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47386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7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docx(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行禅师佛学演讲录中文版总序作者很高兴看到他的书被译成汉语并出版。对他来说,这是一次向中国历代祖师报恩的机会。我十六岁的时出家当了一名沙弥。我使用的第一个佛教功课本是用古汉语写成了。在学习佛法的头十年间,我使用古汉语佛教经本,并参考当代法师用现代汉语写成的对这些经文的注解。我接触梵文、巴利文和藏文佛教经典那是后来的事。我终生难忘我从中国的祖师人德那儿受惠太多。我愿借这次出版我的汉文版著作之机会,向自我当沙弥时候起就开始受惠于其中的这一智慧之源表达我的无限感恩之情。 做沙弥的时候,我就已经受到人间佛教之理念的激发。在我的内心有一个强大的信念,那就是:假如我们能够把佛教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那我们

2、将能够引导我们的社会朝向正义、自山和兹息的方向转变。就因为我的内心存有这个信念,所以尽管那时我置身于佛教实践中的种种腐败形式中,但我并没灰心丧气。我告诫自己:你必须帮助提出一套能够适应我们这个现代化时代的佛教教法和修有方法,它能够与现代科学、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生态学以及社会正义之理念相并而行。1952年,我曾经写过一本书:题目叫做家庭生活中的佛教。自那以后,我开始帮助创办佛教高等学校,佛教大学,佛教肯年社会服务学校以及佛教刊特,旨在把佛教的修行纳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当我还是沙弥的时候就着手研究和实践的佛教教法就是禅和净士,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都受到了密教的影响。作为一个修行人,在成长的

3、过程中,我目睹了我的祖国被卷入战争、暴力、贫困和社会主义之境地。我所接受和实践的禅和净土的教法看起来于我周围和内心的痛苦并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用。于是我努力地研究佛教的基本教义,特别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希望能够为我那时的痛苦重新找到直接的答案。多亏安般、四念处、释中禅室等等经教,我找到了佛陀有关现法乐住(愉快地活在当下)的教义,并能够恢复人间佛教的本来面貌。我的心里充满了希望。你只有触及并透彻地理解了痛苦的本质(即苦谛),你才能明白出离痛苦的方法(即道谛)。理解了苦谛,你才能够遵循修有之道,导归灭谛(即转化痛苦烦恼,恢复身心的健康)。佛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现身受证(即当下解决生命的解脱问题)。佛陀坚

4、持宣称,法复用于此时此地,当你开始修行的时候,痛苦的转化和心灵的康复(即火)就已经开始了。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北美和欧洲等十三多个国家举办正念静修中心和正念目。在这些静修活动中,人们接受有关行修行的教导,练习观察和拥抱他们的痛苦,并深入观察这些痛苦然后转化它们,以使恢复他们身心内部的平静与和谐。练习坐禅、行禅、正念呼吸、正念平卧、全身放松,等等。这些都是为现实上述现法乐住、现身受证的目的。静修之后,很多人已经能够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恢复与家人的交流对话。带着同情心去倾听和受语是最基本的练习之一,如果正念和观止的力量没有培养起来,要成功地做好这些练习将是有困难的。我希望我的英文著

5、作能够被全部译成汉语,并在中国流通。当然,对我和我的朋友们来说,能够时常来中国并基于这些书的教法举办一些静修活动,与中国的法师们保持生机勃勃的对话,那当然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情。我们必须重振佛教,这样它将会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力量和源泉,能够利益众生,能够帮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消除烦恼,坦然面对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净慧我们人类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日益昌明的时代。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荡。这种震荡使一些头脑清醒的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东西,这些东西对纠正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端,如精神苦闷、

6、信仰失落、道德退化、生态危机等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就是其中的一种。十年前,我提出了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主旨的生活禅这样一种佛教修行理念,就是有感于佛教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我们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就是想根据契理契机的原则,把佛教更好地同社会现实人生结合起来,从而引导佛教在现时代继续发挥其净化人心、提升道德、祥和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之教化功能。为了争取更多的佛教信众认同并实践这一修行理念,十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创办禅、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等等。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在教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还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作。 去年秋天,河北省佛教协会禅

