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40822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9.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传统风貌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建筑群体的名城,具有整体的传统建筑环境和建筑遗产,在物质形态上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并折射出某一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历史结构,其格局、街道、建筑均真实地保存着某一时代的风貌或精湛的建造技艺,是这一时代地域建筑传统风格的典型代表。第一节 晋中古城平遥 第二节 司马迁的故乡韩城第三节 高原春城丽江,第一节 晋中古城平遥,塞上古城大同是山西省第一批列入历史文化名城,晋中古城平遥是第二批,晋南古城新绛属于第三批公布的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平遥享有“古城博物馆”之称号。一、历史上的平遥二、平遥的文物古迹三、平遥的

2、城市特点四、平遥历史上的名人五、平遥的风物特产,一、历史上的平遥,平遥坐落在晋中盆地,东临太行,西望吕梁,南枕太岳,山环水绕。平遥历史悠久,近几年陆续在平遥附近发现20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证明五六千年以前平遥已经有人生活。相传帝尧初封于陶,平遥为陶唐之地,史称古陶。春秋时,平遥为晋国属地,战国时属于赵国。秦统一后置平陶县。汉代称京陵。北魏时称平陶,后来为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名,改平陶为平遥。此后,名称固定下来。隋时属于西河郡、唐时属汾州。元属太原路。明清时属汾州府。平遥建筑雄伟坚固,有“龟城”之称,意在长治久安、益寿延年。平遥坚若磐石,历为军事要地。平遥县志载,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严

3、狁,曾驻兵于此,现城下东门南有一与城墙相连的10米高台,传说是尹吉甫当年的点将台,台顶面积1700平方米,上东门外的尹吉甫墓和门内的尹庙保留至今。宋末抗金时,在平遥发生过战斗,后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明洪武三年扩大城池范围。今天的平遥城即在此基础上修缮的结果。,二、平遥的文物古迹,1、平遥古城2、点将台3、文庙4、双林寺5、镇国寺6、慈相寺7、“日升昌”票号8、“天吉祥”商号9、民居王宅,平遥古城是汉族县邑城池,作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城之一,它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古城不仅保存着完好的古城墙,城内还基本保持明清时期的道路结构和整体布局,悠久深厚的

4、文化底蕴令古道巷陌活色生香。,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平遥古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文物古迹布局严谨,完全继承了封建的“礼教”和“习俗”,充分展示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的活样本。罗哲文,这座城市的城墙、店铺、街道、民居、庙宇等建筑基本完好,原来的建筑格局与风貌大体未动。它是中国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县城。明洪武三年扩建的城墙周长6.4公里,墙身高12米,平均宽5米,南北城门各1处,东西城门

5、各2处,每道城门均建有城楼,四角建角楼。墙身土夯,外包砖石,城墙上建碟楼72座,垛口3000个,传说象征孔子72圣贤和三千子弟。该城墙到清咸丰年间共修葺26次。明嘉靖19年北兵入侵太原,南下直逼平遥,虽历经战火但至今较为完好,是我国现有的4座完整的城池之一。(西安、寿县、荆州)该城有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组成街道网络,犹如龟背纹络,俗称龟城。现城内街道、市楼、商店仍保留古老形制。,点将台马道。古城六门里面和点将台南面,均建有砖砌登城马道。马道以条砖侧铺而成,也有左右筑为台阶的,中间则有铺供马上下的道。,平遥文庙建于北宋,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宋、金原物。,全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创始于清道

6、光四年(1824年),位于西大街路南,前后三进院,并列两座,分别为二、五、五开间,百余间房屋,均为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原貌保存至今,现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对外开放。此为第二进院,正中过厅。平遥有20余家票号,分庄遍布全国,汇通天下,可见清代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百川通”票号旧址。南大街集市口北侧有一座面宽五间,前后三进带偏院的票号建筑,保存完整,青砖灰瓦、砖木结构,装修古朴,彩画考究。图为前院:正中过厅上下二层,柱上挂楹联,窗棂富于变化,是一座典型的前店后寝商贾建筑。现辟为家具博物馆。,“天吉祥”商号。天吉祥绸缎店位于南大街市楼以北路东,面阔六间,前后两进院。现为古物博物馆。,

