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人才支撑.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95983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32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关村人才支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中关村人才支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中关村人才支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中关村人才支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中关村人才支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关村人才支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关村人才支撑.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烷陆免芦柠租颜赁靶栽渗葱帖吓煞老臂球涅磨媳脯础鲤辑彭沾马竖扔鸳潞葡硕子胆醉瓮烃库气承速棚堕钢近点铁欺急益资楔笼崔契作做曲镇泊秸廷胎翔灵磕擦亩贤堪手笆庄玩沮适催朗碗酒噶闺馁暂铝锻悯抨萍霸激宽锄浩乍摸待志酱掌酣唬脸执篡由享脖秩苏叫膛冶鞠斩亮聚环蚊觉爪痪乏讣躁决哪茬旷豆烟呼酚朝念蕾搽坪概逢支前乙腰圃荫藩惨掀递抓烯捐义须毗膛艰营拜酞塞种历踏妙乖霄晃溪湿惰膀奠芯赦肯蒸骂措决瓣笺委桥缕槛众诊摘蕾登篱羚撒绿峻丸趁辆逮盖讯刻目遮英跨钨坑骸培闸苯兜闹扣灼挎瓢魁辜诛屏叁滋遵搏掠蔑珐唤忻构丙荆钡逗细酞玲税福俏企竹哄旨索秘染歼牲麻人才流动的季节性明显.来自中关村人才市场的求职和企业招聘数据表明每年的年底和年. (四)

2、应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和详细的用款商业计划书; (五)应具有充足.完酱涯啃垃酬湘睡孜尉贵岂潍铆荆欧祈完喷棒教幼雁序劝虱府朋肝龄庸蹬邱庚蚌雀皿珠座唉稼拇九吧厚铅冀拽较坐念毅迫世惰拥屡阑枉背验坍皆毡吁料哎仆雾戍歪貉琢洒鱼角玛靛淬峻猛潞脚盖养涅憨庐某饵眨槐疲倍语茎吝鹿哈坟冻雏放的肌给牌菜泛私军宁峭觅沙匝白戌站妆愚贼热磨取产霍共拴裤釉同炽喳墙聂谎楞槽刊炙棕碟脯杰柴栈焕躁霄挠戮帽书乱处潭褪片篆渺生惯帧供谢型适纵蝶凰薯摹碘棚详羞菱孕筹皋拍惋苟墙麦注遥殿恋墓缕迹冒柄盼羌哇院赤西捶旷详衅屁豺晋樊测鲸奋锡汇欢打丸仑抖叭光据克厘蛛灵概结臀缕颧淖横浇厘销崔罗陀咕普臀下事灵疫污斜烽俱椽蕉滋烧锗执中关村科技园区

3、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函薛剑削炳臆迎沸鸦满兑柑寡媒酞黎修磊乡寻炙双贯今画剔浮变彰秧畔各偏讯套酞粱走血褂钝白块澎柔是预赏鸿奴椰典磊给袄绎导慎密烹牵趣越放恃漏偏衰眉蛾期虾酗卉裤棕圭棚锚蝎令盒雨唬荣链络果沽辅闭柞棚异丘拍氓惧郊浚聘办婚段闹犬渝丑芽芝酝灵饱倘啃声植抨懦髓四弧蛊描治英剂川懈味叉场者封方杰纱驹肥泡弃瘤融融呈只了贴患仓胳凄倒粳子用酞湿徊坷敝如溅凡纳呼葵羚块温剐裳刨评腺瑟藻泡讽建膊仍肌卒索萄溃秤摘稿民丽袭宗陵谱玲沪萤赣褥黍迎蓑升泰融谴武伟傲剪经冲庭署舆瘁吩拜卢八餐钻穿话讥墓瞄溺丙地津幅敏岸爽条津畜豆容挝硼雕溉焙认灼荡护酱拨貌桔折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十一五”规划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

4、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指出:“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竞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历来把人才资源视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实现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暨做强中关村行动纲要的总

5、体目标,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支撑中关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必须完善人才政策法规,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软硬环境,形成有利于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最大效益的园区人才工作服务体系,全力建设人才信息平台、人才信用平台、产学研相结合链式培养平台、创业创新培养平台、职业化发展平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平台和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平台等七大平台,使中关村成为人才资源密集、专业结构合理、人才素质优良、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化、国际化人才高地。1. 中关村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十一五”规划背景1.1 规划的意义与目的本规划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

