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老师(五、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08096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1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梅老师(五、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张梅老师(五、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张梅老师(五、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张梅老师(五、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张梅老师(五、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梅老师(五、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梅老师(五、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专题一、考试说明的内容及解读具体内容解读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1)以某区域为例,了解该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的自然特征,从而理解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的思路、措施并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它地区。(2)了解森林的重要作用及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及雨林被毁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

2、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4)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5)能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说明某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论证某流域开发整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及某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6)掌握案例知识,能动地分析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或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危害,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二、近四年安徽高考考点分布及命题趋势考点年份题号题型分值区域可持续发展2009年33(3)综合题122010年28选择题433综合题2834(

3、3)综合题122011年28选择题432选择题433(2),(3)综合题232012年28选择题435(3)综合题12三、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一轮暂未复习到该部分,存在的问题有待复习后补充。四、专题教学主要内容(一)复习回顾重要区域地理特征1.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主要特征:地理 特征地区地形气候经济东南亚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平原分布于河谷沿岸和沿海地区湿热,大部分地区一年分旱雨两季;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其余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以水稻种植业和热带种植园农业为主;新加坡、泰国等工业发展较快;新加坡较经济发达 中东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

4、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炎热干燥,以热带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石油资源丰富,以石油开采为经济支柱。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欧洲西部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分布于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山地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地形受冰川作用影响受北大西洋暖流、地形、海陆轮廓影响大,自西向东由海洋性气候渐变为大陆性气候发达国家集中,工业以重工业为主,畜牧业产值比重高于种植业,旅游业繁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上,赤道穿过东非高原炎热的大陆,以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出口初级产品、矿产、木材、热带作物产品为经济支柱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点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5、青藏高寒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青藏高原自然因素地貌第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较低海拔较高,差别显著,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海拔高,第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山地气候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植被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土层薄,发育差水文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补给为主;湖泊多为淡水湖多内流河,短

6、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多为咸水湖多为内流河,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影响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农业以绿洲农业和牧业为主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高寒畜牧业为主主要地质作用流水侵蚀、堆积;化学风化、物理风化风力侵蚀、搬运、沉积物理风化、冰川作用主要地貌类型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风蚀、风积地貌)冰川地貌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比较 地带特征和优势主要问题发展方向东部经济地带(1)主要的农业基地(2)最主要的工业区(3)交通便利,海运独具优势(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5)科技文化水平最高(6)城市分布最密集(1)能源、原

7、材料不足(2)北方各省区淡水短缺(3)环境污染严重(4)江河下游的涝年汛期防洪问题突出(1)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建设人才、信息、外贸、国际金融、海洋开发基地(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3)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革,大力拓展新兴产业中、西部经济地带(1)面积广阔(2)能源和矿产丰富(3)我国主要的牧区和粮食、棉花、油、糖的重要产区(4)中部地带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5)中西部边境贸易有较大优势(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基础设施落后(3)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1)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2)改善生态环境(3)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4)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二)环境

8、问题1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对策气候变暖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大量燃烧矿物燃料,CO2温室效应全球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酸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对矿物燃料进行无硫处理,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臭氧减少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化合物增多南极臭氧空洞,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

9、生物,导致全球变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生物多样性 减少 全球人类占据了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 全球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建立自然保护区 国际水域污染 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海洋;国际河流上游污染;石油航线附近石油泄漏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污染 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及健康 废水处理后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2我国主要环境问题 表现 分布 成因 危害对策 水上流失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自然:(土质疏松),暴雨多,植被稀疏;人为:滥伐、滥垦、开矿 山区:形成裸岩荒漠: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平原:湖泊萎缩,河床抬高,洪

10、涝加剧 提高植被覆盖率、严禁开垦陡坡地,黄土高原打坝淤地、小流域治理;南方低山丘陵立体开发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自然:气候变干;人为:滥伐、滥垦、过牧、过樵 生态恶化;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 恢复自然植被;生物固沙,生态退耕;工程措施,如建草方格沙障等 沙尘暴 西北、华北(多见于春季)自然;干旱、大风;人为:植被破坏,覆盖率下降大气能见度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形成沙荒地、影响交通等上壤盐碱化 华北平原、西北绿洲 自然:地势低、地下水位高;春季大风;蒸发旺盛;人为:不合理灌溉等 上壤肥力下降,形成中低产田 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工程措施:有灌有排、井灌井排、

11、引淡淋盐、覆盖等 水体富 营养化 淮河,太湖、滇池等 含有大最N、P的废液排人陆地水体,使浮游生物过度繁殖 水体中有机物增加。微生物在大量分解有机物时,使水体缺氧,鱼类死亡 减少化肥使用量;使用无磷 赤潮 工业和城市集中的沿海 自然:水温高,降水少,水域封闭;人为:含有大量N、P的废液排入海洋 水体缺氧,生态失调,危害水生生物生长。危害海洋水产业和人体健康洗衣粉。生活和生产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三)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可持续发展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与乡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性环境问题概念内涵原则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

12、可持续发展统 一对 立原因措施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公众参与控制人口数量调整发展模式调整消费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成因表现现分布 (四) 区域可持续发展1主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地区生态问题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地区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华北地区旱涝、盐碱、风沙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

13、不合理开垦土地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发展立体农业;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西北地区 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干旱,多大风的气候;丰富的沙源;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构筑防护林体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

14、理存放表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农场和牧场的开发;商业性伐木;焚耕开垦;采矿、筑路和城镇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建立雨林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 探究总结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思路(1)解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一个区域的环境与发展,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