7、民居王宅后院,位于仓巷路北,前后三进,面宽五间。青砖灰瓦,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对称摆布,外观封闭,大院深深。后院建有正楼五间下窑上楼砖木结构,装修讲究,建于清初,是具有晋中地方特色的平遥典型民居,保护甚好。垂花门楼,正房、厢房等木结构檐部,均有精美的雕刻装饰构件和传统彩画。门窗装修棂花多样,门墩石狮、柱础、窗台等石雕以至局部砖雕,都十分精巧,功能和艺术达到了完美统一。,民居垂花门楼。民居中凡属二进院者,都建有垂花门楼,檐部木雕讲究,门楣上刻有匾额,蓝绿彩画、黑色油漆、金色字匾是普通重视的“脸面”。图为三进二门,其内门出于变化,以砖雕形式出现,别有情趣。,民居屋面形式。平遥民居屋面造型富于变化,

8、四合院平面布局“日”、“目”字形为多。,双林寺坐落在城西桥头村,是北齐时创建的。10个大小殿宇组成三进院落,布局对称,端庄严谨。各殿内彩塑林立,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2052尊。宋代风格的十八罗汉,个性鲜明。金刚、天王、武士、观音菩萨个个表情含蓄,传神达意,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位于县城北15公里郝洞村的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天会年间。两进院落,天王殿、钟楼、鼓楼、万佛殿、观音殿等建筑形制古朴。殿内塑像具有五代特征。,镇国寺内的塑像,城东北的慈相寺是宋庆历年间为无名祖师藏骨灰之地,建有宝塔一座。寺现存大殿和佛塔一座。塔9级,高45米,是宋金时的遗物。,三、平遥的城市特点,1,

9、平遥古城是一座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2,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为国内罕见。3,平遥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之一,现存4000余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有400余处典型地体现中国古近代北方民族的建筑风格。4平遥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银行的诞生地。,四、平遥历史上的名人,平遥历史上名人辈出,见于史料的主要有西晋文学家孙楚,明人辑有孙冯翊集。东晋著名玄言诗人孙绰,明人辑有孙廷尉集。东晋史学家孙盛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被誉为“词直理壮,咸称良史”。五代后晋善书左丞薛融,宋代祁雄二

10、州刺史侯仁矩,交州水路计度转运使侯仁宝等都是杰出的典型。元明时期的刘基,辅助朱元璋打天下。,五、平遥的风物特产,1,推光漆:汉唐时推光漆工艺基本形成地方特色,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工艺特点为利用大漆,先挂灰,髹涂、阴干到磨推,出光后再描金彩画或刻灰雕填镶嵌。产品蜚声海外。2,平遥牛肉:肉质鲜嫩,肥而不腻,醇香可口,营养丰富。早在清道光年间“兴盛雷”的牛肉就名播四方。1956年定为全国名产,出口东南亚各国。3,民间艺术:抬阁、划旱船、剪纸。,第二节 司马迁的故乡韩城,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西安、延安是第一批公布的,韩城、榆林是第二批,咸阳、汉中是第三批。韩城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因为它有着极

11、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清代诗人奕增祥有诗云:“关中文物最韩城”。韩城是全国六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 “韩城”共有国家重点文物7处, 省市级文物180多处. “韩城”内有保存较完好的元,明,清,三朝的古街道, 明,清建筑“四合院”遍布城乡. 在韩城可以见到司马迁的墓冢和祭祠、代表着汉族昔日文化和当年辉煌的文庙、元代普照寺和有着完整历史风貌的古村落党家村、充满着神奇的黄河龙门。在那里可以领略到关中小城特有的文化魅力。一、历史上的韩城二、司马迁与韩城三、韩城的文物古迹四、韩城的风物特产,一、历史上的韩城,韩城地处黄河中游西岸,位于关中盆地东北部。韩城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夏禹