7、编辑部的几个年轻人跟我谈起打算系统翻译、出版一行禅师的讲演集。他们说,一行禅师特别强调修行人要安住当下,提起正念,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觉照能力,这种提法真正把握了禅的精髓,与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在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的。他们还说,一行禅师的讲法生活气息很浓,成功地将佛法与现实人生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之他讲法所使用的语言深入浅出,富有诗意,读来引人入胜,如果把它们介绍过来,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禅、更好地把握佛法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为众多迷茫的人们带来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指导。我听了很高兴,于是鼓励他们能够尽快地把这件事情

8、落实下来。其实,在几年以前,对一行禅师的弘法活动及其在欧美世界所享有的殊荣,我早有所闻,而且我们还见过面,那是1995年春在北京广济寺中国佛协,当时一行禅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见面之后,一行禅师直接去了赵州柏林禅寺,我因有公务在身,不能随同回寺,便吩咐明海法师负责接待。此后,我开始留心收集海内外有关介绍一行禅师的一些资料,对一行禅师所从事的弘法事业及其在欧美国家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行禅师很早就开始从事和平运动,并致力于越南佛教的改革,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真诚的慈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定居法国之后,他开始把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向欧美国家的人们介绍佛法上面来,时间长达数十年。他根据西

9、方人的实际需要,把佛法同现实的人生很好地统一起来了,为西方人提升智慧、长养爱心、保护心灵健康、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成功进行儿童教育、促进人类和平等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修行方法和实施原则。他的讲法受到了西方人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作为一名越南僧人,一行禅师在种种不顺利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这样一番卓越的事业,能够把佛法成功地向西方社会传播开来、并为西方人所乐意接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一行禅师在弘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开拓进取精神及其对人类和平和佛法慧命所怀有的使命感,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出家人学习的。谈到这里,我有两点感想:一是,佛法能够在西方传播开来,能够为西方人所认同,这

10、说明佛法有它殊胜的地方,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西方科技文明虽然很发达,虽然能够暂时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它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它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如道德、信仰危机,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地区冲突,核军备竞赛,恐怖活动,吸毒,环境污染,等等。在这方面,佛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解毒剂。二是,我们国家目前也正在发展商品经济,也面临着如西方社会同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足分地利用我们本有的象佛教这样的传统文化的优势,来为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呢?应该说我们有优势比西方人做得更好才对。我想造成这种放着自家珍宝不知道用的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这些以弘法为己任的出家人,

11、对佛教宣传得不够,或者是讲了,但不够契机,对大众没有太大的摄受力,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尚没有足够的理解和重视,于是要么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当作过时了的老古董,要么把它们当作封建迷信而弃之一边。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就是自己有的东西,开始不知道它的价值,等到人家发现了并把它变成现实的受用的时候,才开始回过头来。比如说,前几年,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先生的英文著作被从国外翻译过来了,于是,一时间在全国大学生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禅学热。再比如,到现在为止,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还被绝大多数人当作西方人发明的新学说,了

12、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深入、系统地揭示了人的潜意识学说,而且比起弗洛依德来,不知道要深刻多少倍。我这样讲,并不是出于对自己文化的盲目自大,相反,我认为这种出口转内销,只要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乃至再认同,并没有什么不好。我希望,这次介绍一行禅师的讲演集,也能够激起反响来,不过不是一时的,而是持久的,那就是有更多的人能够以此为契机,客观地从我们的现实状况出发,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来一番较为深入的反思。我相信,任何客观的反思都会使我们从中受益的。净慧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听到这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

13、非常发达,当时有八个主要大的宗派,其中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朝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地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几乎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专为死人服务、为死后服务的修行作派有关。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如何现实地去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佛教的兴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看看历史上佛教兴衰跌宕的轨迹,不难发现这一规律。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思想界极其纷乱复

