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以网络关系.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78339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6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以网络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企业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以网络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企业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以网络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企业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以网络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企业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以网络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以网络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以网络关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Z S T U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 以网络关系强度为调节变量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学科专业: 企业管理 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姓名: 朱亚梅 指导教师: 姚春序、潘松挺 学 号: 201220804020 入学年月: 2012年9月 选题来源: 自选课题 报告日期 2013 年12月12日41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的总结,可以发现创业活动在经济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对促进经济和就业等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特殊时期的创业环境更具不确

2、定性,创业企业如何应对环境不确定性进行战略选择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理论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另一方面,企业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知识资源的支撑。目前创业活动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创业导向,且西方学者认为较高的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有助于创业成功。但针对我国特殊环境下的创业活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企业往往通过嵌入网络,与相关个人或组织建立联系,以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进而左右企业竞争优势和成长发展。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本文将其分解为几个研究问题:第一,中国情境下创业导向是否有利于知识资源获取?不同维度对资源获取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影响?其程度如何?第二,创业导向如何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网络关系强度在其中扮演

3、的作用?1.2 选题背景1.2.1选题的现实背景 高创业率和低成功率落差决定企业获取知识资源据全球创业观察报告显示,在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逾6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创业排名已从2002年的第11名跃居到2012年的第2名,位居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但高创业率和低成功率之间的矛盾一直难以调和。创业企业为突破这一瓶颈,必须获取知识资源。企业处于高不确定性的环境,因此在获取知识资源方面面临更大挑战。 创业导向型企业在知识资源获取上存在一定优势在特殊性创业环境下,创业现象呈现多元化。其中一些创业企业通过新的构想、新市场、新技术等一系列创新行为,以先于竞争者,以更快的速度,愿意进行较高风险创业活动。这类企业通

4、常具有较高的创业导向,在经济结构转型的环境下,有利于知识资源的获取。1.2.2选题的理论背景 知识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资源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前提是拥有关键的知识资源(Barney J,1997;陈伟、孙秀丽、蒋春燕,2010)来识别和开发市场机会。获取知识资源对于提高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创业导向影响企业知识资源获取,但相关实证研究较少知识资源理论已被多数学者广泛应用于创业研究领域(Chandler G,Hanks SH, 1994;Brush C&Greene P, 1996;蔡莉、柳青,2006)。创业导向作为创业研究的核心概

5、念(姚瑶、左斌,2012;秦剑,2012)和前沿研究范畴(张宏云、杨乃定,2010),关乎企业成长与发展,影响知识资源获取能力(Stam&Elfring,2008;Lau、张玉利、杨俊,2008)。但关于创业导向如何影响企业知识资源获取的实证研究较少。 网络关系强度与创业导向和知识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有待探讨企业网络作为创业企业获取资源、克服资源困境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创业导向被认为是资源消耗行为(Romanelli,1987;Covin&Slevin,1991;Hite&Hesterly,2001;夏霖、陆夏峰,2006;苏晓平、王平,2011)。网络关系的强弱影响企业知识资源获取(周劲波、黄胜

6、,2010;Fletcher&Harris,2012等),且对企业创业导向战略选择存在影响。但网络关系强度和企业创业导向和知识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本文基于这样一种理论背景,深入研究企业创业导向、网络关系强度及知识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1.3 选题意义在当前高度复杂及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战略姿态影响企业能否成功应对这一环境的变化,后者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知识资源的有效支持。本文从创业导向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知识资源获取,对于指导本土企业获取知识资源、赢得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以创业导向视角对企业知识资源获取机理展开研究比较少,照搬国外企业知识资源获取方面的研

7、究成果及经验,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现象。我国企业由于生存环境特殊性,企业为了实现生存,创新成为其唯一出路。这也是创业导向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创业导向作为企业的战略选择离不开资源的支撑,原因在于创业导向是一种资源消耗的行为,也就是说创业导向的程度和有无需要资源,企业通过嵌入在关系网络中,对于企业创业导向和知识资源获取存在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 为中国情境下企业打开一个新的知识资源获取的理论视野,提出一种创造性的知识资源获取思路,并提出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为政府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方向性的意见。国内外对于创业管理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资源基础论之间关联的模型研究尚不多见。国内研究多

