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深圳市海洋局二一一年三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1(一)“十一五”发展回顾1(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5(三)面临形势与挑战8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三、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16(一)巩固提升优势海洋产业16(二)加快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18(三)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20四、布局优化、区域合作与空间拓展23(一)布局优化23(二)区域合作25(三)空间拓展26五、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28(一)岸线、海岛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28(二)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29(三)海洋污染防治与生
2、态修复29六、保障与支持31(一)制度保障31(二)组织保障32(三)信息保障33(四)资金保障34(五)人才保障34(六)科技保障35附件一: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与计算37II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前 言“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主要海洋产业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波动后,已呈现全面回升态势,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海洋经济中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都市型海洋经济特征愈加明显。通过远洋渔业“走出去”战略,海洋经济空间进一步向外拓展。全市海洋工作会议首次召开,确立了海洋立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 建设海洋
3、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对海洋经济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海洋行政力量进一步加强,海洋与渔业实现专业化管理。海洋意识进一步提升,坝光精细化工园功能得到调整,海洋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时期,深圳已进入而立之年,特区内外一体化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对临海资源、岸线资源和海洋休闲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以远洋渔业、深海工程等为代表的海洋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和压力也日渐紧迫,国家层面对南海权益的诉求也将更加清晰。深圳迫切需要探索海洋城市的科学发展模式,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区域海洋合作,担负起海洋城市建设的历史使命。38一、发展基础与面临
4、形势(一)“十一五”发展回顾我市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但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2006-2008年我市海洋经济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海洋生产总值从833.04亿元增长到981.2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53%。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海洋生产总值降为762.1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9%。表1 2006-2009年深圳市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及海洋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行业年份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经济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2006273
5、.74117.27415.512.19-6.7514.852.74833.0414.33%2007311.01130.05411.743.870.195.1618.142.73882.8812.98%2008328.6131.76485.318.280.126.5917.193.39981.2512.57%2009301.22138.48297.525.70-5.173.3410.70762.139.29%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07-2010注:1、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及增加值参照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统计口径有所变化,对“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数据进行了修正。2、
6、参照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9,海洋生产总值由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详见附件一。1、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路径出现分异海洋交通运输业受外部影响波动较大。2006-2009年,我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从273.74亿元增长到301.2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2%,深圳港货物吞吐量从17598万吨增长到1936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2%。2006-2008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从1874万TEU增长到2124万TEU,年均增长率为6.5%。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下降到1825万TEU。随着经济持续复苏,2010年深圳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097.69
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50.97万TEU。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强化。滨海旅游业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业。顺利推进了小梅沙海洋世界极地馆、深圳湾15公里海滨风景线改造工程、大型综合旅游娱乐社区“欢乐海岸”以及蛇口太子港邮轮码头等重点滨海旅游项目建设。2006-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从460.91亿元增长到6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接待游客总人数从6130.56万人次增长到7698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5.9%。入境游客数从2006年的2524.8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2687.05万人
8、次 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将通过市统计局和市文体旅游局调研获取。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出入境旅游集散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海洋油气业增长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以中海油为主体的石油企业对珠江口盆地和南海东部海域油田的开发,带动了我市海洋油气业的迅猛发展。2006-2008年,我市海洋油气业工业增加值从415.51亿元增长到485.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2009年我市海洋油气业工业增加值为297.52亿元,比上一年下降38.7%。“十一五”期间,我市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服务业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09年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服务的