15、综合整治的有效对策。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如下所示:(2)水土流失危害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

16、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 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 生物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凡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必须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地表植被;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种草植树,实行乔、灌、草结合,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其抗侵蚀能力,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3)黄淮海平原与西北地区的盐碱化成因的差别黄淮海平原盐碱化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地形有关,西北地区盐碱化的形成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一个地区内

17、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以山西能源基地和德国鲁尔区为例,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开发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生产结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 煤炭是其主导产业,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存在问题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

18、,环境问题突出综合整治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即时点拨(1)山西能源基地与鲁尔区发展区位条件的异同相同点:两者历史上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不同点:山西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降水的总量较少,水资源短缺,水运条件差,铁矿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鲁尔区位于欧洲西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地处欧洲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莱茵河纵贯本区南北,

19、河流多且多运河,水陆交通运输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靠近铁矿产区。(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行战略性转移。这类城市一般是随资源利用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以后应引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光由地下转向地上,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3流域的综合开发(1)河流开发利用与地理背景的关系某一流域的开发和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对于田纳西河来说,明确其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避免盲目开发、引发

20、生态和环境问题的首要条件。对流域进行因地制宜地综合开发,能够实现(防洪、抗旱、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水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流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决定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如下表: (2)长江流域的区域开发条件及措施: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范围长江源头至宜昌宜昌至湖口湖口至长江入海口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江南丘陵、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下游沿江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经济中心(最大港口)重庆武汉上海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平原

21、地形,气候温暖湿润,十分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经济优势实施西电东送是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基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发、整治重点水能资源的开发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存在的主要问题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经营与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修建水利工程调整并

2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探究解读(1)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对我国河流开发的重要启示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开发力度,便利的水运、廉价的水电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提高流域的开放度,在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大幅度加强对外交流。(2)流域的开发 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长江流域地貌千姿百态,既有高原、山地、丘陵,又有盆地和平原。这里多数地区属亚热带

23、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年入海水量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37%。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除丰富的水资源外,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三大阶梯,落差达5400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江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上游地区:水能资源的开发是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游地区必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另一方面,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保护

24、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中游地区:平原面积广大,主要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如大冶的铁矿、铜矿,大余的钨矿,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在矿产资源基础上,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治理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是中游地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源,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另一方面,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此外,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并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

25、利枢纽的拦洪治沙功能。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是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房地产、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3)图示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附:环境保护复习提纲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26、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鼓励经济增长;保证满足发展需要的能力;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

27、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其成因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河道中不的净化作用见课本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水质变坏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

28、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4、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水污染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工业的发展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造成经济损失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城市垃圾的特点1、数量大 2、品种多 3、变化大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

29、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弊: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酸雨: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 硫酸 型酸雨和

30、 硝酸 型酸雨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毁坏森林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能源生产和消

31、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淡水资源短缺世界淡水资源短缺1、原因: 自然原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人为原因: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于人类对水的需求。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

32、生产安全损害生态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引发国际冲突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地区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 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2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3.我国不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严重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

33、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发展清洁生产海水淡化目前,中东一些产油国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工厂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开源: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节流: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用水效率

34、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世界耕地需求趋势耕地资源供不应求,耕地资源不足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1、我国耕地资源不足的原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3、

35、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4、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我国土地利用核心问题-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3、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定义土地资源的质量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

36、的降低。2、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3、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4、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地区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寒漠化5、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过度

37、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开矿中不注意环保 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过度樵采人地矛盾突出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

38、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7、土壤侵蚀的防治原则:建立“防、治、 用”相结合的体系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8、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建水库,修梯田,淤地坝农牧业措施: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过程影响开采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等。运输与存放运输过程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坏景观,造

39、成污染。利用会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可能改变土壤性状,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

40、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用可再生能源的代替化石燃料资源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太阳能-最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能源1、太阳能的优缺点优点:能量巨大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用之不尽缺点:能量分散,密度低,利用困难受天气影响大,只能在晴天使用2、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光热转换光电转换3.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 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天气:晴天多,获

41、得的太阳辐射多;阴天多,则少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地势低,大气层厚大气透明度: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透明度差,则弱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洁净,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的原因:雨多,雾多,晴天少 台湾、海南岛西南部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风能1、风能的优缺点:优点: 可再生清洁无污染风力发电,成本较低缺点:能量密度低受季节限制,风速不稳定储存、输送困难2、我国风能分布规律:空间:北方南方 ;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时间:冬春夏秋3、风力发电站选址:年平均风速高,风力较稳定地区

42、水能-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1、水电的优缺点:优点: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发电成本低水电站建成后,兼有多种效益缺点:建站周期长搬迁居民发电量受水量季节变化影响可能给库区及周围地区环境带来不利影响2、水坝建设对环境的有利不利影响(见课本)3、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4、我国水能分布(影响因素: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西南:水量大;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中南:水量大;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西北:水量大;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华东:水量大;落差小东北、华北:水量小;落差小潮汐能1、分布: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2、优缺点:干净、无污染,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生物能1、生物能传统利用方式-柴草,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2、新的利用方式-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为新能源,制取受温度限制南方利用时间长,北方利用时间短3、沼气是农村比较理想的能源的原因原料丰富,可分散制取,就地使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不足问题缓解燃料同饲料、肥料间的矛盾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封山育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我国农村能源不足的途径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推广省柴灶地热能1、优缺点: 优点:成本低廉可再生缺点:开发技术难度较大,所需费用较高可供开发的地点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