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7种统计工具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管理7种统计工具简介.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质量管理七种统计工具 ABCCBAUCLLCL目 录第一章 质量管理统计工具概述3第二章 数据与图表3第三章 调查表7第四章 散布图12第五章 层别法14第六章 直方图15第七章 柏拉图21第八章 特性要因分析图23第九章 控制图25第一章 质量管理统计工具概述传统的统计技术是指“数理统计”。是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数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去收集、整理和分析受到随机性影响的数据,以对所观察的问题做出推断、预测,直至采取决策及行动提供依据。”如抽样检验、实验设计、显着性检验、可靠性等都属数理统计的范畴。这里我们要感谢日本的质量管理者,他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中,首先打破统计
2、技术就是数理统计的禁区,使一些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的,但在现场能方便使用的图表或经整理的特征数据,也纳入统计技术的范畴。为区别起见,人们习惯将统计技术分成两大类:推断型统计技术:主要解决从样本如何推断总体。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研究的对象大多属此类。描述型统计技术:主要利用数据的特征值或有关图表来描述事件。质量管理七种统计工具就属此类。第二章数据与图表一、数据事实质量管理八原则中的“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强调:“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的”。数据就是质量体系现状的事实的一部分,它也是统计技术的基础。二、数据的分类1.依特性计数型数据计量型数据2.依来源市场数据制程数据检验数据3.依时间过去
3、数据日常数据新数据三、应用数据须注意的重点1.搜集正确可用的数据2.避免个人主观的判断3.掌握事实的真相四、整理数据的方法 1.机器整理法(计算机软件) 2.人工整理法(卡片、笔记) 3.实例说明五、整理数据的原则1.发生问题而要采取改善对策前,必须有数据作为依据。 2.对于数据使用目的应清楚了解。 3.当数据搜集完成后,应立即使用它。 4.数据的整理与运用,改善前、改善后所具备的条件应一致。 5.数据不可造假,否则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六、图表的种类1.依使用目的: 解析用图表 管理用图表 计划用图表 计算用图表 统计用图表 说明用图表 2.依数据性质 静态图表 动态图表 3.依表现内容 系统
4、图表 预定图表 记录图表 统计图表 4.依表示方法 柱形图、面积图、扇形图、折线图.七、图表之功用 1.利于多种复杂现象的相互比较。 2.费很少时间可得明确的概念。 3.快速显现变异,作为需改善的证据。 4.容易制作,大家都可使用。 5.对于专门知识不足的人,亦可了解。 6.图表较文字可以使阅读者印入脑海。 7.利于演讲、宣传、广告、加深印象。 8.可用插补法求近似值。 9.可供预测用。八、图表必备条件 1.能把握全体 2.简单明了 3.能迅速了解 4.正确的判断 5.浮现对策九、图表制作的原则 1.制作前考虑事项 J确定目的 J掌握资料 J掌握情报 J阅读对象 J方便性、经久性、时间性 J符
