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章 诊法 辩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七章 诊法 辩证课件.ppt(1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诊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 反之,内脏的病变也可以 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 反应出来。,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部联系,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基于整体观念 司外揣内: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病理本质,并解释外在表现 见微知著:指通过局部或微小的变化识知整体 揆度奇恒:诊病时熟知正常,通过比较发现异常,以了解疾病的本质情况,运用原则内外详察:为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之法,各有所长和特点,又各有其局限性和不足,是从不同角度收集病人的生理和病理
2、信息病证结合:“病”与“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辨病是对疾病的定性和总体认识, 辨证是对当前时段疾病本质的认识, 两者结合能全面认识疾病,第一节 望诊,望诊 对病人的 神、色、形、态、 舌象、分泌物、排泄物 色质的异常变化 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以测知内脏病变,望诊的主要内容,A、望神 区别得神、失神、假神、神志异常的症状表现B、望色 区别面色青、赤、黄、白、黑各主何证C、望形态 观察病人体形的壮、弱、肥、瘦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望色 白色 主虚寒证、 失血证,白色,望色 黄色 主虚证、 湿证面目俱黄为黄疸,望色 赤色 主热证 仅颜面潮红 主虚热证,望色 青色 主寒证、 痛证、
3、 瘀血证、 惊风证,望色 黑色 主肾虚、 水饮、 瘀血证,望局部情况,望头与发望五官眼、鼻、唇口、龈齿、咽喉望胸腹望四肢望皮肤 斑疹、痈疽疔疖,望头与发,望五官,望眼,望唇口,望龈齿,望咽喉,望胸,望腹,望四肢,望皮肤,望舌,舌与脏腑的关系 A、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 与脏腑联系 B、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 C、脏腑病变也影响精气的变化 而反映于舌 D、舌苔由胃气上蒸而成,望舌的方法,自然伸舌,不宜过于用力,避免舌体紧张、卷曲。 先舌苔,再舌质,依舌尖、舌中、舌根及舌边顺序观察。 注意染苔。 舌诊时以充足自然光线为佳。,正常舌象舌淡红而润,舌面上一层薄白苔,干润适中。,望舌色,淡白舌 主虚证、 主寒
4、证红舌 主热证绛舌 主邪热盛、 主瘀证青紫舌 主阴寒内盛、 主瘀证,望舌形 (1),老舌 纹理粗糙不柔软 主实证嫩舌 纹理细腻而肿胀 主虚证,望舌形(2),胖大舌 主脾肾阳虚 水湿痰饮内停瘦薄舌 主虚证 气血两虚 阴虚火旺,望舌形(3),裂纹舌 主热盛伤津 血虚不润齿痕舌 主脾虚,望舌形(4),芒刺舌 主热邪亢盛,五、望舌态痿软舌 成 因 : 气血俱虚,筋脉失养临床意义: 久病舌体痿软,舌淡白, 属气血两虚、筋脉失养; 痿软色绛,舌光无苔为肝肾阴液枯涸; 突发舌体痿软,色红少津则为热灼阴液,强硬舌 成因:外感热病,热人心包;高热伤津,使筋脉失养;内伤杂病,肝风夹痰所致临床意义:舌强而干,舌色红
5、绛多为热人心包,灼伤津液;舌强语謇,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者,多为中风;舌灰胖而硬,多因痰浊阻滞,震颤舌:成因:气血两虚,亡阳伤津,使筋脉失于温养和濡润或为热极津伤而动风临床意义: 舌色红绛,震颤明显,常因热极生风; 舌色淡白,蠕蠕微动,多为虚风内动,吐弄舌:成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临床意义:舌红吐弄为心脾有热; 舌紫绛吐弄为疫毒攻心; 小儿弄舌多是惊风先兆,或久病危候 先天不足,智能低下者,也可见弄舌,望舌苔,苔色变化白苔 主表证 寒证黄苔 主里证灰黑苔 主里证 热极证 或寒极证,望舌苔,苔质变化(1)薄苔 主外感表证 内伤轻证厚苔 主邪盛入里 痰饮食积,望舌苔,苔质变化(2)燥苔 主热盛伤津
6、阴液亏损滑苔 主阳虚水泛 痰湿内停,望舌苔,苔质变化(3)腐苔 主食积胃肠 痰浊内盛腻苔 白腻苔寒湿内盛 黄腻苔湿热内盛,望舌苔,苔质变化(4 )花剥苔(地图舌) 主阴液不足镜面舌 胃阴枯竭,舌诊的临床意义,舌质多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 气血盈亏;舌苔多反映邪气情况、病邪深浅 胃气存亡。 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情的进展,第二节 闻诊,听声音 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 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及呃逆、 嗳气、喘哮、叹息等声音的异常, 以分辨病情的寒热虚实。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分泌物与排泄物 的异常气味,以鉴别疾病,第三节 问诊,首先要抓主诉问一般情况问起病、病程、治
7、疗经过问既往病史与家族史、过敏史问现在症状,问诊的主要内容A、问寒热 恶寒发热 - 外感表证 但寒不热 - 虚寒证:面色苍白、喜着衣被 实寒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 但热不寒 - 壮热: 高热不退兼多汗、烦渴 潮热: 阴虚潮热 湿温潮热 寒热往来 - 半表半里证,B、问汗 表证 无汗 - 外感风寒 有汗 - 外感风邪、外感风热 自汗(气虚卫阳不固)- 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 盗汗(阴虚所致)- 入睡则汗出, 醒后则汗止 大汗 汗出蒸蒸 - 实热证 大汗淋漓 - 元气欲脱、津随气泄,C、问疼痛的部位 分辨疼痛部位,对于了解病变所在的 脏腑经络有一定的意义 : 辨头痛、胸痛、胁痛、脘痛、腹痛、腰痛
