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NC-制造业成本管理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友NC-制造业成本管理解决方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制造业成本管理解决方案1.关键目标本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制造业成本管理领域的如下关键问题:(1) 如何建立包括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于一体的闭环成本管理体系;(2) 如何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3) 如何对具有不同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制造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4) 如何将传统的多级成本核算改为一级成本核算,既实现对二级单位的考核和监控目标,又实现对成本的精确核算;(5) 如何利用作业成本法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6) 如何突破会计期间周期限制,按任意周期进行成本计算与分析。2.总体思路本解决方案的总体思路是:通过事前的成本标准建立、事中信息实时反馈与执行控制、精细化核算成本、事后全面的分析考
2、核,帮助企业构建起完善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总体应用架构图如下所示:图注:1) 构建成本管理的基础架构,包括成本公共要件,实际成本要件,标准成本、成本计划、成本控制要件等2) 提取基础架构相关数据并结合成本类型,实现事前的成本模拟与计划3) 通过制造管理系统,事中对材料投入、作业投入等进行控制,并取得生产实绩数据;在不使用制造系统的“基于集团财务”应用模式下,生产数据手工录入4) 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归集分散在总账系统、收付系统、固定资产系统、薪资福利系统、存货系统等的成本费用数据,进行实际成本的核算并还原为原始成本,期末进行账务处理,并将相关信息传到财务会计平台5) 根据实际成
3、本的核算,进行事后考核6) 根据事前、事中、事后结果,进行决策分析3.应用模式及流程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取决于选择一个适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因此,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以下三点:1) 如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2) 如何确定成本计算期;3)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是否分配以及如何分配。其中,如何确定成本对象是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区别,确定成本对象的原则是:1) 符合企业生产特点:即生产工艺技术过程的特点和生产组织的特点。工艺技术过程即产品的加工过程,可分为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产品生产组织特点是
4、指产量的多少、产品生产的重复性和产品品种的稳定程度,可分为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成批生产又分为大批生产和小批生产)、单件生产。大批生产类似于大量生产,小批生产与单件生产类似。2) 满足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要求是指基于成本管理的目标,决定是否要求计算半成品和中间步骤成本。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成本计算对象命名的,包括品种法、订单法(分批法)、分步法。这些方法是按照生产实际耗费来计算成本,所以又都属于实际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对应的成本计算法是标准成本法,以后又发展出基于作业动因分配生产费用的作业成本法,但后两种方法一般会结合实际成本法综合应用。以下分析与各类成本计算方法相应的成本管理模式。3.1实
5、际成本法3.1.1品种法(1)应用模式说明品种法主要适合于大批量、流程式生产的企业,通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品品种非常多,生产过程比较简单,不要求分步骤核算成本,成本核算上要求按品种简单归集和分配成本,月末通常有在制品成本。品种法特点:1) 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以产品开设成本计算单,并按成本项目(成本要素)开设专栏,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直接记入产品成本单中的有关栏目,共同费用在经过分配后记入有关栏目;2) 成本计算定期按月进行。由于生产量大,连续不断,只能定期在月末计算当月产出的产品成本,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3) 月末一般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6、将各成本计算单中所归集到的生产费用额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2)应用流程图注:建立成本核算基础:1) 初始参数设置:确定是否有辅助生产以及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是否有联副产品以及联副产品定价方法、是否计算废品成本、选择成本制度为实际成本制度等。2) 建立产品及物料档案:明确物料类型、是否成本对象、计价方式、非按订单核算等属性。3) 定义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的地点,所有间接成本费用均要先按成本中心归集。然后经过成本分配处理,才能计入成本中心的成本对象上,并在成本计算单上反映出来。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当前工厂中的一个生产部门,也可以对应一个工作
