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03789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X 页数:87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课件.pptx(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提纲,一、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内容二、行业特点三、主要职业病危害及其控制,一、职业病防治法有关内容,职业病防治法立法目的,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职业卫生保护、劳动法规定健康保护拒绝从事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知情权,索取职业健康档案急慢职业病医治及费用支付孕妇、哺乳期的女工,有权拒绝对胎儿和婴儿、本人有害的作业享受适当的岗位津贴、疑似职业病的告知、诊断和鉴定职业病的待遇和工伤社会保险、医疗和生活保障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和破产时应妥善安置职业病人变动工作单位时,职业病待遇不变民事赔偿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

2、定,职业病防治法框架,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前期预防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第四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第五章 监督检查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职业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法定职业病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列入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范围前提条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控制最主要、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接触粉尘、放射性、有毒有害作业按照职业病名单实施管理适用于产生职业危害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用人单位)理论上说,不包括没有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前期预防,立法意图:控制危害产生源头主要内容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的基本卫生要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新建、改建、扩建

3、工程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国务院对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尘实行特殊管理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职业病危害防治概述,包括前期预防与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两部分。前期预防: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职业病危害防治概述,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用人单位应当

4、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前期预防(续),建设项目管理,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职业危害预评价,三同时,政府监管,建设项目业主,职业危害严重的项目,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立法意图明确劳动过程中职业病防治要求明确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法定义务和责任明确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5、权利有关组织和社团的职责,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续),主要内容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责任制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危害控制制度作业场所危害监测评价、危害警示标志、危害控制措施劳动者健康监护制度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健康体检规定紧急情况下应急体检规定,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续),作业管理制度原材料和设备使用管理、内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对粉尘、放射性、急性职业危害的特别规定控制职业危害转移的规定,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续),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本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落实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要求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条件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检测

6、和评价配备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护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控制依法、如实向劳动者告知职业病危害 组织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与报告依法处置职业病危害事故,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续),用人单位,权利: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知情权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批评、检举和控告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民主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人保障,立法意图体现保护受害者和职

7、业病患者权益理顺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与现有医政管理法律法规衔接与现有职业病待遇规定和社会保障立法相衔接,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人保障(续),职业病诊断诊断机构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医疗卫生机构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诊断人员执业医师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三人以上集体诊断一级诊断劳动者有选择诊断地的权利,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人保障(续),诊断原则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诊断证明书诊断医师共同签署诊断机构审核盖章,诊断争议鉴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专家库诊断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受理鉴定申请两级鉴定,省级

8、鉴定终结回避原则用人单位举证责任提供诊断所需的现场危害监测资料提供劳动者健康监护资料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人保障(续),保障方面的规定疑似职业病人获得诊断保障职业病人待遇保障就医、治疗、康复、工作安排经济补偿费用承担责任用人单位变更时职业病人的安置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义务,法律责任,管理相对人(用人单位、卫生服务机构)行政法律责任罚种:责令限期改正、警告、罚款、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责令关闭、责令限期治理、没收违法所得、取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等等处罚额度最高达到50万元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承担健康损害赔偿责任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行政部门)行政处分刑事责任,二、行

9、业特点,点多、面广、连续作业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高风险长时间、低浓度、多因素联合作用主要产品:原油、天然气各类添加剂:成分保密,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职业卫生,是指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它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职业卫生伴随劳动、生产过程而存在,企业规模愈大,工艺愈复杂,使用的原材料愈多,职业卫生工作也就愈显重要。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门类较为完备,生产规模日益状大,职业卫生工作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

10、国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卫生事宜进行了明确规定,在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中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和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所引起的疾病各不相同,因而职业病并不仅限某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总称。按照国际惯例,凡是经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患者依法享有特定的补偿待遇。法定职业病划定范围的大小,世界各国并不完全一致。各个国家主要依据本国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对职业病的认识来确定。我国现行法定职业病分10大类132种。,职业病发病规律与临床表现特点,职业病由生产中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故病因明确。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各种方式接触,

11、作用于人体,到达靶器官,在一定剂量(强度)范围,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不同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各不相同,因此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可涉及全身各主要器官和系统。个体差异与职业病的发病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即在相同作业环境中,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有的人受害较重、有的人受害较轻。 职业危害因素还是工作有关疾病的病因之一,但不是这类病的唯一病因。,职业病的预防,职业病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即:一级预防 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范围内。二级预防 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

