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4177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23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科学专业目 录环境科学概论1环境海洋学4基础生态学7环境监测10环境监测实验课13流体力学15流体力学实验19环境生物学23普通生物学26普通生物学实验30数值计算方法32数值计算方法上机35环境工程概论37环境经济学42CAD工程制图45环境法学49环境影响评价52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60校园环境质量调查62环境化学63环境化学实验68环境管理与规划69环境微生物73环境微生物实验75海水分析77海水分析实验79环境系统分析80水污染控制工程()85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88生物化学89生物化学实验92物理海洋学93生物海洋学97清洁生产与IS014000环保认证100环境地学104空气污染

2、气象学107大气污染控制工程109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112计算机在环境中的应用113计算机在环境中的应用实践117生态毒理学119近海环境预测技术I121近海环境预测技术 II123近海环境预测技术实习125仪器分析127仪器分析实验132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导论134现代调查仪器认知实习137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技术139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技术实验142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144分子生物学146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150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实验152噪声污染与控制课程153环境科学概论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编号: 074502101201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

3、ironmental Science课程总学时: 34 总学分:2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 编者:林肇信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4年(修订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环境、环境问题、环境研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其教学目标是使同学们初步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通过接受良好的环境素质训练,进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带动力量。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1.1环境概论

4、1.2环境问题 1.2环境科学了解并掌握环境基本知识、环境问题,熟悉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多媒体2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2.1可持续发展的概述2.2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2.3中国21世纪议程了解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掌握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四项重点战略任务及战略措施多媒体2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3.1生态学概述及生态系统3.2生态系统的功能3.3生态平衡及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掌握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多媒体2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4.1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概述4.2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4.3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环境保护

5、与资源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多媒体2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了解人和环境的辨证关系以及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多媒体2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6.1大气环境概述6.2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行为6.3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大气污染的机制,掌握大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多媒体4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7.1 水体环境概述7.2 水体污染及其自净7.3 水体污染防治了解水质、水质指标及其标准,掌握水体污染及自净的相关知识,明确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及原则多媒体4第八章 土壤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8.1土壤组成及性质8.2 土

6、壤环境污染及防治8.3 土壤生态保护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了解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明确影响土壤污染的相关因素及如何防治土壤退化多媒体4第九章 声学环境保护9.1声学环境概述9.2噪声污染的控制技术熟悉环境噪声的基本特征及噪声基本知识,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技术多媒体3第十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10.1概 述10.2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10.3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10.4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熟悉固体废物的基本知识,了解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原则,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法多媒体3第十一章 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11.1放射性污染与防治11.2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11.3

7、光、热污染与防治熟悉其它物理性污染的基本知识,了解物理性污染防治的原则多媒体2第十二章 环境监测1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2.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2.3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12.4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熟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过程多媒体2第十三章 复习解疑讨论2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杨志峰、刘静玲主编. 环境科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刘培桐主编. 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2002重印).陈玲、赵建夫主编,环境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

8、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年12 月.环境海洋学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课程编号:074502101203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Oceanography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环境海洋学导论 编者:冯士笮,李凤歧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6年出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讲授环境海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主要方法,使学生熟悉海洋环境地学与资源、海水特殊的物理性质和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规律和原因;认识海水化学和海洋生物过程及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及化学资源的环境效应;了解海

9、洋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化学行为, 即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及归宿等规律以及研究由污染物质所引起的海洋环境质量的变化。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海洋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污染物入海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各种人为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冲击。了解海洋环境评价和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海洋经济、海洋管理和海洋法学的有关知识。要求对环境海洋学的知识体系有系统了解,为以后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全课程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物理部分,该部分主要为学生讲授海洋环境地学、物理学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化学部分,内容涉及当前沿岸海域存在的主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及如

10、何应用化学的方法研究海洋;第三部分为生物部分,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点及环境特点,海洋污染及其生态学效应以及受损生态系统介绍、部分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第四部分主要为海洋气象、海洋环境保护、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海洋环境经济学等等的介绍。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学时分配1、 绪论(1) 环境科学(2) 海洋科学(3) 环境海洋学了解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史及其趋势,对环境海洋学有概括的认识。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22、 海洋环境地学(1) 海底地形地貌(2) 海底物质组成与环境效应(3) 海底构造与环境效应(4