5、合正确、简洁、清楚原则 2.制作应遵守的原则 J目的明确(清楚标示主题) J数据特性掌握(固定、前后一致、正确性、适用性) J图表之整体美观(单位、大小、点线、颜色) J要求标准化,力求实用性 J文词简洁(图文并茂,搭配突出) J图表履历(制作单位、人员、时间、主题) J数值一般取三位数以下十、图表举例1.比较图冲压工场C.D.E.F.G零件返修率改善前、中、后柱形图比较图2. 趋势图不良率趋势图第三章调查表一、定义:简单易于了解的标准化表格或图形可提供量化分析或比对调查用。二、调查表的分类:点检用:只做是非或选择的注记,主要功用在于确认作业的执行,防止作业疏忽或遗漏或预防事故发生。记录用:用
6、来搜集计划资料,以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以找出不良原因或项目,进而拟订改进措施。三、调查表制作应注意事项: 1.明了制作目的 2.决定调查项目 3.决定调查频率 4.决定调查人员及方法 5.决定记录方式 6.决定调查表格式 7.决定调查符号四、调查表的制作方法: 1.点检用调查表 列出每一需要点检项目 找出非点检不可之项目 注意顺序排列 尽可能将之层别以利分析(机种、人员、工程、时程) 先使用,再求改进 2.记录用调查表 决定希望把握的项目 决定希望要搜集的数据 决定调查表格式 决定记录的方法 决定搜集数据的方法 (何人?频率?方法?仪器)五、调查表记载的项目: 1.标题目的 2.对象、项目为什
7、么? 3.人员由谁做? 4.方法何种方法? 5.时间什么时间?频率? 6.制程别、检验站什么地方、场所? 7.结果之整理合计,平均值,统计分析 8.传递途径谁要了解?要报告给谁? 六、调查表制作要点: 1.可先参照他人范例 2.愈简单愈好易记录、易看、发现时间最短 3.记录者能一目了然所记录内容 4.集思广益,不可遗漏重要项目 5.不可让使用者产生错误的记录七、调查表的应用: 1. 搜集数据立即使用,观察数据是否代表某些事实? 2.数据各项目间之差异点为何?是否集中? 3.是否因时间经过而有变化? 4.如有异常,应马上追究原因,采取必要措施?5.调查项目应随作业改善而改变。6.调查项目检察要细
8、心、客观。 7.记录能迅速判断、采取行动。 8.明确指定谁来做,并使了解目的及方法。9.数据应能获得层别的情报。10.数据收集若非当初所想的,应重新检讨调查表。 11.调查项目、时间、单位等基准应一致,以利分析。 12.尽快呈报结果给相关人员。13.数据搜集应注意随机性、代表性。14.过去、现在的调查记录,应适当保管。15.调查表记录完成后,可用柏拉图加以整理。八、调查表范例:例1产品品质检验判定用调查表例生产成品外观品质判定基准表例2堆高机年度保养调查表例堆高机每年自动检查记录表九、实例演练1.某一生产单位,欲知某零件尺寸其制程的变异情形,故收集多组数据以为分析,已知该零件规格为5.0 0.
9、6,今量测50组数据如下:试依其条件制作一调查表。解(1)依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尺寸与测量个数),作为调检表的纵坐标与横坐标。 如:测量个数栏尺寸栏 (2)接着在纵轴填入中心值及以0.1为间隔的数值,横轴填入测量个数以5为间隔单位及小计或合计等字段。如:外 径 尺 寸 测 量 记 录第四章散布图一、前言: 掌握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检视离散现象。 掌握制程参数与产品特性的因果关系。 可藉以观察随着一变量的变化,另一变量的变化情形。二、散布图的定义: 将因果关系所对应变化的数据分别点绘在XY轴坐标的象限上,以观察其中之相关性是否存在? (例)空调销售台数与天气温度的关系。三、散布图的制作方法:
10、 1.收集成对的数据,整理成数据表。 2.找出X、Y的最大值及最小值。 3.以X、Y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建立X-Y坐标。 4.决定适当的刻度。 5.将数据依次数点绘于X-Y坐标中。 6.注记相关资料 7.判读图形是否有异常点是否需再层别是否与固有技术、经验相符。四、散布图的几种典型类型: 1.强线性正(负)相关:X变量增大(或减小)时,Y变量明显增大(或减小)。 2. 弱线性正(负)相关:Y变量随X增大(或减小)有增大(或减小)的趋势,但不很明显。 3.线性不相关:X变量与Y变量间没有相关关系。 4.非线性相关(曲线相关):Y变量随X变量的变化没有单一的增大或减小趋势,不是线性相关的,但两变量的变