8、、四肢痛D、问疼痛的性质 询问疼痛的不同性质特点,有助于分辨 疼痛的原因与病机: 辨胀痛、重痛、 刺痛、绞痛、 灼痛、冷痛、隐痛、掣痛,问睡眠 失眠 一是阴虚阳亢 二是痰火食积 嗜睡 一是阳虚阴盛 二是痰湿困遏,问饮食口味 问口渴与饮水 常反映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情况 问食欲与食量 可判断人体的脾胃功能 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 问口味 口味异常或为实热证、湿热证、 或为食积、脾虚不运证,问二便 注意询问二便的形状、颜色、气味、 时间、量多少以及排便的次数、 伴随的症状等 大便 可有便秘、溏泻、泄泻、五更泻、 下利清谷、痢疾、黑便等 小便 可有淋证、癃闭、尿失禁、遗尿等,问经带 月经 问月经周期、行
9、经天数、经量、 色质及其兼症 如有无腹痛、腰酸等 白带 问白带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第四节 切诊,脉诊 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 探察脉象,以了解病情变化按诊 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 及其他病变部位施行触摸按压, 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 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 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脉诊的部位寸口诊法 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 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诊脉的方法,诊脉指力 举 轻手循之 浮取 按 重手取之 沉取 寻 不轻不重 委屈求之 中取 寸、关、尺三部, 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 合称三部九候,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 (一息
10、四至,每分钟6090次) 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因年龄、性别、体质、精神状态 及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脉象可有差异,病脉与主病,浮脉 脉象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轻取即得,重取稍弱 主病 表证 浮而有力 表实 浮而无力 表虚,浮脉类(轻取即得),洪 脉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热盛濡 浮小而细软 主虚,又主湿芤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失血,伤精,沉脉 脉象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脉象部位深在 主病 里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 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脉类(重按始得),伏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主邪闭,厥证,痛极,又主阳衰 弱 柔细而沉 主气血不足,迟脉 脉象 脉来迟缓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主病 主寒证 迟而有力为冷积 迟
11、而无力为阳虚,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缓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主湿证,脾虚 (如一息四至而脉来从容和缓者为正常脉)涩 往来艰涩,缓慢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结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数脉 脉象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主病 热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 数而无力为虚热,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促 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热实,气滞血瘀, 痰饮,宿食停滞疾 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 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动 脉短如豆,见于关上 主痛,惊,虚脉 脉象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隐隐蠕动于指下 主病 虚证, 为气血两虚 尤多见于气虚,虚脉类(应指无力),细 脉细如线,软弱无力
12、,但应指明显 主诸虚劳损,以阴血虚为主,又主湿代 动而中止,不能自还, 良久复动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 七情惊恐,跌打损伤,实脉 脉象 脉来去俱盛 三部举按均较大 而坚实有力 主病 主实证,热结,实脉类(应指有力),滑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主痰饮,停食,实热紧 脉来绷急,紧张有力,状如转索 主寒、痛、宿食弦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相兼脉与主病,浮紧脉 主外感表寒证,或风痹疼痛浮数脉 主风热袭表之表热证滑数脉 主痰热、痰火,或内热食积沉弦脉 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结沉涩脉 主血瘀,多见于阳虚寒凝血瘀着弦细脉 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弦滑数脉 主肝火夹痰,或风阳上扰,第