11、) 海底矿产资源(5) 海岸带开发与保护了解海陆分布与地貌特征及环境效应;了解海洋沉积物的种类、组成与环境效应;了解海底扩张、板块与大陆漂移及环境效应;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类型、开发的环境效应;熟悉海岸带的定义、类型、开发与保护的环境意义。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103、 海洋环境物理(1) 海水物理论(2) 海水运动概述(3) 海洋混合(4) 海洋环流(5) 海洋波动(6) 海洋潮汐了解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熟悉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熟悉海水运动的类型与形成原因,了解海水运动方程的建立;熟悉海洋混合的类型、形成原因与环境效应;熟悉

12、海流的类型及成因,掌握地转流及海流的主要特征,了解大洋环流的概况与环境效应;了解海洋波动的类型、形成原因,熟悉波浪的类型、在浅海近岸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了解潮汐的分类与形成原因,了解潮汐分析与预报原理。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184、海洋环境化学(1)海洋环境化学要素;(2)海洋界面过程的环境化学效应;(3)海洋中的营养盐和富营养化问题(4)海洋中的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我国沿岸海域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5)海洋中的有机污染与污染控制技术(6)海洋中的放射性污染及放射性物质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掌握海水化学组成和性质,掌握海洋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了解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及保护

13、的途径、方法与技术。多媒体教学85. 海洋环境生态学(1)海洋生态系统概述(2)海洋污染的生物和生态效应(3)地区或全球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4)不合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生态后果(5)不合理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的生态后果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差别,掌握海洋生物的主要生态类群。了解污染物入海后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理解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和海洋生物增养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了解各种海洋工程项目建设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与讨论66、海岸气象学与气候学(1)大气结构与组成(2)海上灾害性天气(3)海-气相互作用了解大气的结构、组成;了解海上台风、海雾等

14、灾害的影响;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特点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17、海洋环境监测(1)海洋环境监测概述(2)海洋环境监测内容了解海洋环境监测的意义、目的及内容。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18、海洋环境影响评价(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2)海洋环境影响预测概述了解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了解海洋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原理。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19、海洋环境经济学(1)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2)海洋环境经济了解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海洋环境经济主要方法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110、海洋环境保护法(1)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2)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了解

15、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111、海洋环境管理(1)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2)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了解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制度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1复习答疑讨论1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 冯士笮,李凤歧,李少菁主编 海洋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 T. 比尔著 陈旺剑,郑全安,刘占英译 环境海洋学 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基础生态学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课程编号:074502101301课程英文名称:Basic Ecology课程总学时:34 总学分:2含实

16、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基础生态学 编者:孙儒泳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3年,第3次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基础生态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勇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并且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考试形式:期末闭卷考试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学时分配绪论生态学概念、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多媒体教学2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1 生态因子

17、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了解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多媒体教学4第二章 能量环境1 光与温度的分布2 生物对光的适应3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了解光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能量环境。多媒体教学2第三章 物理环境1 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2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3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5 火对生物的作用水、大气、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同时,它们又为生物体的组成需要提供了常量元素因此,这些生态因子组成了地球上的物质环境。多媒体教学2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

18、特征1 种群的概念2 种群动态3 种群调节4 集合种群动态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一般来说,种群与生物个体相比,具有空间、数量和遗传三个基本的特征。其中探讨种群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化规律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多媒体教学2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 生物种的概念2 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3物种形成了解种群的遗传结构、进化机制和物种形成。种内个体的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构成,反映了种群的质的特征,并与其数量动态密切相关。多媒体教学2第六章 生活史对策1 能量分配与平衡2 体型效应3 生殖对策4 生境分类了解生物的生活史。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

19、策,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迁移对策、体型大小对策等等。多媒体教学2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1 种内关系2 种间关系种内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根据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来分类。主要的种内相互作用是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而主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的。多媒体教学2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1 生物群落的概念2 群落的种类组成3 群落结构4 群落组织生物群落作为种群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生物集合体,具有它自己独有的许多特征,这是它有别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根本所在。可以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而划分群落成员型。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析技术的基础。数量特

