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21150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耳穴贴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耳穴贴压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施术后处理和禁忌。本部分适用于常用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及医疗保健机构规范管理和指导有关医师、护理人员和从事养生保健人员正确应用耳穴贴压的技术操作规范。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3操作步骤与要求3. 1施术前准备4. 1.

2、1核对医嘱5. 1.2物品治疗盘、耳穴压丸贴片、探棒、75%酒精或碘伏、棉签、镒子、弯盘,必要时可备耳穴模型。3.1.3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温湿度适宜的环境。3.1.4护士准备施术者双手应用手消液或肥皂水清洗干净,戴口罩3.1.5患者准备3.1.5.1.患者的意识,当前主要症状及既往史。3.1.5.2检查耳郭部位的皮肤情况。3.1.5.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3.1.5.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3.1.5.5有无对耳穴贴压片、药物等过敏情况。3.1.5.6饮食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3.2施术方法3.2.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3.2.2备齐用物,携用物至床旁。3.

3、2.3协助患者舒适体位。3.2.4洗手、带口罩,充分暴露耳部皮肤。3.2.5告知3.2.5.1耳穴贴压的作用、操作方法,局部有热、麻、胀、痛感。3.2.5.2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最少按压30次。3.2.5.3耳穴贴压脱落后,应通知护士。3.2.6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耳穴定位请参见附录A。3.2.7按照自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的顺序消毒耳部皮肤,如病人是更换压贴,应先取掉原压贴,清洁耳郭后消毒。3.2.8护士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用镜子夹取耳穴贴压片贴压耳穴并适度按揉,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宜留置37d耳穴压丸贴片制备参见附录D,耳穴贴压操作方法见附录

4、C。3.2.9观察压贴是否牢固,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3.2.10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告知相关注意事项。耳穴贴压操作流程图见附录B。3.2.11贴压后的用物,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进行处理。3.2.12洗手,摘口罩。1.2. 13记录操作的时间、部位、皮肤情况及操作者。3. 3施术后处理1.3. 1施术后,若被贴耳穴部位皮肤发红、发痒,可缩短贴压时间并加压肾上腺、风溪穴,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3. 3.2施术后,若病人在耳郭皮肤出现炎症或冻伤者,应及时去除胶布,中止治疗,局部肿胀、表皮溃烂、及己感染者及时对症处理,严重者及时到医院就诊。4

5、. 3.3选用磁珠贴耳时,采用磁体不宜过大过小,磁场强度不宜过强,约有5%10%的病人在行磁疗时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局部灼热或刺痒等不良反应。若持续数分钟不消失时,可将磁体取下,即可消失。3. 3.4治疗初期耳穴周围可能会有微痛,部分病人甚至会影响睡眠,这种情况可能会维持几天,适应后症状会消失,无需处理。3. 3.5如病人出现胆、泌尿系结石产生的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发作等,应配合医生做应急对症处理。.4注意事项3.1 在耳穴贴压及贴压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不适情况。4.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贴压时如发现皮肤破损,应及时处理。4. 3

6、湿热天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以2d3d为宜。4. 4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留置期间应注意防水防潮,以防耳穴贴压片脱落或污染:对耳穴贴压片过敏者宜改用脱敏胶布。4.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的病人不宜立即进行,应适当休息:对年老体弱、气血亏虚的病人按压宜轻,孕妇及幼儿慎用。尽量取卧位;急性疼痛性病证宜重手法强刺激。4. 6根据不同病证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右侧卧位,冠心病取正坐位,泌尿系结石取病侧在上方的侧卧位等。4. 7对扭伤和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压耳时可嘱病人适当活动患部,以增强疗效。5禁忌4.1 脓肿、溃破、冻疮局部的耳穴禁用耳穴贴压。5. 2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附录A(规

7、范性附录)图2标准耳郭分区代号示意图(背面)图3标准耳郭分区代号示意图(内侧面)附录B(资料性附录)图4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图附录C(规范性附录)耳穴贴压的操作方法C.1对压法: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置于患者耳郭的正面和背面,相对按压,至出现热、麻、胀、痛等感觉,食指和拇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一旦找到敏感点,则持续对压2030秒。本法属泻法,适用于实证、热证及年轻体壮者,对内脏痉挛性疼痛、躯体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C.2直压法:用指尖垂直按压耳穴,至患者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少许,重复按压,每次按压35分钟。此法仍属泻法,适应证与对压法相同。C.3点压法:用指尖一压一松地

8、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以患者感到胀而略沉重刺痛为宜,用力不宜过重。一般每次每穴可按压27次,具体可视病情而定。本法属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穴敏感者。C.4轻柔按摩法:用指腹将压贴的药丸压实贴紧,然后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压并旋转,以患者出现酸胀、胀痛或轻微刺痛为度。-般每穴按摩27转。此法若用力轻微属补法,具有补虚的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衰、年老体弱及疼痛敏感者;若用力适中,属平补平泻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法。附录D(规范性附录)耳穴压丸贴片的制备将医用胶布剪成约0.6C1.nXo.6Cm大小,上置压丸制成耳穴压丸贴片。压丸直径约0.2cm,应清洗消毒,宜选用植物种籽,如

9、王不留行、白芥子、急性子、莱藤子、油菜籽等;或选用聚苯珠、磁珠等。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王不留行和磁珠。附录E(规范性附录)常见疾病的耳穴贴压治疗技术E.1便秘(功能性便秘)本病是指大便秘结不通,粪质干燥、坚硬,排便艰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的病症,多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分为虚秘和实秘两类。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润肠通便【方法】耳穴贴压【操作】 .取穴:大肠、直肠、交感、脾等穴位。 .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常规消毒后进行压豆。按压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受调整

10、刺激强度。留豆期间注意皮肤状况。 .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次按压23分钟,双侧耳穴轮换,35d更换1次,5次为1个疗程。每次排便前15分钟按压23分钟,有助于排便。E.2不寐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见入睡困难,或睡眠不实而易醒,或早醒,甚则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心火独炽;或宿食停滞,胃不和则卧不安。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养心安神利眠【方法】耳穴压贴【操作】取穴:心、肝、肾、神门、交感等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常规消毒后进行压豆。按压力度适中,以

11、患者感受调整刺激强度。留豆期间注意皮肤状况。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每Iod为一个疗程,休息3d,进行下个疗程。E.3痛经(原发性痛经)凡于月经期间或前、后发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适,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称为痛经。多由情志不调,气滞血瘀;或外感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精血亏虚,胞宫失养所致。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通调冲任,活血止痛。【方法】耳穴贴压【操作】.取穴: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等;气滞血瘀者,可选用子宫、肝、皮质下、交感等;肝肾虚损者,可选用子宫、肾、肝、盆腔、交感等。 .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

12、贴压部位。常规消毒后进行压豆。按压力度适中,以患者感受调整刺激强度。留豆期间注意皮肤状况。 .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1015次,隔日换药一次。分考文献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1709.3-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2008.2XX医院学会.ZYYXH/T1.16-2006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XX: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院管理局.中医药医政医管便函(2015)89号关于印发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的通知,2015.4王华,王元潮.针灸学.XX: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孙秋华.中医护理学.XX: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陈佩仪.中医护理学基础.XX: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张素秋.中医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XX: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8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主编)的本部分的引用O9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使用手册(2016版)的本部分的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