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3779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第二十一章,1,思考题: 1.有关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2.超敏反应的分型、各类型的特点、发生机制 3.各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发生机制的相互比较 4.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的主要方法、原理和评价,2,基本概念 1.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 是指机体接触到某些抗原并且致敏后,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 一种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 异常免疫应答,基 本 概 念,3,2.超敏反应性疾病: 由超敏反应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各异的疾病,4,3.分型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生机制和临床特征将其分为四型,5,6,因反应发生速度快,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

2、,由T细胞介导,因反应发生迟缓,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由IC而诱发,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反应最终结果导致细胞溶解或细胞毒作用,又称为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型,型,型,超敏反应的分型,6,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概 念 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很快(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反应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故又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变态反应(allergy)和过敏反应 (anaphylaxis),7,一.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抗原(变应原、过敏原) 抗体 细胞 生物活性介质,8

3、, 1. 变应原: 引起型超敏反应抗原(或称过敏原),9,变应原(过敏原)种类:食物:如鱼、虾、蛋、牛奶、食物添加剂等吸入:如花粉、螨、屋尘、动物皮毛和霉菌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普鲁卡因等接触或注入:染料、漆类、化妆品、昆虫毒液等,10,2.抗体 引起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E IgE特点: (1) IgE产生的部位:为变应原入侵引起过敏 反应的好发部位,如呼吸道和肠道粘膜,11,(2)IgE重要的生物学特征: 能与自身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IgE 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12,(3)IgE合成的影响因素:遗传: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对变态反应性疾病易感,该种人血清IgE水

4、平显著升高接触抗原机会:如对某些花粉过敏的人,在乔迁异地后无抗原刺激机会,故不产生该 抗原 特异的IgE,13, 细胞因子: Th2细胞分泌的IL-4可促进IgE产生; Th1细胞分泌的IFN-r可抑制IL-4分泌; 因此提高Th1细胞活性,可抑制Th2分泌IL-4, 从而降低IgE产生,阻断IgE 介导的型超敏反应,14,(4) IgE含量:正常人血清中IgE含量极低,当机体发生型超敏反应时,血清 中特异性IgE明显升高,有助于变应原的 筛查和检测,15,3.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16,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共同特点:表面具有高亲和性IgE Fc受体,故可与IgE的F

5、c段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被变应原激活后释放生物活性介质,17,嗜酸性粒细胞特点:在型超敏反应中具有双重作用:负向调节作用: 通常细胞表面不表达高亲和性IgE Fc受体,有很高的脱颗粒临界阈值,胞质内嗜酸性颗粒不易脱出正向调节作用: 当IL3等细胞因子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时,表达高亲和性IgE Fc受体,脱颗粒临界阈值降低,胞质内嗜酸性颗粒脱出,释放生物活性介质,18,4.参加反应的介质(1) 细胞颗粒内预先合成贮备的介质 组胺:引起即刻反应的主要介质 促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刺激平滑肌收缩增加腺体分泌,19,(2) 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引起晚期反应的主要介

6、质促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刺激平滑肌收缩增加腺体分泌,20,前列腺素D2 :促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刺激平滑肌收缩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促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21,(二)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3个阶段) 1. 致敏阶段: 变应原首次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特异的IgE抗体 特异性IgE抗体吸附至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 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22,2. 激发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IgE分子结合 细胞膜表面IgE Fc 受体交联,细胞内各种酶活化,钙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23,24,3. 效应阶段

7、: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组织和器官,引起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根据反应发生的快 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将型超敏反应分为2种类型,25, 早期相(速发相):接触相同变应原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 晚期相(迟发相):接触相同变应原后6-12h后发生,可持续数天或更长,26,27,二.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型超敏反应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可表现为全身和局部的超敏反应2种: (一)全身超敏反应 1. 药物过敏性休克: 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常见,严重者可致死,28, 2. 血清过敏性休克: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患者曾经注射过同种制剂而发生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致死(二)局部性超敏反应

8、 1. 呼吸道过敏反应:由花粉、尘螨、真菌、动物毛屑等吸入性变应原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29,2.消化道过敏反应:由食物、药物引起过敏性胃肠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3.皮肤过敏反应:由食物、 药物、花粉、漆类等 引起,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30,31,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 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的组织 细胞损伤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无补体参与,32,三. 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皮肤试验(以皮内试验为例) 血清总IgE检测 血清特异性IgE(以免疫印迹法为例),33,(一) 皮肤试验 即将可疑

