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15089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6.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填表说明1、本表须在导师指导下如实填写。2、学生在通过开题后三个工作日内将该材料交到经济贸易学院办公室。3、学生入学后第二学期应完成论文开题报告,按有关规定,没有完成开题报告的学生不能申请论文答辩。4、开题报告正文中文使用宋体、小四号,阿拉伯数字、英文、其他外文字体使用TinIeSNewRoman,行间距适宜美观。5、开题报告一、二、三、四部分内容字数之和不少于5000字。6、“参考文献”著录按照GB7714-87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书写顺序为:序号作者论文名或著作名杂志或会议名卷号、期号或会议地点出版社页号年。7、开题报告须用计算机编辑、打印,左侧装订后上交

2、纸质版,各项内容留空不够可以加页,但是格式应该前后一致、页码连续;电子版本用MSOfficeWord2007以前版本编辑并发送到指定电子信箱。一、选题目的和意义(一)选题背景“业态”一词最先应用于零售业领域,后陆续扩展应用到其他产业领域。农业业态是指将业态应用到农业领域的一种说法,是指农业产业组织或产业活动单位为满足市场对不同农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多元化要素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所呈现的形态。一般来说,农业业态与其他产业形态不同,它是一种综合性描述,包含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是一个涵盖业种、业状、业势的综合性概念。1 .政

3、策背景农业是一个古老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从上世纪起英美等欧美国家率先开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如何发展我国农业的问题就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难点。国家一直对农业发展走向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中央政府共下发了14个“一号文件”,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

4、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指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在2016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都明确提

5、出农业农村新型业态这一时代命题,可见农业新业态已经成为国家对农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2 .现实背景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的粮食大省。截止到2015年,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10662万,耕地面积7229.2万公顷,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富裕,农村人口有5039万人,占总人口53.15%0河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副产品资源丰富,2016年河南省粮食产量高达1239.32亿斤,为历史第二高产年。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给国家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河南省农业业态

6、发展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伴随着市场化和人口资源等带来的压力,河南省农业生产面临的困难重重,严重地威胁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如何在满足本省和国家需求的同时.,推进农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成为重点难题。研究河南省的农业业态发展问题,将对我国的新型农业业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助力和示范性。(二)选题意义农业是基础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至关重要。而农业发展要想实行现代化,新型农业业态的形成是必然选择。因此,分析河南省当前农业新型

7、业态的发展状况,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河南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 .理论意义(1)丰富农业业态研究理论体系。查阅资料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研究多数限制于某一个农业业态的发展模式进行具体研究,如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等,而对于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总体研究甚微。由于农业新型业态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历时短暂,理论研究也较薄弱,本论文通过对农业业态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农业新型业态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归纳划分,为今后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2)拓宽了业态研究领域。以往业态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业,近些年逐步拓展到休闲产业

8、、旅游业、物流业等诸多学科,本文将业态研究与第一产业农业领域相结合,对新型农业业态的研究丰富了业态研究领域。4 .实践意义从实践意义来看,研究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可为河南省农业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具体体现在:一是有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农业新型业态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推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重点推动农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融合发展,加快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尽快形成河南省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格局,为推

9、动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动力。二是有利于加快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需要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的区域布局,依托区位优势,依靠技术进步、电子商务平台、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农业新型业态的竞争优势。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正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区位和电商平台发展的新型农业体系。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二、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查阅国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国外目前对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模式研究集中在业态融合模式方面,具体体现在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和现代农业等研究领域。在休闲农业研究领域,1.ane.B(1993)对加拿大与

10、法国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所作的论述是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他通过深入调查和归纳总结得出,加拿大的休闲农业以乡村旅游项目为主,具体表现的类型有乡村美食节、特色农产品展览会、乡村农业风俗文化节和乡村农事体验(在农场或牧场住宿或参加骑牛比赛)等;法国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各式各样的休闲农场为主,具体可以归为9个类型,即点心农场、农场客栈、骑马农场、农产品农场、民宿农场、教学农场、狩猎农场、探索农场、露营农场。AndereCk,K.(2000)、TorreS,R.(2004严两位专家在研究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够有力推进当地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效创造就业岗位,促进