14、杂,各种思潮迭起,形形色色的外道见达六十多种,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能够兴起并迅速地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成为一种为绝大多数人所乐意接受的社会主导思潮,这同佛陀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关注世间伦理道德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建立,关注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以及心灵的净化、社会的祥和、世界的和平这一既出世又入世的做法有直接的关系。读一读阿含经,我们会感觉到佛陀的讲法非常亲切平和,生活气息很浓,对当时印度的社会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到了部派时代,由于上座部比丘比较保守,拘泥教条,从而导致了佛教渐渐地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群,成了一种经院式的学说。于是从大众部中衍生出来的大乘佛教,在日益

15、抬头的婆罗门教的刺激下,开始了一种意义重大的对上座部佛教的运动,重新把佛教从山林中为少数人所独享的状态拉回到现实人群,高扬了佛教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大乘菩萨精神,从而使佛教爆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这一运动对后来的佛教乃至对整个东方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的佛教。在唐代,我国佛教虽然宗派很多,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佛教学术化的倾向日渐浓厚,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对佛法的真修实证,从而使佛教变成了一种远离社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佛教的现实生活的基础和适应能力也就变得很脆弱了,因此当会昌法难一来,顷刻之间,禅宗以外的各大宗派的寺院和经典便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繁华

16、也就不再存在了。若不是禅宗以其扎根于现实生活、于当下关怀生命的觉悟和解脱以及自食其力、注重真修实证的宗风使佛教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从而使佛法的慧命以一种活生生的方式得以延续,恐怕佛教早就完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禅宗一度拯救了中国佛教。历史告诉我们,佛教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佛教存在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入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这两者在时空上是不能够分开的,换句话来说,个体的究竟解脱只有在利益人群和社会的行为中才能够真

17、正地得到实现。任何脱离社会的做法,只会把佛教更快地推向灭亡。中国的佛教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磨难,早已是积重难返了,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幸好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有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保证,佛教终于有了复兴和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佛教能够尽快地走出低迷的状态,恢复其本有的勃勃生机,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便成了摆在我们每一位佛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十年前,我提出了生活禅这一修行理念,主张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主张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

18、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等等,目的也就在这里。当然,生活禅的提出并不是我个人的创造。早在民国年间,太虚大师有感于中国佛教脱离社会现实这一弊病,就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口号。解放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进一步把建设人间佛教当作中国佛协的一长期奋斗目标。虽然离成熟的人间佛教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但是我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为了推动佛教在新时代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也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对生活禅的认同和参与,十年来,在中国佛教协会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河北省佛教协会围绕生活禅这一主题陆续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创办禅刊,举办生活禅夏令菅,等等。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教内外引起了比较

19、好的反响,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们继续去做。这次河北佛协禅编辑部整理、出版这套生活禅系列丛书,算是我们对过去工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继续迈向未来的一个新的起点。生活禅的实践是一新的课题,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广大热心的朋友们同发慈悲喜舍心,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今后进一步推动河北佛教事业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生命相约生命的富足来自独处。 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佛陀讲,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被卷进过去,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佛陀讲,如果我们不能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

20、活在僻远的莽林中,我们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他说,假如我们完全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拥挤的市区,我们仍然可以说是独处。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上座比丘经与胜妙独处经汉文上座比丘经(增一阿含第1071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曰上座,独住一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独行乞食,食已独还,独坐禅思。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尊者名曰上座,乐一独处,亦常赞叹独一住者,独入聚落乞食,独出聚落还至