8、数围绕创业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多与企业绩效相结合,或将网络理论与资源基础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较少有学者关注创业导向与企业知识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少有的关于创业导向和知识资源获取的相关研究中,将创业导向看作单一维度,没有区分子维度的不同影响。此外,由于企业本身嵌入在复杂的企业关系网络中,因此,关系网络理论成为企业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柳青、蔡莉、单标安、周立媛,2009)。针对中国情境,研究网络背景下,创业导向与知识资源获取的关系是十分迫切的。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吸收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和资源基础论的思想,从创业导向的视角

9、构建企业知识资源获取的理论框架,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利用中国企业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 建构知识管理理论和网络理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知识资源获取理论与创业管理理论等相关研究。1.4 研究方法、框架及技术路线1.4.1 研究方法本文引用了企业战略研究中的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网络理论、创业管理理论并结合了经济社会学当中的社会网络理论等思想,基于网络关系强度的视角探讨企业创业导向对企业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查阅法和问卷调查法:(1)文献查阅法。通过文献的梳理,把握新的研究主题。作者的主要做法是在指导老师的研究领域下,受其影响,针对性的阅读较新的创业文献,并间断性地翻阅国内核

10、心期刊关于创业研究领域的刊载情况,发现创业领域战略导向方向的研究正在发展,尤其是企业创业导向,而战略导向对企业创业的作用机制往往借助企业资源获取而实现的。另一方面,作者在提出研究框架前,对创业导向、资源获取、网络关系等相关主题文献在数据库里进行检索、删选、阅读、整理、归纳与评述,针对当前研究的空白点,综合国内外最新的文献及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2)问卷调查法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信度和效度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本研究根据创业导向-网络关系和知识资源获取的理论研究设计问卷量表,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对理论模型利用SPSS17.0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

11、研究通过规范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进行创业导向-网络关系和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1.4.2 研究框架基于以上研究技术路线图,本研究共包括五章内容,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关键问题如图1.3所示。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设计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包括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重点提出了研究问题,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等。第二章为理论回顾部分。此部分主要回顾并梳理了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以为研究的进行奠定相应理论基础及发现未来方向。第三章在文献梳理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建了研究模型,阐述了研究设计思路并明确了研究使用的工具及研究设计的对象。第四章为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阶段,明确问卷设

12、计和发放,并实证验证创业导向和知识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及网络关系强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大样本数据,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相应结论。第五章为研究结语,包括研究主要结论、管理建议和研究局限性及创新点的提出,并就未来研究进行展望。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理论回顾第三章 研究设计第四章 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管理建议及未来展望1.选题背景 2.问题提出3.选题目的和意义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等1.创业导向文献综述2.网络关系强度相关综述3.知识资源获取文献综述4.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综述1.问卷设计与发放2.描述性统计分析3.信度效度分析4.人口统计变量差异分

13、析5.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6.研究假设检验1.研究主要结论2.管理建议3.研究创新点、局限性和未来展望导论与理论综述理论研究与研究设计实证研究研究结论1.研究假设提出2.研究构思3.研究对象和工具图1.3 本研究逻辑框架图1.4.3 技术路线本研究行文的总体思路采用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模式,具体情况见下图1.2。第一阶段:2013年9-11月,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阅读文献等。就创业导向、知识资源获取和网络关系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针对重点文献认真研读,进一步界定有关变量及概念,明晰已有研究成果并进行相应总结。第二阶段:2014年1-3月,主要工作是进行文献综述,重点针对创业导向和知识资源获

14、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以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及试图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指出,便于后续研究。第三阶段:2014年4-6月,主要工作是在文献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之上,找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构建整体概念模型,并进一步提出理论假设,明确研究问题。第四阶段:2014年7-9月,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进行数据收集及分析,包括对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和假设的验证等。第五阶段:2014年10-11月,精力撰写硕士论文,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资料收集网络关系强度研究创业导向研究知识资源获取研究基于创业导向理论、网络关系理论和知识资源获取理论构建整体概念模型创业导向对知识资源获取的直接影响网络关系强度在创业导向和知识资源获取