9、工业增加值为9.2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2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6.4%。海洋船舶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船舶工业发展平稳。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1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7.7%。海洋生物医药业步入成长期。南海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深圳是该地区唯一的滨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具备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的优越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依托龙岗海洋生物产业园,培育海洋生物企业。2007年、2008年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分别为0.19和0.12亿元 2009年、2010年海洋生
10、物医药业统计数据将通过市统计局调研获取。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06-2009年,我市水产品养殖面积从6.91万亩减少3.03万亩,水产品生产总量从5.61万吨下降到3.03万吨,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从0.79亿元增长到1.21亿元。市海洋局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远洋渔业发展,利用国际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我市海洋渔业。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成立远洋渔业企业6家,共有远洋渔船92艘,年捕捞产量近3万吨,年产值约5亿元。海洋设备制造业高度依赖交通运输业。我市海洋设备制造业包括海洋船舶设备及材料制造、海洋石油生产设备制造和海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海洋集装箱制造)。“十一五”前期,我市海
11、洋设备制造业稳步发展,200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8.14亿元的“十一五”期间最高值。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洋集装箱制造急剧下降,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34亿元。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快速成长。我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主要是指海洋石油加工产品制造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7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0.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7.6%。2、海洋产业结构稳步调整我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比重极低,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
12、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比重稳步上升。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7:42.2:57.1,其中第一产业与“十五”期末相比基本持平,第二产业比重比2006年下降了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我市海洋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在增加,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合理化,呈现较为明显的都市型海洋产业特色。3、海洋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铜鼓航道、西部公用航道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盐田港东港区一期、西部港区疏港道路工程开工建设,东西部港区海铁联运快速发展;孖洲岛修船厂、深圳机场
13、扩建工程、深圳湾15公里海滨风景线改造工程、广东LNG、东部燃气电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顺利推进,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目前,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主要海洋产业引领带动能力有待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需要在提高信息技术含量、构筑多元化外部市场方面增强稳定性和开拓性;滨海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需要在资源集约利用、打造高端产品和产业化动力机制方面寻求突破;海洋油气业对我市海洋经济贡献尚未充分发挥,需要从服务能力建设及地方留成比例方面加强协调;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发展空间有
14、限,需要从加强技术含量入手,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海洋渔业养殖面积逐年萎缩,远洋渔业贡献度不高,需要从渔港和集散地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都市功能区的辐射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尚未对我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需要在技术储备和政策扶持方面加强引导性。2、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有待加强“十一五”期间,海洋资源粗放利用的趋势有所缓解,但并未逆转。临海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用海格局相容度不高,亟需通过创新岸线开发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填海规划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市已划定围海造地功能区16个,填海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需要进行整体填海、整体规划和有序开发;岸线资源的粗放使用
15、使大部分海岸线生态、景观价值已严重损耗,亟需推进海岸带更新工程;对海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系统规划;海洋资源承载力处于勉强可持续发展状态,海洋生态赤字总体呈上升趋势。3、陆海统筹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海陆污染治理缺乏有效衔接,河流排污与陆源入海排污标准不统一,河流排污控制与污染治理效果严重影响近岸海域水质,2008年深圳河入海污染物总量比上一年增长22.9%,造成深圳湾海域的严重污染;海洋工作涉及规划国土、建设、交通、旅游、环境保护、海事、公安消防、农业及渔业等部门,缺乏海洋管理协调机构与机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污染排放监督检查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升。4、海洋法规的