12、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三级预防 对已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 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落实三级预防的基本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职业卫生“三同时”,从工艺上改进、防止有害因素逸散,推广运用低毒,无毒的材料或技术,实现机械化、管道化、密闭化,加强机械通风,改善采光照明设施,治理“三废”;保健措施a、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浓度)b、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性检查。c、已确诊的职业病人要及时脱离工作岗位,轻者在家休息或集中疗养,重者治疗康复。急性中毒者,在组织现场抢救的同时送医疗机构进一步抢

13、救、治疗。做好职业病人的诊断、治疗等管理工作。健康教育,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概述,职业病危害防护控制措施的策略,危害消除,加强职业危害源头控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危害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存在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依照规定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做到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指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者影响,保护劳动者

14、健康的设备、设施、装置、 构(建)筑物等的总称。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根本方法。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的重要内容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竣工验收,并将验收情况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验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要求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尽可能消除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工作场所中职业危害因素并使之降低在国家

15、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之内。控制作业环境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控制直接作用人体的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控制接触时间。包括单次接触时间和累计接触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选用原则(1)遵循职业病危害防护技术的优先顺序,实施综合治理。以无毒代替有毒,低毒代替高毒,优先采用无危害或危害较小的工艺和物料。改良生产工艺与作业方法,减少有害物质的泄露和扩散。尽量采用生产过程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装置。采用自动监测、报警装置和连锁保护、安全排放等装置,实现自动控制、遥控或隔离操作,尽可能避免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接触产生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 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采取防尘、防毒通风措施控

16、制其扩散,使作业场所有害物质浓度达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2)提出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技术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工程控制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应优先考虑从源头上防止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改善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作业环境(工作场所),其中工程控制是从源头防治职业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粉尘、化学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应从工程控制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工程控制措施的设计是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中最重要的内容。,职业危害防护技术措施,防护措施等级顺序直接 职业危害防护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应当具有职业危害防护性能。 间接 职业危害防护技

17、术措施: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警示性 职业危害防护技术措施: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示等措施。 安全卫生规程、教育、培训和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选择控制措施的原则消除-使作业环境不存在有害因素,实现本质安全。预防 减弱-部分消除作业环境的有害因素,使危害程度降低。隔离 连锁 警告 个体防护,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措施,总体布局(一),平面布置:1. 明确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可分为生产区、非生产区、辅助生产区。2. 生产区宜选在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好的地段,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 率风向的上风侧;产生并散发化学和生物等有害物质的车间,宜位于相邻车间当地全年最

18、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非生产区布置在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辅助生产区布置在两者之间。,总体布局(二),3. 产生严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设施远离产生一般有害因素的其他设施;车间按有无危害、危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浓度(强度)分开。4. 高温热源应尽可能地布置在车间外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高温车间的纵轴宜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相垂直。当受条件限制时,其夹角不得45。 5. 建(构)筑物现状、拟建建筑物位置、道路、卫生防护、绿化等应符合 GB 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等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总体布局(三),竖向布置1. 放散大量热量或有害气体的厂房宜采用单层建筑,或者在建筑物的高层。如必须布

19、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工作环境。2.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宜安装在单层厂房内,或在底层,并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 3. 含有挥发性气体、蒸气的各类管道不宜从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经常停留或通过的辅助用室的空中和地下通过;若需通过时,应严格密闭,并应具备抗压、耐腐蚀等性能,以防止有害气体或蒸气逸散至室内。,设备布局,1. 噪声较大的设备应尽量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2. 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宜安装在单层厂房内,或在底层,并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3. 毒物易逸散的工业作业,应设单间;可能发生剧毒物质泄漏的设备应有隔离措施。4. 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设备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

20、,毒性大与毒性小的应隔开。5. 在多层建筑物内,散发有害气体的生产设备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源头控制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空气。,建筑构造(一),间距、朝向、采光与照明、采暖与通风和主要建筑(单元)的内部布局 1. 厂房建筑方位应能使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相邻两建筑物的间距一般不宜小于二者中较高建筑物的高度。 2. 以自然通风为主的厂房,天窗排气口的面积应略大于进风窗口及进风 门的面积之和。热加工厂房应设置天窗挡风板,厂房侧窗下缘距地面不宜高于1.2m。 3. 高温、热加工、有特殊要求和人员较多的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厂房侧窗上方设置遮阳、遮雨板(棚),避免阳光