7、中心。4) 定义生产BOM:BOM决定了产品的父子关系,制造系统根据该结构自动生成备料计划再由备料计划生成材料出库单,成本系统可根据产品领用关系从子向父进行成本结转。此外,可根据该物料在BOM中的定额消耗量计算标准成本。5) 定义成本要素:定义各类成本要素(成本项目)并明确数据来源和取数方式,分配到各成本中心。6) 定义成本动因:包括默认动因与自定义动因。7) 成本结转方法定义:定义完工、在产、废品成本的结转方法。8) 期初在产品录入:按“成本中心产品成本要素”录入期初在产品成本。成本资料归集1) 材料成本归集:从存货核算系统获取当期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数据,包括直接材料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2
8、) 材料成本调整:把一个产品的直接材料调整到另外一个产品上。3) 成本费用单:除材料费和辅助费用外,企业发生的其它成本费用,如:制造费用、人工费,通常先按成本中心归集,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数据可以通过手工输入,也可以从总账、薪资、福利、报账、固定资产系统获取成本费用(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定义成本单据模板和成本要素对照表)。4) 外购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从外部购买的的各种辅助服务。如:水、电等的消耗量。外购辅助服务费用不参与辅助生产的交互分配。5) 自制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企业自产的各种辅助服务的消耗量。6) 完工产量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可以手工输入
9、,也可以通过存货核算取得。7) 废品损失及废品回收统计:统计各会计期间废品的发生量及废品回收的金额。8) 在制品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在产品数量。9) 约当系数录入:录入在产品、废品的约当系数,用于计算约当产量。成本分配、计算与结转1) 数据检查:检查数据正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计算要求;2) 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将上级成本中心或同级成本中心的费用转入目标成本中心;经过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会转至有产出的成本中心;3) 公共费用分配:将各成本中心没有明确成本对象的各种成本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4) 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到最终收益的成本对象上。系统支持两种分配
10、方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5) 成本计算与结转:首先计算联副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废品损失成本,再后将产品成本在完工和在产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最后把完工成本写入产成品入库单中(是否计算联副产品、废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可选择)。3.1.2分步法(1)应用模式说明分步法是指以产品的品种及其所经过的生产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生产成本的方法。根据是否计算半成品成本进行区分,分步法分为平行结转分步法(不计算半产品成本的分步法)和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分步法),按照半成品成本在下一生产步骤成本计算单中反映方法的不同,逐步结转分步法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综合结转
11、需要进行成本还原。以下仅详细分析逐步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特点:1) 成本计算对象是产成品及其所经过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2) 成本计算期按月分期,与会计报告期一致,与生产周期不一致;3) 各生产步骤都需要计算所产半成品成本,半成品成本随着半成品事务的转移而结转,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因此,月末各生产步骤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时,完工产品是指各生产步骤已经完工的办成品(最后生产步骤为产成品);在产品是指各生产步骤正在加工尚未完工的在制品。逐步结转分步法成本计算程序图:(2)应用流程图注:建立成本核算基础:1) 初始参数设置:启用工艺路线、确定是否有辅助生产以及
12、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是否有联副产品、是否计算废品成本、选择成本制度为实际成本制度、按成本中心统计产量等。2) 建立产品及物料档案:明确物料类型、是否成本对象、计价方式、非按订单核算、是否分项结转等属性。3) 定义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的地点,所有间接成本费用均要先按成本中心归集。然后经过成本分配处理,才能计入成本中心的成本对象上,并在成本计算单上反映出来。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当前工厂中的一个生产部门,也可以对应一个工作中心。4) 定义工艺路线:工艺路线是产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对于成本而言是指产成品或半成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在哪些成本中心发生成本。5) 定义生产BOM:BOM决定了产品