16、系统性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在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面临诸多立法问题。已有的海域法、海环法确立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原则性的规定较多,管理程序不够明确。亟需出台与我市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操作性的地方性海洋法规,建立陆海标准对接的海洋法规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具备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主要有:1、毗邻深海、接壤香港的区位优势我市毗邻深海,是国内沿海城市中距离深海最近的城市,拥有深海开发、南海开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圳是内地惟一与香港接壤的城市,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的重要通道;深港之间的海域,正成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潜力的湾区之一;
17、以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契机,深港将共同打造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增长极。2、先行先试权和特区立法权优势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特区立法权,为我市在海洋经济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提供了立法保障。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圳“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为我市海洋经济领域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2010年国务院批复深圳特区扩容,宝安区、龙岗区纳入特区范围,为两区的滨海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11年深圳市海域管理条例即将出台,将为我市海域规划和使用管理、海洋资
18、源配置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3、金融市场和民间资本发达的金融优势深圳金融市场发达,在2010年伦敦金融城公布的第七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名列第九位,内地城市第一位。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为海洋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海洋产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民间金融资本、上市公司与产业基金相结合,为购买国际资产、投资新的海洋发展领域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三)面临形势与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1、党和国家把海洋经济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
19、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我国海洋战略可表述为“建设海洋强国”,即以扩大管辖海域和维护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权益为核心的海洋政治战略,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为中心的海洋经济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的海洋防卫战略和以高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战略 引自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2、海洋经济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国家面临由浅海向深海、由传统海
20、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滨海城市带将承担起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海洋管理制度改革、协助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历史使命。沿海各省市纷纷推出海洋发展战略,河北省提出“环渤海”战略,天津市提出“海上天津”,山东省提出“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省提出“海上浙江”,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省积极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等。山东、浙江、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已列入纲要,将构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3、深港海洋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2009年出台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深圳将与香港进一步巩固合作基础,扩宽合作领域,实现功能互补,错位
21、发展,共同建设全球性物流中心、贸易中心。2010年获批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利用前海粤港合作平台,推进与香港的紧密合作和融合发展,逐步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在全面推进香港与内地服务业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与此同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1、陆域空间有限,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市土地资源短缺,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到140平方公里 引自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07年底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50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陆域开发空间消耗殆尽。通过填海增加城市用地空间
22、的需求越来越大,构成了对我市海域持续增长的压力。陆源污染物排放超标现象依然存在,入海排污口和入海河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近岸的油气仓储,特别是南头半岛城市密集区油气仓储,以及临海工业布局,已成为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海上大规模船舶运输现实情况下,石油类污染以及船舶新材料带来的三丁锡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2、南海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对陆上城市服务基地要求明显提高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300亿吨之间 陈洁,温宁,李学杰.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4).,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
23、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已经与欧美石油公司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1000多口钻井。我国对深海开发,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建设海洋油气开发陆上基地。目前,我市在深海开发研究的技术准备和技术力量不足,缺少国家深海科研项目支撑,尚未形成一套引进培育海洋科技产业人才的完整战略。因此,如何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与国家海洋战略对接,加快对南海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提高深海开采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海洋发展的重要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海洋立市”的战略部署,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保护、