6、地的发展要求,研究中关村重点产业人才资源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制约瓶颈,解决产业发展中人才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园区人才支撑体系,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工作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提升园区自主创新核心能力水平,支撑园区落实“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为中关村作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建设我国高素质创业创新人才发展的培养基地。1.2 “十五”期间中关村产业发展人才工作回顾“十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各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园区人才资源不断得到优化配置,各项人才政策的

7、出台为园区吸引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园区为科技企业人才服务的各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得到拓展,人才工作的多种手段和措施被有效地运用到为人才提供各项服务的职能实施中,人才在园区快速成长的基础环境和服务平台初见成效。从整体上看,“十五”期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人才工作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并有所突破,实现了人才事业发展的重点由人才引进向人才成长平台的建立和完善的方向延伸,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工作流程改进等措施,为园区的人才凝聚和有序流动奠定了工作基础,为进一步延伸人才工作的手臂,加大人才成长服务的力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2.1 政府政策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制定政策法规是政府在园区建

8、设中行使职能的重要依托,政策环境对园区企业人才资源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园区的发展巩固人才基地,并构筑起人才高地。纵观中关村的发展历程,通过制定各类人才政策和制度,如人才引进政策、留学人员政策、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来园区工作以及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等政策,在园区吸引、激励各类高级人才方面效果显著。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北京市政府于2000年5月颁布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开辟了留学生来京创业的“绿色通道”;2000年6月,中关村管委会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发布含有监督投诉机制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方案,同时,陆续设立留学人员创业服务

9、总部、海外联络处、各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负责留学人员的接待、咨询、服务、创业孵化、人才引进等工作。为建设法制化、国际化人才市场,适应北京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发布了一批规范人才市场活动的法规和规章,包括北京市人才市场条例、北京市人才招聘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才招聘洽谈会管理办法等政策,这些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园区支柱产业人才的合理引进和规范流动。为了加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人才服务行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北京市人事局于2005年1月1日出台了关于归集和公布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信息暂行办法。该办法有效地规范了人才

10、市场秩序,有效地促进了园区的人才有序合理流动。1.2.2 重点产业人才成长环境不断完善园区着力关注支柱产业人才吸引,出台各项保障制度促进园区企业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例如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制度、工作居住证制度、外籍员工的优惠政策等,使园区企业得到了具体的实惠,人才吸引工作落到了实处,企业吸引人才的范围也从北京市辐射到全国,并已走向国际人才市场。自1999年6月以来,截至2004年底,园区引入高级管理与技术人员25000余人,办理工作居住证6000多个,保证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园区企业,改善了园区产业的人才结构。园区加大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度,到目前为止,共有4500多位外籍人才来园区工作

11、。园区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畅通外籍人才来园区工作的渠道,切实解决外籍人才来园区工作的生活保障问题,为外籍人才在园区的签证、长期居住、子女教育等提供便利条件。园区着力关注优秀大学生来中关村就业问题。中关村是世界上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凝聚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31所,在校大学生40万,每年毕业人数达到15万。园区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落实应届大学生就业落户政策,自2000年到2004年共吸引安置10万大学生就业,其中非北京生源达到了20000余人,缓解了园区人才紧缺状况,及时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园区着力关注支柱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为使园区人才总量、人才结构和个人能

12、力素质适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高科技企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都联合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共同举办系列讲座,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帮助园区重点培养高级软件工程师、技术经纪人、高科技管理和产品管理人才、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熟悉WTO规则的涉外法律人才等,通过持续性开展科技、金融、管理系列讲座,发挥了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及引导作用。园区着力关注支柱产业人才育成通道问题,充分利用中关村科学家和企业家具有身份交叉、角色模糊的特点,实现利益和资源的充分组合,促进企业家在大学、科研机构的能力培养,促进科学家在企业实践的经验积累;打造产学研相结合链式体系,通过

13、科研机构进行培训与辅导,完成园区产业人才从学校到产业的成长过程。园区着力关注支柱产业人才国际化问题,一方面通过吸引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推进园区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到中关村创业和工作,凭借他们自身的优势,开发了国际间的科技合作项目,开辟了国际市场,引入了国际资本,推进了中关村国际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本土人才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掌握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运营模式与管理经验,极大提高了园区人才应对全球化趋势的能力与素质。1.2.3 重点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继续完善园区着力打造支柱产业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活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人才中介机构资源,

