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69729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一、地貌概述二、大陆区的形态三、大洋区的形态,一 、地貌概述,(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地 面 高 度 分 布,地貌的相对等级:,相对等级:可分为5级.巨型地貌: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大陆、洋盆.大型地貌:在巨型地貌基础上进行划分。 大陆又可分为山地、平原、盆地。是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 象。.中型地貌:山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谷、分水岭.小型地貌:河谷分为谷坡(包括阶地)、谷底。.微型地貌:在小型地貌基础上进一步划分。 为在小型地貌中更低一级的地形起伏。 大陆山地河谷阶地前

2、缘 ,(二)大陆和海洋,1、形态特征和分布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基本地貌单元。根据不同高度的地貌所占面积的比例,可以画出地表起伏的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大陆和海洋在地表呈两个明显的台阶。第一级台阶分布在30006000m,平均深度为3729m大部分为洋低。第二级台阶分布在1000200m,平均高度为875m,大部分为陆地,一部分为陆架。,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3、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2、大陆和海洋分异,(1) 陆壳和洋壳, 组成物质差异 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外层坚硬的部分称为地壳。据研究地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硅铝层(Si占73,Al占16),密度为2.7g/cm3在地壳圈层中不连续,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又称花岗岩层。另一部分为硅镁层(Si占49,Mg和Fe占18,Al占16),密度为2.9g/cm3,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又称玄武岩层。其在地壳圈层中是连续的,分布在地壳的下部。 厚度差异 陆壳厚度大,一般为3050km。最厚可达70km左右,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组成物质以硅铝层为主,

4、厚度可达1540km,其下为硅镁层。洋壳厚度小,一般为515km,组成物质主要为硅镁层,表层有极薄的沉积物,缺少硅铝层。 地球物理差异 在重力方面,大洋和陆地也存在不同。一般来说,大洋深处存在着200450豪伽的重力正异常。而在大陆高山地区则存在着1500500豪伽的重力负异常。,另外洋壳与陆壳的差别是:陆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榴辉岩,莫霍面是包含同一化学组成,不同物理状态(玄武岩与榴辉岩)的物相界面。洋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橄榄岩,莫霍面是区分基性岩(玄武岩)与超基性岩(橄榄岩)的化学界面。,(2)地壳均衡,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的越高,插入地幔

5、的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方下部越浅。这就是地壳均衡。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就认识到了这种地壳均衡,设计了不同模式来解释。总起来有两种观点: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地壳的密度是不均一的,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且这个面是一个平面。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起伏的。但均衡面上的物质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为了平衡,地势高的地段,插入地幔的部分越深,而地势低的地方,插入地幔部分则较浅。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

6、,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洋的成因的问题。,板块的概念 岩石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在固体地球外层基本上是连续分布的,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他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分割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板块内

7、部是一个相对整体,它可以在软流圈上滑动,板块运动就造就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许多地貌形态。,板块的运动 板块有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相被运动 例如,洋脊。形成于张应力。 相向运动 例如,碰撞,俯冲带。形成于压应力。 相切运动 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形成于扭应力。,二 、大陆区的形态 大陆区地貌表现为显著的山地和平原大型地貌。,平原,丘陵,山地,高山,高原,盆地,(一) 山地 1、山地的高度分类 一般特征:山脉在地表呈线状延伸,以山岭的形式出现,而且山系连结成链状,进而形成全球性造山系。 山或山岳所具有明显的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和山脚。,2、山地的成因分类, 构造山地 在研究这类山地时,主要考虑山地

8、的大地构造基础、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而剥蚀作用的影响处于从属地位。 a.褶皱山地 b.断块山地 c.火山,喜马拉雅山褶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 剥蚀山地 剥蚀山地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的外力作用超过古构造运动(或岩性构造 )和新构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如冰蚀山地、侵蚀山地和岩溶山地等类型。,黄冈山-冰蚀山地,乌蒙山-岩溶山地,鲁山- 构造侵蚀山地,(二)平原,1、平原的高度分类,2、平原的成因分类,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剥蚀平原

9、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堆积平原 新构造时期地壳下降大于堆积或两者接近,形成各种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堆积平原。有海成平原、冲击平原、洪积平原、风积平原和各种混合成因平原。平原面与松散沉积层一致。,亚马逊冲积平原,黄泛平原 侵蚀平原,侵蚀平原,三、大洋的形态,大洋地貌包括大洋中脊地貌、大洋盆地地貌和大陆边缘地貌。,(一)大洋中脊地貌 大洋中脊是位于大洋中间的规模巨大的正地形,他比陆地上的任何山系都要壮观得多。大洋中脊一般宽1500-2000km,一般高出洋底1-3 km。各大洋的中脊首尾相连,连绵不断。总长度大约60000km。 大洋中脊有以下次级主要地貌单

10、元:中央裂谷、转换断层。,(二)大洋盆地地貌 深海盆地一般在水深4500-5000米之间。最为显著的地貌单元是深海平原,其坡度只有1/1000左右。 无震海岭 大洋中脊一般有强烈的地震活动,但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皇帝-夏威夷海岭、印度洋的马尔代夫海岭、东经90海岭都没有现代地震,故成为无震海岭。 海底高原 或称水下高地,一般呈短轴状形态,可以高出周围海底数千米。现在发现的海底高原已有100多个,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百慕大高地。海底高原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是熔透式的火山形成的。 海底平顶山 又称盖约特(Guyot,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由赫斯命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底火山,其平顶是被波浪削平的,后来又下沉被海水覆盖。,(三)大陆边缘地地貌 大陆边缘又可分为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地貌单元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坡脚(大陆隆)。 大陆架 大陆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小于1,水深200m左右。与大陆坡过渡的地方有明显的弯曲。 大陆坡 平均坡度约为4,深度可达3000m。大陆坡被众多的水下峡谷所切割,切割深度可达米。 大陆坡脚 位于大陆坡和大洋盆地之间,是非常平缓的水下平原,常有巨厚的沉积。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地貌单元(构造单元)有海沟、火山弧和弧后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