21、住处,独坐禅思。尔时世尊语一比丘:汝往诣彼上座比丘所,语上座比丘言,大师告汝。比丘受教,诣上座比丘所,白言:尊者,大师告汝。时上座比丘即时奉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尔时世尊告上座比丘:汝实独一静处,赞叹独处者,独行乞食,独出聚落,独坐禅思耶?上座比丘白佛言:实尔,世尊。佛告上座比丘:汝云何独一处,赞叹独住者,独行乞食,独还住处,独坐禅思?上座比丘白佛:我唯独一静处,赞叹独住者,独行乞食,独出聚落,独坐禅思。佛告上座比丘:汝是一住者,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胜妙一住。何等为胜妙一住?谓比丘,前者枯干,后者灭尽,中无贪喜,是婆罗门,心不犹豫,已舍忧悔,离诸有爱,群聚使断,是名一住。无有胜住过

22、于此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悉映于一切悉知诸世间不著一切法悉离一切爱如是乐住者我说为一住佛说此经已,尊者上座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巴利文胜妙独处经(又名跋地罗帝偈经,此经内容与汉文中阿含、经主题内容相似,其中跋地罗谛偈之语句略有出入,今依作者文本译出,并把汉文跋地罗谛偈附在旁边,供读者参考译者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召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应诺。世尊言:吾示汝胜妙独处法门。吾先略说此教,后广而说之。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 (汉文跋地罗谛偈:慎莫念过去,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未来复未至。当下

23、于此时,现在所有法,如实行谛观。彼亦当为思。行者住于斯,念无有坚强,安稳无障碍。慧者觉如是。今日当精进,若作圣人行,勿待明日迟。孰知愁于死。死亡不可期,我要不会彼,吾当如何置。大苦灾患终。若有如是人,如是行精进,安住于正念,昼夜无懈怠。昼夜无间断。是故当常说,圣者遂称彼,跋地罗谛偈。)了知圣独处。诸比丘,云何念过去耶?有人如是思惟,此色过去如是,此受过去如是,此想过去如是,此行过去如是,此识过去如是,若思惟是事,心执著于是,不肯放舍,是事属过去,当下不复在,若如是行者,是人念过去。诸比丘,云何不念过去?有人如是思惟,此色过去如是,此受过去如是,此想过去如是,此行过去如是,此识过去如是,若思惟是

24、事,心不乐于是,亦不住于是,是事属过去,当下不复在,若如是行者,是不念过去。诸比丘,云何愿未来耶?有人如是思惟,此色未来如何,此受未来如何,此想未来如何,此行未来如何,此识未来如何,若思惟是事,心中不放舍,白日梦想之,是事属未来,未来尚未至,若如是行者,是人愿未来。诸比丘,云何不愿未来?有人如是思惟,此色未来如何,此受未来如何,此想未来如何,此行未来如何,此识未来如何,若思惟是事,心不住于是,亦不作妄想,是事属未来,未来尚未至,若如是行者,是不愿未来。诸比丘,云何受现在耶?有人于佛、于法、于僧不闻亦不学,于圣者及圣教法,了无所知,亦不修习思惟圣教,而作是思惟,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受是我,我是

25、此受。此想是我,我是此想。此行是我,我是此行。此识是我,我是此识。若如是行,如是思惟,是谓受现在。诸比丘,云何不受现在?有人于佛、于法、于僧听闻修学,于圣者及圣教法,亲近了知,修习圣教法,而不作如是思惟: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受是我,我是此受。此想是我,我是此想。此行是我,我是此行。此识是我,我是此识。是谓不受现在。诸比丘,我已略说、广说此胜妙独处法门。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个名叫翳迦毗诃罗雅(Ekavihariya)的比丘,他喜欢独处。他的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独处。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嘉名,是因为他非常平静,能够时时保持正念。佛陀曾经

26、用这样一首偈子来赞美他:独坐独安息,精进无懈怠,悉达诸苦根,受用大寂静,安住胜孤独。此偈见于法句经(Dhammapada)。翳迦毗诃罗雅(Ekavihariya)比丘受到同修们的爱戴和恭敬。他写的一些偈子在长老偈经(Theragatha)第至偈中可以找到。在这些诗偈中,他赞美了独处的宁静。 另外有一个名叫上座的比丘,他也喜欢独处,并且时常高度赞美孤独的生活。然而这位比丘并未受到同修们乃至佛陀的赞扬。或许他曾经听说修行独处是值得赞扬的,因而他想修行独处。然而他所过的那种孤独的生活,只是一种外表。他的同修们注意到在他修行独处的过程中有某些不和谐的东西。他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佛陀,于是佛陀让上座比丘来