11、当地农民就业,从而解决农业市场需求短缺,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在生态农业研究领域,随着国外生态农业的实践发展,生态农业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开始趋于多元化,Mikae1.(2007)认为生态农业在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处理等领域发展迅速叫在可持续农业研究领域,1.1.oyd(2006)等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先研究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国家之一,并且已总结推广若干种具体运作模式。D.Rigby(2001)等认为有机农业是可持续性农业的有效路径。在现代农业研究领域,Nige1.Jo1.1.ands(2004)阐述了发展低投入、污染小、高产出现代农业的观点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即形成了现代农业。BeerS(1

12、999)提出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链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1.ippert(1999)PIank(1999)在分析互联网在农业人员培训的作用中发现,互联网可以有效的进行跨区域范围的农业技能培训,并且互联网可以被用作农业技术的合作推广服务期。(二)国内研究综述2022年9月13日,在中国知网搜索篇名为“农业业态”的文章,共找到127篇,搜索篇名为“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文章,共找到0篇。其中最早收录知网的农业业态相关文章是在2002年,仅有1篇,最多被知网收录的为2022年,截止目前有36篇。具体数据请参看下图1,从图中数据可知,“农业业态”是当下学者们研究的新热点。一文章数量图1国内2002-

13、2022年“农业业态”相关文章知网收录量数据来源:中国知网将国内研究农业业态的文章进行整理归纳,发现农业业态发展模式可从以下方面总结:一是从引领带动角度划分,可分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型、“产业集群”带动型和互联网平台带动型等模式;二是从产业融合角度划分,可分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形式。1.从引领带动角度(1)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型肖福英(2022)认为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强化金融产品创新、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及促进金融机构合作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发展U1.宋洪远,赵海(2014)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

14、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高志敏,彭梦春(2012)分析了发达国家新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指出我国要想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政府、合作社和私人公司三方共同努力。王智伟,王树进(2022)认为新技术革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或土地流失等自然灾害对阻碍新型农业发展的问题。王征兵(2016)认为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主体是发展新型农业的新动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激活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激励农业科研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服务,鼓励民间组织为农民服务,焕发

15、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活力,拓展涉农企业服务范围1。(2)“产业集群”带动型陆萍等(2015)把农业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种具有资源依赖性、区域空间性、产业集聚性、组织(主体)合作性、优势互补性、连接网络性的农业有机群落。宋玉兰等(2005)指出:“农业产业集群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附近区域内,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的集合体”,将相同或类似特性的农产品,集中分布在生产基地周围,进而构成了有机群体122)。刘刚(201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优化区域农业产业布局与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12%向会娟等(2005)提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以农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作为经营核心,专业企业和支撑机构存在着共

16、性以及互补的关系,在地理位置上,集聚在农村社区的附近区域,基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目的而构成的合作体系”。董秦(2006)则是基于产业链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依托当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起来企业,其中,农产品生产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其他企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或者下游,企业之间存在着共性以及互补性的关系,开展以种植业以及养殖业为主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加工业务,并且企业的分布具有空间聚集的特点1.20k李铜山等(2022)认为形成和放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至关重要)。(3)互联网平台带动型于允充等(2012)指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7、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结合我国现在的国情,充分考虑当地的发展,利用产品化机械化来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形成独有的农业发展模式0】。张红宇等(2015)认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既需要不断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又需要不断改善政策调控,从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两个方面,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推力,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恒引。贺雪峰(2015)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要以小农经营为主,在当前阶段,中国农业必须同时完成三大基本任务:一是保证粮食安全,二是为数以亿计的农民提供农业就业与农业收入,三是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农村稳定器(24。刘敏等(2022)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遇到生产工具和技术

18、落后、生产条件差和能力不足以及农业资源匮乏和农民素质低下等短板,需要理清思路。建构制度、转变模式和凝聚合力来补齐短板2叫2.从产业融合角度(1)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在我国有许多相似的提法,如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等。谢安世(2022)认为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与发展方向,他把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分为萌芽兴起阶段、发展繁荣阶段、规范经营阶段和创意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1261.段兆麟(2003)对休闲农业的相关表述做了研究,总结出了农村旅游、农村休闲、田园农业等多种表述类型。对于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有两类不同的界定标准。一类学者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农业经营形式,这类学者认为休

