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85219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诲人不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诲人不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诲人不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诲人不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诲人不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诲人不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ppt课件.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这座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了。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它又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有了这座杏坛,原本只有官员与百姓的人世上,便多出了一群叫做“知识分子”的人们。当然,这座杏坛更是一种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便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山峦,或森林。 于是世界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再也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解读:一个人上进与否在于他会不会自我反

2、省。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解读:生活中人要学会知过改过,以后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解读:虚心是知识的向导。,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 ,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

3、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想一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五个方面?,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关于教者的素养,关于教育的作用,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第一则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反映论和实践论的观点。第二则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

4、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即“教无类”,即主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域、善恶,都可以入学。,关于教育的对象,15-39子曰:“有教无类。”,有教诲,无种类。只有单纯的施教,不论求教者是那一种人。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施教的事实。孔子以重礼维礼著称,但他在“有教无类”这点上,却不守周礼,勇敢地冲破等级制羁绊,表现出大胆改革、精心实践的精神。,平民: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

5、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2、贱人:冉雍“父,贱人”,家“无置锥之地”。3、贵族:南宫敬叔、司马牛4、商人子弟:子贡 5、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宰予“予之不仁也” ;子路“性鄙,好勇力”,曾经“陵暴孔子”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口彦,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不分品性、智愚、学习态度、年龄,【问题】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

6、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关于教育内容,7.25

7、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用,介词 文:指文献、古籍等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 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评析】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

8、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9、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教育内容:学诗、学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 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了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回到诗和礼本身的重要意义上来看诗就是诗经,由孔子删削编定,在孔子看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为政)不仅,思无邪”而且“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在当时

10、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无论是外交谈判还是社交场合,引诗蔚为风气,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至于说礼的重要性,那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礼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古代的礼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法。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礼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一个不学礼,不懂礼的人怎么 能够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这就是“不学礼,无以立”的道理所在。,这几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可以得出孔子的教学有哪些具体内容?,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实可信;,注重道德修养、注重表达能力、注重政事管理、注重文化典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所倡导

11、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尽管他自己博学多闻,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启:开导悱:音,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音,角落。反:回过头来加以验证。复:再次教育。,评析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这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励,诱导,启发。,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评析】

12、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

13、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子贡一半因为要和颜回作对比,一半因为在老师面前谦虚,所以说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按照孔子对一般学生的要求,应该是举一反三,而颜回却能闻一知十。如果我们以下棋来作不尽恰当的比拟,闻一知二不过是业余水平罢了,举一反三可进入专业的初段,而闻一知十是不是可以达到“棋圣”的境界了呢?当然无论是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还是闻一知十, 这里面的数字都只是些约数,并非真是可以量化的智商指标。之所以进行比拟,不过是为了突

14、出颜回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罢了。,钱穆论语新解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于孔子,不俟旁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如,乃要其将来。此弥见圣人之谦意。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

15、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论贫富子贡: 穷,不低声下气,巴结阔人; 富,不趾高气昂,欺负穷人。孔子: 穷,开心; 富,好礼。即: 该怎么样比不该怎么样更重要; 自己该怎么样比对别人怎么样更重要。,【评析】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

16、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17、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礼后,就是礼在忠信之后。忠信是素,礼喻绘事。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

18、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之,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要义】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19、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教师的素养,总纲: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

20、,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诲人不倦,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评点】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这是孔子对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提出的一种教学境界,以“不说”胜“有说”,以“无声”胜“有声”,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但也要留一点“空白”,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予欲无言”并非一点也不说,只是少说,不是不说。,素养一:注重身教(学生主体原则

21、),陆永康,水族,57岁,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民族学校教师,他身残志坚,以不让一个孩子辍学作为自己的最高职责,在双腿不能站立的情况下,坚持“跪”教36年,无怨无悔,在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曾获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评析 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 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

22、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 然而孔子提出“述而不作”的原则,也反映了他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素养二:重视古文化,思考:P55 课后练习三,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些都是恢复周礼的需要。评价:1、述应该是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应该渗透个人的观点和倾向。2、另一方面,述是作的前提,离开了对前人成果的吸收和学习,一切都是空谈。3、述而不作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素养三:重礼(礼乐兴国),皇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自叙对诗乐的重视和高深造诣。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当时鲁国虽然保存周礼最多,可是已不完备了。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雅是在宫廷典礼上奏唱的乐曲,颂是祭祀时奏唱的乐曲。鉴于雅、颂诸乐章杂乱无序,于是他潜心作了整理工作。正其乐音,使音律不致于错乱;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