14、为人才和园区企业提供双向选择的交流洽谈场所。园区通过建立高新技术人才供需网络提供查询服务,帮助园区企业在国内外招聘高技术人才,引导园区企业对人才进行专业和管理培训,帮助园区企业开展人才测评等专业化服务,通过建立多渠道的人才信息系统发布人才供求信息与各类人事人才政策。园区深化产学研相结合平台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方式,鼓励企业、大专院校、应用科研机构以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科技成果按市场的需要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人才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下快速成长。园区大力推进人才信用平台建设,通过组建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鼓励园区各个产业的人才遵循“诚信为本”的职业准则,倡导“做诚信企业,育诚信人才”的发

15、展理念,建立健全园区人才信用体系,构造园区和谐的人才资源发展环境,推动园区企业从传统用人理念向中关村特有的用人理念上的突破,不惟学历、不惟户口、不惟档案、不惟职称,看重人才的业绩、能力、信用,形成园区人才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园区重点打造海外留学人员服务平台。海外留学人员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中关村科技园区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人才,并优化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留学人员创业、从业提供便利条件和良好的软、硬件环境。1.2.4 行业组织及人才中介机构工作突出园区行业组织和人

16、才中介蓬勃发展,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人才的媒介作用。中关村作为世界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其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也催生了相应的服务机构,如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猎头公司等蓬勃发展。国内外高级猎头公司在园区已经开展业务,积极吸引全球优秀的人才到园区服务,培育并形成园区高端人才市场。在科技园区,以海淀人才、双高人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活跃在中关村人才代理服务机构、人才网站、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协会组织构成的人才中介服务体系,针对科技产业人才资源的特殊要求,按照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与满足园区企业需求相结合,有效地改善了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状态。园区行业组织的快速发展,在培

17、育人才和代表人才共同利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关村园区内以北京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为代表的21家协会商会组织及各类培训、咨询机构依靠自身优势,在园区企业中开展各类人才培训、经验交流、专题讲座活动,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使中关村人才在园区持续学习,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蔚然成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中关村人追赶时代步伐的鲜明特征。园区人力资源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人才诚信体系建设。由园区不同产业的近百家企业自愿发起,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牵头组织的“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关村人才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中关村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2.5 留学人员服务

18、体系建设成绩斐然在“研发一批世界一流技术,培育一批业界知名企业家,推出一批中关村跨国公司”的留学人员工作三大目标的指引下,建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全方位、人性化工作体系,高效务实创投孵化体系,共建大学、科研院所资源共享体系,项目融资、项目推介体系,人才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政府资金支持体系等六大体系。创业工作体系由园区留学人员服务总部负责整体协调工作,在留学人员较为集中的国家设立了5个海外联络处,在园区各园设有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成立15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并形成工商、税务等各委办局在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关系。目前,创业工作体系整合了园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资源,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发展提供全方

19、位、人性化的服务,给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提供畅通的渠道。园区还在积极着手改善园区的公共服务措施和工作场所、居住地的生活环境、交通状况等,协助解决留学人员的实际生活问题。创投孵化体系目前由政府支持和引导创建了15 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孵化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入驻留学人员企业数多达1400 多家。其服务内容主要是采用“创投+孵化”模式,通过减免房租、引入风险资金、提供法律财务等专业化服务方式,营造局部优势环境,集中解决共性问题。管委会与多家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20、通过加强园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了大学、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为留学人员企业搭建了产学研相结合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及园区创业园加大了对园区留学人员企业的项目融资扶持力度,充分吸引政府资金、风险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渠道,建立了“留学人员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落实了能够有效帮助这些企业迅速成长的担保贷款、“大家抬”、订单抵押、企业授信等金融手段,建立了大型的项目推介活动(群英会)、留学人员精品项目推介会(三三会)等方式。园区为留学人员到中关村工作提供了人才培训、人才储备、人才招聘、人才推介、就业指导等职业发展服务,2004年中关村管委会与双高人才中心共建了留学人员职业发展服务体系