24、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区域海洋合作,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统筹协调原则统筹兼顾海洋经济工作涉及的各行业和部门,在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成立高层次的海洋管理协调机构和海洋管理咨询机构,赋予海洋经济发展更大的自主权。合作共赢原则加强与珠三角城市合作,扩大我市海洋经济腹地;加强深港合作,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共建世界级湾区组合城市;鼓励我市涉海企业“走出去”,主动参与全球海洋经济合作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坚持开发利用海洋与保护海洋并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更
25、加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促进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海洋资源价值最大化原则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合理、适度、有序地利用海洋资源,改变对稀缺海洋资源的粗放利用和无序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统筹临海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防止临海工业开发项目对区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确保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科技兴海原则整合我市海洋科技力量,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市高新技术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提升,积极发展高技术海洋产业,提高科技对我市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实现海洋经济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26、(三)发展目标总量目标“十二五”期末,海洋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以上。“十二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复合增长率力争达到7%。结构目标“十二五”期末,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进一步巩固提升,海洋金融、海洋商务服务、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力争达到10%。海洋油气业对本市的财政贡献显著增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电力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壮大,远洋渔业实现跨越发展。空间目标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状况得到改善,海洋产业布
27、局更加合理。西部岸线在开发中保护,高密度开发、集约利用,通过岸带更新,提高海洋经济产出;东部岸线在保护中开发,功能突出、疏密有致,实现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目标海陆联动的海洋污染治理机制基本形成,海域使用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控制,主要河流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比2010年减少5%以上,氨氮、无机氮和磷酸盐排放超标率进一步下降;近岸海域生物质量总体状况良好,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得到保护。科技目标至“十二五”期末,高技术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对海洋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0%;加强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深
28、海资源勘探、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建设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海底监测基地。与现有科研教育力量密切合作,建立海洋科研教育专业机构。加大引入海洋高端人才力度,形成海洋科研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为骨干的多层次海洋人才体系。三、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一)巩固提升优势海洋产业1、海洋交通运输业一是推进深港两地港口互动与码头业务分工,依托道路、轨道和水路交通实现两地无缝连接,共同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深港组合港”,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二是支持深圳港成为商品整车进出口码头,发展汽车滚装物流服务,鼓励区内企业承接采购、销售等相关外包服务,搭建国际采购
29、、国际配送和全球集拼分拨管理平台。三是发挥现有海港基础设施潜力,建设完善盐田港区集装箱码头,加快完成铜鼓航道二期前期工作。四是加快推进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疏港通道与现有路网构成道路疏港系统,发展海铁联运和“珠江战略”江海联运,构建“海-陆-空-铁”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滨海旅游业一是依托滨海旅游优势资源,建设东部滨海旅游圈和西部沿海生态文化旅游圈,将大鹏半岛打造为国际一流水准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把我市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二是积极拓展海上旅游及远海旅游项目,着力发展邮轮游艇产业,定期举办国际性的游艇展会、文化交流互访和水上运动赛事活
30、动,推进深港澳合作培育和拓展邮轮游艇市场,加快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等邮轮游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邮轮游艇业引领高端海洋旅游业发展,打造“中国迈阿密”。三是加强深港澳全球旅游推广合作,与香港联合开展“深港连线”旅游产品的推介活动,完善细化城市旅游标识,突出深圳现代海洋文化特色,推广深圳滨海城市旅游形象,培育深圳城市居民的海洋意识。3、海洋油气服务业建设南海油气服务基地,打造南海油气开发服务与后勤保障基地,助力我市海洋油气产业转型发展。一是在产业服务方面,重点发展FPSO、FSO、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开采设备制造业,加强海洋油气开采技术支撑和深海监测技术支撑,完善油气开采配套及深海开发的基础条件。二是
31、在商业服务方面,建设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后方服务基地,积极发展海员消费中心等配套商业。4、远洋渔业一是精心规划、扎实推进远洋渔港建设,以高端海产品集散带动区域发展。提高通航、停泊能力,加强陆上集疏运设施建设,建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渔港。二是落实各项远洋渔业扶持政策,支持有较好发展基础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购置先进船舶装备,以直接投资或股权投资方式建立海外远洋渔业基地,扩大我市在海外的资源占有。三是进一步完善冰鲜冷链、常温冷链和超低温冷链三大冷链;发展高端生鲜海产品采购、加工生产、分割包装、冷藏运输、促销扩售、货物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化的水产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建