13、七章 辨证,一、辨证含义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识别疾病,探求病因,审察病机,确定病位,探讨疾病本质的一种诊断方法。,二、证、症、病三者的关系 “证”与“病”的确定,均是以“症”为主要依据,同一“证”可见多种“病”,而同“病”的全过程又可反映多种不同的“证”“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辨病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特征, 来确定疾病病名的过程辨证分析、辨别疾病症候, 作出诊断的过程 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特有的方法,三、辨证与四诊的关系四诊是辨证的基础、先决条件、认识过程;辨证是四诊的深化,属理性认识,是结果。,四、辨证方法依据四诊资料;判断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理、属性 和邪正力量的对比。,五、各种不同辨证方
14、法:八纲辨证总纲,从个性中找出共性脏腑辨证主要对内科杂病进行辨证六 经 辨 证卫气营血辨证 对外感病发展变化过程三 焦 辨 证 进行辨证,第一节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 病位深浅、病势趋向 寒热辨证 - 疾病性质(热证、寒证) 虚实辨证 - 邪正盛衰 阴阳辨证 - 疾病类别(总纲)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临床表现,结合四诊),一、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的内外、病势深浅、病情轻重的两个纲领。表证与里证的含义 表证:是病邪侵犯人体,病症先反映在浅表层,出现以恶寒、发热、脉浮为主的证候 里证:是病邪侵犯人体深层,使脏腑气血受病而反映出来的证候,(一)表证 临床表现:以恶寒或恶风,发
15、热, 脉浮为主症。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阳气被郁, 邪正相争。 特点:起病急,病程短, 病位浅,病势轻。,(二)里证 临床表现:里证的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请详见脏腑辨证等节。 一般而言,无表证 ,舌象多有变化 病因病机:一是外邪不解,内传脏腑; 二是外邪直中脏腑; 三是情志、饮食、劳倦直接影响脏腑;致脏腑气血、阴阳紊乱,或亏损 特点:起病慢,病程长,病位深,病势重,(三)表、里证的关系 1. 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间出现 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初病见表证,又见里证。邪气外束,致体内气血阴阳紊乱。如表里俱寒(胃肠型感冒) 表证未罢,又及于里。表邪未解,部分邪气内传入里。如表寒里热证 本病未
16、愈,又见标病,本有内伤,又加外感 如体虚外感,2. 表里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表证和里证交换位置 表证(邪)入里: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出现里证,而表证消失。多因正气不足,或邪气太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 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出现表证,而里证消失。多因治疗护理得当,正气恢复,二、 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的含义 寒证: 由寒邪引起,或阴盛阳虚而导致人体机能衰退所产生的证候 热证: 由热邪引起或人体阴液不足,或外邪转化而来,人体机能亢进所产生的证候,(一)寒证临床表现: 冷恶寒,肢冷,喜温 痛肢体疼痛 白面白,苔白,尿清 倦倦卧乏力 稀痰、涕、涎
17、清稀,大便稀溏 润口不渴,苔润或滑 迟或紧脉迟或紧 病因病机:阴盛伤阳或阳虚,机体失于温煦 特点:呈病理性机能减退,以“冷”“凉”为主症,(二)热证临床表现: 热发热、恶热、手足温 干口干、唇燥、尿少、便秘 红面红目赤、舌红绛 黄苔黄、尿黄 数脉数病因病机: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他邪郁而 化火;或五志化火;或过食辛燥,蓄积为 热等,导致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机体 失于濡润 特点:呈病理性机能亢进,以“火” “热”为主症,(三)寒热证的关系1. 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寒热交错,同时出现。2. 寒热转化:寒证和热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交换位置。3. 寒热真假:当疾病发展到严
18、重的阶段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1)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 真寒肢厥,尿清,便溏,舌淡,苔白 面红浮红时隐时现, 不是满面通红假热 口渴喜热饮且饮量少 身热反欲盖衣被 脉大而无力 病因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2)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见假寒的证候 真热身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 舌红绛 恶寒不欲盖衣被 肢厥胸腹灼热 假寒 大便下利秽臭或夹燥屎 苔黑干而不润 脉沉有力 病因病机: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其内热愈盛则肢厥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寒证、热证鉴别表,三、 虚实辨证,虚:是指正气不足,“精气夺则虚