21、直射,方便雨天通风。 4. 车间办公室宜靠近厂房布置,但不宜与处理危险、有毒物质的场所相邻。应满足采光、照明、通风、隔声等要求。,建筑构造(二),5. 产生剧毒物质的车间,其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的表面,应采用不吸收、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加设保护层,以便清洗。车间内应有冲洗地面和墙壁的设施,车间地面应平整、光滑,易于清扫。6. 为了保证车间内良好的通风和自然换气,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作场所不宜过于狭窄,如为厂房,其高度不低于3.2m,人均面积不少于 4.5m2,人均占有体积不小于15m3为宜。7. 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车间最好设计成多层建筑,底层布置抽气管道,过滤器及通风设备等以及泵房、排

22、水贮槽及化学品库等。8. 空调厂房及洁净厂房的设计按 GB5007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等有关现行国家标准执行。,常见防护控制措施,取代 用较安全的物料取代较危险的物料、粒状物料代替粉状物料改变生产工序 利用新的生产方式、减少工人面对危害 采取隔离、封闭、遥控操作的方式 洒湿法 湿式作业方法,尤适用于粉尘作业通风,常见防护控制措施,通风稀释性通风/整体换气换气方式的利用室内温差产生空气对流之自然换气方式 利用风扇之强迫换气方式局部排气通风利用局部排气通风系统,从污染物的源头,将污染物实时抽走 在有害物尚未扩散前,将之排出优点:大大减低工人曝露于污染物的机会,适合控制毒性较高的物质 捕集(捉)风

23、速要足够,常见工程控制技术,粉尘控制技术 毒物控制技术 噪声控制技术 振动控制技术射频电磁场控制技术 电离辐射控制技术 紫外辐射控制技术 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技术,管理控制措施,减少暴露的时间 - 缩短工作时间(轮班工作)加强工人的教育和训练 分析作业危害型态,制定各种预防措施,标准作业方法 加强厂房整理打扫作业环境的整顿,注意个人卫生 实施物料卷标制度,危害信息系统 建立作业场所危害监测制度建立职业健康监护制度,特别是上岗前的健康检查。,粉尘控制措施,“革”是改革工艺设备和工艺操作方法;“水”是湿式作业;“密”是密闭尘源;“风”是通风除尘;“护”是个人防护;“管”是加强管理,建立各种制度;“教”

24、是宣传教育;“查”是定期检查,检查维护防尘设备,检测产尘点的粉尘浓度,并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革、水、密、风 、护、管、教、查,粉尘控制措施,技术措施: 是防止粉尘危害的中心措施,主要在于治理不符合防尘要求的产尘作业和操作,目的是消灭或减少生产性粉尘的产生、逸散,以及尽可能降低作业环境粉尘浓度。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湿式作业 密闭尘源、通风除尘含尘气体净化,粉尘危害主要工程控制技术,粉尘控制措施,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应从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择,以及产尘机械在出厂前就应有达到防尘要求的设备等各个环节做起。如采用封闭式风力管道运输,负压吸砂等消除粉尘飞扬

25、,用无矽物质代替石英,以铁丸喷砂代替石英喷砂等。,粉尘控制措施,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易行的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措施。凡是可以湿式生产的作业均可使用。 例如,矿山的湿式凿岩、冲刷巷道、净化进风等,石英、矿石等的湿式粉碎或喷雾洒水,玻璃陶瓷业的湿式拌料,铸造业的湿砂造型、湿式开箱清砂、化学清砂等。,粉尘控制措施,密闭尘源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产尘岗位,应采用密闭吸风除尘方法。 凡是能产生粉尘的设备均应尽可能密闭,并用局部机械吸风,使密闭设备内保持一定的负压,防止粉尘外逸。 通风除尘全面机械通风:全面机械通风是对整个厂房进行通风、换气,是把清洁的新鲜空气不断地送入车间,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包括粉尘)浓度