32、设海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中长期内把我市建成世界知名的高端海产品集散中心。(二)加快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1、海洋金融服务业一是设立海洋产业基金。利用深圳创新投、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以及高新投成熟的项目发现机制,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筛选机制,有选择地培育若干优势产业和优质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合资合作、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手段扩大我市海洋经济规模,增强海洋优势产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二是扩大涉海企业信贷资金规模。密切银企合作,积极推介项目,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进入海洋经济领域。积极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科技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增加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中长期贷款额度
33、;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三是鼓励涉海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和鼓励海洋经济领域的优质企业通过股票上市等形式直接融资;支持涉海企业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产权交易市场,用技术和股权换取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积极发展海洋保险业。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增加保险种类和创新保险产品,提供多种保险服务,提高保险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补偿能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海洋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2、涉海商务服务业一是以举办海洋油气设备博览会和海洋油气设备交易中心为重点,加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逐步发展海洋产品指数开发与发布,力争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产品定价、信息发布、批发和零售基地。二是
34、积极开拓港口、物流金融,支持组建航运产业基金、航运金融租赁公司、航运保险机构,支持在前海服务航运的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同时在物流服务基础上向价值链其他环节延伸,为物流需求方提供与物流相关的资金支付、结算、保险、信贷等物流衍生服务。3、海洋信息服务业一是实施海洋信息化战略,加快“数字海洋”工程、海洋经济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步伐,加强海洋信息网络建设,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网络、基础数据、信息共享等平台,推进海洋信息化进程。二是加强海洋档案、海洋文献与情报的管理和产品服务,推进海洋环境监视监测与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化服务,全面提高海洋信息及产品的服务能力,实现社会公共服务信
35、息化。三是建设海底监测网络,形成深海仪器设备的检验检测基地,构建深海研究开发服务平台。4、蓝色总部经济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运营平台和网络化商务体系,使我市成为全球海洋产业技术、资金、人才资源的重要集散地。重点支持中海油南方总部、中国海洋直升机专业公司、招商局海上石油平台等南海油气开发企业总部以及其他大型中央企业总部落户我市,吸引跨国公司将运营总部、研发总部、采购中心等机构设置在我市,与香港共建优势互补的“深港总部经济圈”,打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金融、海洋油气、远洋渔业、邮轮游艇和海洋新兴产业的蓝色总部经济运营中心。(三)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1、海洋生物医药业一是充分利用南海海洋生物资源优
36、势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重点开发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等海洋创新药物,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产业化。二是建设南海微生物物种资源、基因资源库,研制开发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基因工程产品,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积极开发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三是加快发展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构建海洋生物产业研究和开发平台,促进海洋生物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打造海洋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成长加速器和海洋生物产业化的聚集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2、海水综合利用业一是鼓励和引导沿海工业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建设海水直接利
37、用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鼓励有条件利用海水的企业、社区、机关开展海水直接、间接利用。二是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鼓励临海电力生产企业利用余热,进行工业用途的淡化海水生产,实现余热的回收再利用。三是鼓励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落户我市,开展海水淡化厂试点,建立水源应急机制,争取突破从浓缩海水中萃取和精深利用化学元素的技术瓶颈。四是建设下沙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培育海水综合利用业。3、海洋电力业一是发展“风-光-柴-蓄”可再生复合能源系统集成与示范电站。二是依托深圳能源滨海电厂和LNG接收站,实现热能和冷能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依托中广核清洁能源企业,以核电为中心打造低碳能源
38、产业集群,构建清洁能源保障体系,促进我市的低碳经济先锋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四是能源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海洋能、海洋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制定海洋电力产业标准,提供产业技术服务。四、布局优化、区域合作与空间拓展通过近岸海域功能布局优化,海洋生态环保区域合作和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实现海洋空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布局优化本规划按照珠江口岸线、深圳湾岸线和东部滨海岸线的划分,通过海岸带更新、改造和整理,实现空间调整和优化,提高岸线的景观价值、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率。通过五大重点功能区的设置,优化我市海洋经济空间布局。1、提升三大岸线质量珠江口岸线。对已形成的工业、基围养殖
39、、机场、港口等设施进行环境治理与改善,通过河口区湿地系统修复海岸带自然生态;同时适当安排城市必须的大型滨海基础设施,建设兼顾生产与生活功能的滨海城市海岸景观带。深圳湾岸线。处理好生态岸线与生活岸线的关系,以城市生活和休闲为主要功能,建设深圳湾生态旅游型海岸景观带;发挥深圳湾与香港水域相连的特性,积极推进深港滨海旅游合作,在海湾中心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东部滨海岸线。做好整体规划,协调好各类岸线的使用需求,重点保护生态岸线,控制生产岸线,协调生活岸线,优先考虑旅游功能岸线的配置,保护好未开发岸线,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2、优化五大功能区沙井西乡功能区。该区域重点发展海洋科教、航空城和远洋渔业基地。其中