20、征包括多度、盖度、频度、重要值等等指标。生物群落结构总体上是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多媒体教学2第九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1 内部动态2 群落的演替生物群落的动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本章着重谈前两个问题。多媒体教学2第十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1 群落分类2 群落排序分类,就是对实体(或属性)集合按其属性(或实体)数据所反映的相似关系把它们分成组,使同组内的成员尽量相似,而不同组的成员尽量相异。通过排序可以显示出实体在属性空间中位置的相对关系和变化的趋势。本章中还重点介绍了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系统和单位多媒体教学2第十一章

2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 基本概念2 组成与结构3 食物链和食物网4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5 生态效率6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环境,它是由于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基本成分。多媒体教学2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流动1 初级生产2 次级生产3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4 能量流动5 分解者和消费者再能流中的相对作用初级生产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日光能和形成新生物量的过程。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限制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有水、温度和营养元素,限制水体生态系统的

22、主要有营养物质、光和捕食。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的三个流向。多媒体教学2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 一般特征2 水循环3 碳循环4 氮循环5 磷循环6 硫循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两个肩并肩的功能过程,但是物质可以被生物反复地利用,而能量只通过生态系统一次。分室模型是研究元素循环的重要方法多媒体教学2第十四章 地球上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2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3 海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4 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本章重点介绍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多媒体教学2第十五章 应用生态学1 全球

23、变暖与温室效应2 人口与资源3 农业生态学4 生物多样性与保育5 生态系统服务6 有害生物防治在本章中将从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人口与资源问题、农业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生态系统服务、收获理论以及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系统介绍当今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使学生们认识到生态学理论在解决全球诸如环境污染、物种多样性保育、人口问题以及全球变化等等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2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Manuel C. Molles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环境监测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编号

24、: 074502101207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4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环境监测 编者: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2004,第三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选修的主干专业重点课程。本课程以环境科学其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基础,同时又为环境质量评价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打下基础。环境监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内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掌握:1)如何制定环境监

25、测方案;2)如何采集并保存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监测样品;3)如何选择正确的环境监测方法;4)如何对环境过程实施质量保证;5)如何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评价以及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贮备。考试形式:闭卷考试1、 期末考试占70%2、 平时考核(作业与课堂多媒体讨论课)占30%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学时分配1、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2)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3)环境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环境监测和监测方法的特点;掌握现行的

26、质量标准的内涵和基本内容。多媒体教学22、水和废水监测(1)水质污染与监测(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4)水样的预处理(5)物理指标检验(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8)有机污染物的测定(9) 水质污染生物监测(10)底质监测(11)活性污泥性质测定要求学生掌握河流和污染源的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重点掌握以下知识要点:地表水以及污染水源的采集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和预处理,典型物理指标、金属指标、非金属无机物指标以及有机物指标的测定方法和工作原理多媒体教学223、空气和废气监测(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27、(4)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5)颗粒物的测定(6)降水监测(7)污染源监测(8)大气污染生物监测(9)标准气体的配制要求学生掌握空气和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具体掌握的知识点如下:如何合理布置空气样品监测网点,如何选择合理的大气采样方法,空气中SO2, NOX, CO, TSP及氧化剂的采样及测定方法;如何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固定污染源分析样品。多媒体教学204、固体废物监测(1)固体废物概述(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3)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4)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5)有害物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固体废弃物样品的采样方法;工业有害废物特性的确定方法,垃

28、圾填埋场的环境监测。多媒体教学45、土壤质量监测(1)土壤基本知识(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3)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加工管理(4)土壤样品的预处理(5)土壤污染物的测定要求学生掌握土壤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合理布设采样点、土壤样品的采集、加工和预处理。多媒体教学4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空气污染生物监测(3)生物污染监测(4)生态监测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监测原理、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多媒体教学47、噪声监测(1)声音和噪声(2)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3)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4)噪声测量仪器(5)噪声标准(6)噪声监测(7)振动及测量方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声