19、”, 但邪气也不太盛,主要矛盾是正气虚 实:是指邪气亢盛,“邪气盛则实”, 正气也未衰,主要矛盾是邪气实,(一) 虚证临床表现: 以阳气亏虚的表现为主,即面色淡白,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身倦乏力,短气自汗,大便滑泄,小便失禁,舌胖嫩,脉沉迟无力 以阴血亏虚的表现为主,即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病因病机: 阳气亏虚,温运和固摄功能下降; 阴血不足,滋养濡润作用减弱, 以及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二)实证临床表现: 主要有:发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苍老,苔厚腻,脉有力。病因病机:邪气亢盛、正气相争。特点
20、:以“亢盛”、“有余”为主症。,(三)虚实证的关系 1. 虚实夹杂: 虚证中夹有实证,实证中夹有虚证 2. 虚实转化: 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虚证和实证可以交换位置 实证转虚、虚证转实,虚证、实证鉴别表,四、 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从事物可分性的观点出发 把病证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阴证与阳证的含义阴证:是人体机能衰退病理变化的反映。阳证:是人体机能亢进病理变化的反映。,(一)阴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尿清,便溏, 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 病因病机: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 属寒、属虚。 特点:有全身性的虚寒现象。,
21、(二)阳证: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烦躁口渴, 呼吸气粗,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 脉洪滑实等 病因病机: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 属热、属实 特点:有全身的实热现象,(三)亡阴证:是阴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临床表现:汗出而粘、身热, 口渴喜冷饮,脉细数而无力, 有一般虚热象 病因病机:阴液极度耗损 特点:以“阴液耗竭”为主症,(四)亡阳证:是阳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临床表现:汗冷,大汗淋漓,身畏寒 脉微欲绝,有一般虚寒象 病因病机:阳气衰微 特点:以“虚阳外越”为主症,(五)阴虚证 临床表现:潮热,五心烦热,颧红, 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 脉细数等 病因病机:阴精亏损,阴不制阳, 虚热内
22、生 特点:有全身的虚热现象,(六)阳虚证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口淡不渴, 尿清,便溏,舌淡胖, 脉沉迟无力等 病因病机:阳气亏虚,阳不制阴, 虚寒内生 特点:有全身性的虚寒现象,五、八纲之间的关系,八纲之间相互关联, 可以出现相兼、转化、夹杂等复杂征象 如:辨表里应于虚实寒热相联系 辨虚实应于表里寒热相联系 表里、寒热、虚实的夹杂或转化,表实风寒外感、风热外感 表证 暑湿外感、秋燥证等 表虚(肺气虚)表虚不固 半表半里证少阳证(寒热错杂)辨证 气虚外感、血虚外感 表里同病 阳虚外感、阴虚外感 伤食外感、表寒里热证 里实 (见下页) 里证 里虚 (见下页),心心气心阳虚、心血心阴虚 肺肺气虚、肺阴
23、虚、大肠津亏 脾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 中气下陷、胃阴虚、胃阳虚辨里虚 肝肝阴虚、肝血虚 肾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 肾精不足、肾阴虚、肾虚水泛 脏腑兼病心脾两虚、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心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 痰火扰心、小肠实热 肺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伤肺 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大肠湿热 大肠结热辨里实 脾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火炽盛 食滞胃脘、胃腑气滞 肝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肝胆湿热、寒凝肝脉 胆郁痰扰 肾膀胱湿热辫虚实夹杂、虚实转化、寒热真假,第二节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特点以脏象学说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 以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为辨证依据 把定
24、性、定位密切结合起来,对疾病的辨证作出结论,脏腑辨证的意义是八纲辨证的深入 是临床各种疾病诊断的基础 是学习有关辨证方法的基础,一、心与小肠病辨证,生理提要:心的生理活动主要反映在气血、 神(脑)、脉、舌、面、胸、汗等。 以气为动力,以血为基础 小肠受盛化物,与心互为表里 病理特点 心病变主要是心脏本身及主血脉、生血 心神意识思维等功能失常 小肠病变主要是心移热于小肠的实热证,(一)心气虚、心阳虚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 脉细弱或结代,全身有一般气虚 或阳虚症状 病因病机: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机体失养。阳气虚弱,失于温煦,(二)心血虚、心阴虚证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兼