11、化呈曲线式的对应关系,即存在非线性的相关关系。第五章层别法一、层别法的定义:造成产品质量异常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迅速找出问题症结所在,节省时间、人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数据分层,即将数据按影响质量的因素分别整理,层层分析,从而使分析准确无误。这种分别整理数据的方法就叫层别法。二、层别法的分层类别: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分层类别,常见的有1.操作人员:按个人分,按班次分,按经验分; 2.机器设备:按机器分,按工具分; 3.材 料:按来源分,按品种分,按生产批次分; 4.加工方法:按加工、装配、测量、检验等各种工作条件分; 5.时 间:按上下午分,按年月季节分; 6.环 境:按室内环境、电
12、磁环境、气象情况分; 7.其 它:按发生情况、发生位置分。 三、层别法的实施步骤 1.先行选定欲调查的原因对象。 2.设计搜集数据所使用的表格。 3.设定数据收集点并训练站别员工如何填制标格。 4.记录及观察所得的数值。 5.整理数据、分类绘制应有的图表。 6.比较分析与最终推论。四、层别法使用之注意事项 1.实施前,首先确定层别的目的:不良率分析?效率之提升?作业条件确认? 2.调查表的设计应针对所怀疑的对象设计。 3.数据的性质分类应清晰详细记载。 4.依各种可能原因加以层别,至寻出真正原因所在。5.层别所得的情报应与对策相连接,并付诸实际行动。 第六章直方图一、直方图的定义:将制程中所收
13、集的有关产品特性或结果的计量值,分为若干个组距相等的组,统计出所测数据分别落在各组的频数。以各组边界值画横轴,纵轴为频数,画出以组距为宽,频数为高的一个个直方,即为直方图。二、使用直方图的目的:(1)了解分配的型态(2)研究制程能力或测知制程能力(3)工程解析与管制(4)测知数据的真伪(5)计算产品的不良率(6)求分布的平均值与标准差(7)藉以订定规格界限(8)与规格或标准值比较 (9)调查是否混入两个以上不同群体 (10)了解设计管制是否合乎制程管制三、数据的位置特征值1.平均值 = 样本总体平均值通常用表示 2.中位数 将N个数据按大小次序排列,位居正中的那个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当数据
14、个数为偶数时)。 3.中 值 M M= 4.众 数 在用频数分布表表示测定值时,频数最多的值即为众数。 四、数据的离散特征值1.极 差R R=X-X2.偏差平方和S S=3.无偏方差 =4.标准偏差 = 样本总体标准差通常用表示五、直方图的制作方法 1.搜集数据并记录 2.找出数据中之最大值(X)与最小值(X) 3.求极差R 4.决定组数 K=13.32 lgn (n为样本大小) 5.求组距h h= h通常取整数 6.求各组上组界、下组界 7.统计各组中数据的频数 8.作频数分布表 9.依据频数分布表做出直方图六、常见的直方图型态 (1)正常型: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基本对称,有集中趋势结论:左
15、右对称分配 ( 常态分配 ),显示制程在正常运转下。(2)锯齿型:高低不一,有缺齿情形,不正常分布。结论:其原因可能是分组不当(过多)或测量误差过大(统计员对测定值是否有偏好、假数据、或测量仪器不精密)所致。 (3)偏向型:特点仍是中间高、两边低,但最高峰偏向一侧,形成不对称的形状。 结论:人为有意识的对过程进行了干涉。 (4)孤岛型:在远离主分布的右端或左端形成小岛。 结论:过程中某个时期条件产生了明显变化,如原材料混杂、操作错误、测量错误等。 (5)高峰型:形状似山峰状。 结论:可能数据已筛选过,如高可靠性要求的器件筛选后再使用。 (6)双峰型:有两个高峰出现。 结论:有来自两个总体的数据
