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37448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0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论语复习-11诲人不倦.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背诵句子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则不复也。”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有教无类:教育不分贫富贵贱,无论对哪一类人都同样看待。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学

2、而不厌:形容好学。诲人不倦:形容教导特别耐心。不愤不启: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悱不发: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反三(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告往知来: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绘事后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各得其所:多指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闻一知十:形容人很聪明逻辑推理能力强。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

3、方法。,诲人不倦,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以“诲人不倦”为主题,创立了中国式的而又有世界性的教育核心理念。具体理念:有教无类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诲人不倦、乐道好礼教学态度(教育者素养)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教学相长、学生主体、切磋琢磨 教学方法述而不作治学原则(教育者素养)各得其所教学终极目标,二、本课具体内容17.2、17.3,教育的作用15.39,教育的对象7.25、16.13,教育的内容11.3、11.22,教学原则 7.8、5.9、3.8、17.19,教学方法7.34、1.15,教学态度,教师的素养。7.1,治学原则,教师的素养9.15,教学终极目标,三、启发诱导教育方法子曰:“不愤不启

4、,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1)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2)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切磋琢磨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切磋琢磨”

5、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重视。,五、绘事后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面对子夏的困惑,孔子运用了什么教育方法?(2)面对子夏的后续发问,孔子为什么说“启予者商也”,从中你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教育方法?1)启发式教学。孔子以绘画作比,启发子夏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的,来解答子夏的疑惑。2)激励式教学。孔子一启发,子夏就明白,

6、接受老师的教诲之余并能触类旁通想到“礼后于仁”、启发了老师,孔子肯定并接受他的观点,还激励他说子夏启发了自己,可以和子夏谈诗了。激励式教学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能动性。,六、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你认为孔子何以能做到?答案:因材施教。孔子认为冉有做事畏缩,需要鼓励他,而子路却鲁莽率直,勇气过

7、人,所以要压一压他。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关爱学生,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七、诲人不倦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对于教育学生之事的态度是否矛盾?请就这两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前一则是教学态度,后一则指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启发诱

8、导。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时,他才“则不复也”。,八、述而不作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如果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九、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来看,他实际上更倾向哪个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强调后天教育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上

9、知”与“下愚”是一种“气质”,即人的个性,不是本性。“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弃的人,这些人因为不肯学善、向善,所以“不移”。“上知”是“生而知之”的人,这些人无需教,所以“不移”。“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也是围绕教育的作用而言,只是说明后天教育不起作用。,十、阅读论语中的这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

10、的教育特点?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4分)答案: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儿子不偏私,对自己的学问也不秘传,反映孔子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礼”在言语和立身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诗”、“礼”。(结合文段,能够概括出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的相关信息的各得1分,能够进一步具体阐述的再得1分。),十一、有教无类【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

11、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提问:“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答案:“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本章内容是教育的内容。【评析】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课后作业,同步训练十二、考点检测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