15、之间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论与展望图1.2 创业导向、网络关系强度和知识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技术路线图2 文献综述2.1 创业导向的文献综述作为创业管理理论前沿领域的新兴研究主题,创业导向是企业战略取向的重要变量(Lumpkin,G.T.&Dess,G.G,1996)。创业导向的研究对于指导我国特殊环境下的创业活动,实现企业成长,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完善创业管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部分主要总结创业导向的相关理论基础、发展及相关研究内容。2.1.1创业导向的理论基础创业活动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逐渐深入及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剧的背景下,日益兴盛,企业创业行为和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因此赢得学界的密切关注。创业

16、研究历经30多年的蓬勃发展(Low,M.,&MacMillan,I,1988),不断吸收和借鉴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或非相关学科。多种理论的结合对于创业活动的理论解释更多样化外,同时也增加了创业研究体系的复杂性(柳青等,2009)。当前,创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正在探索性的将“零散的碎片式”(胡望斌、张玉利、杨俊,2010)的创业研究串联起来,而创业导向研究正是尝试的表现。但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创业导向的理论构念和测量方法处于发展阶段,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有必要探讨其理论溯源及构念演化、维度及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1.创业导向理论溯源及构念演化创业导向研究框架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

17、其概念来源于战略决策思想。张宏云和杨乃定(2010)指出最早涉及这一概念的是Mintzberg使用的术语创业模式(Entrepreneurial Mode),表征为对新机会的积极寻求和对不确定性的认识(Mintaberg H,1973)。Miller(1983)提出了公司创业,并认为公司创业是进行战略行动选择时,对活动风险的积极承担、为获取竞争优势乐于改变及主动参与竞争的加权组合。Miller将创业导向的研究提升到公司层面。这一独特而新颖的研究视角突破了当时将创业者个体特征作为研究视角的传统思路(秦剑,2012),并且对公司创业维度的划分受到了后续学者的认可,奠定了创业导向三维度划分的基础。可

18、见在这一时期,维度划分先于构念产生,这为后期研究对于创业导向内涵界定不一造成了一定影响,创业导向的概念并未提出及清晰界定。正因为如此,国内学者苏晓华和王平(2010)定义这一阶段为“未命名阶段”。创业导向研究的第二阶段被定义为“创业战略姿态阶段”。战略姿态是企业总体战略导向,企业倾向于风险承担、为获取竞争优势而愿意变革和进行创新,且愿意与其他其他展开竞争,则认为该企业是具有创业战略姿态的(Covin&Slevin,1989),且据此,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创业型企业和传统型企业两大类。Zahra(1993)指出创业战略姿态以企业战略取向为本质,反映的是企业创业活动的强度。战略导向构念包括技术导向、市

19、场导向和创业导向三个构成维度(Zhou,Yim&Tse,2005;Govindarajan, Kopalle&Danneels,2008)。Ginsberg(1985)是第一个公开发表论文,使用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这一术语的学者,但并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创业导向这一构念的内涵与本质,如Miles和Arnold(1991)、Zahra和Covin(1995)等。其中,Miles和Arnold两位学者在Morris和Paul(1987)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创业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得出,两个概念框架具有相

20、关性,为后续研究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张宏云、杨乃定,2010)。Zahra和Covin(1995)研究支持了创业导向的三维度框架,认为企业创业的本质是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行为先动性。Lumpkin和 Dess(1996)在总结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区分了企业创业和创业导向两大概念,并指出公司创业不等同于创业导向,公司创业以创业内容和意图为重点,以创建什么样的新事业为关注点,强调的是内容;而创业导向则以企业创建和从事创业活动的战略抉择为重点,以创业活动中的过程、实践和决策制定为关注点,强调的是过程。至此,苏、王两位学者认为创业导向的概念日益得以认可,标志着创业导向研究逐渐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主流,因

21、此称之为创业导向的成熟阶段。下表表2.1总结了创业导向构念形成期的主流脉络,尽管学者对于创业导向的体界定角度不一,但创业导向作为新进入的过程、实践和决策行为(Lumpkin&Dess,2001),学者们都认可创业导向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战略姿态和战略哲学,是企业新市场机会开发、经营领域开拓的一种倾向性(Covin&Slevin,1991)。表2.1 创业导向概念形成期主流脉络学者使用术语定义关键词Mintzberg,1973创业模式寻找新机会,面临不确定性Miller,1983企业层面创业创新性、风险承担、超前行动Zeitham&Zeitham,1984创业哲学创新性、风险承担、超前行动Ginb