13、的父子关系,制造系统根据该结构自动生成备料计划再由备料计划生成材料出库单,成本系统可根据产品领用关系从子向父进行成本结转。此外,可根据该物料在BOM中的定额消耗量计算标准成本。6) 定义成本要素:定义各类成本要素(成本项目)并明确数据来源和取数方式,分配到各成本中心。7) 定义成本动因:默认动因与自定义动因。8) 主联副成本分摊定义:定义联副产品的定价方法、定义联副产品分摊方法。9) 成本结转方法定义:定义完工、在产、废品成本的结转方法。10) 期初在产品录入:按“成本中心产品成本要素”录入期初在产品成本。成本资料归集1) 材料成本归集:从存货核算系统获取当期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数据,包括直接
14、材料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2) 材料成本调整:把一个产品的直接材料调整到另外一个产品上。3) 成本费用单:除材料费和辅助费用外,企业发生的其它成本费用,如:制造费用、人工费,通常先按成本中心归集,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数据可以通过手工输入,也可以从总账、薪资、福利、报账、固定资产系统获取成本费用(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定义成本单据模板和成本要素对照表)。4) 外购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从外部购买的的各种辅助服务。如:水、电等的消耗量。外购辅助服务费用不参与辅助生产的交互分配。5) 自制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企业自产的各种辅助服务的消耗量。6) 自制半成品转移单:归集不进
15、行入出库操作的半成品在两个成本中心的转入转出数量。7) 完工产量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存货核算取得。8) 废品损失及废品回收统计:统计各会计期间废品的发生量及废品回收的金额。9) 在制品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在产品数量。10) 约当系数录入:录入在产品、废品的约当系数,用于计算约当产量。成本分配、计算与结转1) 数据检查:检查数据正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计算要求;2) 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将上级成本中心或同级成本中心的费用转入目标成本中心;经过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会转至有产出的成本中心;3) 公共费用分配:将各成本中心没有明确成本对象的各种成本费用按
16、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4) 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到最终收益的成本对象上。系统支持两种分配方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5) 成本计算与结转:首先计算联副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废品损失成本,再后将产品成本在完工和在产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最后把完工成本写入产成品入库单中和自制半成品转移表中。如果该产品有出库,通过存货核算系统自动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如果该产品是半成品,系统会自动更新材料消耗表。系统会按BOM中各产品的父子关系,从底层向顶层逐层进行结转(因为只有先结转底层产品的完工成本,系统才能确定产品入库成本并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进而才能确定其父
17、项产品耗用该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才能结转父项产品的完工成本)。在不先结转子项产品的情况下,系统不允许结转其父项产品。6) 成本还原:若采用综合结转方式,需要进行成本还原。系统按BOM中定义的产品领用关系,把父项产品耗用子项产品的成本还原为子项的成本要素,并与父项产品成本要素合并,还原的结果,去掉了半成品成本要素。系统支持按实际成本的比例和按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成本还原。分项结转方式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3.1.3订单法(分批法)(1)应用模式说明订单法(分批法)是以生产订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是否要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需要根据管理上的要求确定。如果不计算各步骤半成品
18、成本,计算程序类似于品种法;如果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计算程序类似于分步法。后续的流程图将以计算半成品成本为例进行分析。订单法(分批法)特点:1) 以生产订单为成本计算对象,按生产订单开设成本计算单;2) 成本计算周期不固定,与生产周期相同,一般是在一批产品全部完工后才能通过成本计算单将生产费用归集完整,计算成本,所以成本计算期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而与生产周期一致;3) 一般不强调计算期末在产品成本。订单法下,常常是在一批产品全部完工后才计算成本,因此一般没有在产品,不必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但若一批产品跨月陆续完工,那么生产费用就需要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2)应