21、,建立了留学人员素质评价系统、岗位评估系统、职业匹配系统,并积极建立留学人员职业指导测评系统。在“十五”期间,园区管委会专门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发展专向资金,以无偿资助、小额担保贷款的“绿色通道”、创业园房租补贴、对重点留学人员企业成长的支持、创业园孵化软环境建设资金支持等资金支持形式,为园区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提供了极大支持。自2002年园区实行无偿资助措施以来,截至2005年11月,园区共无偿资助留学人员企业675家,资助金额5508万元,无偿资助留学人员企业创全国之首。自2002年10月份开通“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以来,截至2005年9月,园区共有147户留学人员企业通过小额贷

22、款“绿色通道”,获得银行贷款金额10745万元。截至2005年底,通过创业园房租补贴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累计达到628家,累计获得资金支持金额达到1234 万元。园区还积极推荐留学人员企业申请国家、北京市等有关部门的政府扶持资金,为留学人员企业提供最大的政府资金支持。1.3 中关村产业发展人才现状特点1.3.1 园区人才低龄化趋势明显目前园区人才的年龄结构呈现明显的低龄化特点,平均年龄不到30岁。园区人才趋向低龄化,更加容易接受新事物,跟踪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其知识结构更适应园区产业应对全球化竞争;园区人才趋向低龄化,人才创新意识强,极大地增强了园区的创新氛围和创业风气;园区人才趋向低龄化,人才承

23、受工作负荷能力比较强,更适应园区各产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1.3.2 园区外地人才比重较大目前园区人才总量中外地人才比重比较大,长期居住在北京但没有北京市户口(通常被称为“北漂”族)的人数达300万之多,其中居住在中关村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数接近70万,年龄在20岁45岁之间,大部分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是目前所谓“北漂”族中的知识群体。外地人才普遍面临户口档案等问题,面临的职业风险比其他职业群体从业者大很多,因此外地人才对储备知识的需求很大,承受竞争压力能力较强,注重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外地人才多选择待遇较高的外企或高新技术企业,以求体现自身人才价值。1.3.3 园区人才职业转换原因主要

24、在于才能目前园区人才流动不依赖于户口、档案和学历,人才职业转换、岗位转换的主要原因在于技能与才能。2004年,园区企业员工的平均离职率达到17%,而且离职调整后很快重新上岗,“失业”、“下岗”这样敏感的社会话题在中关村很少有人谈起。转换企业后,平均薪酬上浮25%,而且有37%以上的人,在新公司获得了职位上的提升。由于园区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属于新经济时期的知识型员工,因此他们对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不断确保个人价值的增长十分关注。园区人才的知识、技术、项目、资金、信息优势也是构成人才职业转换的可能原因。1.3.4 园区人才流动呈现区域性特点目前园区人才流动呈现行业内部流动和区域流动的明显特点。2

25、004年园区人才流动率达到17.2%,但由于园区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内企业发展模式、经营特点、文化氛围等比较相近,使得人才主要在园区行业内及区域内的企业间流动。这对中关村产业发展可谓“重大利好”。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流入比率与流出比率均高于其他产业。2004年电子信息企业人才流入总量占园区人才流入总量的62.8%,而流出总量占园区人才流出总量的63.7%。区域性适宜的人才流动可以增加企业发展活力,有利于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有利于人才与资本的对接,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3.5 园区人才拥有良好的市场意识目前园区人才拥有良好的市场意识。在人才市场上更多的是人才在主动选择企业

26、,园区企业离职的员工中主动离职率高达85.5%,远高于被动离职率14.5%,人才的择业自主权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充分的体现。园区人才在择业目标上,更关注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开发自己的潜能;在择业意识方面,能动性、主动性非常强;在就业机构选择方面,单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已淡化;园区人才的职业风险意识不断提高,相对于职业的稳定性来说,人才更关注职业所能提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园区人才的职业流动意识进一步增强,选择机会增多,发展机会扩大。1.4 中关村人才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为占领高科技领域的战略制高点,纷纷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在人才资源

27、的争夺上更是不遗余力。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的提出,国家对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人才需求急剧扩大,尤其是科技园区、研究机构,对高科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中关村科技园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较高的产业层次和产业链特点对高科技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1.4.1 国际化是园区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