12、“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历史上韩城有“龙门”之称。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封于韩,故称韩国。春秋时称韩原。韩城地处秦晋之咽喉要塞,为当时群雄相争之地,著名的秦晋韩原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孔子的弟子子夏设教于韩城的西河村,故历史有“教衍西河”之说。秦朝统一后置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韩城县,意为古之韩国之都城也。以后一直沿用韩城之名。1983年称韩城市。,二、司马迁与韩城,司马迁,西汉时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韩城县北之龙门。其父司马谈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迁童年随父到长安,20岁以后走遍大江南北,考察各地风俗,采集传说。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参与修

13、订太初历。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编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死后,葬于故乡韩城。后来,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在南原建司马迁祠。司马迁祠坐落在韩城市芝川镇东南高岗上,东临黄海,西枕梁山,南倚魏长城,北环芝水。祠始建于晋永嘉四年,距今有1687年的历史。经唐、宋、明、清各代修葺,形成颇具规模的祠墓合一的建筑。,历代韩城人对故乡这位伟人都很敬重,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开始修葺司马迁祠墓;北宋宣和年间韩城县令尹阳率芝川民众整修祠墓;明嘉靖时,县知事姒昂募捐整修;清初知县冀兰泰又将祠堂扩建,大致确定了今天的格局。1957年政府再次拨款维修。,司马

14、迁祠共分4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台阶有99级,象征吉祥和尊贵。每台前立一木牌坊,第一坊上书“高山仰止”,体现后人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仰之情。第二坊书“龙门才子故里”,第三坊书“河山之阳”。,祠庙第三台上有献殿和寝宫,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供品及致礼的地方。献殿的楹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殿里陈列着北宋以来历次翻修太史祠的碑记和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其中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写太史公侍妾随清娱墓志铭。献殿之后是寝宫,内祀司马迁全身坐像,此像为北宋时所塑。据专家鉴定,祠的山门和寝宫为宋代木结构建筑的遗存,距今有900年历史,弥足珍贵。,寝

15、宫后面是司马迁墓,系元代修建的司马迁衣冠冢。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太史公墓”碑一通。,三、韩城的文物古迹,1,韩城古城2,龙门3,大禹庙、文庙4,普照寺5,韩城三义墓6,党家村古民居,韩城古城,城池金大定4年(1164年)土筑,明崇祯13年改土城墙为砖城墙,主街道两侧的建筑为明清建筑的店铺,店铺多两层,上库下店,前铺后宅,砖木结构,典型的北方民居风格。,龙门是黄河在韩城境内的一大风景名胜。龙门相传由大禹所凿,故又称禹门,在城东30公里处,跨黄河东西两岸,势如门阙,故名龙门。东西两山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河水出龙门后,一泻千里,水面顿然展宽,河水缓缓南流,成为游鱼上

16、行不可逾越的障碍,故有“鲤鱼登龙门”之说。自龙门逆水而上5公里处两岸壁石千仞,形若巨门,故名石门。再上30多公里即到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禹门两岸建有供奉大禹的庙宇。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炮火所毁。,大禹庙。韩城龙站以下沿黄河30多个村庄大多建有大禹庙,现保存最完好的是周原大禹庙。该庙建于元代。韩城保留下来的元代建筑极多,主要原因是元在统一中国四十年前占领韩城,另外韩城古建筑维修工作做得好。,韩城文庙是韩城人民祭祀孔子的地方。现庙是明洪武年间在元代旧址上重新扩建的,现有主体和配列建筑22座,是14世纪以来陕西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文庙门外有木牌坊两座,东边写“德配天地”,西边写“道贯古今”,门口竖立

17、“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口,显示文圣的尊贵。文庙的正门是棂星门,院东西有更衣亭、致斋所,这是祭祀孔子前净心浴面,整理衣冠的地方。第二门是戟门,这里放置孔子牌位,是举行祭孔典礼的地方。出角门,入第三院,这里有明伦堂,是传播儒学的地方。过明伦堂入第四院,沿阶而上是尊经阁,是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文庙现为韩城博物馆。,普照寺,位于韩城市吴村古寨上。现存大雄宝殿一座,专家鉴定是元代建筑,泥塑神像5尊(佛祖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菩萨,迦叶和阿难两弟子),1981年,在普贤像的腹中发现一长方形记事木牌,记载元泰定三年(1326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当地善男信女为求佛祖保佑风调雨顺而修庙塑像之事。现为

