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讲课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50968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X 页数:75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讲课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讲课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讲课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讲课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讲课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讲课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讲课课件.pptx(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概述:三病概念,1、痉病是以人体津液虚少,外感风寒而出现四肢痉挛抽搐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高热惊厥的疾病。 2、湿病以脾虚之人,外感湿邪而出现四肢肌肉关节疼痛的一种疾病,类似于西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类疾病。3、暍病是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外感暑热而出现全身恶寒发热、身体疼痛等似外感寒邪的一种疾病。,三病合篇的依据及其意义:,三病病因相同,均由外感;最初症状均有恶寒发热。治疗思想均为扶正驱邪。因此同篇便于症状鉴别。 三病病位相近,三病均具有伤寒与杂病的过度性质。三病病因体质属性不相同,因此疾病的最终结果不同,具体治疗方法不同。,痉病:特征性诊断症状:,痉病以体质津液不足,外感风寒引起,

2、 症状:恶寒发热,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脾虚不健运,湿趋大肠。白术附子汤3、三病的病变发展与六经变化不同。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三、四、五诊:行血益气药一月平复。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2、寒湿痹痛,属临床痛痹:寒凝经脉则疼痛,湿赵守真医案最终诊断及中医辩证论治: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2、治疗必须依据邪留表浅的部位,症状发热、无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3、暑热外感的治疗方法,养阴清热,益气和胃的方法。4、方解:桂枝汤养阴和营为主方,以天花粉为清热

3、生津的主帅,阴血充,经脉和缓,诸证解。张志聪医学全书解释18条:,痉病之抽搐与“诸暴强直”“诸痉项强”病因有别,素问至真要大论中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不同于外感痉病。内经“诸暴强直”与风相关;亦或血虚风动;亦或外风引动。 “诸痉项强”与湿相关;湿阻经脉颈项强几几。,痉病:病理基础:,原文、4、5、6。太阳病,发汗大多,因致痉。(4)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6),证型区别: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原文分析,1.提示痉病的原因与外感风寒、正气不足,津

4、液虚少有关,因为风热邪气外感阴虚有热之人,外热伤津,热入里炽盛,津液更伤,津液虚少,不能濡养经脉,经脉痉挛;或因为风寒邪气外感阴虚有热之人,郁闭体表,里热炽盛,津液更伤,津液虚少,不能濡养经脉,经脉痉挛。2痉病津液虚少的原因,与发汗太多、风病下之、疮家腐血、血虚有关。,病因病机及治则:,病因: 邪气原因:外感风寒; 体质(正气):津液亏虚,阴虚内热病机:原本体质津液亏虚,阴虚内热之人 1、外感风邪,风性开泄,更伤津液,经 脉失养,拘急抽搐。 2、外感寒邪,寒邪束闭体表,内热不得 外泄,更伤津液,经脉失养,拘急抽搐。痉病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感风寒为病理基础。因此治疗原则:生津解表。,症状表现

5、:原文7、8、9。,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8)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9),甘草二两(炙) 白朮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3、暍病是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外感暑热而出现全身恶寒发热、身体疼痛等似外感寒邪的一种疾病。3、三病的病变发展与六经变化不同。两痛杂合故临床称此类型为痛痹体质阴虚有热,因此病理以阴伤,经脉失养为主。2、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4、

6、无咽喉疼痛(与风热表证鉴别)。症状表现:原文7、8、9。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因此与单纯外感病不同。2、外感寒邪,寒邪束闭体表,内热不得 外泄,更伤津液,经脉失养,拘急抽搐。1、外感风寒,周身关节疼痛,呈游走性,以下肢疼痛为甚,脉象大而数,小便短赤(与湿热鉴别) 。体质(正气):津液亏虚,阴虚内热发汗表不解,徒伤津液。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用急下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原文分析:,伤寒外感,表现为恶寒发热的症状全身一致;而痉病则表现为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目赤;并且有抽搐现象: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再者,痉病发汗后,易于感受寒湿,症状见恶寒甚。发其汗已,其