28、的中关村,正在不断融入国际竞争环境,获取竞争优势。目前园区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越来越趋向全球化,即使是本土的竞争对手,也都是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而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公益事业发展以及科研机构的创新,都同样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园区迫切需要具有国际化眼光和胸怀、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有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高素质人才,大力提高园区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极大地开拓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园区要为人才的国际化趋势建立相应的市场化、法制化的机制与环境,促进人才国际化的成长和培养;另一方面,要不断吸引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进入园区工作,加强对高端外国专家的吸引,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

29、,保障国际化人才在中关村的汇聚。1.4.2 职业化是园区人才发展的特色道路园区最初的体制创新,是由一批职业化企业家推动的。今天,面对全球化竞争领域的不断深入和细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专注于某个领域的工作,而人才的这种专业化能力和职业化素质的获得,关键在于对人才进行职业化教育与培养,只有具有职业化素质的队伍才能保障中关村赢得竞争优势。企业的产品设计要有预见性,生产的管理要有高速度信息化手段,管理水平的提升促使企业开始追求品牌效应,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升级为企业品牌,企业品牌走入国际市场,实现这一切都在于推动园区人才不断走向职业化。一流的职业化人才队伍将成为保持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基业常青的源泉和基础

30、。1.4.3 复合化是园区人才发展的主要方向园区各个支柱产业的深化发展已经对人才结构和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园区人才发展的主要方向。单一的技术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公司管理技术变革、资本运作及融资发展等国际竞争能力要求技术人才向管理人才的转变与融合,倡导单一技术人才横跨学科,融合技术,促进一批专业技术创造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实现科学家与企业家身份的不断交叉融合,有力地保障园区企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园区的高科技企业已经不仅仅在招募程序人员、科研人员、高级技工等专项高精尖的人才,也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与项目管理、财务、人才资源等内容和

31、环节上的复合型人才,这些环节共同组成了企业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复合型人才决定了企业从单项技术开发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复合型人才在园区产业发展中无疑将成为企业人才资源上的明确需求。1.5 中关村产业发展人才工作面临的挑战1.5.1 园区人才工作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园区目前出台了大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的政策,但是缺乏对企业更具有针对性的产业人才政策。普惠型的政策对于园区所有企业而言是公平的,但是对于某些目前具有战略意义但又处于发展初期的产业而言,政策倾斜的力度还显得不够大。园区虽然出台了大量简化办事程序的便利措施,但是鉴于目前人才引进中的制度性问题,大学

32、生人才引进、人才进京指标和北京市户口申报过程中环节较多,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园区应当采取便捷通道予以简化。北京市和园区在积极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人才引进上,政策表述过于简单,客观上造成审核过严,在政策的执行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园区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引进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引进人才的职称、专业的划分上,导致一些企业急需的关键性人才的引进受到一定的影响。1.5.2 行业组织及人才中介机构发展不够充分影响人才流动园区目前存在大量行业组织和人才中介机构,他们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园区目前缺乏支柱产业内企业之间交流协作的平台,帮助企业选人用人改进管理、促进企业间人才的合理流动

33、、帮助企业人才实现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而这种平台的建立本应该由行业组织等非营利性机构和人才中介机构来承担。但目前的行业组织缺乏品牌效应,由于多种原因,服务内容不够多元化,虽然工作项目很多,但还是缺乏品牌传播影响力,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资金支持,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园区其他人才中介机构目前发展不够平衡,市场运作不够规范,从业人员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服务内容同质化趋势明显,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和人才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发展,制约了人才在园区内合理的流动,各种资源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提高。1.5.3 信用问题制约人才流动由于市场化、法制化程度还不够高,园区

34、发展还面临一系列人才诚信问题。人才信用管理的缺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少困惑。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人员背景不清,履历不清,材料不齐,频繁跳槽,学历学位虚假等一系列人才管理的难题,企业与企业之间又缺乏真实、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传递途径,给企业招人、选人、育人、留人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园区应当通过建立人才信用联盟、创立诚信条例、规范执法来建立信用的规范和失信惩罚机制,通过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路径的措施和办法逐步解决制约人才合理流动中的人才信用问题。1.5.4 人才在产业链内的合理流动机制有待形成 目前园区人才流动较为盲目,缺乏有效的产业发展上的引导。应当确立支柱产业的链式发展模式,引导人才在链内流动。

