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50649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文献的版本与校勘,一、文献版本,(一)、“版本”的源流及其定义,1.“版”或“板”,本指木板(片),又称“方”,同单简相比,方版容纳的字数更多。如礼记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雕版印书法通行以后,“版、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2.“本”( 、 ),原义指树根。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因卷轴装的书籍轴头在外,书轴又称“书根”。,随后,印刷术的发达,“本”的含义逐渐等同于“版”。,3.“版(板)本”,北宋以来便被专指雕版所印之书。广义的版本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二)版本类型

2、简介,按流通情况区分,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本。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孤本世间仅存的书。,张之洞认为:“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阙之本也。”他提出具体“善本”的三个条件: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精校、精注);三、旧本(旧刻、旧抄)。,2.“善本” 的含义,程千帆:从读书治学的角度看,善本就是接近原稿的书。,善本述要,1.善本的产生及其原因,张之洞在书目答问略例中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

3、半功倍。”,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经过不知其若干岁,缮(shn抄写)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通儒者,有出于俗士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本不同。(目录学发微版本序跋),余嘉锡x先生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极为透彻:,这些差别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所以古人就提出古籍善本的概念。,宋刻金石录善本,http:/,二、校勘,内容提要一、校勘的定义、范围、萌芽与形成 (一)“校勘”定义(二)校勘的范围 (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时间)二、文献讹误的类型 (一)讹,文字错误(二)脱

4、,脱文(夺文),漏掉文字(三)衍,多余的字(四)倒:文字颠倒(五)错乱:文字乱了次序三、校勘的方法( 陈垣“校勘四法”)对校法: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校 本校法:以同书前后相校 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 理校法 :定其是非四、校勘记的写法,(一)“校勘”释义说文:“校( ),木囚也。”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一、校勘的释义、范围、萌芽与形成,木枷的两片需比在一起才便于上锁,因此 “校” 有“比勘、核对”的意思。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勘”亦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古人先写在竹简上,发现错误时及时削除改正,因

5、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汉 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 魏书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xi等勘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1、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以示版本之真;,2、与内容有关的史实是否真实,史实之真。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元狩shu三年“御史大夫”栏:“三月壬rn辰,廷尉张汤为御史大夫。六年,有罪自杀。”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作“元狩二年”。 汉纪载:“二年三月壬辰,御史大夫李蔡为丞相,张汤为御史大夫。”可见,汉书

6、将“元狩二年”史事错乱为“三年”。,(二)校勘的范围,校勘学在周秦已萌芽,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三)校勘学的萌芽与形成,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7、”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二、文献讹误的类型,(一)讹,文字错误。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詟zh愿见太后”史记赵世家作“触龙言”。 清王念孙认为战国策乃将“龙言”误合为一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足证史记不误及王说的正确。,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指卖出去送给大蛇吃)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处,不如早死。买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晋干宝搜神记李寄,(二)脱,脱文(夺文),漏掉文字。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

8、,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后世因也称脱文为“脱简”。,“无相”注释者多释为“没福气、没有生男相”。 检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123页),引作“父母无相留”。,(三)衍,多余的字。 亦称衍文,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墨子备城门:“令吏民皆智知之”,当作“令吏民皆智之。”墨子书中,“知”字多写作“智”。有人便在“智”字旁,记一“知”字,而传抄翻刻者误将“知”字移入正文,造成衍文。,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现代出版编辑符号仍有相关符号叫“对调”,(四)倒:文字颠倒。,字倒: 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王念孙指出:“良马” 为“马良

9、”,与“家富”成对文。,句倒:,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周祖谟古籍校勘述例536页指出:“汉代帛书老子乙本作: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见其首。”,(五)错乱:文字乱了次序。古书以竹简按次串联编成竹简前后次序错乱谓错简。后用以指古书中文字次序错乱.,据“四八”文下王冰次注“丈夫天癸,八八而终”,则“天癸竭”当属“八八”之文内,此其一。 前言女子“七七天癸竭”,则男子当对应为“八八天癸竭”,此其二。七八既已“形体皆极”,而八八唯“齿发去”,似重轻倒置,扦格难通,此其三。 故丹波元坚在素问绍识“七八”条下说道:“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处。然前注无敢言及

10、者,不能无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gu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天癸gu :促进与维持男女性机能的物质。扦格:扦格(qin),有矛盾,或抵触之意。,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gu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gu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三、校勘的方法,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广圻q ,黄尧yo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