19、用流程图注:建立成本核算基础:1) 初始参数设置:启用工艺路线、确定是否有辅助生产以及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是否有联副产品、是否计算废品成本、选择成本制度为实际成本制度、按成本中心统计产量等。2) 建立产品及物料档案:明确物料类型、是否成本对象、计价方式、按订单核算、是否分项结转等属性。3) 定义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的地点,所有间接成本费用均要先按成本中心归集。然后经过成本分配处理,才能计入成本中心的成本对象上,并在成本计算单上反映出来。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当前工厂中的一个生产部门,也可以对应一个工作中心。4) 定义工艺路线:工艺路线是产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对于成本而言是指产成品
20、或半成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在哪些成本中心发生成本。5) 定义生产BOM:BOM决定了产品的父子关系,制造系统根据该结构自动生成备料计划再由备料计划生成材料出库单,成本系统可根据产品领用关系从子向父进行成本结转。此外,可根据该物料在BOM中的定额消耗量计算标准成本。6) 定义成本要素:定义各类成本要素(成本项目)并明确数据来源和取数方式,分配到各成本中心。7) 定义成本动因:默认动因与自定义动因。8) 主联副成本分摊定义:定义联副产品的定价方法、定义联副产品分摊方法。9) 成本结转方法定义:定义完工、在产、废品成本的结转方法。10) 期初在产品录入:录入期初在产品成本。成本资料归集1) 材料成本归集
21、:从存货核算系统获取当期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数据,包括直接材料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2) 材料成本调整:把一个产品的直接材料调整到另外一个产品上。3) 成本费用单:除材料费和辅助费用外,企业发生的其它成本费用,如:制造费用、人工费,通常先按成本中心归集,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数据可以通过手工输入,也可以从总账、薪资、福利、报账、固定资产系统获取成本费用(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定义成本单据模板和成本要素对照表)。4) 外购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从外部购买的的各种辅助服务。如:水、电等的消耗量。外购辅助服务费用不参与辅助生产的交互分配。5) 自制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企业自
22、产的各种辅助服务的消耗量。6) 自制半成品转移单:归集不进行入出库操作的半成品在两个成本中心的转入转出数量。7) 完工产量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存货核算取得。8) 废品损失及废品回收统计:统计各会计期间废品的发生量及废品回收的金额。9) 在制品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在产品数量。10) 约当系数录入:录入在产品、废品的约当系数,用于计算约当产量。成本分配、计算与结转1) 数据检查:检查数据正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计算要求;2) 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将上级成本中心或同级成本中心的费用转入目标成本中心;经过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会转至有产出的成本中心;3)
23、公共费用分配:将各成本中心没有明确成本对象的各种成本费用按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4) 辅助生产成本交互分配: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到最终收益的成本对象上。系统支持两种分配方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5) 成本计算与结转:首先计算联副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废品损失成本,再后将产品成本在完工和在产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最后把完工成本写入产成品入库单中和自制半成品转移表中。如果该产品有出库,通过存货核算系统自动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如果该产品是半成品,系统会自动更新材料消耗表。系统会按BOM中各产品的父子关系,从底层向顶层逐层进行结转(因为只有先结转底层产品的完工成本,系统才
24、能确定产品入库成本并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进而才能确定其父项产品耗用该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才能结转父项产品的完工成本)。在不先结转子项产品的情况下,系统不允许结转其父项产品。6) 成本还原:若采用综合结转方式,需要进行成本还原。系统按BOM中定义的产品领用关系,把父项产品耗用子项产品的成本还原为子项的成本要素,并与父项产品成本要素合并,还原的结果,去掉了半成品成本要素。系统支持按实际成本的比例和按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成本还原。分项结转方式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3.2标准成本法(1)应用模式说明标准成本是指在充分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现已达到的技术水平所确定的企业在有效经营条件下生产