26、稀释并将污染的空气排到室外,使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粉尘控制措施,局部排尘系统主要采用局部排尘系统将粉尘从发生源处直接排出室外。局部排尘系统由局部吸尘罩、通风管道,除尘器和通风机组成。 局部吸尘罩类型有:密闭吸尘罩、旁侧吸尘罩、接受式吸尘罩和下部吸尘罩,粉尘控制措施,除尘器分为干式和湿式干式除尘器: 重力沉降室、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水浴除尘器、水膜旋风除尘器、自激式水力除尘器、 文氏管除尘器,粉尘控制措施,隔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隔离操作就是把操作工与生产设备隔离开。如使用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触粉尘。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采用

27、密闭管道转送、密闭自动(机械)称量、密闭设备加工,防止粉尘外逸。 通过降低物料差,适当降低溜槽倾斜度等降低扬尘。湿式作业可有效地减少物料在装卸、转动、破碎、筛分、混合和清扫等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和扩散。用水冲洗的方法清理积尘。,粉尘控制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时,可佩带防尘护具,戴防尘面罩或口罩可减少个体对车间空气中粉尘的接触。,毒物控制措施,改革工艺 改革工艺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首要措施, 它可以根本上消除毒物的危害。用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电脑控制。对产生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

28、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毒物控制措施,密闭与通风排毒密闭 为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外逸,关键在于设备的密闭。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对移动的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通风排毒自然通风凡工艺上无恒温恒湿要求的, 均可采用自然通风,如厂房设置天窗、敞开式厂房、框架式厂房等。 机械通风排毒 常用局部抽风式通风装置将产生的毒物尽快收集起来,防止毒物逸散。,毒物控制措施,排出气体的净化 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

29、重要准则。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分为燃烧法、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和高空排放法。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是: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 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毒物控制措施,燃烧法燃烧法是将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成分与氧结合,进行燃烧,使其转化为CO2和H2O,达到气体净化与无害物排放的方法。冷凝法 将排出的有害气体和蒸汽冷凝,使之变成液体,从而将有毒气体分离的方法。只是用于冷凝温度高、浓度高的有

30、毒气体的净化吸收法 选用适当的液体和有害气体接触,利用溶解能力而除去有害气体的方法。吸附法吸附法利用多孔性固体材料来吸附有害气体和蒸汽的方法,多用于低浓度有害气体的净化。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硅胶、分子筛等,使用最多的是活性炭。,毒物控制措施,可能突然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事故排风宜由经常使用的排风系统和事故排风的排风系统共同保证。事故排风的排风量应根据工艺资料计算确定。当缺乏上述资料时,换气次数不得小于12次/h。,毒物控制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针对有毒物质进入人体的三条途径(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予以防护。1、呼吸防护 采用呼吸防护器是防止有毒物质从呼吸道进入人体

31、引起职业中毒的有效措施。呼吸防护器有过滤式(空气净化式)和隔离式(供气式)两种类型。2、皮肤防护 皮肤防护主要依靠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眼镜等,对外露的皮肤需涂上皮肤防护剂。可能发生化学性灼伤及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事故的作业场所,应设置清洁供水设备,对有溅入眼内引起化学性眼炎或灼伤的可能的作业场所,应设淋浴、洗眼的设备。3、消化道防护 消化道防护主要是要搞好个人卫生。,噪声控制措施,控制噪声源 噪声源的控制应采取最根本、最有效的综合 预防措施。通过工艺改革,机械结构改造, 隔声、控制设备振动等措施来实现。控制噪声的传播吸声:利用多孔吸声材料进行吸声。 隔声:用墙板、门

32、窗、罩体等构件,将噪声源与接收者分隔开。常采用双层隔声结构、隔声罩、隔声间(室) 。消声:根据吸声反射、干涉等原理设计消声部件。对空气动力机械(风机、压缩机、燃气轮机、内燃机 等)辐射的空气动力性噪声,应采用消声器进行消声处理。防振动:常用的隔振元件有橡胶、软木、玻璃纤维隔振垫、金属弹簧、空气弹簧、压缩型橡胶隔振器等。,噪声控制措施,传播途径控制噪声主要是通过空气或固体传播。由于某种技术和经济的原因,从声源上控制噪声难以实现,这时可从传播途径上加以考虑。在传播途径上阻断和屏蔽声波的传播,或使声波传播的能量随距离衰减,是控制噪声、限制噪声传播的有效方法。,噪声控制措施,传播途径的控制需考虑总图布