18、普照寺文物管理所,对外开放。,韩城三义墓。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并搜捕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救出赵武,并由程婴抚养成人,最终报了冤仇。元代剧作家将此事编成戏剧赵氏孤儿。韩城巍东乡堡安村东的一古寨中有3个砖砌的坟墓,这便是该剧中的三个主人公长眠之地。墓前均有碑楼,上写墓主人名。碑上题字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相传此处旧有祠庙殿堂,村民居其中,每年清明节有市集庙火。,党家村位于韩城市区东北9公里处,距黄河仅3公里。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党家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元至顺二年(1331年),党恕轩以种田谋生,定居

19、于此。明永乐年间,其孙党真中举,拟定了村落建设规划。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创立“合兴发”商号,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经商,生意兴隆,货船直抵汉口、佛山。据家史载,村中当时“日进镖银千两”,富冠韩塬。明弘治八年党家的外甥贾璋迁居党家村,两姓联合。财力更盛,四合院建筑在明末清初进入全盛期。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御匪盗,又集银一万八千两筑土寨泌阳堡,村寨合一的格局得以形成。村中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四合院137座。此外村中有祖祠12座,庙宇、戏楼各2座,碑2通,防盗门25处。东哨门门额书“日月升恒”,西哨门门额水“泌水长流”。村上的各种坡道和大小巷道,均以条石铺陈,泌水上架桥与南塬相

20、通。,党家村的民居对门楼极为讲究。门楼都很高大,地方上称“走马门楼”,门楼外一般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等设施。门楼两侧墙刻有诗文、图案。门的上下有石雕、砖雕、木雕,雕刻一些象征吉祥的图案,如荷叶莲花、宝葫芦、鹿、松、蝙蝠等。门额题字更突出,多象征宅主的社会地位与文化修养,如“进士”、“进士第”、“明经第”、“太史第”、“忠书”、“”和为贵“、”居治安“、”耕读第“、”诗礼传家“等,题字多出自明清士人之手。,党家村民居多为四合院,一般院基长22米,宽13米。上房为厅房,为主,前厅为门房,为宾,两侧为厢房,门前照壁一脊、门房一脊、厅房一脊,讲究连开三脊,一脊比一脊高,反映父母希望子女读书勤奋,连

21、中三元。所有四合院均设阁楼层,而且阁楼层相通。,四、韩城的风物特产,1,社火、锣鼓、唢呐、焰火、面花2,秧歌3,大红袍花椒:韩城是全国最大的的花椒生产基地之一。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开始栽植花椒。自80年代开始,韩城把花椒作为灭荒造林的主要树种,使3000多万株花椒在荒山、荒坡、脊薄耕地、山源地埂和路渠上扎根。 4,苹果,韩城社火:社火是指民间在节日上演的各种杂戏。耍神楼是韩城地方特有的。它与一般的祭拜土地神不同,它是迎送一位名医。该医名房寅,曾被宋真宗封为法王,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每年正月十五迎神回村,供奉至清明,然后送神上庙。送祭队伍锣鼓喧天,旌旗飘扬。,韩城秧歌:是关中民歌的组成部分。始于宋元、

22、明清以后逐渐发展。一般由2人表演,表演程式由开场、正曲、退场三部分组成。秧歌曲调有100多种。所用道具简单,丑角画白鼻梁,着便装,头戴草帽圈,手执花扇或烟袋,但也涂脂抹粉。包头的动作婀娜多姿。,第三节 高原春城丽江,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的丽江,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这里分布着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积淀着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纳西族创建的古城,风格独特且保存完好,不仅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的昆明、大理,第二批的丽江,第三批的建水,巍山。一、丽江的历史沿革与城市布局二

23、、丽江的传统文化三、丽江的文物古迹四、丽江的美景五、丽江的名特产六、名人笔下的丽江七、丽江风情欣赏,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1986 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丽江古城

