4 + x 2+ x + 1, A = ( a6 a5 a4 a3 a2 a1 a0 ),监督方程:, d0 = 4 t = 1,非系统码,循环码的编码方法,思路:已知信息码组多项式 m( x ),建立T( x ),编码步骤为:,1)生成 x n-k m( x ),2)生成 x n-k m( x ) /g( x ),求余式 r ( x ),3)生成循环码多项式 T ( x ),T( x ) = x n-k m( x ) + r( x ),例:m( x ) = 101 建立( 7 , 3 ) 循环码,解: x n-k m( x ) = 1010000,g( x ) = x 4 + x 2+ x + 1, r ( x ) = x 3 + x 2, T( x ) = x 6 + x 4 +x 3 + x 2,码组为 1011100 系统码,非系统码,9.5.4 循环码的译码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