27、见他。上座比丘来到佛陀跟前,佛陀问:大家说你喜欢独处,并且赞美独处,是真的吗?这位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确实如此。佛陀问:你是如何独处的?上座比丘回答说:我独自进村行乞,独自离开村庄,独自回到精舍,独自吃午饭,然后独自修行禅定。佛陀说道:上座比丘,你过的确实是孤独的生活。我不否认它。但是我想告诉你真正过胜妙孤独生活的方法。于是佛陀开示他: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深入观察当下发生的事情,但不要执着它。这是独处的最美妙的方法。这段对话,类似于前面从阿含经(杂阿含经1071)中摘录的那段文字,它出自巴利文经藏相应部第、上座比丘经(Theranamo Sutta)。我相信上座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诲以后,改变

28、了他的独处方式。佛陀讲,安住当下就是独处的方法。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提起正念,安住当下,那么,即便他(她)独自一人处在森林中,也不算是真正的独处。但是,如果一个人提起了正念,安住当下,不为过去而懊悔,不为未来而担忧,知道如何观察和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么可以说他(她)明白了独处的含义。我相信,上座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诲之后,一定会学着去做,把它付诸实践的。前面第一部经名叫上座比丘经(Theranamo),Theranamo的意思是一个名叫上座的人。上座(Thera)可能不是这位比丘的名字。上座(Thera)意思是长者。可能是佛陀向这位比丘开示了这部经的内容之后,其他比丘出于对他的恭敬,才开始称他为

29、上座,而不再用他原来的名字。一个人,如果像佛陀所教导的那样,知道了胜妙独处的方法,没有必要脱离社会而独居一处。把社会推得远远地而独自住在森林中,并不能保证生活于孤独当中。假如我们继续回忆过去、担心未来或者沉溺于当下的烦恼当中,我们决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独处。关于这一点,鹿纽经(Migajala sutta)中也讲得非常明白(见巴利文经藏相应部,经)。当时佛陀住在瞻波国(Campa)的一个湖边。有个名叫鹿纽的比丘来看望他。鹿纽已经听说过有关胜妙独处的教法,因此他前来向佛陀打听有关情况。佛陀向鹿纽开示道:色和意象作为我们想象的对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欲乐的和难忘的。它可以勾起我们的贪心和欲望。一个比丘

30、,如果执着于它们,那就被它们所系缚,因而他也就不能做到独处。他永远与其它的东西生活在一起。与其它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一表达方式,是从Sadutiyavihari一词翻译过来。它的反义词就是独处。但是,佛陀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他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位比丘与别的人生活在一起。他的意思是说,一位比丘被外境乃至法尘所转时,事实上,他是与那些对象生活在一起的。佛陀补充道:事实上,鹿纽,假如一个比丘被任何类似这样的桎梏所拘缚,即便他生活在莽林的深处,生活在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他仍然和其他的人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摆脱将他拘缚起来的诸桎梏。他就是与这些桎梏生活在一起。佛陀教导鹿纽,一个知道胜妙独处法门的人,

31、生活得很轻松,他没有被内在的诸行识所束缚,这些行识基于六根之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佛陀的结论是:鹿纽,假如一个比丘能这样生活的话,即便他生活在村子的中心,即便与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居士生活在一起,即便身处于皇宫贵族、达官贵人之列,或者与外道住在一起,他仍然是一个知道胜妙独处的人。他过着独处的生活,因为他摆脱了所有形式的执着。另外还有一次,佛陀住在给孤独园(Anathapindika),他把诸比丘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开示了概括有关胜妙独处法门之主要观点的诗偈,这就是跋地罗帝偈经(即胜妙独处经)的主题。这首诗偈很出名,在其它很多经典中也出现过。在汉文经藏中,中阿含有三处经文摘录了这首