25、有一般血虚或阴虚症状 病因病机: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阴虚内热,虚热内扰,神不守舍,(三)心火炽盛证临床表现:心胸烦热,舌体糜烂, 失眠,出血甚或狂躁、全身 有里实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火热内炽,扰神动血,(四)心脉痹阻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刺痛 痛引肩背内臂,全身有瘀血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心阳不振,心脉痹阻, 气血不畅,(五)痰迷心窍证临床表现:精神、神志异常,多表现 为抑郁型,全身有痰阻表现 病因病机:痰迷心窍,神识被遏(六)痰火扰心证临床表现:精神、神识异常,多表现 为狂躁型,全身有痰热表现 病因病机:痰火扰心,心神不宁,(七)小肠实热证临床表现:小便赤、涩、灼、痛, 并有心火
26、亢盛的见症 病因病机:心热下移于小肠 (八) 小肠虚寒证临床表现: 腹痛绵绵,时有隐痛,喜暖 喜按,肠鸣腹泻,并有虚寒的见症 病因病机:阳虚寒盛,二、肺与大肠病辨证,生理提要:肺的主要生理活动是主气, 司呼吸,宣发与肃降等 大肠生理活动主要是传导 病理特点:肺的病理主要是主气、 司呼吸、输布津液、通调水道、 卫外等机能失常 大肠病理主要是传导功能失常,(一)肺气虚证临床表现:咳嗽无力,吐清稀痰, 有全身气虚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二)肺阴虚证临床表现:干咳少痰,全身有 阴虚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肺阴亏损,肺失濡养,(三)风寒束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稀, 有风寒表证的表现 病因病
27、机:风寒束肺,肺失宣肃 (四)风热犯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而黄, 有风热表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邪热壅肺,炼津为痰, 肺失清肃,(五)燥邪犯肺证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少痰而粘, 全身有燥证的表现。病因病机:燥邪伤肺,肺失濡润(六)痰湿阻肺 临床表现:咳喘,痰多,胸闷, 苔白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痰湿阻肺,肺失宣肃,(七)大肠湿热证 临床表现:腹痛腹泄,下痢脓血, 全身有湿热的表现 病因病机:湿热内阻,气机不畅, 传导失司 (八)大肠液亏证临床表现:大便干结难解, 有燥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津液亏损,肠道失润, 传导失司,三、脾与胃病辨证,生理提要: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 胃的生理:胃主受纳,水谷
28、之海。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宜升。 胃主受纳,喜润恶燥,宜降。 病理特点:脾的病理主要反映在运化迟钝, 致营气亏虚,清阳不升,统摄失权为主。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受纳、消化功能失调 及气机失常。,(一)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食少,腹胀,便溏 全身有气虚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脾气亏虚,运化失常。(二)脾阳虚证临床表现:有脾气虚证的表现, 并见虚寒的现象,或水湿内停之征 病因病机:脾阳亏虚,运化失常, 寒从中生,(三)中气下陷证临床表现:有脾气亏虚证的表现, 并见内脏下垂 病因病机:脾气亏虚,升举无力 (四)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有脾气虚证的表现, 并见各种出血之征 病因病机:脾气亏虚,统摄无权,(五)寒
29、湿困脾证临床表现:闷、重、浊、腻、濡, 并有寒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寒湿中阻,运化失司 (六)湿热蕴脾证临床表现:闷、重、浊、腻、濡, 并有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湿热内蕴中焦,脾失健运,(七)胃阴虚证临床表现:饥不欲食,嘈杂,干呕, 全身阴液不足的表现 病因病机:阴液亏损,胃失濡润 (八)食滞胃脘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痛,厌食,嗳腐吞酸 或呕吐酸馊,苔厚腻,脉滑 病因病机:暴饮暴食,食积不化, 阻滞气机,(九)胃实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痛势急剧, 呕吐清水,全身有寒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寒凝于胃,胃失和降 (十)胃虚寒证临床表现: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食少脘痞,全身有虚寒的表现 病因病机:胃阳不
30、足,胃失温煦,(十一)胃热(火)证 临床表现:消谷善饥,胃脘灼痛, 口臭,牙龈肿痛, 全身有实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胃火炽盛,消谷耗津,四、肝与胆病辨证,生理提要:肝的生理活动主要反映在 肝藏血,主疏泄,在体主筋,外应两胁 胆的生理活动主要反映在为中清之府, 贮存胆汁,助消化 生理特点:肝气升发,性喜条达,胆主决断病理特点:肝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肝血不藏, 失于疏泄,情志抑郁,以及肝经所过之处 胆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胆的局部, 胆汁排泄异常,以及胆经所过之处,(一)肝气郁结证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胸闷胁胀,脉弦 病因病机:气机阻滞,疏泄不及 (二)肝火上炎证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口苦,脉弦, 全身有火