29、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标准和监测方法。多媒体教学48、环境监测质量保证(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2)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3)监测实验室基础(4)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达(5)实验室质量保证(6)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7)环境标准物质(8)环境监测管理(9)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内涵和重要作用;重点掌握监测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方法;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作用和主要方法;以及如何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多媒体教学69、复习课堂答疑2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

30、次):1) 吴邦灿、费龙主编,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 陈玲、赵建夫主编,环境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 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4) 齐文启,孙宗光,边归国主编,环境监测新技术(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环境监测实验课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编号:074502102209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推荐使用教材:环境监测 编者:奚旦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

31、04年第三版课程总学时:68 总学分:2周学时:4 学期安排:6实验、实习场所(校内、野外、海上等):校内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目前国内外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噪声环境一些常规监测项目的方法、原理、相关仪器的操作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通过独立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掌握相应环境监测项目的具体流程,适应目前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考核方式:平日成绩综合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项目序号实验、实习授课内容学时(周)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发性实验1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水样中的Cr6+42高锰酸钾指数的测定43水中溶解氧的测定44水中氟化物的测定45水中氨氮的测定46水中硝酸氮的

32、测定47水中亚硝酸氮的测定48水中酚的测定49大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610大气中甲醛的测定611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测定612环境噪声测定613水中石油类测定414离子色谱测定土壤淋出液中的Cl-、F-、SO42-、NO3-415水体中有机碳的测定4学习参考书(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海洋监测规范 国家海洋局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 第四版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12.1 第四版流体力学 开课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编号:074512201211课程英文名称:Fluid Mechanics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 3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33、: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流体力学 编 者: 刘鹤年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4年7月 第二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 理解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无粘性流体和不可压缩流体2. 掌握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以及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的基本理论。3. 掌握静止流体压力计算、流体运动状态和动量计算、流体定常流动对边壁作用力的基本计算方法。4. 掌握层流、紊流的基本理论;掌握边界层概念以及绕流阻力的概念。5. 掌握明渠均匀流的特点和主要的计算公式,理解底坡、水力半径、水力最优断面等概念;6. 掌握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7. 初步了解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

34、理,了解环境流体数值计算的基本过程。8. 理解流体力学研究方法和思路,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预测环境流体中的的简单流动问题。考试形式: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学时分配第1章 绪论1.1流体力学及其任务1.2作用在流体上的力1.3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1.了解流体力学的研究任务;掌握研究方法和连续介质假设的内容2.理解表面力和质量力的区别,了解相应的常见力3.理解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牛顿内摩擦定律的含义和计算;理解无粘性流体和不可压缩流体概念;掌握动力黏度和运动黏度关系。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4第2

35、章 流体静力学2.1静止流体中应力的特性2.2流体平衡微分方程2.3重力场中流体静压强的分布规律2.4流体的相对平衡2.5液体作用在平面上的总压力2.6液体作用在曲面上的总压力1. 了解静止流体的特点;2. 掌握静止流体平衡微分方程的推导;理解正压流体和斜压流体的区别3. 掌握重力场中静止流体内的压强计算、压强的度量方式(相对压强、真空度)和测压管水头的概念;4. 掌握相对平衡运动流体的压强和自由面分布的计算;5. 掌握使用解析法、图算法计算液体作用在平面的总压力;6. 理解压力体的概念,掌握液体作用在曲面上的总压力的计算。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6第3章 流体运动学3.1流体运动的描述3.2欧拉

36、法的基本概念3.3连续性方程3.4流体微团运动分析1. 理解和掌握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拉格朗日法、欧拉法);掌握流体加速度、质点导数的概念;掌握欧拉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计算,2. 理解掌握欧拉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对流体流动的分类判别的计算方法(如,1)恒定流、非恒定流,2)一维、二维(平面)、三维流动,3)均匀流,4)匀质不可压缩流);掌握流线和轨迹方程的推导和计算。3. 掌握连续性微分方程的推导和计算应用;4. 了解流体微团的运动变形,掌握有旋流动和无旋流动的判别方法。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8第4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4.1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4.2元流的柏努利方程4.3恒定总流的柏努利方程4.4恒