16、混在一起。 (7)低峰型:类似于正常型,但变化缓慢,高峰较低。 结论:过程中存在某种缓慢作用的倾向性因素。七、直方图的应用 1.测知制程能力、作为改善制程依据。 2.计算产品不良率。 3.测知分配型态。 4.藉以订定规格界限。 5.与规格或标准值比较。 6.调查是否混入两个以上不同群体。 7.研判设计时的管制界限可否用于制程管制。八、过程能力 1.过程偏离系数K:生产过程中所获得数据的平均值与公差中心值之间偏差的程度 K= 其中T为公差范围,T=-=公差上限 =公差下限 2.过程能力指数:当实测数据平均值与公差中心值M一致即=M时,称过程能力“无偏”,用Cp表示;当不一致即M时,称“有偏”,用
17、Cpk表示 。 (1)双边公差情况: Cp=T/6 Cpk=(1-K)Cp (2)公差限为单边的情况:Cp=(-)/3 或 Cp=(-)/33.对有偏过程能力的调整:当有偏(M),是否需将数据中心调整到与公差中心一致,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Cp值的富裕度、调整的难易程度、调整的经济性、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等。下面给出的情况可供参考Cpk值偏离系数K建议的措施1.33Cpk0K0.25不必调整1.33Cpk0.25K0.50密切关注1.00Cpk1.330K0.251.00Cpk1.330.25K0.50应予以调整第七章柏拉图图一、柏拉图的由来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V.Pareto )提出
18、:对事件的多数(约80%)产生影响的只是关键的少数因素(约20%),即8020规律,并得出反映这种规律的图,称柏拉图图,也叫排列图。后来美国的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将它应用到质量管理活动中,日本的石川馨将它作为QC的7种常用统计工具沿用至今。二、柏拉图图的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依不合格原因、状况、项目.等进行分类 3.依分类类别,整理数据,作成统计表 4.按统计的不合格原因的频数大小从左至右画柱形图 5.画累积频率折线 下面是传感器不合格品排列图图例三、绘制柏拉图图应注意的事项 1.依大小排列,其它项最后。 2.各柱形应等宽度不留间隙。 3.累积频率的点要点在各柱形宽度的中间。 4.项
19、目太多时,可列入其它。 5.柏拉图曲线为折线非曲线。 6.柏拉图适用于计数值统计。四、柏拉图图的作用 1.作为降低不合格品的依据。 2.决定改进目标,找出问题点。 3.确认改进效果(前、后比较)。 4.应用于发掘现场的重要问题点。 5.用于整理报告或记录。 6.可作不同条件的评价。 7.验证或调整因果图。 8.配合因果图使用。五、应用柏拉图图应注意事项 1.依所选取之项目来分析。 2.项目比例相差不多时。 3.收集正确数据。 4.柏拉图为改善手段而非目的。 5.主要目的:从图中获得情报分析原因采取对策。 6.改善后问题不久又重出重新另作柏拉图。 7.其它项大于前三项时需再做层别。六、柏拉图图的
20、效果验证 1.如果改进措施有效,在图中的横轴上的项目顺序应有变化。 2.当项目顺序有变化而总的不合格品数仍没有变化时,可认为生产过程仍然不稳定,应继续寻找原因。 3.各项目不合格品数同时减少,说明纠正措施效果良好。 4.经改进后,最高项与次高项一同减少,但顺序未变,说明这两项相关。 5.一旦确认改善后有效果,就应修改文件。第八章特性要因分析图一、定义 特性要因图也称因果图、鱼骨图,就是把产品存在的某个质量问题以及产生这个问题的诸多原因加以分析和分类,用一树枝状的图形将其间的因果关系表示出来。二、如何绘制特性要因图 1.确定特性 2.绘制骨架 3.记载大要因 4.依大要因找出中要因 5.更详细列