22、erg,1985创业导向竞争性、寻求新途径、新产品、新渠道Morris&Paul,1987创业创新性、风险承担、超前行动、机会扫描、成长驱动、领导个人魅力Covin&Slevin,1987创业姿态创新性、风险承担、超前行动Zahra&Covin,1994公司创业创新性、风险承担、超前行动Miles&Arnold,1991创业导向创新性、风险承担、超前行动、自主性、积极竞争Lumpkin&Dess,1996资料来源:张宏云,杨乃定. 创业导向构念辨析及对维度之争的评述J.科学学研究,2010,02:177-182+201.2.创业导向的维度和测量创业导向的维度研究历经三十多年之久,维度的共变性及

23、独立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Miller是论战双方中,持创业导向维度为共变关系的代表性人物,他提出的创业导向的三维度模型,包括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超前行为,认为如果企业仅通过简单模仿来进行技术改进、创新,而拒绝承担风险,或者企业仅通过高风险承担,而缺乏相应的产品、市场或技术创新,则都不能称之为创业型企业,创业导向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创业型企业和传统型企业的连续变量。也就是说,Miller的观点指出企业必须同时具备创业导向三个维度,否则不能认为是具有创业导向的,维度之间是共变,而不是独立关系。这一共变观给后续学者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影响(张宏云、杨乃定,2010),包括Covin和Slevin(1

24、989)、Wiklund(1999)和Madsen(2007)等,分别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共变关系的观点。其中,Covin和Slevin(1989)在Miller(1983)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测量创业导向的测量量表,该量表包含9个问项,见表2.2,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表2.2 创业导向测量量表维度测量题项程度创新性1.在过去三年里,企业上马了很多新产品或新服务1 2 3 4 5 6 72.在过去三年里,企业对当前产品或服务组合进行了大幅变更1 2 3 4 5 6 73.企业高度重视研发活动、追求技术或服务领先于创新1 2 3 4 5 6 7风险承担1.企业管理团队更偏好可能获得高回报

25、的风险项目1 2 3 4 5 6 72.在面对不确定时,企业倾向于采取行动来抓住机会而不是守旧1 2 3 4 5 6 73.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大胆而迅速的行动1 2 3 4 5 6 7先动性1.企业往往会首先发起竞争行动,然后竞争者被迫做出响应1 2 3 4 5 6 72.企业经常率先引入新产品、服务、管理技巧和生产技术等1 2 3 4 5 6 73.总体而言,高管团队非常强调限于竞争者引入新产品或创意1 2 3 4 5 6 7资料来源: Covin.J. G,Slevin,D. P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

26、nd Benign Environment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75-87Lumpkin和Dess(1996)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后,认为创业导向除了原有的三维度之外,还包括另外两个维度:自治性和竞争积极性,他们指出前三者是企业创业导向的行为强度体现,后两者是企业应对复杂竞争环境的具体实践表征。至此,形成了创业导向的五维度说,各维度定义见表3。且强调基于创业导向的共变观不能全面理解其真正内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依托于对其维度的正确把握。但由于企业追求目标的差异性,创业导向维度应存在多种组合,即创业导向的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故,Lumpk

27、in和Dess成为论战的另一代表性人物。同时也引发了其他学者的追捧,包括Kreiser等(2002)和Moreno和Casillas(2008)等实证支持了维度独立性的观点。表2.3 创业导向各维度定义维度定义自主性企业中的团队或个人能够独立地提出经营理念并予以实施创新性企业倾向于通过尝试新想法,实践新创意等过程实现产品、服务或技术的创新先动性企业具有战略远见,能够预见并抓住未来需求导向,成为市场领导者竞争性企业倾向于以直接、激烈的竞争姿态面对竞争对手,从而进入市场或提高地位风险承担企业愿意为获取资源而举债资料来源:张宏云,杨乃定. 创业导向构念辨析及对维度之争的评述J. 科学学研究,2010