40、沙井海上田园将作为我市海洋科教、深海开发研究基地的预留空间,机场及大铲港周边填海区将发展以物流为核心的国际供应链基地和总部、高端服务业集聚的航空城,宝安远洋渔业基地将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现代化渔港及优质海产品集散中心。大铲湾前海功能区。该区域重点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赤湾南海油气服务基地。其中前海地区定位于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区,将形成“三片一带”的产业布局;赤湾基地将打造南海油气开发后勤保障基地和后方综合服务平台。蛇口后海功能区。该区域重点发展邮轮母港和总部基地。全力打造蛇口太子湾邮轮母
41、港及周边配套项目,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母港和“中国迈阿密”;后海总部聚集区建设区域科技知识产业化基地和海洋经济蓝色总部基地。大鹏湾功能区。该区域重点发展东部滨海能源供应基地,依托深圳能源滨海电厂和LNG接收站,实现热能和冷能资源的综合利用,打造以核电为中心的低碳能源产业集群。大鹏半岛功能区。该区域重点建设国际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中大亚湾发展历史文化观光和中高端运动休闲度假游,桔钓沙片区发展游艇、滑翔、潜水、航海、攀岩等旅游业态,龙岐湾片区发展国内高水平的“低碳旅游示范区”。(二)区域合作1、深莞惠区域合作深度化一是在界河治理方面,以河海一体化和河海联动治理为原则,以深圳河、观澜河、茅洲河、龙岗河、
42、坪山河五条交(边)界河流治理为重点,统筹制定和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与东莞、惠州共同改善珠三角东岸海洋水质。二是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与珠江口沿岸城市加强合作,共同开发珠江口油气资源,提高跨城市配置海洋资源的能力。三是在滨海城市建设方面,机场北预留填海区与东莞长安滨海新城共建珠三角轴线的城市核心区。以东宝河界河共同治理为契机,加强深莞两市城际合作,重新认识东宝河两岸区域在珠三角城市建设、河海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典型示范意义。2、深港海洋合作常态化一是加强区域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着手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质管理合作规划前期研究,继续推进大鹏湾及深圳湾区域环境管
43、理合作;建立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防合作机制,逐步实现海洋环境调查监测设备共享,完善信息通报制度,深化海洋生态修复合作,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二是依托“深港创新圈”,在海洋科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深海开发研究方面深入合作;研究海水综合利用、区域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策略,推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发应用。三是建立海上联合执法行动、航运公司审核互助、海上巡航搜救和事故应急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安全、畅通、高效、清洁的区域海上交通安全环境。(三)空间拓展1、面向离岛、东南亚,打造人流、物流集散地依托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珠海万山群岛、香港离岛发展邮轮产业,开通深圳至台湾、东南亚的邮轮航线,拓
44、展我市高端旅游业的发展空间。2、面向远洋、深海,实现海洋资源利用深度化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协助涉海企业向远洋进军;加强深海研究与开发,争取国家级深海研究开发项目和国家级深海科研机构,将我市纳入国家级大洋和极地科考序列,建设大洋极地科考后方基地,提升我市在国家海洋科技事业中的战略地位。3、面向全球,营造海洋资源配置大格局以产业合作为纽带,以国资注资或其他形式控制海外土地资源、公共基础设施资源、石油供应和渔业资源等国家经济命脉,实现资本资源化,把海外资源转变为国有资产;从大国土的角度、大食物来源的角度、战略资源基地的角度、国家安全的角度,为我国争取更多的蓝色国土和海洋资源;以南海开发为契机,保
45、障海上通道安全,扩大管辖海域范围,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五、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岸线、海岛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1、创新海岸带开发模式坚持陆海统筹,合理规划开发岸线和保留岸线,通过海岸带更新、改造和整理,按照“陆域配套+产业+自然岸线”的模式,构建新型的海岸线空间。处理好岸线开发与陆域城区开发的关系,彻底改变传统的海岸带高密度开发模式,提升岸线作为经济、生态、景观、人文资源的价值,实现岸线的永续利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2、创新填海模式对填海工程进行审慎科学的论证,优化填海工程平面设计,克服按项目填海的传统填海模式的应急性和不经济性,实现整体填海、整体规划和有序开发,避免海洋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46、实现海洋资源价值最大化。3、加强海岛保护与开发在充分认识海岛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基础上,制定海岛开发、利用、保护方案,合理利用海岛资源。加强内伶仃岛保护,科学规划赖氏洲等小岛的发展模式,对大小铲岛、孖洲岛等的填海工程、连岛工程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尽可能减少海岛开发利用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1、建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逐步完善现有海洋环境监测网和生态监测站,充分利用常规技术和卫星、航空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的预警,全面开展对重要海洋功能区、污染源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监测和评估。2、建立海洋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
47、立海域水质污染、赤潮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预测预警系统,对重点近岸海域、水产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进行实时监测,加强海洋、气象、水文等行业部门与专业预警机构间的合作,提高海洋灾害早起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3、建立海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和完善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在重点河口、海湾、养殖区建立海上溢油监测站,对海洋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并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三)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1、陆源污染物排海控制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对重点海域实施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海洋环境容量陆海统筹的保护模式;加快陆上污染水处理设施建设和配套管网完善,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2、海域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强海域环境的污染监督和监测力度,控制海域污染物排放;严格管理船舶污水排放,制定渔船废水排放标准,建立港口码头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废弃物的海上倾倒管理,强化倾废管理报告制度;对近岸水体和海域沉积物进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评估,制定污染源控制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减排措施。3、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圳湾采取人工海底清淤和生态综合修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