24、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一、丽江的历史沿革与城市布局,丽江古

25、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502公里,海拔2400米。纳西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境内主要有呈南北走向的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两大山脉。河流分属金沙江和澜沧江水系。 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在这里发现新石器、石棺墓、陶器、青铜器等。战国时期属于秦国的蜀郡。汉代属越 郡。蜀汉属云南郡。唐代、吐蕃和南诏先后在此设置官署。宋时臣服段氏之大理国。元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自此始。明洪武十五年,元朝丽江宣慰司副使归附明朝,遂设丽江府,明太祖赐阿得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改土归流,设丽江府,乾隆时府下设丽江县。民国初废府存县。19

26、49年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接上页,丽江纳西族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代。南北朝时,羌人抵达丽江。丽江城在宋末元初已具雏形,明初木得被封世袭知府后,大规模营建宫室。据传,其宫殿建筑仿北京紫禁城之制,周围是百姓居住区。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称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土司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清朝改土归流后,丽江城形成两个中心,一是以四方街和木府为代表的城市中心,一是流官知府所设的土城。丽江地处滇川康藏交通要道,古时商旅频繁。商贸的繁荣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丽江古城总面积3.8平方公里,以四方街为中心,城中没有规矩的道路网,没城墙,其意忌讳围木则困。古城布局严格承袭“

27、背阴抱阳”的风水观,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从而使冬季的西北寒风为山所阻,东南一马平川。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的独特风貌;街道布局形成曲、幽、窄、达的风格;共同构造了丽江古城山、水、城一体并与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城市特点。丽江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以民族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名城。,二、丽江的传统文化,1,纳西文字2,纳西古乐3,纳西舞蹈4,纳西壁画5,纳西宗教:除了传统的纳西族固有的东巴教外,道教、佛教、喇嘛教多种宗教共存。东巴教由于其经文讲师被称作东巴,故名。起源于原始巫教,是一种多神崇拜,主要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活动形式有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卜封等

28、。东巴经是东巴教的主要经书。 6,纳西族的节日:除了接受汉族节日外,还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如三朵节,是纪念和祭奠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棒棒节为买卖竹木农具、花卉果苗的盛会;河灯节是汉族中元节所演变,丽江古城河道众多,农历7月14送祖时,将各种提前做好的河灯点上蜡烛放入河中,任其漂流;火把节,从农历6月25日开始分三天举行。第一天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高歌跳舞,然后选择干燥的长松木,劈成细条与易燃的松明夹杂在一起,捆扎成火把,等到天黑时点燃,整个村寨顿时被照得通明。,第二天,青年男女有的走亲串友,有的到郊外谈情说爱;成年人则准备比第一天更多的火把,使晚上的火燃得更久,农民们也在田间点燃火把,照亮庄稼

29、消灭害虫,迎接来年的丰收。第三天,是最热闹的一天,各村寨把火把扎得更高更大,天黑前各家都迫不及待地点燃,把每个角落照得通亮,然后大家围着火把欢歌跳舞,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火把节由来已久,传说有一年6月,一位和尚晨炼,发现一滴鲜血从天而降,和尚用红布把它包起来,三天后,那滴血变成一个娃娃,哭着告诉和尚今晚玉皇大帝要把人间烧掉。你们赶快点燃火把,连续烧三天,以迷惑玉皇的眼睛,避免这场灾难。,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先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有1300多个单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东巴是纳西族东巴教中的祭司。这些文字主要用来书写东巴经书,

30、经书内容涉及纳西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学、天文、历法、宗教等,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纳西古乐被誉为“音乐化石”。融入有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它独特的灵韵。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演奏者多为年老艺人,乐器也很古老,集古老乐曲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在中原早已经失传的“苏古笃”、“打琵琶”、“波拨”等古老乐器仍应用在纳西古乐中。,纳西舞蹈:是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乐舞”,主要用于祭祀、丧葬场合。东巴舞谱被称作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舞谱。,纳西壁画分布在县城及附近的白沙、龙泉村