7、脉如蛇。说明属于虚证。发汗表不解,徒伤津液。脉象无变化(紧弦),但腹部胀大,说明内部脏腑痉挛改善;若脉象伏弦,则里阳未复,痉仍不解,辨证论治:柔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栝萎桂枝汤方:栝萎根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原文分析:,1、柔痉症状及脉象:发热,不恶寒,说明外感风热阳邪,肌表开泄;体质阴虚有热,因此病理以阴伤,经脉失养为主。故柔痉的抽搐状态是虚缓,“几几然”,脉沉主

8、里虚,迟主营中寒。2、痉病治法:生津解表,养阴清热。3、方剂:栝萎桂枝汤方:4、方解:桂枝汤养阴和营为主方,以天花粉为清热生津的主帅,阴血充,经脉和缓,诸证解。,欲作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灸)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孽)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原文分析,1、刚痉症状及脉象:发热无汗反恶寒,脉紧弦2、无汗是

9、刚痉外感寒邪,郁闭体表之意义,故无汗;小便反少,提示内热,即津液未外失的状态下,津液真正缺少(与柔痉对比)。气上冲胸,提示内热向上的趋势,是决定邪从表解的治疗依据,顺其势治疗方法。3、治法:清热生津,散寒解表 4、方剂:葛根汤方,阳明痉病:,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可与大承气汤。(13)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积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原文分析,1、阳明痉病以里热盛实为特征。高热、胸腹满胀,内热耗津,经脉失养。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用急下

10、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2、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是阳明热盛抽搐的特征。3、治法:泻热攻下,保存津液 4、方剂:大承气汤方,痉病与血虚抽搐鉴别:,痉病由津液不足体质者,感受外邪引起。鸡爪风由血虚不能濡养经脉。婴儿四六风由毒邪损害引起。产后风由血虚不能濡养加之毒邪损害引起。,湿病:特征性诊断症状,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脉象沉细为特征。,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眩冒恶心、头晕。3、暍病是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外感暑热而出现全身恶寒发热、身体疼痛等似外感寒邪的一种疾病

11、。治湿的方法可以发汗,可以利小便,或温通经脉;亦不可用利小便方法,体虚衰之故。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伤阳则生内寒,疼痛甚,并且不能自转侧;2、痉病治法:生津解表,养阴清热。发汗表不解,徒伤津液。伤阳甚则表里阳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风湿在表入里,表里阳虚证:24条主证:阴虚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外湿与内湿治法:,1、湿为有形,风寒为无形之气。 发汗外湿 利小便, 温通经脉,温阳除湿。2、内湿

12、分治三焦 上焦:发汗或利小便内湿 中焦: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利小便) 下焦:利小便,湿病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原文分析:,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3、解“烦”:谓关节疼痛而烦动的特征。4、湿家病的特征: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提示湿家病为脾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为脾病明证。,病因病机及治则:,病因: 外邪:

13、外感湿邪,兼挟风寒。 体质:脾虚失健运,湿自内停。病位: 肌肉、关节。病机:湿邪痹阻阳气阳郁,症状见发热、红肿 湿邪痹阻经脉经脉不通则痛; 湿为阴邪,损伤阳气。日久阳虚寒盛。主证: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而烦。治则:健脾除湿,治则依据:,1、病因病机:由脾虚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阻痹经脉气机而成。2、治疗原则:健脾除湿3、转归:湿去脾充、经脉气机通利、疼痛消失为痊愈。,主症分析:,“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邪由外感湿痹:关节疼痛而烦:湿阻阳郁。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脾虚不健运,湿趋大肠。 脉沉而细沉脉主里虚,细为阳气经脉淤闭。湿邪外袭,本应脉浮,却见脉

14、沉:病属内伤。治法:发汗、利小便、温通经脉。 选注:叶天士温热论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原文治法:微微发汗,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18),张志聪医学全书解释18条:,发汗方法及禁忌:,治湿的方法可以发汗,可以利小便,或温通经脉;因为湿病脾虚,故发汗太过则伤津液,故发汗的方法,要求微微似欲发汗的方法,不可大汗伤及正气。正气若虚则邪不能祛。,辨证论治:1、肌表寒湿证,原文:19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