25、某些产品所应当发生的成本。标准成本法是为了及时反应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差异,加强标准管理和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定额标准管理制度,能制定稳定、准确的消耗定额、计划单价及有关费用的分配标准。标准成本法的特点:1) 事前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2) 能及时揭示脱离标准的差异;3) 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挖潜。(2)应用流程图注:1) 定义成本类型:成本类型是标准成本的分类,确定各成本类型的标准成本计算规则和计算方式、物料价格来源等。2) 生成标准成本对象库:选择基于各成本类型约束的物料,选择该物料所适用BOM版本和工艺路线版本、价格来源,带出子项
26、物料及物料数量、子项的作业及作业数量。3) 标准成本计算:标准成本计算就是根据在成本类型定义的成本对象、BOM、工艺路线、价格及费率,计算标准成本的结果。标准成本的计算按BOM的阶层,从底层向上,逐阶卷积计算。4) 标准成本查询与回填物料生产档案:把查询出来的产品的标准成本回填到物料生产档案上的计划价上(如果该产品已经发生了出入库业务,系统允许选择生成计划价调整单)。5) 标准成本分析:根据标准成本的计算结果,分析不同成本类型下不同产品的标准成本及差额,可自定义分析内容。6) 价格库:标准成本计算时,可选择从价格库导入价格统一维护物料、作业的标准价格。价格库价格来源包括手工输入,从采购系统获取
27、最新价格,从外部数据导入物料价格,从成本系统获取平均价格。3.3作业成本法(1)应用模式说明作业成本法(ABC法)是相当前卫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率方法,将作业类型作为为成本分配的动因,能够更精确地计算成本。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其基于“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费资源”思想的分配方法,根据该分配方法,成本费用需要经过二次分配:首先是将耗费的资源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这里作业或作业中心发挥着成本库的功能);然后将作业或作业中心归集到的成本费用根据作业动因分配到各种产品。与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成本法只有一次分配,即直接将生产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如图所
28、示:(2)应用流程图注:建立成本核算基础:1) 初始参数设置:启用工艺路线、确定是否有辅助生产以及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是否有联副产品、是否计算废品成本、选择成本制度等。2) 建立产品及物料档案:明确物料类型、是否成本对象、计价方式、非按订单核算、是否分项结转等属性。3) 定义成本中心并与部门和工作中心建立对应关系:成本中心是成本费用发生的地点,所有间接成本费用均要先按成本中心归集。然后经过成本分配处理,才能计入成本中心的成本对象上,并在成本计算单上反映出来。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当前工厂中的一个生产部门,也可以对应一个工作中心。4) 定义各种作业类型,将作业进行分类;5) 定义工艺路线及各工序的标
29、准作业数量:工艺路线是产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工艺流程,对于成本而言是指产成品或半成品在加工过程中会在哪些成本中心发生成本。6) 定义生产BOM:BOM决定了产品的父子关系,制造系统根据该结构自动生成备料计划再由备料计划生成材料出库单,成本系统可根据产品领用关系从子向父进行成本结转。此外,可根据该物料在BOM中的定额消耗量计算标准成本。7) 定义成本要素以及作业类型与成本要素的对应关系:定义各类成本要素(成本项目)并明确数据来源和取数方式,分配到各成本中心;定义作业类型与成本要素的对应关系。8) 定义成本动因:默认动因与自定义动因。9) 主联副成本分摊定义:定义联副产品的定价方法、定义联副产品分摊方
30、法。10) 成本结转方法定义:定义完工、在产、废品成本的结转方法。11) 期初在产品录入:按“成本中心产品成本要素”录入期初在产品成本。成本资料归集1) 材料成本归集:从存货核算系统获取当期消耗的原材料及半成品数据,包括直接材料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2) 材料成本调整:把一个产品的直接材料调整到另外一个产品上。3) 成本费用单:除材料费和辅助费用外,企业发生的其它成本费用,如:制造费用、人工费,通常先按成本中心归集,再分配计入成本对象。数据可以通过手工输入,也可以从总账、薪资、福利、报账、固定资产系统获取成本费用(通过管理会计平台,定义成本单据模板和成本要素对照表)。4) 外购辅助服务消耗:归集
31、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从外部购买的的各种辅助服务。如:水、电等的消耗量。外购辅助服务费用不参与辅助生产的交互分配。5) 自制辅助服务消耗:归集各部门和成本中心耗用企业自产的各种辅助服务的消耗量。6) 作业量统计:工时通过“作业量统计”模块来录入或获取,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通过“完工产品统计”模块来录入或获取。7) 自制半成品转移单:归集不进行入出库操作的半成品在两个成本中心的转入转出数量。8) 完工产量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完工产量,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以通过存货核算取得。9) 废品损失及废品回收统计:统计各会计期间废品的发生量及废品回收的金额。10) 在制品统计:统计各成本中心的在产品数量。11