31、、雪松村等10余处明、清佛寺和道观的内壁上。保存较好的在白沙村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处,是明洪武年间至清康熙年间的300多年中,当地土司木氏请纳西、藏、汉、白等民族画家陆续绘制的。壁画融各族画风于一体,汇佛教、道教、喇嘛教、东巴教等4种教义,一副画中有多种教派之佛像,在国内壁画艺术中实属罕见。,三、丽江的文物古迹,1,丽江古城2,木府3,白沙明清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4,石鼓渡口5,宝山古石城6,普济寺的铜瓦殿、福国寺的五凤楼、指云寺、玉峰寺、文峰寺,丽江古城即大研镇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到明初已具相当规模。自古以来,丽江古城起着藏、汉、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流枢纽的作用。古城古

32、朴的建筑风格及科学布局艺术,体现了依顺自然的传统审美原则。古城没有城墙,城址充分利用了地势、风向、流水等自然条件,整个城依山就水,道路用彩花石铺筑,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面射开,根据地形、地貌弯曲多变,别具一格。古城为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旅游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瑰宝,被称为“中国的威尼斯”。,丽江小巷,丽江古城里的石桥,分布在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有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木府。纳西族首领木氏自元代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元明清三代,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书好礼而著称。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时其

33、建筑已气势万千。徐霞客叹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谓丽江古城文化的大观园。,木府建筑大部分毁于清末兵火,仅存的石碑坊也毁于文革。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贷款重修木府,在丽江能工巧匠的辛勤工作下,木府得以重现昔日风采。木府占地46亩,建筑风格明显带有明代特色,并保留了唐宋建筑的古朴粗旷的余韵。其坐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特点又体现出纳西族的文化传统。,白沙古镇位于丽江县城以北约10公里,是丽江最古老的集镇之一,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重要发祥地。白沙街从明洪武17年到成化元年近百年中陆续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宝积宫和琉璃殿等建筑等,是国家级文物保

34、护单位。,琉璃殿,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残存壁画16幅,画作于明永乐年间至清末。大宝积宫,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宫内保存壁画12幅,是丽江现存壁画中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部分。,束河民居建筑群在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错落有致。青龙河从村中央穿过。,古老的石鼓镇是著名的滇川藏大三角“茶马古道”途中的重镇,集市贸易历来兴旺。1936年贺龙率红军长征经过金沙江石鼓渡口,1977年立碑纪念,碑高8.1米,有记叙红军渡江经过的碑文,并建有陈列室,1997年,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国寺五凤楼,原在白沙芝山福国寺内,1979年迁至县城北黑龙

35、潭畔。五凤楼初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平面呈方形,三重檐多角木结构建筑,高17米,面阔与进深各约18米。一二三层分别有8、12、4个飞檐角,各个方向的檐角都像五只凤凰亭亭玉立,故名。因楼内藏明熹宗所赐藏经一部,故又称法云阁。楼内天花板彩绘太极图、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是纳西、藏、汉等族工匠共同建筑。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八年喇嘛僧重修。现为东巴文化博物馆。,普济寺铜瓦殿,在城西6公里的普济山。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殿因顶覆铜瓦,故名铜瓦殿,殿面阔22.85米,进深20.3米,铜瓦面积464平方米,为云南目前保存的唯一铜瓦建筑。寺内有两棵古海棠树,古朴苍劲,

36、春季繁花似锦,游人不绝。,宝山石头城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该城建于元朝初年,当时为云南行中书省丽江路宣抚司所辖七州之一宝山州治所。,城内居民辟岩建屋,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奇绝无穷。石城周围所有的山坡,凡能开垦的全都辟为梯田。,玉峰寺位于丽江城北15公里处的雪山岗南麓,与福国寺、普济寺、文峰寺、指云寺并列为丽江城郊五大喇嘛寺。该寺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寺周松柏茂密,泉水潺潺,汇集成潭,风光秀丽。寺院内外种有山茶、樱花、含笑(十里香)、山玉兰(夜合欢)等名贵花木,