33、局合理。 将高噪声车间与一般噪声较低的车间、生活区分 开;将特别强烈的噪声源,设置在离厂区比较远的 地区等。控制生产车间的噪声。 生产工艺设备的平面布置采取“静闹分区”,防止相互影响;将各车间同类型的噪声源集中布置在一个区域内,不仅防止声源过于分散、扩大噪声污染面,而且也便于采取声学技术措施集中处理利用天然地形上的土坡、树丛和草坪等控制噪声。,噪声的预防与控制,噪声控制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正确使用和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要合理选择和利用个人防护器材,如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等。,振动控制措施,改革工艺,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 如用化学除锈剂代替强烈振动的机械除锈工艺,用液压焊

34、接、粘接代替铆接等,都可明显减少振 动。改进风动工具 采取减振措施,设计自动、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采取隔振措施 压缩机与楼板接触处,用橡胶垫等隔振材料,减少振动。,振动控制措施,个人防护措施配备减振手套和防寒服 休息时用4060热水浸泡手,每次10min左右,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高温防护措施解决高温作业危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防暑降温措施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工程技术措施 合理布局产生强辐射热的设备,采用较好的隔热技术。热加工铸件及时运到车间外,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车间内温度,必要时可采用机械通风、喷雾风扇或空气浴等降温措施。隔热措施建筑物隔

35、热 隔热设备 通风降温措施 自然通风 局部机械送风,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隔热 主要有热绝缘和热屏挡。 热绝缘 在发热体外直接包覆一层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后,由于热阻的增加,发热体向外放散的热量就会减少。材料的 导热性越差,厚度越大,则发热体向外散热就减少的越多。 常用的隔热材料有石棉、矿渣棉等。 热屏挡 常用的有玻璃板、石棉板、铁板等。,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局部降温 常用的局部送风降温措施有:送风扇、喷雾风扇、空气淋浴等。送风扇:通过造成一定的风速,使人身体感觉凉快,但并不能使工作地点空气温度降低。 常用的有吊扇、座扇、机床风扇和轴流风机等。喷雾风扇:在送出来的风中混有雾状小水滴。因雾滴蒸发吸

36、热,能使送风气流的温度有所降低,同时雾滴落到人体表面后,还能吸收人体一部分热量,使人感到凉快。空气淋浴:利用风机、风道把室外空气抽入一个喷水室内,把空气加湿冷却,使温度降低,然后用风管送到工作地点,直接吹向人体。 空气淋浴需要庞大设备,费用较高。有些地方把地下 室式防空洞的凉爽空气送进高温车间,能收到一定的降温效果,但送入的空气应经过净化处理。,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防寒技术措施采取自动化、机械化作业,避免或减少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控制低温作业、冷水作业的时间。设置采暖操作室、休息室、待工室等冷库等低温场所应设置通信、报警装置,防止误将人员关锁,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在高温天气期间,根

37、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一)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二)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

38、者进行健康检查,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三)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个体防护措施高温的防护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低温的防护:要防寒和保暖,穿戴防寒服(手套、鞋)等个人防护用品。,中暑的急救措施,(一)中暑有何症状 中暑根据病征的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

39、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如能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经休息短时间内症状可消失。 (2)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尚有下列症状:体温在38。C以上,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现象;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脱离高温环境,轻症中暑可在45 h内恢复。 (3)重症中暑表现为除上述症状外,出现突然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中暑的急救措施,(二 )中暑如何急救对于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首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擦去汗液,给予适量的清凉含盐饮料,并可选服人丹、十滴水、避瘟丹等药物,一般患者可逐渐

40、恢复。如有循环衰竭倾向,需立即给予对症治疗。 对于重症中暑,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抢救。对高温昏迷者,治疗以迅速降温为主,对循环衰竭或患热痉挛者,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防治休克为主。,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作用和使用要求,作业环境较复杂、危害性较大,当采用各种改善技术措施还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个体防护措施,使作业人员免遭有害因素的危害。(1)个体防护器具的作用 个体防护器具是劳动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的防护手段。是作业人员在生产活动中,为保证安全与健康,防止外界伤害或职业性毒害而佩戴使用的各种用具的总称。 防护器具实质上是避免或减少有害物质、物体或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特种