19、闲农业的开发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还有利于保护乡村自然景观。郭焕成等(2000)进一步指出休闲农业是综合了乡土文化、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活、乡村自然资源等要素后,保障游客观光、度假、体验等诉求的一种经营形态网。田逢军(2007)还强调休闲农业是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市场,走产业化经营化道路,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集长远效益、社会效益、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囿。另一类学者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休闲旅游活动,这类学者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面向和满足旅游者为对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产品需求的旅游活动。如李娟等(2014)指出休闲农业是在结合了乡村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基础上,用农业生产

20、方式、活动、环境等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加。应瑞瑶等(2002)则将休闲农业表述为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村观光游览等进行的野外空间活动。(2)生态农业尚振娟等(2022)把生态农业定义为一种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系统工程技术的应用,有机融合现代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并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农业发展方式。汶录凤(2006)认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功能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旅游扶贫功能;环境教育功能网。乔波等(2008)阐述了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的扶贫功能,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扶贫效用,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并享受效益的合理分配阿。魏奇斌(201

21、3)认为生态农业旅游不仅融合了农业和旅游业,同时具有双重效益,不仅可以提高农业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在旅游淡季,农业生产还可以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游客除了观赏自然景观和了解民俗文化外,还可以体验农事活动,获得精神享受闾。(3)智慧农业李道亮(2015)认为发展智慧农业需要牢牢抓住互联网+战略机遇,深入推动互联网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融合,还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法规的完善韩秀艳等(2016)重点研究了智慧农业发展路径设计及其完善策略,提出了我国传统农业向都市化农业过渡的三段式发展路径模式,并探讨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丁静,柏玲,朱静(2016)通过研究安徽省智慧农业的发展机制,认为

22、智慧农业的发展要靠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方面,还应构建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产、研协同系统的。(4)创意农业张若琳等(2012)从市场经济角度定义了创意农业的概念,其认为创意农业是指用文化创意、科技等手段对以农业生产方式提供的农产品及延伸服务进行包装创新,以消费需求促生产,形成农业多重组织与消费市场动态联系,实现其商业化过程,从而提升农民劳动价值的经济方式和经济活动的。廖军华等(2016)将创意农业定义为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的,综合应用诸多学科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模式加。连玉燕等(2022)认为创意农业就是把人文要素与科

23、技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整合农业资源,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更新传统农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41o秦向阳等(2007)从农业生产的视角来界定创意农业的定义,认为创意农业以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为目的,并将创意与设计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此提法得到了马俊哲(2010)的赞同。(二)国内外研究述评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已有研究发现,农业业态具有一般业态的共性,又具有农业本身的特性,而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外学者对于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研究比较缺乏,国内学者对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划分一般局限于业态融合层面,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对农业业态创新发展模

24、式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因此,本研究在梳理和回顾了农业业态相关文献,总结了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组织模式、业态融合模式、区位划分模式和产业链条整合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分类情况。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其有以下不足之处:(I)国外农业业态的研究一般是从业态融合模式方面着手,对单一融合模式进行研究,对农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的综合性探讨甚微。(2)国外农业发展更加侧重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实际情形并不符合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其借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3)国内对农业业态发展模式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对于河南省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研究更寥寥无几。三、研究内容(一)研究的基本思路本

25、文通过对国内现有农业业态内容的搜集,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按照“导论f理论阐释f现状分析f国内外经验启示一模式创新f对策建议”的基本思路,首先对河南省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农民生活现状以及农业业态发展现状进行概述,通过对河南不同地区农业新型业态典型样本实证考察,深入挖掘出不同类型,探究河南省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结合示范县状况和国内外农业业态的发展模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具体写作框架如下:(二)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

26、阐释”,主要阐述农业新型业态及相关概念的涵义、相关理论基础及理论发展。第三部分是“现状分析”,通过对河南不同地区农业新型业态典型样本实证考察,深入挖掘出不同类型,探究了河南省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现状、取得的成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第四部分是“国内外启示“,通过研究国内外农业业态的主要发展模式,总结其发展经验,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带来启示。第五部分是“模式创新”,通过分析河南省已有的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在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已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发展模式。第六部分是“对策建议”,针对河南省当前农业业态发展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完善农业业态发展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第七部分是“结论