32、诗偈。第一篇经文是温泉林天经(中阿含第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了四次。第二篇经文是释中禅室尊经(中阿含第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了三次。第三篇经文是阿难说经(中阿含第经)。在这部经文中,该诗偈被引用过一次。在巴利文经藏中,我们碰到有四篇经文引用了跋地罗帝偈,均见于中部(Majjhima Nikaya)。第一部经文是跋地罗帝偈经(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经)。第二部经文是阿难跋地罗帝偈经(Ananda-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经)(即阿难说经)。第三部经是摩诃迦旃延跋地罗帝偈经(Mahakaccana-bhaddekaratta s

33、utra)(中部第经)(即温泉林天经)。第四部经是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Lomasakangiya-bhaddekaratta sutra)(中部第经)(即释中禅室尊经)。胜妙独处法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按佛陀所教导的觉醒的方式来觉照生命存在的本质:放下过去和未来,提起正念,深入观察和揭示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物的真相。除了上面提到的巴利文四篇经文和汉文三篇经文之外,独处的主题还在别的经文中多处提到(尽管跋地罗帝一词没有出现)。例如,在我们上面引用的上座比丘经和鹿纽经中就出现过。ekavihari(独处者)和sadutiyavihari(与他人共住者)这两个词,在鹿纽经(Migajalasutr

34、a)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bhaddekaratta(跋地罗帝)一词却很难翻译。昙摩难提(Dharmanandi,义为法喜)在把杂阿含经(Samyuktagama)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这是一个复合词,于是干脆根据读音把它译成汉字,并且把它作为这首诗偈的题目。不少南传佛教法师把ekaratta一词理解为一天夜晚,而把Bhaddekaratta 译成一个适合修行禅定的美妙夜晚。从这篇经文的上下文联系来判断,我相信这种译法是不正确的。Bhadda的意思是好的、理想的。Eka意思是一或者单独。Ratta意思是喜欢。当代佛教学者拉拉难陀比丘(Bhikkhu Nanananda)把这篇经文的题目

35、译成喜欢独处的理想者。通过大量的思考,我认为,把Bhaddekaratta理解为胜妙独处法门更接近经文的原意。这首诗偈,又名胜妙独处法门,为佛陀所作,概括了他对上座比丘和鹿纽所作开示的主要意思。佛陀在给孤独园向僧众宣读了这首诗偈,然后又为他们作了详细解说。该经的开头的几段描述了这篇经文宣说的时节因缘。当时,能够亲自聆听佛陀讲法的人只限于在给孤独园出家的比丘众。因为这一主题非常重要,所以住在别处的比丘、比丘尼也逐渐知道了这一胜妙独处偈。温泉林天经中讲,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竹林迦兰哆园,当时尊者三弥提亦住在附近。一天上午,三弥提在温泉中洗完澡,穿上衣服,这时一位美丽的天神出现了,向他稽首作礼,并问

36、他是否听闻和修习过胜妙独处偈。天神说:尊者三弥提,您应当请求佛陀教我们这首偈子,以便我们好好修行。我听说这首偈子包含着佛陀教法中的甚深法意,它是觉悟的基础,它可以导向菩提智慧和涅盤。天神讲完之后,合掌绕尊者三匝,以示恭敬。尊者三弥提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世尊之后,他就把他同天神相遇之事告诉了佛陀,并请求佛陀教给他胜妙独处偈。佛陀问三弥提是否认识那位天神。三弥提回答说不认识,于是佛陀就告诉他这位天神的名字,并说这位天神住在三十三天。之后,三弥提和在场的诸比丘重新请求佛陀向他们开示这首偈子。佛陀背诵道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当下于此时,如实行谛观,行者住于斯,安稳无障碍。今日