31、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火热炽盛,迫血乱神,(三)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视物模糊或夜盲, 全身有血虚的表现,并见虚风之征 病因病机:阴血不足,脏腑组织、筋经失养(四)肝阴虚证 临床表现:视物模糊,两目干涩, 全身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并见虚风之征 病因病机:肝阴不足,失于濡养,虚热内扰,(五)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头目胀痛,急躁易怒, 头重脚轻。脉弦有力 病因病机:肝阳亢奋,气随血涌, 上盛下虚,(六)肝风内动证 患者凡出现眩、麻、抽、颤等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称肝风内动。临床上常见的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阴虚动风四种 1肝阳化风证 临床表现:有肝阳上亢证的表现, 并见风症(动摇证) 病因病
32、机:肝阳亢逆,引动肝风,2热极生风证临床表现:有里实热证的表现, 并见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风象病因病机:高热伤津,筋失濡养, 引动肝风 3血虚生风证:参见肝血虚证 4阴虚动风证:参见肝阴虚证,(七)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苔黄腻, 脉滑数等一般湿热见症; 并见肝胆经循行部位上的症状病因病机:湿热内蕴肝胆, 疏泄失常,湿热下注,(八)寒滞肝脉证临床表现:少腹阴器冷痛, 全身有实寒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寒袭肝经,筋脉拘急 (九)胆郁痰扰证临床表现:烦躁不宁,胸闷胁胀,脉弦 并见头晕目眩,苔黄腻,脉浮滑病因病机:痰热内扰,胆气不宁,五、肾与膀胱病辨证,生理提要:肾的生理活动主要反映在主藏精 为
33、先天之精,主纳气,主命门火,主水, 维持水液代谢等 膀胱的生理活动主要反映在贮藏、排泄尿液 生理特点:宜潜藏,元阴元阳宜固秘, 不宜耗泄 病理特点:肾的病理主要反映在肾本身虚损 功能活动低下,以及肾的形体、官窍等 功能异常 膀胱的病理主要反映在排尿异常,气化失常,(一)肾阳虚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冷痛;男子阳痿、精冷、女子宫寒不孕,全身有虚寒的表现 病因病机:阳气亏虚,失于温煦, 生殖机能减退 (二)肾阴虚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男子遗精,早泄, 女子经少或经闭,全身有阴虚内热的表现 病因病机:肾阴亏损,失却濡养,虚热内扰,(三)肾精不足证临床表现:生殖、生长发育迟钝 病因病机:肾精亏损,发育迟钝
34、, 生殖机能衰退 (四)肾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有肾气虚的一般见症, 突出表现为精、经、带、胎、尿、便 等方面下元不固的表现 病因病机:肾气亏虚,下元不固,(五)肾不纳气证临床表现:咳喘,呼多吸少,气不接续 动则尤甚;并见肺肾气虚的表现 病因病机:肺肾气虚,气不归元 (六)膀胱湿热证临床表现:尿次、尿量、尿质及排尿感 异常,全身有湿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常,六、脏腑兼病辨证,概念: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 或同时发病,称之脏腑兼病辨证 规律:(1)只要具有表里、生克、乘侮 关系的脏器,则见脏腑兼病证候 (2)以病理为基础,以主症 为依据,加以辨证,(一)心肾不交证临床表现:
35、心烦不眠,心悸多梦,遗精 腰膝酸软,全身有虚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心肾阴虚阳亢 (二)心肾阳虚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小便不利, 全身有虚寒的见症 病因病机:心肾阳虚,失却温运,(三)心肺气虚证临床表现:心悸,咳喘短气,动则尤甚 全身有气虚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心肺气虚,宗气不足 (四)心脾两虚证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 并见纳少、腹胀、便溏等脾虚的表现 病因病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运化迟钝,(五)心肝血虚证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目涩 视物模糊,全身有血虚的表现 病因病机:心肝血虚,机体失却濡养 (六)肝火犯肺证临床表现:胸胁灼痛,咳嗽咯血, 全身有火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肝火上炎
36、,灼伤肺络,(七)肝脾不调证临床表现:情志抑郁,胸闷胁胀, 并见纳少、便溏等脾失健运症状 病因病机:肝失条达,横逆犯脾, 脾失健运 (八)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胸闷胁胀, 并见嗳气、呃逆等胃失和降症状病因病机:肝失条达,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九)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胁痛耳鸣, 腰膝酸软,全身有阴虚的见症 病因病机:肝肾阴虚,虚阳偏亢。(十)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腰膝腹部冷痛,久泄久痢 全身有虚寒的表现 病因病机:脾肾阳虚,失于温运,(十一)脾肺气虚证临床表现:纳少,腹胀,便溏,久咳 气短而喘,全身有气虚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脾失健运,肺失宣肃 (十二))肺肾阴虚证临床表现