27、”,主要总结文章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及观点。(三)论文结构1导论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1.1 选题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 国外研究综述1.2.2 国内研究综述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3.1 研究思路1.3.2 研究内容1.4 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1.4.1 研究方法1.4.2 可能创新点2“农业业态”相关理论阐释2.1 相关概念界定2.1.1 农业业态2.1.2 农业新型业态2.1.3 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2.2 相关理论基础2.2.1 产业集群理论2.2.2 产业融合理论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3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

28、模式现状分析3.1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现状3.1.1 从组织模式分类3.1.2 从业态融合模式分类3.1.3 从区位划分模式分类3.1.4 从产业链整合模式分类3.2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取得的成效3.3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3.3.1 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增值能力低3.3.2 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333品牌认知低,地方特色产品出省难3.3.4 科技水平低,技术平台不先进3.4 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1.1.1 业新型业态发展缺乏相关政策支持1.1.2 投入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资金支持不到位1.1.3 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的运行环境不完善1.

29、1.4 打造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人才队伍不充足1.1.5 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不丰富4国内外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及启示4.1 国外农业新型业态主要发展模式4.1.1 以规模化、区域化、机械化、产业化为主的美国模式4.1.2 以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日本模式4.1.3 以组织化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德国模式4.1.4 以智慧和创新为主的以色列模式4.2 国内农业新型业态主要发展模式4.2.1 “互联网+”农业的县域电商模式4.2.2 休闲农业依托下的农业主题庄园模式4.3 国内外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对河南省农业业态发展的启示5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模式创新5.1 基于“技术创新”农业新型业态发

30、展模式创新5.2 基于“制度变革”的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创新5.3 基于“资本变革”的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创新5.4 基于“产业组织变革”的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创新6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6.1 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品结构6.2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6.3 优化市场环境,树立地方特色品牌6.4 加强农业科技,提升技术平台发展水平6.5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7结论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一)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对示例县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的实地调研,针对文中涉及到的县域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对当地参与农民、未参与农民以及当地参与其中的企业

31、进行问卷调查,对当地政府农业相关部门进行访谈,目的是掌握所涉及县域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为更好地发展新型农业业态、促进农民增收做贡献。2 .文献资料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农业新型业态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发展基础部分主要采用此方法,目的是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出目前关于农业新型业态的理论研究现状,找出当前理论研究中的不足并加以努力。为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指导。3 .案例分析法。通过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代表县域的实例阐述河南省目前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为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提出新的对策

32、建议,为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提供可行性的经验借鉴。(二)本文预期创新点1 .研究视角创新本论文首次全面综合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的发展模式状况,系统地探讨了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次从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的模式创新方面进行研究,将着力点放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资本变革以及产业组织变革等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模式创新方面。通过对河南省农业新型业态发展过程的观察分析,探索农业新型业态的实践模式及问题成因,结合河南省目前实际发展状况提出农业新型业态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体现了研究视角上的创新。2 .学术观点创新农业新型业态是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转

33、型升级的必然过程,多元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培育多业态实践主体、依托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是推进农业新型业态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基本策略。五、参考文献1戴天放.农业业态概念和新业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1.农业现代化研,2014,35(02):200-203+208.2Bernard1.ane.ThegreenIighCaguidetosustainab1.etourism:Eng1.ishTouristBoarc1.Journa1.ofRura1.Studies,1993,9(2):194-195.3 Andereck,K&Vogt,C,There1.ationshipbetweenreside

34、nts,attitudestowardtourismandtourismdeve1.opmentOptionsJourna1.ofTrave1.Research,2000,39(4):27-36.4Torres,R&Momsen,J.H.Cha1.1.engesandpotentia1.for1.inkingtourismandAgricu1.turetoachievepro-poortourismobjectives.ProgressinDeve1.opmentStudies,2004,4(4):294-323.5Mikae1.SkouAndersen.Anintroductorynoteo

35、ntheenvironmenta1.economicsofthecircu1.areconomyJJ.Sustainabi1.ityScience,2007,2(1):133140.6McMahon,1.1.oyd,G.Riennevap1.us.Casinodeve1.opmentsand1.andusep1.anningJ.Practice&Research,2006,65(21):257-266.7D.Rigby,D.Caceresr.0rganicfarmingandthesustainabi1.ityofagricu1.tura1.systemJ.Agricu1.tura1.Syst