37、当精进,勿待明日迟,死亡不可期,吾当如何置。若有如是人,安住于正念,昼夜无间断,圣者遂称彼,了知胜独处。背完这首偈子之后,佛陀离开了座位回到他的茅屋打坐去了。诸比丘,包括三弥提,希望能听到关于这首偈子的解释。于是他们就去找长者大迦旃延(Kaccana),他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先向他背诵了这首偈子,然后请求他解释这首偈子。大迦旃延以其众多美好的德行和智慧而著称,他经常受到佛陀的赞扬。诸比丘想,他一定能够对这首偈子给予透彻的解释。开始大迦旃延有些犹豫,他建议直接去问佛陀。但是,最后,由于大众的坚持,大迦旃延同意了为他们解释这首偈子。这位尊者的注解,就成了温泉林天经的基本内容。解释完这首偈子之后,尊

38、者告诉诸比丘,如果有机会,他们应当直接请求佛陀解释这首偈子,因为他自己的觉悟毕竟没有佛陀那么圆满。诸比丘,包括三弥提,后来拜见了佛陀,他们把大迦旃延对胜妙独处这首偈子的解释告诉了佛陀。佛陀赞美了尊者: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所以者何?谓师为弟子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如大迦旃延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说观义应如是也。上述这段故事发生在恒河(the Ganges )左岸摩揭陀国(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Rajagriha)。后来这个故事在恒河右岸居萨罗(Kosala)王国的首都舍卫城(Sravasti)里也发生过。事见释中禅室尊经(Sha

39、kyan Hermitage Sutra,相当于巴利文中的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Lomasakangiya-Bhaddekaratta Sutra)。释中禅室是由离王舍城不远山上的萨迦部族(Shakyan Clan)人建造的,这个禅室(精舍)又名无事或安详。当时卢夷强耆比丘住在里面。一天夜里,天刚破晓,他步出禅室,把一块布(佛门中供打坐用的一种展坐之布,名尼师檀译者注)展开铺在树下的一个绳床上,结跏趺而坐,这时一位美丽的天神出现在跟前,向他顶礼,并问他是否听说过胜妙独处偈及其解释。尊者反过来问这位天神同样的问题,天神回答说,他听过这首偈子,但是没有机会听有关对这个偈子甚深法意的解释。尊者问:那你

40、为什么只听过偈子却没有听过解释呢?天神解释道,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他听到佛陀念诵过这首偈子,但是佛陀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接着天神朗诵了这首偈子,并劝尊者去请佛陀解释它。该经中的偈语与温泉林天经中的完全一样。后来卢夷强耆比丘来到佛陀的住处,把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佛陀。当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听了卢夷强耆比丘的叙述之后,佛陀告诉他,那个出现在跟前的天神就是般那(Candana),来自三十三天。于是卢夷强耆比丘请求佛陀解释这首偈子。当时有很多比丘在场,佛陀解释了这首偈子的奥义。佛陀的解释构成了释中禅室尊经这部经的基本内容(释中禅室尊经见汉文中阿含第经,与巴利文中部第经卢夷强耆跋地罗帝偈经是同

41、一部经)。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这部经另还有一个汉译本,名叫大威德经(The sutra of Great Reverence),由达摩波罗(Dharmapala,又译作达摩多罗)翻译。把这两部经比较一下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故事的很多细节。最后我将引述的一部经是阿难所说经(The sutra spoken by Ananda)。有一天晚上,佛陀住在舍卫城。尊者阿难把所有的比丘都召集到祇树给孤独园的大法堂里,他为大众背诵并解释了胜妙独处偈。第二天早晨,有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把阿难的讲法汇报给佛陀。经上虽然没有说这位比丘表示对尊者阿难丧失了信任,但是却讲到佛陀听完讲法之后,立即派这位比