37、:干咳少痰,腰膝酸软, 全身有虚热的表现 病因病机:肺肾阴虚,虚火内扰,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 是诊察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二、卫气营血为病邪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最浅一层;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三、卫气营血在临床上的意义代表温热病病变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证候类型 标志着病情浅深轻重的不同程度 说明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规律 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四、卫气营血的证候分类(一)卫分证候 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二)气分证候1邪热壅肺证临床表现:咳喘,痰稠黄,并见里实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邪热迫
38、肺,肺失宣肃,2热扰胸膈证临床表现:心烦懊侬,坐卧不安,并见里实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热扰心胸膈,心神不宁 3热迫大肠证临床表现:便秘,腹痛拒按,并见里实热证的表现 病因病机:热结肠道,腑气不通 4热盛动风证(见热极生风证),(三)营分证候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等 病因病机: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 (四)血分证候1血热妄行证临床表现:有各种出血见症,舌绛或紫 病因病机:血分热极,迫血妄行 2血热伤阴证临床表现:口干,舌燥,全身有虚热的见症 病因病机:血热伤阴,虚火内生,五、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一)顺传:“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二)逆传:一为营卫
39、合病, 亦称“逆传心包”; 一为气营同病或气血同病, 为病情重笃,第四节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概念六经的含义:是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等经脉。六经辨证的含义: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六个大的病类,称之。六经辨证的实质: 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反映之综合。,六经辨证与八纲的关系六经辨证体系中,包含着八纲辨证的具体内容 三阳病证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三阴病证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六经辨证的总治则与精神 原则:扶正、祛邪。 精神:扶阳气,存阴液。,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一)太阳病证 1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
40、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无汗 而喘,脉浮紧 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肌腠闭塞,阳气被郁 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不固,营卫不和,2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并有太阳经证的一般表现 病因病机:表邪入里,膀胱气化失职 太阳蓄血证 临床表现:小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涩 病因病机:热与瘀血搏结于少腹,(二)阳明病证 阳明经证 临床表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 病因病机:邪热亢盛,伤津乱神 阳明腑证 临床表现:腹部胀满,疼痛拒按, 大便秘结等 病因病机:邪热与肠中糟粕搏结, 腑气不通,(三)少阳病证 临
41、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病因病机:邪入少阳胆经,胆气不舒, 经气不利 (四)太阴病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口不渴等 病因病机:脾虚失运,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 四肢厥冷等 病因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2少阴热化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眠,咽干,脉细数 病因病机:心肾阴虚阳亢,(六)厥阴病证 临床表现:消渴,心中疼热, 饥而不食,食则吐蛔 病因病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二、六经病的传变 1概念:(1)传:疾病病情沿一定方向发展。(2)变:疾病性质发生变化。(3)合病: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4)并病: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先后出现。(5)直中:素体阳虚,外邪直中三阴, 不经三阳阶段,出现三阴证候。 2规律:三阳经病不解大多入腑; 三阴经受邪大多直中于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