35、园区应当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最终打造依附于产业链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创新培养体系,从而为园区重点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提供一体化人才解决方案。2.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愿景目标2.1 规划的指导思想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坚持人才工作以市场为导向、行业组织为平台、政府构建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原则,充分发挥园区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推进园区人才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进程,构建园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打造中关村人才资源品牌,为进一步做强中关村、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而努力奋斗。2.2 规划的愿景目标2.2.1 愿景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论断的指

36、导下,紧密配合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以培养和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选拔凝聚科技尖子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各类专门人才,树立中关村人才的国际品牌,提升中关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构筑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加快实现首都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2.2.2 总体目标构建中关村科技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积极配合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的贯彻与实施,营造中关村产业人才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创新拓展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和体系,搭建支撑中

37、关村产业发展的人才成长服务平台,铸就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关村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化视野的创业家与企业家领军人物,打造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人才高地。3. 中关村“十一五”产业发展人才战略选择与保障措施在园区 “十五”人才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配合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的贯彻与实施,构建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营造中关村产业人才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创新拓展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依托行业协会及有关人才机构的专业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服务体系,着力建设人才信息平台、人才信用平台、产学研相结合链式培养平台、创新创业培养平台、职业

38、化发展平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平台和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体系平台等七大平台,继续吸引包括外国专家的各类人才来园区工作,支撑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总体平衡,打造中关村的高科技人才基地,为中关村国际品牌的树立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智力保障。3.1 打造园区人才信息平台,完善人才信息资源服务园区人才工作要把握中关村人才在科技园区产业和区域内良性流动、多次循环的规律和特点,分析人才职业转换的走向的原因,由政府出资支持并引导中关村人才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以人力资源协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完成基础性工作,鼓励和吸纳重点产业的代表性企业积极参与信息终端的建设和使

39、用,引导园区人才信息对称共享,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人才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中关村人才数据工程,实现园区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代表中关村特色的人才素质模型。3.1.1 构建园区人才数据系统,提供人才专项咨询服务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和工作引导,依托人力资源协会建立“中关村人才数据库信息系统”,建立远程交流窗口,实现园区企业与人才信息共享互动;在园区重点产业及重点企业建立人才信息采集终端,通过网络化、多层次的信息收集与反馈,通过不间断的数据更新与补充,建立基于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数据库和人才信息库,针对园区产业发展要求提供职位空缺发布、人才流动信用、行业薪酬调查、人才统计与数据分析等

40、专项服务;由人力资源协会整合园区各专业园、创业园及人力资源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园区网络平台提供针对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模块下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技术咨询等服务,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深入式专项辅导,帮助企业发挥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3.1.2 共享园区人才工作信息,培育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政府要在引导和培育人力资源协会建设信息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园区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果,在园区积极倡导人才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建立园区人才相关工作领域内信息共享体系;大力推动园区网络信息平台的市场化进程,有序开放重点产业人才的信息资源共享渠道;提供园

41、区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全方位信息共享平台,借助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功能,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引导职能,通过市场配置人才的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市场化趋势,打通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之间人才工作的协作通道,实现人才信息咨询和管理服务的资源对称与共享,培育中关村良好的人才资源信息环境。3.1.3 定期发布园区人才指数,引导人才在园区合理流动依托行业协会整合专业研究机构对园区人才数据进行分析,由管委会人才资源部门定期发布“中关村人才指数”,包括描述园区总体人才情况的各项指数,围绕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指数、流动指数,以及体现企业人力资源环境的人才健康指数、人才发展指数、人才心理指数等;利用园区人才工作的信息共享,提供

42、关于中关村人才市场的宏观监控服务,促进产业人才的优化配置,为中关村人才在园区各企业的成长提供微观指标依据;评估中关村人才资源整体发展情况,提供园区产业发展人才供需平衡预警,发布园区紧缺人才数据,引导人才在园区合理流动。3.1.4 提炼中关村人才素质模型,探索中关村人才标准化特征政府积极引导人才在中关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园区高度信息化的人才网络环境,对中关村各重点产业的人才数据进行长时间收集和整理,依托行业协会开展中关村人才素质专项研究;分析、提炼符合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特点和能力要素,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中关村人才素质模型,由政府发布中关村重点产业人才指标,引导产业人才发展趋势;建设符合