15、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19),原文分析19条,1、湿邪留着的特点:滞着于表浅。则治疗勿犯其他部位,勿犯脏腑,用内药鼻中的方法。2、湿邪淤阻表浅,肌肤、头部气机阻滞,症状: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3、大脉(浮),主邪实。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湿邪并未传里。属阴性症状,依据此阴性症状目的,在于明确内湿与外湿的鉴别要点 。,寒湿在表表实证: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朮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朮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

16、,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张志聪医学全书:,寒湿在表表实证:辨证论治及禁忌,1、辨证要点身烦疼,关节疼痛,或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无汗。2、寒湿痹痛,属临床痛痹:寒凝经脉则疼痛,湿阻经脉亦疼痛。两痛杂合故临床称此类型为痛痹3、寒湿痹痛,禁忌火攻。火热急迫,易灼炼湿邪成痰浊,不易祛除。,寒湿在表表实证:治法及方剂意义,4、治法:健脾除湿,散寒止痛。散寒用麻黄汤,健脾用白术。麻黄加白术并除表里之湿。5、麻黄三两白术四两,麻黄少,白术多的配伍方法,是微微似欲发汗的方法,即健脾除湿的方法。,风湿在表表实证: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

17、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原文分析21条,1、风湿淤阻阳气,症状见发热,关节红肿;淤阻经脉则关节疼痛。风湿外感,症状无汗,则为表实。2、治疗必须依据邪留表浅的部位,症状发热、无汗,关节疼痛,用发汗方法。3、症状“发热,日晡所剧者”的热型,是潮热型,定时发热,因此该类型为风湿热证。4、湿为阴邪,为有形之实邪,故仍然用麻黄散湿,薏薏仁健脾。临床视热的程度而兼加清热 燥湿品。,麻杏薏甘汤与麻黄加朮汤方比

18、较:,麻杏薏甘汤中麻黄量少的道理,在于风湿多热, 更偏表,故用辛温量不可大;麻黄量少则健脾药不能选择白术滞补之品,而应该选择补而不滞的药物薏薏仁,同样的配伍方法和意义,是微微似发汗的方法,是健脾除湿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并行表里之湿的目的。麻黄加朮汤用于寒湿痹痛,寒伤经脉,部位偏深,故麻黄用量大,寒伤阳,故用白术滞补之品,方可达到微微似欲发汗的效果。,风湿在表表气虚证: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朮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

19、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原文分析22条,1、风湿淤滞在表,正虚湿盛的症状: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2、风湿在表,症状有汗,则治疗不能用发汗方法可利小便,在健脾除湿的原则下,利尿除湿。3、防己黄芪汤健脾利小便的方法与道理,防己入肺,肺能够通调水道,肺与皮毛相表里,所以能够排除体表的湿邪,黄芪固表,白术健脾,同样不离开健脾除湿的根本。,风湿在表表阳虚证:原文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23

20、)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白朮附子汤方:,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原文分析23条,1、风湿淤滞在表,时间比较长久,湿邪为阴邪,必然损伤阳气,阳虚生外寒,与湿相并,则为寒湿,故疼痛剧烈。 2、阳虚生寒的症状:“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提示动作无力,为体虚乏力的明证,故治疗不能用发

21、汗方法。亦不可用利小便方法,体虚衰之故。因此选用健脾除湿原则下的温通经脉方法。3、风湿在表表阳虚证治法:温通经脉,除湿止痛,阳虚寒盛与阳虚湿盛治法:,1、风湿淤滞在表,时间比较长久,损伤阳气则阳虚如果小便自利者,为湿未入里。表阳虚寒痛痹。有寒凝疼痛,有湿阻疼痛,因此张仲景出示两法:桂枝附子汤与白朮附子汤治法。前者寒痛甚,故以桂枝温通经脉为主;后者湿阻疼痛,则以健脾除湿为主,两者病位都在体表。2、了解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气的症状: 眩冒恶心、头晕。,区别虚寒痛痹与寒湿痛痹的辨别方法。,虚寒痛痹: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寒湿痛痹:身体疼烦。烦动。,风湿在表入里,表里阳虚证:24条,原文:风湿相搏,骨