28、,02:177-182+201.当前学者大多支持创业导向的维度之间是独立的(M T,Mark&Jeen-Su,1999;苏晓华、李倩倩、王平,2013)。本文的研究也建立在支持维度独立观的前提下。此外,无论是三维说还是五维说都在学术研究的舞台上占得一席之位,对后续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创业导向构念维度的划分多采用以上两种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成熟的测量量表在中国情境下的创业导向的相关实证研究中是否适用及是否有必要开发适合本土企业创业导向测度量表这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而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主要采用或参考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例如,李雯、夏清华(2013)在进行大学眼神

29、企业创业支持网络的实证研究中,基于对创业导向三维度划分的9个问项的测量量表是后续实证研究中测度创业导向使用频率最高的事实考虑,对创业导向的测量直接引用了Covin 和Slevin的研究成果。焦豪等人(2007)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视角,实证研究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时,参考了Khandwalla (1977)、Miller 和Friesen(1982)、Covin 和Slevin(1989)、Naman 和Slevin(1993)、Wiklund(1998)等人的研究,从创新与先动性和风险承担性两个方面测量创业导向。此外,国内学者苏晓华等(2013)在针对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过程中,利用1

30、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借鉴五维度划分的基础,并考虑到“自治性”这一维度具体考证的难度予以剔除,采用其余4个维度进行相应划分,并参考Miller 和Friesen(1982)、Covin 和Slevin(1989)等的研究量表进行研究。李泓桥(2013)以641家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创业导向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实证研究时,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新思想尝试、新业务拓展、新机会发展三个方面测量企业的创新性,通过与竞争对手在预测市场趋势、响应市场需求及提供产品三个方面测量先动性,通过高管风险偏好及承受能力两个方面测量风险承担性,形成了8个问项的测量量表但也有学者强调指出,国外成熟的测量量表能

31、否在中国情境下顺产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国内学者应该进一步开发出本土化的测量量表。中国情境对于本土企业的创业导向存在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这一情境下,更好、更准确的划分这一构念并进行相应测度是十分重要及必要的。尽管如此,在已有的国内关于创业导向的实证研究中,采用国外较成熟的量表进行测度,得出了相应的实证结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创业导向的9问项测量量表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也得到了部分学者的验证,如胡望斌等(2009)、李雪灵等(2010;2011)。基于前文的总结回顾,本文在进行创业导向的相关测度时也将采用9问项测量量表,详见表2.3。2.1.2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

32、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胡望斌、张玉利、杨俊,2010),是创业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研究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直接关系,可以称作“直接效应”研究阶段。企业战略变更形成的转换成本和风险,因此企业进行创业导向实施前,必须衡量这一战略选择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大于其成本,即创业导向能否提高企业绩效。学者们指出深刻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帮助回答创业导向是否应实施;若创业导向得以实施,应如何表征以及那些关键的创业行为应得以强调(蔡莉、朱秀梅、刘硕,2011)。但到目前为止,尽管多数学者认为创业导向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Wiklund&Shepherd,2003;Chow,H.

33、S.,2006;谢洪明、程聪,2012),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两者之间不相关(Slater&Narver,2000),甚至是负相关(Hart.,1992;Auger,Barnir &Galllaugher,2003)。学者认为,相应资源的缺乏、竞争状态的忽略、市场需求的低估或高估等都将导致创业导向的实施降低企业绩效(Bhid,2000)。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情境性(Lumpkin&Dess,1996;CovinSlevin,1989),也就是说不同情境性的企业创业导向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有差异的。不仅取决于它们的交互作用,还取决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

34、关系(易朝辉,2012),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索。第二阶段以通过研究调节变量(详见表2.4)、中介变量,以不同视角、不同路径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权变”研究阶段。调节变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组织变量和环境变量。创业导向与绩效作用程度及方向如何受组织特征和环境条件的影响(Lumpkin&Dess,1996;苏晓华、李倩倩、王平,2013)。不同环境下,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作用有很大差异,在动荡环境中比平稳环境下的创业导向更能促进企业绩效(Lumpkin&Dess,1996;焦豪、周江华、谢振东,2007)。苏晓华和王平两位学者撰文于2010年在科技进步与对策发表的创业导向研究综述一文