42、丘去叫阿难来见他。阿难来到佛陀的房间,佛陀问:昨天晚上,你背诵并解释了胜妙独处偈经,是真的吗?阿难回答说,是真的。佛陀接着说:你能为我背诵并讲解一下这首偈子吗?于是阿难向佛陀背诵并讲解了这首偈子,佛陀还进一步问了一些问题。听完阿难的回答,佛陀赞扬了阿难,说道:善哉善哉!在我的弟子中有人已经契悟了这一教法的基本含义。那天有很多比丘在场,那个把阿难的讲法告诉佛陀的比丘也在当中。佛陀像称赞迦旃延一样称赞了阿难。佛陀讲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确信,尊者阿难对法的把握像迦旃延一样可靠,各位比丘都可以把阿难的教法变成自己的实际修行。阿难所说经的主体部分,是由阿难与佛陀之间的对话构成的。不要拒绝世界和社会独

43、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佛陀讲,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被卷进过去,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佛陀讲,如果我们不能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我们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他说,假如我们完全安住在当下,即便我们生活在拥挤的市区,我们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佛教禅修者明白,在团体中修行是何等的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皈依僧。越南有句谚语叫做朋友之于修行好比汤之于正餐。与团体接触,向其他的成员学习,以团体为皈依,非常重要。为了揭示独处于修行团体中的胜妙方法,我们需要做一些事情。上座比丘是修行团体的一部分,但是他坚决要过独处的生活。他信仰孤独生

44、活之观念,因为他过去曾经听说过佛陀赞美过独处的修行方法。于是他与其他所有的人保持距离。他独自乞食,独自回来,独自吃饭,独自打坐。他像一碗水中的一滴油,不能够与他的道友们融为一体。因为这一点,其他的比丘觉得他有些不正常,于是他们向佛陀表达了他们的担心。佛陀非常慈悲。他没有批评上座比丘。他只是说,上座比丘的独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有很多其他比丘在场,佛陀便抓住机会向上座比丘开示了胜妙独处法门,依此法门,与比丘僧团保持联系,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依处,仍然是可能的。有些比丘站在上座比丘反对的一面,他们经常一小伙一小伙地聚在一起,闲聊哈斥,浪费了不少时光。他们的谈话与教法无关,结果佛陀批评了他们。在

45、很多经里,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佛陀规劝、斥责那些比丘行动嘈杂,不守规矩,不知道如何检点身心,不知道如何把时间有效地花在经行、打坐、深入观察当下发生的事情上面。巴利藏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V30, VI42, VIII86)就是其中之一,在该经中,佛陀谈到了这些问题?见汉文大藏经杂阿含经(Samyuktagama)第1250和1251经?。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师父给了我一本书,名叫桂山禅师规言集(Words of Discipline of Master Quy Son) 。我永远不会忘记桂山(Quy Son)师父批评那些午饭后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闲话无意义之事的修行者所说的话。桂

46、松师父的话时时回旋在我的耳畔,不断地警策着我。当我们生活在修行团体中的时候,至少应当有一两个人充当榜样的角色。有时我们只需要观察一下他们站立、行走、说话或微笑时心专一境的神情,我们就会坚定自己的修行。我们修行胜妙独处法门,并不妨碍我们从上述这些人那里获得法益和受用。相反,正因为我们修行胜妙独处法门,我们才有能力去深入地观察和欣赏他们。交流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同他人交谈。例如,当我们同蓝天、白云、绿柳或者玫瑰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语言来交谈。我们体认和接受这些事情,并感受它们的温暖。只要我们心中升起了信心,我们就可以从它们的存在中学到许多东西。同样的道理,我们完全能够从三宝那儿、从修行团体那儿获得法益。假如我们修习胜妙独处法门,我们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默默地用于练习经行和坐禅,这样,我们的存在将会为修行团体做出真正的贡献。不像上座比丘或者那些饭后聚在一起无味闲谈的比丘们,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为团体的修行增加了坚定的信心,提高了团体的品质。我们就像舍利弗、迦叶,或者金毗罗等佛陀的所有弟子一样。看到我们,佛陀会满意地微笑的。佛陀知道,假如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过胜妙独处的生活,那么这个团体的生活质量会非常美妙的。当团体中的所有成员为团体的修行品质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这个团体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支持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