9、的过敏原注入机体皮肤,经过一定时间,观察皮肤反应,从而判断该物质对受试者是否可引起超敏反应,34,1. 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的原理 变应原通过皮内注射等方法进入致敏者皮肤 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或(或)嗜碱性粒细胞上 的特异IgE抗体结合 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 活介质,35,2. 型超敏反应皮内试验方法 变应原提取物0.010.02ml以间距2.55cm皮内注射 注射后1520分钟观察结果 阳性结果以风团为主,即对该变应原过敏注意! 型超敏反应皮试时可引起全身反应,应严密观察,36,3. 型超敏反应皮试的临床意义 (1) 寻找变应原: 通过皮试找出引起型超敏反应的过敏原,使患者

10、回避过敏原,预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进行脱敏治疗 (2) 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如青霉素易引起变态反应,注射前应进行皮试检测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是找出过敏原回避之,37,4.型超敏反应皮试的应用与评价(1)为体内试验,反映机体的实际免疫状况(2)操作简便易行,临床应用广泛(3)皮试前用过抗组胺药或免疫抑制剂可影响结果(4)由于用于皮试的过敏原有限,皮试阴性不能排除过敏反应,38,(5)皮试过敏原应与实际生活环境相关,食物过敏原一般不做皮试(6)皮试并非绝对安全,对已知某种物质 高度过敏或不合作的儿童均不宜作皮试(7)皮试时必须准备常规的抢救药品和设施,39,(二)血清特异性IgE抗体(s

11、IgE)检测 1.免疫印迹测定方法、原理与评价 将纯化的多种特异性变应原包被于纤维膜条体上 与待测血清反应,变应原与血清中特异性 IgE结合 再与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人IgE结合,阳性结果出现 肉眼可见的颜色反应 操作简单,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好,国内临床广泛使用, 但检测结果肉眼观察应避免人为误差,40,2. sIgE检测的临床意义评估什么最有可能引起症状的过敏原评估是否可以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跟踪sIgE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 反映患者对过敏原回避/减少暴露的影响和依从性优化用药策略避免不必要的食物激发试验,41,42,需要进行体外特异性IgE检测的主要指标皮肤测试很难进行的情况下:皮肤有病

12、变存在风疹存在药物治疗期间需要检测的过敏原无法进行皮肤测试 体内检测对患者有危险或不适合,如孕妇、婴幼儿,42,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概 念 存在于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补体、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及NK细胞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病毒作用 )作用,引起靶细胞损伤,又称为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43,一.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抗体,44,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1)靶细胞表面的固有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抗原(输血反应)、Rh抗原(Rh阳生胎儿溶血反应) 共同抗原:自身组织细胞上的抗

13、原与外源性抗原具有交叉反应性 变性自身抗原:感染、理化因素改变了的自身抗原,45,(2)外来抗原: 某些半抗原(如化学制剂)吸附在 靶细胞上成为完全抗原,46,2.抗体 主要为IgG和IgM 这两类抗体具有补体C1q结合点,与 靶细胞膜上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47,(二)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 抗体与靶细胞上相应抗原结合后,主要通过4条途径杀伤靶细胞或导致靶细胞功能紊乱,48,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反应) 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NK细胞发挥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肾小球肾炎) 4.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或蛋白结合,刺激或抑制靶细胞(突眼性甲状腺肿

14、、重症肌无力),49,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50,二.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输血反应:ABO血型不合的输血 2. 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型不合 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细胞自身抗体 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如青霉素 5.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由自身抗体引起 6.甲状腺功能亢进:由自身抗体引起,51,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5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症,53,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54,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于靶细胞膜上 介导的抗体是IgG和IgM 有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 后果是靶细胞损伤或功能改变,55,三

15、、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 抗血细胞抗体多为不完全抗体,与血细胞膜抗原结合后,导致血细胞破坏以Rh抗体检测为例,56,1. Rh抗体检测方法(酶介质法)与原理: 酶介质可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降低细 胞表面负电荷,减少细胞间排斥力,使红细胞之间的距离缩小,有利于IgG类抗体在两个红细胞 抗原位点间连接,使抗原抗体之间的反应成为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 最常用1%木瓜酶或菠萝蛋白酶,57,2. Rh抗体检测检测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溶血症的监测与预防 贫血患者ABO血型一致时输血的监测,58,第三节 型 超敏反应,概 念 抗原与抗体(主要IgG) 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

16、中,通过激活补体等途径,引起组织损伤。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59,一.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组织损伤,60,(一)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抗体比例相当时,形成大分子可溶性 免疫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捕获吞噬清除,61,抗体远多于抗原时,易形成小分子可溶性 免疫复合物,能通过肾小球滤膜排出体外,62,抗原略多于抗体时,可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随血流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引起型超敏反应,63,(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1.局部解剖学与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毛细血管迂回曲折,血流缓慢,