21、出小要因 6.圈出最重要的原因 7.记载相关条件三、绘制时应注意事项 1.特性要提的具体、明确; 2.依特性的不同,制作不同的特性要因图; 3.要注意收集有经验的人员的意见; 4.无因果关系者不归类; 5.多利用过去数据; 6.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7.以事实为依据 ; 8.要因的分析应尽可能深入细致,全追到底。四、特性要因图之应用 1.改善分析 2.制订标准 3.管理用 4.品质管制导入及培训用 5.配合其它手法应用第九章控制图一、定义 设定一合理的上下界限,将收集的数据按顺序点绘成图,看是否有点落在设定的控制线外,从而判断其是否在管理状态的一种图示技术。二、控制图的种类 1.计量型控制图均
22、值极差(-R)控制图 均值标准差(-s)控制图 中位数极差(-R)控制图单值移动差(X-R)控制图 2.计数值管制图 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 不合格品数(Pn)控制图 缺陷数(C)控制图 单位缺陷数(U)控制图三、计数型与计量型控制图的应用比较四、控制图的绘制步骤 计量型-R控制图 1.收集100个以上数据(先后顺序) 2.分组 3.将各组数据记录 4.计算各组平均值() 5.计算各组极差 (R) 6.计算总体平均值 () 7.计算极差的平均值 () 8.计算控制限 图中心线(CL) 图的上控制线(UCL)+A 图的下控制线(LCL)-A * R图中心线= * R图的上控制线 (UCL)D *
23、 R图的下控制线 (LCL)D 9.绘制中心线及控制限,并将各点绘入图中10.填入数据履历及特殊原因 计数型P控制图 1.收集2025组数据 2.计算每组的不合格品率 ( P ) 3.计算总体平均不合格品率 () 4.计算控制限 *中心线(CL) *控制上限 (UCL) = +3 *控制下限 (UCL) =-3 5 .绘制中心线及控制限,并将各点绘入图中。 6.填入数据履历及特殊原因五、控制图的判读过程控制正常的判断 1.多数点子集中在中心线附近。 2.少数点子落在控制限附近。 3.点子之分布与跳动呈随机状态,无规则可循。 4.无点子超出控制限以外。过程控制异常的判断 1.对控制图的直观判断
24、(1)中心线一侧的点子明显比另一侧多,表明均值可能产生偏移; (2)较多的点子接近上、下控制线,说明标准差已经变大; (3)中心线一侧连续出现多个点子或点子连续上升,可能有系统因素干扰; (4)点子按一定时间间隔呈周期性起伏变化,一般是由于工艺、环境等因素失控造成的。 2.点子频繁接近上下控制线的情况,应判异常。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如:连续3点至少有2点接近控制线;连续7点至少有3点接近控制线;连续10点至少有4点接近控制线。 3.点子连续在中心线一侧,点子数不少于7时判异常。这种情况的典型例子如:连续7点在中心线一侧;连续11点至少有10点在中心线一侧;连续14点至少有12点在中心线一侧;连续
25、17点至少有14点在中心线一侧。异常判读图例 1:(2/3 A)3点中有2点在A区或A区以外者。ABCCBALCLUCL异常判读图例 2:(4/5 B)5点中有4点在B区或B区以外者。ABCCBAUCLLCL异常判读图例 3:(6 连串)连续6点持续地上升或下降者。ABCCBAUCLLCL异常判读图例 4:(8缺C)有8点在中心线之两侧,但C区并无点子者。ABCCBAUCLLCL异常判读图例 5:(9 单侧)连续9点在中心线同一侧者。ABCCBAUCLLCL异常判读图例 6:(14升降)连续14点交互着一升一降者。ABCCBAUCLLCL异常判读图例7:(15C)连续15点在中心在线上、下两侧之C区者。ABCCBAUCLLCL异常判读图例 8:(1界外)有点在A区以外者。ABCCBAUCLLCL八、控制图使用时之注意事项1.作业应标准化2.先决定控制项目(质量特性)3.不可用规格值替代控制限4.依特性选用管制图5.合理抽样6.点子超出控制限要改进7.样组大小 n= 45为佳8.的LCL取负值无意义9.与制程控制配合10.当P控制图有点低于下限时,亦应分析改进11.当Cp 1时,控制图才能发挥效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