36、ems,2001,68(1):325-145.8Nige1.Jo1.1.andsJonathan1.ermit,MurrayPatterson.Aggregateeco-efficiencyindicesforNewZea1.andponentsana1.ysisJ.Environmenta1.Management,2004,89(73):293305.9BeersG(1999).ICTinagri-chains:cha1.1.engesforthefuture.InPerspectivesofModem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ystemsinAgricu1.t

37、ure,FoodProductionandEnvironmenta1.Contro1.SecondEuropeanConferenceoftheEuropeanFederationforInformationTechno1.ogyinAgricu1.ture,FoodandtheEnvironment,27-30September,1999,Bonn,Germany,pp845-847.10R.M.1.ippertandC.O.P1.ank.ResponsestoaFirstTimeUseofInternetInserviceTrainingbyAgricu1.tura1.ExtensionA

38、gentsJ.Nat.Resour.1.ifeSci.Educ,1999(28):53-5611肖福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创新路径J农业经济,2022,(03):95-97.宋洪远,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特征和制度创新J1.新金融评论,2014,(03):122-139.13高志敏,彭梦春.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及中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J1.世界农业,2012,(12):50-53+57.14王智伟,王树进.基于新技术革命的我国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2,35(01):79-82.15王征兵.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J1.理论探索,2

39、016,(01):96-102.16陆萍,陈晓慧.农业产业集群概念辨析、演化特点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04):575-579.22宋玉兰,陈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05(42):205208.23刘刚.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一一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06):146-151.19向会娟,曾明宏,潘泽江.农业产业集群: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农村经济,2005(3):4749.20董秦.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6.21于允充,朱信凯,王浩.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趋势

40、与动因:基于全国范围县级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10):78-90.22李铜山,杨绍闻.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取向J.中州学刊,2022,(04):43-49.23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李冠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01)413.24贺雪峰.为谁的农业现代化J.开放时代,2015,(05):36-48+6.25刘敏,白塔.我国农业现代化“短板”之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4(03):14-23.26谢安世.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演进及“互联网+”转型研究J.经济纵横,2022,(06):10210

41、7.27段兆麟.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03(3):2426.28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19J24.29田逢军.近年来我国观光农业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67-72.30李娟,王健,任吉吉.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IJ1.北方园艺,2014(9):214-223.31应瑞瑶,褚保金.“旅游农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社会科学家,2002(5):31-33.32尚振娟,胡雯竹,王绍山.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分析及发展概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02):288.33汶录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研究U1.杨凌职

42、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38-41.34乔波,严贤春等.生态农业+农家乐型旅游扶贫效用分析J.生态经济,2008(06):137-140.35魏奇斌.基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度假村建设研究J.中国商贸,2013,(01):127-128.36李道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维方式变革一一论现代城市经济中的智慧农业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22):39-47.37韩秀艳,孙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设计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12):98-IO1.38 丁静,柏玲,朱静.安徽省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与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0

43、2):14-20.39张若琳,连丽霞.关于创意农业消费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02):166-220.40廖军华,屠玉帅,简保权.国外创意农业对中国发展创意农业的启示J.世界农,2016,(02):16-20.41连玉燕,曾芳芳.福建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2,23(06):22-23+154.42秦向阳,王爱玲,张一帆,周连第.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932.43马俊哲.关于创意农业学科体系的初步构想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2219.44刘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一互联网+重塑农业产业链.人民邮

44、电出版社,2016(10).45赵晓萌,寇尚伟.农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最后一篇蓝海.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03).46刘燕妮.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03).47刘合光,潘启龙等.中美农业比较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2).48尤飞,汤俊,卢焕荣.特色休闲农业经典规划案例赏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8).49金海年.2049中国新型农业现代化策略,中信出版社,2016(04).50彭海燕.重庆市万州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22.六、工作计划序号起止日期工作阶段及内容阶段成果形式12022年4月一6月购置、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2022年7月一9月继续完善文献综述资料补充整理,完成开题报告,开题答辩开题报告32022年10月一12月修改完成开题报告,细化研究框架;完成现场调研和数据收集调研报告42023年1月一2月撰写论文初稿初稿52023年3月一4月修改完善论文,送交外审修改稿62023年5月修改完善论文,定稿;论文答辩定稿导师对开题报告的评价及意见签名: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