17、易形成涡流,使IC易于沉积和嵌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中,64,2.血管活性胺类物质作用: IC与血小板结合,使之活化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助于IC沉积和嵌入,65,(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3条途径): 1. 补体的作用 IC激活补体,产生过敏毒素(C3a、C5a)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引起局部组织损伤;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加重局部水肿,66,2.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吞噬IC同时释放多种酶类(如蛋白水解酶),使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细胞损伤,造成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这是型超敏反应的特征,67,3. 血小板的作

18、用 IC使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水肿 IC使血小板凝聚、激活凝血机制,形成微血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及坏死,68,69,二. 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 Arthus反应(阿瑟氏反应 ):用马血清免疫家兔,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家兔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炎症反应 2. 类Arthu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G类抗体,当再次注射胰岛素,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70,阿瑟氏反应:,71,(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 血清病 :注射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后,体内产生相应抗体与之结合形成IC所致,有

19、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也出现类似反应 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A族链球菌感染后,体内产生相应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IC,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所致,72,3.类风湿性关节炎(RA):自身变性的IGg与其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IC沉积于关节滑膜所致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体内持续出现DNA-抗DNA复合物 ,IC沉积在肾小球、关节等部位血管基底膜所致,73,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74,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是:介导的抗体主要是IgG 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基底膜 有补体参与 病理损害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75,三. 型超敏反

20、应免疫学检测(一)免疫复合物的检验 IC在体内的两种形式: 1. 组织中固定的IC 常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2.血液中循环的IC 常用抗原非特异性方法检测,76,(二)抗原非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仅是检测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不考虑形 成IC的抗原性质 大致分为:物理法、补体法、抗球蛋白法和 细胞法四种,77,以物理法 PEG比浊试验为例 (1) 原理与方法: PEG可选择性沉淀蛋白质,而对蛋白质的生物 活性无影响 用于沉淀IC的PEG分子量为6000,终浓度为3.5%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A值,代表IC相对含量,78,(2)评价: 本法快速、简便、敏感,但特异性、 重复性差,仅适于筛查或分离CI

21、C,79,(三)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测的临床意义 CIC阳性或浓度升高主要见于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2. CIC的消长可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判断疾病进展情况以及评价疗效均有一定意义,80,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概 念 是由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损伤,反应发生迟缓(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发生),也称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 ),81,一.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抗原与相关细胞 1. 抗原:主要有胞内寄生菌、某些微生物、 寄生虫、组织抗原和化学物质等 2.效应T细胞:CD4Th1细胞、 CD8 Tc细胞,82,(二)

22、 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可释放细胞因子(IFN-r、TNF、IL3等),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可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导致靶细胞溶解坏死或凋亡,83,84,二、常见的型超敏反应疾病 (一)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胞内寄生病原体(结核杆菌、病毒、原虫等) 感染,如结核杆菌抵抗活化的巨噬细胞杀伤效应 而发展成慢性炎症,形成肉芽肿 结核菌素皮试,典型的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表现,85,、,(二) 接触性皮炎:通常由接触油漆、染料、药物(如青霉素)等小分子半抗原引起,是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23、表现(三)移植排斥反应:受者免疫系统被供者 HLA致敏,受者T细胞识别异体抗原,导致 局部炎症反应,造成移植器官坏死,86,结核菌素皮试 接触性皮炎,87,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反应发生较慢,炎症消失也慢 无抗体、无补体参与 由效应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 细胞毒性介质引起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88,三、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 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原理 以皮内注射和皮肤斑贴等方法使变应原进入 已致敏的机体,体内致敏的T细胞再次接触变应 原后,释放细胞因子,造成局部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89, 2448h后观察结果 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结为主 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与型超

24、敏反应呈一定平行的关系,可用型超敏反应皮试来判断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90,(二) 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方法 1. 结核菌素皮试: 是检测型超敏反应的典型例子 以旧结核菌素(OT)为抗原,在一 浓度下,于前臂内侧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阳性结果以红肿和硬结为主,91,2.斑贴试验: 寻找接触性皮炎的变应原 将浸有变应原溶液的纱布块贴敷于受检者正常皮肤上,2472h观察结果 阳性结果以红肿和水疱为主 敏感度不太高,但假阳性较少,92,(三) 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 1.寻找变应原:以避免接触变应原 2.结核菌素皮试的目的: 接种卡介苗免疫效果观察 排除结核菌感染 了解细胞免疫状态 3.传染病诊断,93,四型超敏反应比较及相互关系: 一. 四型超敏反应特点比较(P257) 1. 参与分子及细胞比较 2. 发生机理比较,本 章 小 结,94,二.各型超敏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1. 临床上为混合型 2. 同一种变应原可引起不同的超敏反应 如青霉素(、型) 3. 同一种疾病可由几种超敏反应引起 如肾小球肾炎(、型),95,thank you,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