37、尤以上院中的“万朵山茶”驰名中外,被称为“环球第一树”。,指云寺位于县城西18公里拉市坝西部山麓,建于清雍正5年。原有13禅院,现存大殿及5个小禅院。,四、丽江的美景,1,长江第一湾2,虎跳峡3,玉龙雪山4,老君山九十九龙潭5,黑龙潭6,泸沽湖,万里长江第一湾。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顺横断山脉奔腾南下,到丽江石鼓镇陡然掉头北上,成为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入口处。虎跳峡长约20公里,落差约190米。玉龙雪山顶与江面高差3900米,既深且窄。置身峡中,天如缝,江如龙,涛声如雷,头顶绝壁,脚临激流,令人胆颤心惊。此处金沙江江流最窄处30米,下山的老虎如在石墩上稍一顿,即可跳过,故名。虎跳峡以险闻名天下,构

38、成一幅“万仞绝壁万马奔,一线天盖一线江”的奇观,玉龙雪山,为北半球最南端的现代冰川,被誉为“冰川博物馆”,“植物王国”。玉龙雪山山势高峻,雄奇壮丽,东望十三峰似龙卧云。主蜂海拔5596米,终年积雪,山腰雪原万顷、山麓林海莽莽,百花常艳。珍禽啭鸣,异兽低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地质、地貌、矿藏、野生植物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历代无数文人名士为它写下许多诗篇,称它为“滇西第一峰”。,老君山九十九龙潭。老君山上浩瀚的原始森林,高山铁杉、云冷杉和大树杜鹃密密匝匝。山泉淙淙,深潭成串,潭水幽深神秘,色彩变幻莫测,每至春夏交替时节,潭水周围山花烂漫,成片的杜鹃林艳如红霞,被称为“杜鹃王国”。在葱郁的原始森林

39、中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冰蚀湖泊,称为九十九龙潭。,丽江老君山黎明境内迄今已发现24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群,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数以千计的悬崖奇峰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若沃丹,灿若红霞”的奇妙风采。传说太上老君在此炼丹时不小心把永不熄灭的圣火掉在山谷里,形成这里永不熄灭的大火。千龟山、大佛崖、冬至前后不同峰峦间一日可见三次日出日落的景观甚为吸引游客。,黑龙潭,又称玉泉,在县城北500米,潭中水来自玉龙雪山,水清澈如玉,倒映玉龙雪峰,景色极为秀丽,如高原上的一块美玉。乾隆皇帝亲笔题“玉泉龙神”封号,是丽江城首屈一指的景点。玉泉公园内有龙神祠、东

40、巴文化博物馆、五凤楼等建筑。,泸沽湖距丽江县城300多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水透明,是一个未被污染的高原湖泊,湖泊内有5个岛,在云南境内的有3个,在四川境内的有2个。岛上住着摩梭人,他们属于纳西族的支系,约有1.5万人。湖四周青山环绕畔的民居,以木板当瓦,长1米,宽0.2米左右,房屋布局体现出母系氏族结构的特点,房屋正室为全家活动中心,旁有老人及小孩的房屋,二楼为年轻的阿注屋,五、丽江的名特产,1,丽江窨酒:有500年的历史,用大麦、小麦、高粱作原料,用玉龙雪山泉水酿制,酒精度20度,是黄酒中的佳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云南时的招待酒。民间酿窨酒一般在地下储藏数年,透明浓稠,芳香扑鼻。2

41、,铜锁,是纳西族传统的实用工艺品,制作精良、款式多样、图案美观、质地坚固、开启方式独特等特点。纳西族姑娘出嫁,嫁妆中必有一套精美的铜器,如铜火锅、火盆、锁。3,丽江糌粑,丽江糌粑为有名的风味食品,主要原料为当地精制麦面、火腿,用平底锅微火煎烤,边煎边用油淋,色泽黄而不焦。“丽江糌粑贺庆酒,永胜油茶家家有”。丽江糌粑在过去地处南方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的马帮队伍中倍受欢迎,因其久置不会变质变味、味美如初而得其“丽江糌粑摆不坏”的美名。,六、名人笔下的丽江,1,毛泽东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2,外国人眼中的丽江,美国作家约翰帕里斯:“只要你曾在那清静的大街小巷走过,那你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地方。”3,历史学家眼中的丽江:“东巴文,洞经乐,古色古香万朵花。”4,建筑学家心目中的丽江古城:“我国将来之住宅建筑,苟欲其式样结构,犹保存其传统之风格,并使之发皇恢廓适应时代之新需求,则丽江民居不失为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