22、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朮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分析:风湿在表入里,表里阳虚证,1、风湿淤滞在表,时间比较长久,湿邪为阴邪,必然损伤阳气,阳虚生外寒,与湿相并,则为寒湿,故疼痛剧烈。 2、阳虚生寒的症状:“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提示疼痛剧烈,动作无力。如果症状:“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为湿邪入里的特征。3、阳虚治疗不

23、能用发汗方法。亦不可用利小便方法,体虚衰之故。因此选用健脾除湿的原则下的温阳通经方法。,湿病发展转归:,1、湿淤阳气则热;2、湿兼寒则痛甚;3、湿日久伤阳气:伤气则气虚不固,多汗;伤阳则生内寒,疼痛甚,并且不能自转侧;伤阳甚则表里阳虚,“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4、脾愈虚,湿愈盛,治疗以脾气强健湿去为痊愈,暍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原文: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25),辨证论治:暍病阴虚型治法,太阳中热者,暍是

24、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暑热夹湿:暍病阳虚型,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爪蒂汤主之。(27)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原文分析,1、太阳中暍的症状特征: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 2、外感热邪而症状反而恶寒,身痛的道理。从而理解脉弦细芤迟,表明人体阴阳气血俱不足。3、暑热外感的治疗方法,养阴清热,益气和胃的方法。4、虚人外感暑热夹湿的特点,治疗可用除湿方法5、区别中暑是实证

25、,暍病是虚实夹杂。前者症状为发热汗出;后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暍病病因病机,病因: 外邪:外感热邪 体质:阴阳两虚病位: 太阳表病机:热伤阴,或从阴虚发热,或从阳虚体痛,主证:阴虚者: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阳虚者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治则:偏阴虚者:养阴益气,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偏阳虚夹湿者:芳香化湿,益气解表。藿香正气丸加清暑益气汤。,总结:,1、痉病、湿病、暍病俱为体虚外感邪气的疾病。然而体虚脏腑部位不同,病位不同:痉病病位在经脉;湿病病位在肌肉关节;暍病病位在太阳表。2、三病虽然外感邪气,然而脉象俱无浮脉;因此与单纯外感病不同。3、三病的病变发展与六经变化不同。4、三病的治疗原则各

26、不同。故三病皆为内伤杂病。,痉病治法总结:,1、栝萎桂枝汤方:治疗柔痉(11条)2、葛根汤方:治疗预作刚痉(12条)3、大承气汤方:治疗阳明痉(13条),湿病治法总结:,湿病治法 发汗(18) 利小便(14)二 证治 头中寒湿内药鼻中 (19) 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 (20) 风湿在表麻杏薏甘汤 (21) 风湿兼气虚防己黄芪汤(22) 风湿兼阳虚表阳虚桂枝附子汤(23) 白术附子汤 表里阳虚甘草附子汤(24),暍病治法总结:,1、气阴两虚偏阴虚外感者:白虎加参汤2、气阴两虚偏阳虚外感者:瓜蒂汤,病案分析:一、赵守真医案选:,病案分析:一、赵守真医案选:,赵守真医案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1、关节疼

27、痛反复发作于冬季。2、急性发作期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咳嗽; 下肢沉重疼痛,腓肠肌不时抽掣,日晡增剧。 舌苔白厚而燥。3、关节未及变形(与类风湿鉴别)。4、新感与宿疾同病。5、无咽喉疼痛(与风热表证鉴别)。,赵守真医案最终诊断及中医辩证论治:,一、西医诊断:1、外感风寒;2、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二、中医诊断:1、湿痹病风湿在表表实证(慢性湿痹急性发作),赵守真医按辩证论治:,一诊:湿痹(风湿在表表实证)治法:健脾除湿治方:麻杏薏甘汤加苍术、黄柏、木通、忍冬藤二诊:湿痹(风湿在表表已解)治法:健脾除湿治方:麻杏薏甘汤去麻黄,加苍术、黄柏、木 通、忍冬藤、络石藤、丹参、牛膝。三、四、五诊:行血