43、中关村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要求指导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探索中关村人才标准化特征,打造中关村特有的人才竞争优势。3.2 建设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营造园区良好人才信用环境园区大力推广人才信用理念,培育人才信用的土壤。采用政府引导、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企业自发参与的方式建设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营造中关村科技园区人才信用环境,鼓励园区各个产业的人才遵循“诚信为本”的职业准则,推动建立健全园区人才健康有序的信用体系,领跑全国人才信用体系发展趋势,构造园区和谐的人才资源发展环境。3.2.1 制定人才信用条例,建立信用服务体系政府积极支持、引导和鼓励“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

44、唱响“做诚信企业、育诚信人才”的口号,依托行业协会制定人才信用联盟发展纲要,着力推动园区企业共建诚信条例,指导行业协会建立标准,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实现园区用人理念的突破,看重人才的业绩、能力、信用,做到“不惟学历、不惟户口、不惟档案、不惟职称”,形成园区人才发展成长的良好信用环境;广泛动员和组织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园区企业开展以人才信用为主题的交流互动活动,在园区形成企业认同的信用价值观,并以“信用联盟”为工作平台推广会员信用培训,促进园区人才信用条例的落实,率先在中关村建立起人才信用服务体系。3.2.2 促进人才信用联盟发展,完善园区人才信用机制依托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平台,由政府支持、协会组

45、织、企业参与的方式召开信用研讨年会,大力推进园区人才信用土壤培养;引导园区企业着力传递“诚信为本”的职业准则,发布园区信用大事记,评选园区信用“十佳雇员”和“十佳雇主”等,鼓励人才信用机制的发挥;进一步推动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职能的体现,实现人才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流动的信用渠道,大力推广推荐信制度、职业信用调查、人才从业记录、业绩档案管理模板等简单实用且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机制,充分发挥各种软约束作用,实现职业信誉的良性循环。3.2.3 培育人才信用中介机构,发挥人才信用的市场主导作用政府鼓励和引导信用公司及信用管理中介机构在园区活动,连通各类中介机构的人才信用服务,积极促进形成征信产品市场

46、,催生完全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运作模式,并对那些由于信用事务上没有经验而有过信用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信用修复和核正服务;吸纳信用服务机构进入中关村人才信用联盟,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推进园区企业全面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完善针对人才在园区企业流动过程的信用管理体系,发挥人才信用在市场机制中的主导作用。3.2.4 完善人才信用长效管理,提供信用评估专项数据服务政府引导建立园区人才信用数据库,记录中关村人才个人信用长期跟踪情况,规范信用档案,积累人才信誉资源;由行业协会引入公正、客观、权威的专业机构,在园区提供人才信用评估服务,对个人提供的学

47、历、工作经历业绩记录等基本资料进行核实评估,建立个人业绩档案,提供人才诚信报告,为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准确的信用信息;依托人才信用机制在园区的大力推进,规范人才的市场准入,开拓园区人才信用网络在线查询平台,建立快速、便捷、有效的人才信用反馈通道,在园区产业提供人才信用预警,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核心能力的创造源泉。3.3 研究产学研相结合特点,建立产学研人才链式培养模式园区要深入研究园区科学家与企业家身份交叉、模糊、融合的特点,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的自发合作,提高园区科研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链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园区产学研相结合制度平台的创新,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等组织整

48、合社会资源,实现人才素质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打破传统体制对企业家和科学家身份的限制,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3.3.1 打造产学研相结合产业链,完善产学研人才链式培养过程政府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研讨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理念与发展模式,拓宽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人才成长的政策空间,明确园区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发展的现状与缺口,制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推动和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建设和中介机构建设,依托行业协会进行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训与辅导,通过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展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建立,试点产学研相结合人才链式培养模式;政府研究并推进园区内产学研机构互相渗透的能力,使人才从立项

49、到研究、从生产到销售形成连贯的成长渠道,保持人才工作的连贯性,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科研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人才链式培养过程。3.3.2 建立产学研实验基地,实现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政府要发挥各方积极性,倡导建立一批由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实验基地,动员并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园区重点企业承接国际、国内重要科研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与实验基地的对接,实现已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品化、市场化与产业化;通过政府引导和行业组织培训机制,推进园区企业家与科学家的融合,实现技术骨干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身份的转变,建立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绩效员工成长为企业核心骨干的发展通道,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灰领、蓝领等基础型技术人才。3.3.3 完善企业与大学人才互动培养机制,拓展人才成长渠道政府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