32、) 约当系数录入:录入在产品、废品的约当系数,用于计算约当产量。成本分配、计算与结转1) 数据检查:检查数据正误以及是否符合成本计算要求;2) 成本中心费用结转:将上级成本中心或同级成本中心的费用转入目标成本中心;经过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所有的生产费用全部会转至有产出的成本中心;3) 末级成本中心费用分配到作业:按动因(资源动因)分配到各类作业。4) 作业成本分配到定单或产品:按动因(作业动因)分配到定单或产品。对于有作业类型对应的成本要素费用,各订单或产品分配的费用订单或产品耗用的实际作业量作业实际费率来计算的。对于没有作业类型与之对应的成本要素费用,直接分配至各订单或产品。5) 辅助生产成本
33、交互分配:将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到最终收益的成本对象上。系统支持两种分配方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6) 成本计算与结转:首先计算联副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废品损失成本,再后将产品成本在完工和在产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最后把完工成本写入产成品入库单中和自制半成品转移表中。如果该产品有出库,通过存货核算系统自动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如果该产品是半成品,系统会自动更新材料消耗表。系统会按BOM中各产品的父子关系,从底层向顶层逐层进行结转(因为只有先结转底层产品的完工成本,系统才能确定产品入库成本并计算该产品的出库成本,进而才能确定其父项产品耗用该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才能结转父
34、项产品的完工成本)。在不先结转子项产品的情况下,系统不允许结转其父项产品。7) 成本还原:若采用综合结转方式,需要进行成本还原。系统按BOM中定义的产品领用关系,把父项产品耗用子项产品的成本还原为子项的成本要素,并与父项产品成本要素合并,还原的结果,去掉了半成品成本要素。系统支持按实际成本的比例和按标准成本的比例进行成本还原。分项结转方式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3.4多级成本管理模式大中型制造企业基于成本核算和责任管理的需要,通常采用多级成本管理办法。这些办法可总结为如下两种:1)集中核算,分级考核的管理模式集中核算:二级单位按照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进行半成品或劳务的计价;一级单位核算出产品的实际成
35、本。分级考核:二级单位按照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责任成本、责任利润的核算和考核。2)分级核算,集中还原的管理模式分级核算:二级单位按照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半成品或劳务的计价,进行责任成本、责任利润的核算和考核。自制半成品包含内部责任利润,后工序二级单位的生产费用中包含前工序二级单位创造的内部责任利润。集中还原:各二级单位的内部责任利润上报一级单位;一级单位剥离各二级单位的内部责任利润,进行产品成本的集中还原,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3.5日成本处理模式(1)应用模式说明“日”成本管理实际上是要求对企业的成本实时掌控。在计算机管理模式下,只要按“日”统计各种消耗和产出,即可支持实现“日”成本管理。实际应用并
36、不强调要按日操作,而是可按任意周期进行成本计算与分析。(2)应用流程图注:1) 为进行“日”成本管理,需及时准确统计各种消耗和产出;2) 系统在计算日成本时,并不影响月实际成本的正常进行;3) 计算日成本时,费用成本是按产量*标准成本来计算的,所以标准成本就要求必须相对合理,可以从月实际成本中复制耗量、费率,以提高标准成本的合理性。4) 按“日”计算结束后,在产品成本表、生产费用表等可以按日查询结果,在统计分析中,可以按日分析各种成本结果。4.产品组合本解决方案提供“基于ERP整体应用”和“基于整体财务应用”两种产品组合应用模式。前一种模式下,系统通过制造系统提供车间数据,后一种模式下这些数据
37、需要手工输入。但通过与其他财务模块的整合应用,提供了完整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产品组合应用图如下所示:图注:1) 成本管理与生产制造:成本管理的生产订单来自生产制造的车间任务管理中的生产订单数据;制造系统提供完工产量、作业量等信息(在产品和废品信息、非末道工序成本中心的完工量只能在成本资料中录入);自制半成品转移表来自于车间物料管理中的交接单数据,自制半成品转移表、辅助服务消耗表来自制造执行系统的计量点数据。注意,若不使用制造系统而要使用订单法,至少要使用制造系统中的订单管理模块,否则不能使用订单法核算;2) 成本与总账:总账根据会计凭证向成本传递成本费用单据;3) 成本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根据
38、折旧费用表向成本传递成本费用单据;4) 成本与薪资福利:薪资福利的薪资表、福利表、薪资分配表、福利分配表向成本传递成本费用单据;5) 成本与报账中心:报账中心的应付单和付款结算单向成本传递成本费用单据;6) 成本与工程数据:共用BOM、工艺路线、工作中心、作业类型;7) 成本与存货核算:成本向存货核算回写完工入库成本,存货核算向成本传递材料成本费表。5.产品特性(1)适用于多种行业、支持多种成本核算方法;(2)实现产前成本模拟;(3)支持事中成本控制及考核:支持各责任主体的日投入产出分析、支持二级单位的利润考核分析:(4)支持多种标准成本类型,企业可以根据经营状况,设置多套标准成本类型,进行标准成本的核算:(5)准确、精细的核算全过程实际成本: 支持成本计算前的数据稽核检查 支持主联副产品的多种分离方法 支持按照动因类型的成本中心费用结转 支持辅助成本的交互分配 支持废品回收和废品损失的成本计算; 支持任意时间段的实际成本处理; 支持按综合结转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的成本还原; 支持作业成本法、(6)支持以责任考核为目标的各类差异性分析图4-5-3-2(7)实现多角度的成本分析:提供成本趋势分析、提供成本构成分析、提供量本利分析: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