35、中,针对影响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认为环境变量包括不同的环境维度、动态性和敌对性;组织变量包括六个方面,分别为战略方面(竞争战略、战略过程变量、战略模式等)、组织结构(组织据诶够、知识创建过程等);资源方面(企业资源等);企业能力方面(信息利用和网络能力等);文化方面(学习导向、公平、信任和承诺等)及其他方面(企业年龄等)。表2.4 影响EO-FP关系的调节变量类别作者环境变量环境Miller, 1983Covin, 1989Zahra, 1993Chow , 2006朱秀梅, 2008行业特征Miller, 1986Sandberg, 1987Lumpkin, 2

36、001组织变量组织结构Covin&Slevin,1988Jennings&Lumpkin, 1989Covin&Slevin, 1991Li,Huang&Tsai,2008资源方面Ramachandran& Ramnarayan, 1993Ostgaard&Birley, 1994Chow, 2006夏霖,陆夏峰,2006文化方面Kaner, 1983Stuart, 1987Wang,2008Clercq等,2009高管特质Cooper, 1986Begley, 1987Eisenhard, 1990战略方面Miller, 1983Lumpkin,1997薛红志,2005;2006Covin,

37、Green&Slevin, 2006Moreno, 2008企业能力Zahra&Garvis,200Walter等,2005Keha等,2007朱秀梅,2008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已有研究整理得出 随着双变量的直接作用研究到引入调节变量研究,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不断深入,但相关研究尚未深刻揭示影响创业活动导致企业价值创造得以实现、企业绩效得以提升的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胡望斌、张玉利、杨俊,2010),也就是说这一黑箱尚未打开。学者们开始探讨除了调节变量外,是否在变量间存在着中介变量,影响两者关系。研究发现,市场导向(Jaworski等,1993;Barrett等,1998;Mat

38、suno等,2002;Blesa等,2003;李雪灵、姚一玮、王利军,2010)、网络战略(Stam&Elfring,2006;姚先国等,2008)、组织学习(李琰、焦豪,2008)、企业家胜任力(夏霖、陆夏峰,2006)、机会开发和探索能力(张玉利、李乾文,2006)、资源获取(Stam&Elfring,2008;Lau、张玉利、杨俊,2008)、合法性(杜运周等,2008)等均为影响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两者关系的中间路径。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学者胡望斌等人(2010)认为目前研究盲目陷入了无休止地追加变量(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构建复杂模型的怪圈,而忽视了从演化路径着手,提炼影响两者关系的关键要

39、素。因此,根据演化论关于企业成长发展是能力发展过程的这一观点,基于能力视角,将影响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统一为“中介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经验学习能力、快速行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合法性获取能力等。2.1.3创业导向相关评述通过对创业导向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创业导向的三维度观是学术界普遍采用和认可的,即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大部分学者认为维度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即不同情境下,企业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表现未必是一致的。研究创业导向子维度对于企业成长、发展是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的。此外,尽管国内外关于创业导向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但针对本土情境开发的量表却几乎不存

40、在。进一步验证国外测量量表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是十分必要的。多数学者也往往关注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在相关文献的回顾中,本文发现无论是在关系研究中加入调节变量还是中介变量,都离不开资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企业创业导向需要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才能实现促进绩效提升。2.2知识资源获取综述多种企业理论,包括资源观、能力论和知识观等,都指出强调知识在组织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中的重要地位(李浩,2013)。知识资源是企业据以构建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外部获取和内部创造是知识资源的重要来源(朱秀梅、陈琛、纪玉山,2010)。内部资源创造依赖于企业能力及已有资源的积累,为了克服知识资源匮乏的瓶颈

41、,企业必须从外部进行知识资源获取。鉴于此,本研究认为理解知识资源获取的涵义、维度及其测量和相关研究内容是必要的。2.2.1知识资源获取理论基础1.知识资源获取内涵界定及维度划分资源获取是创业领域的一种重要研究主题。随着创业构想的逐步商业化,获取相应资源成为企业创业过程中的主要任务(Starr&MacMillan,1990;Shane,2003)。创业机会的实现需要创业企业通过广泛的关系获取企业所需资源(Alvarez&Barney, 2002)。获取足够的外部资源有助于弥补组织内部资源匮乏的劣势,促进企业市场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能力的提高,进而促成企业成功商业化,实现组织成长和发展(Brush,G

