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5134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3.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课件.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自然科学这一转变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整理材料的科学,搜集材料的科学,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技术成就,康德的“星云说”,太阳系(星云) 自身的运动规律,最初的浑沌状态,有秩序的天体系统,弥漫物质通过吸引而不断凝聚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康德的“星云说”,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弥漫物质(星云

2、)的演变由于吸引而不断凝聚由于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最初的浑沌状态,有秩序的天体系统,“星云说”的意义,该学说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来分析天体的发生和发展,论述了恒星和星系的产生、发展史解释了地球生成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等问题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第一个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生动地论证了宇宙间的空间联系和天体演化过程,C.赖尔的地质学原理,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变迁是各种自然力(例如雨水、河流冲刷、潮的摩擦、地震、火山爆发等)的缓慢作用引起的,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如上帝的惩罚而造成的巨大突然灾难引起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迈尔从研究

3、动物热的来源得到启发,论证了机械能、热、化学能、电磁能和辐射可以相互转化,并推算出热的机械当量。焦耳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提出了热与功之间的关系式。赫尔姆霍茨则系统、严密地阐述了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找到了物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为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一切僵硬的东西溶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施来登指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

4、基本的活的单位施旺则认为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构造发育的基础,一切有机体都是由细胞按一定法则构成的集合物。,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现代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给果。进化学说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论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陷。批判地吸取了德国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5、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自1840年前后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到1873年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创立的前期阶段。,1840年前后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1873年恩格斯开始写作自然辩证法,前期阶段,博士论文,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文中表现了彻底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勾画了辩证自然观的轮廓,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观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各个时期的通信中。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说,他在研究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并且评述了细胞理论和能量转化规律的

6、发现,同时指出黑格尔的“头脚倒置”。,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在通信中都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理论,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恩格斯),“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在物体的运动之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对运动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所以,对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讨,就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这是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的构想,三、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开始创作自然辩证法。恩格斯未完成的书稿包括,10篇论文1

7、69篇札记和片段2个计划草案,恩格斯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的主要目的 “承认整个自然界的统一,存在普遍联系,可以把包罗万象的发展过程、把自然界的所有领域、它们的全部现象贯穿和有机地联起来”。,辩证法是科学自然观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自然辩证法确立了自然观研究的基本内容自然界的物质物质的运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物质定义,“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物质的运动性

8、,“我们从经验和理论都知道:物质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不能创造的,因而是它们自己的终极的原因”“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理解运动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运动的规律性,“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性的阐述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恩格斯还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各门基础科学之中,深刻分析了其中蕴含的许多丰富的辩证内容,进一步论证了辩证法是自然科学

9、唯一正确的思维形式。,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规律的可认识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从哲学的高度指出 “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定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地位,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感觉、激情之类东西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认为只有通过“感性的存在”这种本体论本质的对象事实才能“真正地得到肯定”。他还经常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然、物质、“全部实在”等概念。,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就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先于人类及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外部

10、自然界无疑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即使是人化的、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界,也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自然界的物质性在恩格斯那里则更为明确存在的统一性的基础恰恰在于“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辩证图景星云、天体和太阳系的演化行星、地球的演化和发展地球上地层和大气层的演化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有机物到最初蛋白质的形成由没有定形的蛋白质到第一个细胞的出现由细胞逐渐进化为植物和动物直到人这一切都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二、物质的运动性,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

11、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恩格斯,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统一,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最深刻的表现。 “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在也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恩格斯,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 相对静止,实际上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正是由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各种事物之间才能区别开来,事物才可以被认识。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

12、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为前提的。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恩格斯,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它们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永无休止的转化过程,就表现为空间、时间的无限性。,三、运动的规律性,恩格斯: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这种巩固和持久的特性就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规律是恒有的,恩格斯: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

13、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这个永恒的“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体现为自然规律时,就表现为自然现象中“同一”的东西。,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同一性,不管它们是活跃于星际间,亦或是生存于地球之上,都必然接受万有引力的制约。就是说在有质量的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这一自然规律是永恒的、绝对的。,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马克思,规律是历史的,恩格斯: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

14、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我们对某一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必然也随着条件的变更逐渐成为历史的认识,真正永恒的规律只能在无限的渐进的进步过程中实现。,在经典物理学解释物理现象时,被看成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在解释黑体辐射能量密时,和实验结果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牛顿力学定律麦克斯韦法拉第电磁理论,微观世界有其特殊的规律,但人们并未抛弃经典物理学,只是应该将它们看成是量子物理学定律的极限形式、看成是历史的规律。,四、规律的可认识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由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决定的,所以对运动规律的认识,归根到底是对物质性的认识。,规律是客观的 “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

15、实在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所以是稳定的。规律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其重复性上,即只要某一规律存在的条件具备了,这一规律就必定出现和起作用。,规律具有普遍性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的最有力武器“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 恩格斯,恩格斯: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基本的状态和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

16、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有综合的性质,它从总体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辨证过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向和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形式。,恩格斯: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前苏联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前苏

17、联的发展,列宁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并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马赫主义、物理学唯心主义以及各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斗争中,全面发展和丰富了自然辩证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填补了自然辩证法理论基础概念上的需要。,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人的因果概念总是把自然现象的客观联系稍许简单化了,只是近似地反映这种联系,人为地把一个统一的世界过程的某些方面孤立起来”。,“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不完全

18、的、近似的”“规律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和空间是“存在的客观实在形式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自然界是无限的,而且它无限地存在着”,列宁提出自然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他辩证法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强调辩证法对自然界的理解是“活生生的”,只有坚持辩证法才能理解一切现实事物,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十月革命的介绍传到中国来的。,20世纪20年代始,上海的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开始传

19、播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某些篇章被译成中文。至30年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发展到延安、重庆等地。,自然辩证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毛泽东思想上。,物质观揭示了自然物质世界的无限可分性,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和进化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 “向自然开战”“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自然辩证法发展的新时期,在众多领域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四大论” 自然观体系结构模式体系结构模式物质系统的层次论物质系统的过程论物质系统在发展中的大循环论人与自然协同发展论。,自然辩证法向科学技术哲学的转向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辩

20、证法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也关注和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关系问题。,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自然辩证法在日本的传播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逐渐进行的。1927年,大山彦一翻译发表了苏联德波林的论文唯物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日本开始了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一书最早译本则是由日本著名理论家加藤正和加古二郎翻译的,于1929年和1932年分别出版了上下卷。同时,与自然辩证法有关的一些经典著作也先后在日本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正式传入日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日本发展,是由坂田昌一和宫原将平两位著名物理学家带

21、动的。他们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联系当时物理学发展的实际,自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坂田昌一在提出微观粒子复合模型时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新的原子论和所有以往的原子论的区别,在于它不主张物质只是非连续的,而主张各个不同阶段的各个非连续的部分(以太原子、化学原子、物体、天体)是各种不同的关节点,这些关节点决定一般物质的各种不同的质的存在形式”。,坂田昌一还断言:物理学家们在自然界本身的强制下,摸索着走上了恩格斯和列宁所预见的道路。,1955年,坂田昌一提出强相互作用粒子的复合模型,即“坂田”模式,后来又提出“名古屋”模式1959年,武谷等人提出“圣保罗”模式,以后又和“名古屋”模式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微子统一”模式 这些模式的提出,在基本粒子构造的分类理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宫原将平的论文 与恩格斯的虚拟会见记围绕自然辩证法的对话 充分肯定自然辩证法的指导性意义,“我认为,辩证法也是从自然界里抽象出来的规律,正因为如此,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它又是不可缺少的思维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