28、益气药一月平复。,赵守真医按辩证论治分析总结:,1、依据症状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2、依据症状确定疾病治疗原则与步骤:第一步:解表除湿,清热止痛。第二步:除湿通络,清热止痛。第三步:行血益气至疾病痊愈。,二、赵明锐医案选:,赵明锐医按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1、外感风寒,周身关节疼痛,呈游走性,以下肢疼痛为甚,脉象大而数,小便短赤(与湿热鉴别) 。2、下肢沉重疼痛,可凹性浮肿,疼痛拒按(与水肿疾病鉴别)。3、关节未及变形(与类风湿疾病鉴别)。4、无咽喉疼痛(与风热表证鉴别)。,赵明锐医按最终诊断及中医辩证论治:,一、西医诊断:1、风湿性关节炎。二、中医诊断:湿痹(寒湿在表表实证),赵明锐医按辩证论

29、治:,一诊:湿痹(寒湿在表表实证)治法:健脾除湿治方:麻黄加术汤(嘱勿大汗)二诊:湿痹(风湿在表表已解)治法:健脾除湿治方:麻黄加术汤加苍术、羌活。三诊:调养气血平复。,总结:,1、痉湿暍病是内伤杂病。2、邪气虽然由外感,但是正气亏虚,所以病症表现与太阳伤寒完全不同。3、疾病变化规律也不同与伤寒六经传变规律。4、治疗原则也不同于太阳外感的原则(发汗解表)内伤杂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驱邪。,病因病机及治则:,病因: 邪气原因:外感风寒; 体质(正气):津液亏虚,阴虚内热病机:原本体质津液亏虚,阴虚内热之人 1、外感风邪,风性开泄,更伤津液,经 脉失养,拘急抽搐。 2、外感寒邪,寒邪束闭体表,内热不得

30、 外泄,更伤津液,经脉失养,拘急抽搐。痉病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感风寒为病理基础。因此治疗原则:生津解表。,原文分析:,1、柔痉症状及脉象:发热,不恶寒,说明外感风热阳邪,肌表开泄;体质阴虚有热,因此病理以阴伤,经脉失养为主。故柔痉的抽搐状态是虚缓,“几几然”,脉沉主里虚,迟主营中寒。2、痉病治法:生津解表,养阴清热。3、方剂:栝萎桂枝汤方:4、方解:桂枝汤养阴和营为主方,以天花粉为清热生津的主帅,阴血充,经脉和缓,诸证解。,2、湿邪淤阻表浅,肌肤、头部气机阻滞,1、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于冬季。2、寒湿痹痛,属临床痛痹:寒凝经脉则疼痛,湿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湿痹之候,小便不利,

31、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4、方解:桂枝汤养阴和营为主方,以天花粉为清热生津的主帅,阴血充,经脉和缓,诸证解。汗,关节疼痛,用发汗方法。4、虚人外感暑热夹湿的特点,治疗可用除湿方法病因: 外邪:外感热邪因此与单纯外感病不同。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朮四两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可与大承气汤。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即为脾病明证。赵守真医按辩证论治分析总结:张志聪医学全书解释18条:,欲作刚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葛根汤方:葛根四

32、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灸)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孽)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湿病:特征性诊断症状,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脉象沉细为特征。,湿病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张志聪医学全书解释18条:,原文分析,1、太阳中暍的症状特征: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 2、外感热邪而症状反而恶寒,身痛的道理。从而理解脉弦细芤迟,表明人体阴阳气血俱不足。3、暑热外感的治疗方法,养阴清热,益气和胃的方法。4、虚人外感暑热夹湿的特点,治疗可用除湿方法5、区别中暑是实证,暍病是虚实夹杂。前者症状为发热汗出;后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痉病治法总结:,1、栝萎桂枝汤方:治疗柔痉(11条)2、葛根汤方:治疗预作刚痉(12条)3、大承气汤方:治疗阳明痉(13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