11、顾千里广圻:顾千里(17661835)名广圻,以字行,人称“万卷书生”,江苏元和人。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p烈(17631825),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校勘家。字绍武,一字承之,号荛圃,绍圃。,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孙星衍,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字渊如。,校勘大师:卢文弨(cho),清代校勘学达于鼎盛,名家辈出。卢文弨即为清著名校勘学家。又号抱经,浙江杭州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一生多从事文献整理校勘工作,最精于校勘学,所校书自经传子史,下逮说部诗文,无不丹黄1。所

12、校勘、注释诸子经书,汇刻为抱经堂汇刻书、群书拾补,皆称善本。,1丹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涂以雌黄,故称点校文字的丹砂和雌黄为丹黄。,校勘大师:陈垣,近人对校勘享有建树的应首推陈垣。他出于讲授校勘学的需要,从元典章校补(10卷)所录的1.2 万条谬误中择出十分之一作为典型校例,并归纳出若干校勘的理论和方法, 1931年他的元典章校补释例即校勘学释例问世,初步建立了校勘学的理论体系。,校勘学释例,释例全面总结了校勘一种古籍的理论、方法、原则和通例,初步建立了校勘学体系。 该书1931年由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印行,1959年中华书局重印。,陈垣(1880.1971),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

13、教育家。,1一种书古时最初的刻印本,即后来刻印诸本作为依据的本子称为祖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会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们所重视。,陈垣:“对校者,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一)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其优点是“最简便,最稳当”、“不参己见”,免去妄改之弊。 短处是“不校是非”,“不负责任”。,如旧唐书李白传明嘉靖闻人诠刻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yn隐于剡shn中。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14、 张元济用南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校闻人诠本: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召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闻人诠本脱二十六字。,孙子兵法:“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以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对校,发现在“远近”前,有“高下”二字。各本均无。 孙子论兵,特别重视地形,竹简本有“高下”二字,可以信从,当据补。,(二)本校法,荀子成相篇云:“上能尊主爱下民”。,王念孙云:“爱下民当作下爱民,与上能尊主对文。不苟,臣道二篇并云: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是其证。”,就是以本书校本书,在本书内部找证据。,(1)古籍不出一手不能本

15、校。,使用本校法,必须注意两点:,先秦古籍,有些非一时一人所作,书中文字风格就不尽相同,因而也就不能据以相校。秦以后的总集、类书,汇集多人作品,文词驳杂,就更不宜使用本校法。,(2)史源不同也不能本校。,因为一部史书中史料的来源往往不同,而古人修史又常承用旧文,不事改作,虽然署上修史者的姓名,实际上并非出于一手。如司马迁撰史记就多用旧文,而班固撰汉书,又多用史记旧文。,陈垣先生认为,“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三)他校法,北宋曾纮hng读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有“形夭無千歲,猛

16、志固常在”。,干戚舞:干戚,干,盾牌;戚,大斧。古代乐舞的一种。操干戚的武舞。礼记乐记:“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后汉书崔寔sh传:“干戚之舞,足以解 平城 之围。”,周必大考证山海经:“刑天,兽名,口含干戚而舞。”认为“形夭無千歲”应为“刑天舞干戚”,因字形相近而误。,(四)理校法,学者当发现文献中的确存在着错误,没有足够的旁证资料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理校法,主要是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着手的。理校法是“最高妙”之法,也是“最危险”之法。,推理的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荀子君道篇:“古有万国,今有数十焉。”,荀子生活于战国后期,由于长期战争,诸侯兼并,小国多数已

17、被大国吞食,所剩无几。王念孙用理校法,根据这一史实,并参考荀子富国:“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的说法,认为“数十”不确,应作“十数”。,“此法须通识1为之,否则卤莽灭裂2,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陈垣yun 元典章校补释例第四十三),理校法利弊兼有:,1通识:学识渊博的人。,2灭裂:谓言行粗疏草率。,所以梁启超对理校法持有保留的批评,“这种方法好是好极了,但滥用他,可以生出武断臆改的绝大毛病,所以非其人不可轻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四)。,对校可曰:“某字某本作某。” 本校可曰:“据某篇某某,此当作某。” 他校可曰:“某字某书作某。” 理校可曰:“某字当作某。”“某字疑当作某。,四、校勘记的写法,陈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