37、定总流的动量方程4.5无粘性流体的无旋流动1. 掌握无黏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的推导和计算,理解黏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N-S方程)与前者的区别。2. 掌握理想流体(无黏)元流柏努利方程的推导、计算和理解应用条件和物理、几何意义;了解无黏无旋和黏性流体的柏努利方程与前者在公式、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上的差别。3. 理解渐变流的概念,理解恒定总流柏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掌握其和柏努利方程的联合应用计算;4. 掌握恒定总流的动量方程的物理意义、应用条件和在求解流体对固体边界的作用力中的计算;5.掌握流函数、速度势函数以及二维无旋流动中两者的联系,了解通过几种基本平面势流(如,均匀直线流动、源流和汇流、环流

38、)的线性叠加得到新的复杂平面无旋流动的速度分布的方法。5.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6第5章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5.1量纲分析的意义和量纲和谐原理5.2量纲分析法5.3相似理论基础5.4模型试验1. 理解量纲和无量纲量概念,掌握量纲和谐原理;2. 重点理解瑞利法和定理等量纲分析法的思想,比较两者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用其求公式;3. 理解和掌握流体力学相似的四方面内容;在动力相似4项准则中理解无量纲参数(雷诺数、弗劳德、欧拉数、柯西数)的物理意义。4. 掌握进行模型试验所需要的模型律选择及模型设计方法,使用雷诺准则和弗劳德准则进行模型设计,了解模型试验。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4第6章 层流、紊流和边界层

39、流6.1粘性流体的两种状态6.2圆管中的层流运动6.3紊流运动6.4边界层概念与绕流1. 理解流体的两种流态(层流、湍流)特点和性质的差异,掌握运用临界雷诺数判断流态的方法;了解水力半径的概念2. 了解圆管中的层流运动的速度分布3. 理解紊流运动的特征和时均化方法,掌握普朗特混合长理论的思想和公式。4. 掌握边界层(流动特点、边界层厚度的定义),了解绕流阻力的计算,理解绕流产生的卡门涡街现象。5.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6第7章 明渠流动7.1概述 7.2明渠均匀流7.3明渠流动状态7.4水跃和水跌7.5.*河道水流的基本特性和结构(补充)1. 了解明渠流动的特点和棱柱形渠道特点;掌握底坡的概念;

40、2. 掌握明渠均匀流的特点和主要的计算公式,了解常见水力问题的计算方法,理解水力最优断面和允许流速的概念;3. 掌握急流、缓流、临界流的几种判别方法。 4. 了解水跃和水跌现象;5. 了解河道水流的基本特性、河道水流的特点、主流和副流特点、环流形成各种原因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6第8章 渗流力学8.1概述8.2渗流的达西定律8.3地下水的渐变渗流1. 了解水在土中的不同状态,掌握简化的渗流模型理论;2. 掌握渗流的达西定律的计算和适用范围;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2第9章* 计算流体力学初步(补充)9.1 数值计算和有限差分的基本概念9.2 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9.3 数值计算程序语言Visual F

41、ortran9.4 数据的图形处理软件Surfer 8.01.掌握数值计算的基本思路,掌握用有限差分方法离散微分方程(空间差分、时间差分),2.熟悉流体动力学常用的二维和三维方程组,了解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3.了解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平台(VF)的入门基础4. 了解对数值计算数据绘图的软件(Surfer)的入门基础最终,了解数值计算的总过程。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3习 题 课1. 每四章进行系统总结2. 分析各章的课后习题难点3. 总结和总复习课堂讲授和讨论4流体力学教学VCD了解国内外对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实验和实际应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2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

42、苏铭德 编著.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2. 程军、赵毅山 编著. 流体力学学习方法及解题指导.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3. 王兴奎主编. 河流动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流体力学实验 开课院系:海洋环境学院课程编号:070102102213课程英文名称:Experimental Fluid Mechanics课程总学时: 51 总学分:2含实验或实践学时:34 学分:1推荐使用教材:自编 编 者:流体力学实验室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流体力学实验能力,掌握静态流动参数测试方法,更好地掌握基本的观测方法、仪器使用和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基本要求:实验前预习;实验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读取实验数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掌握流体力学理论实验技能。考试形式: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授课内容(细化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