42、reene,Hart & Haller,2001)。这些资源包括专有资本、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源等(陈文婷、杨学儒、李新春,2009)。毋庸置疑,资源获取是企业创业的一项关键活动,它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得所需资源的行为(葛宝山、董保宝,2009),是企业确定资源需求后利用组织内初始资源获取资源的过程(朱秀梅、蔡莉、刘预,2011),主要包括外购、吸引和积累三个方面。资源的外购和吸引体现为资源的外部获取,而资源的积累过程则是企业资源的内部开发过程。这种外部资源获取的寻求方式也日益成为开放式创新的常用手段(陈劲、吴波,2012)。学者们(如柳青、蔡莉,2007等)通常将资源划分为知识资源、物质资源、

43、资金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组织资源(蔡莉、朱秀梅、刘预,2011)。知识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Grant,1996),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企业通过对知识资源的使用促成应变环境变化及组织创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Hackbarth,1998)。Polanyi(1966)根据知识表述的清晰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完全编码的知识,表现为产品外观、公式、文件等形式;隐性知识则是不能被清晰表述的,通常以个人经验等形式存在(徐金发、许强、顾惊雷,2003)。知识型资源是指通过建立知识壁垒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其流程或技能(Da

44、nny &Jama,1996)。国内学者朱秀梅、蔡莉(2011)等人依据资源类型将资源获取划分为知识资源获取和运营性资源获取。2.知识资源获取的测量目前,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知识资源外部获取构成维度及其测量问题。但由于研究类型和目的的差异性,学者对知识资源获取测量的具体题项存在较大不同(窦红宾,2012)。相关研究领域中,知识资源获取成熟的测量量表尚未形成。因此,学者在进行知识资源获取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测度不一样,包括多种视角:知识资源获取数量(YH-Renko,Autio&Sapienza,2001;Chao&Wang,2006)、程度(YH-Renko,Autio&Sapienza

45、,2001)、质量(Chao&Wang,2006)、内隐性(Kogut&Zander, 1992)、知识存量(Jaffe,1989)、产生的效应(Norman,2004;Wikhmd&Shepherd,2003)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归纳了一些代表性成果,详见下表(表2.5)表2.5 知识资源获取测量维度学者及年代测量维度Lane等(2001)产品开发、管理技术、制造工艺、技术技能、营销技能等5个维度Akgun等(2002)团队有能力发现产品的技术缺陷、团队有能力发现产品的制造缺陷等2个维度Wiklund&Shepherd(2003)企业获取技术知识与技能、企业获取产品发展的知识与技

46、能、企业获取市场营销知识与技能、企业获取顾客服务知识与技能、企业获取管理知识与技能、企业获取高工作效率的员工、企业获取开发新市场的知识与技能等7个维度Ari(2005)经常观察和采纳最佳工作方法、不断搜集行业发展信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动、经常评估已有知识资源等4个维度Jansen 等(2005)本公司通过与母公司频繁接触来获取新知识、本公司员工经常通过走访其他企业来获取新知识、本公司经常通过非正式渠道(如聚会、闲聊) 来获取产业发展信息 、本公司很少有机会走访本集团旗下的分支机构( 反向指标) 、本公司通过定期组织与用户或中介机构的见面会来获取新知、本公司员工经常与会计师事务所、管

47、理咨询公司或税务咨询机构等中介机构接触等7个维度Islam 等(2009)本企业能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地组织信息收集工作、员工有能力获取所需的信息、团队成员获取信息的效率很高、信息收集工作富有成效等4个维度朱秀梅、陈琛、纪玉山(2010)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和技能、新产品/ 服务开发知识和技能、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顾客服务知识和技能、管理知识和技能、开发新市场的知识和技能等6个维度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已有研究整理得出由上述文献梳理可看出,知识资源获取测量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就我国本土情境,开发适合本土的测量量表是必要和重要的。国内学者朱秀梅、蔡莉等人(2011)在针对创业导向与企业知识资源获取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