41、防护性器具。利用个体防护用品的阻隔、封闭、吸收、分立等作用,保护人体的局部或全身免受外来的侵害。,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为防御各种职业毒害和伤害而在劳动过程中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用品的总称,亦称为个人防护装备或个体劳动保护用品。是劳动者防止职业毒害和伤害的最后一项有效措施。,个体防护用品一般有以下方法进行分类。按个体防护部位可分为头部、面部、眼、耳、呼吸道、手、足、躯干的防护用品等。按使用的原材料可分为棉纱面料制品、化学纤维制品、丝绸呢绒制品、皮革制品、石棉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有机玻璃制品、五金制品、纸制品等。按防护用途(或使用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适用于

42、防止工伤事故的,成为安全防护用具,用于预防职业病的,称为劳动卫生防护用品;另一类则按其所使用的原料分为一般防护用品(主要是指棉布棉纱制品)和专用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安全帽、安全带等)。,(2)常见的个体防护器具(防护部位)头部防护用品(为防御头部不受外来物体打击和其他因素危害配备的个人防护装备),主要有安全帽、工作帽、一般防护帽、防尘帽、防水帽、防寒帽、防静电帽、防高温帽、防电磁辐射帽等。呼吸器官防护用品(为防御有害气体、蒸气、粉尘、烟、雾由呼吸道吸人,或直接向使用者供氧或清净空气,保证尘、毒污染或缺氧环境中作业人员正常呼吸的防护用具),主要有防尘口罩(面具)、防毒口罩(面具) 、呼吸器、自

43、救器等。眼面部防护用品(预防烟雾、尘粒、金属火花和飞屑、热、电磁辐射、激光、化学飞溅等伤害眼睛或面部的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各种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焊接护目镜和面罩、炉窑护目镜和面罩以及防冲击眼护具等。听觉器官防护用品(能够防止过量的声能侵人外耳道,使人耳避免噪声的过度刺激,减少听力损失,预防由噪声对人身引起的不良影响的个体防护用品),主要有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等。,手部防护用品(保护手和手臂,供作业者劳动时戴用的劳动防护手套),主要有一般防护手套、防水手套、防寒手套、防毒手套、防静电手套、防高温手套、防x射线手套、防酸碱手套、防油手套、防振手套、防切割手套、绝缘手套等。足部防护用品(防止生

44、产过程中有害物质和能量损伤劳动者足部的护具),常用的有防砸鞋、隔热鞋、绝缘鞋、导电鞋等;防尘鞋、防水鞋、防寒鞋、防静电鞋、防高温鞋、防酸碱鞋、防油鞋、防烫脚鞋、防滑鞋、防刺穿鞋、电绝缘鞋、防振鞋等。躯干防护用品,常用的有一般防护服、防水服、防寒服、防砸背心、防毒服、阻燃服、防静电服、防高温服、防电磁辐射服、耐酸碱服、防油服、水上救生衣、防昆虫服、防风沙服等。护肤用品。指用于防止皮肤(主要是面、手等外露部分)免受化学、物理等因素的危害的用品,如防毒、防腐、防射线、防油漆的护肤品等。防坠落用品。防止人体从高处坠落,通过绳带,将高处作业者的身体系接于固定物体上,或在作业场所的边沿下方张网,以防不慎坠

45、落,如安全带、安全网、安全绳(索)等。,个体劳动防护用品选用由于个人防护装备的门类品种繁多,涉及面广,正确选用是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的前提。个人防护装备的选用,首先应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确定作业类别,并详细了解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同时结合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性能数据等来进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是确认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准许生产经营单位配发和使用该劳动防护用品的凭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由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书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标识两部分组成。特种劳动防护用

46、品安全标志证书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监制,加盖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印章。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购买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须经本单位安全生产技术部门或者管理人员检验验收。进口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当按照我国规定取得安全标志标识。,86,安全标志证书示例,安全标志标识样式,个体防护用品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具体可根据不同作业工种对产品的磨蚀、产品使用过程中防护功能的降低受损以及耐用情况确定。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个人防护装备应予报废,不得继续作为个人防护装备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未达到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有关标准和规程所规定的功能指标;在使用或保管贮存期内遭到损坏或超过有效使用期,经检验未达到原规定的有效防护功能最低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