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27101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33.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良好的沟通真的让心灵相通Comments| Tags 标签:fMRI, 大脑, 核磁共振, 沟通, 神经, 资讯 资讯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8-23 16:58 人们常用“波长对上了”,来形容两人特别投契、交流自如的那种感觉。最近神经科学家发现,这种说法还真有些科学道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Greg Stephens和 Uri Hasson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可测量大脑血液流动情况变化),同时监测讲述过程中讲述者和收听者的大脑活动。他们发现,说和听使用的是大脑中相同的神经子系统,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而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同一时间,讲述者和收听者的大脑活动区域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两

2、者的大脑活动出现了同步现象。根据fMRI扫描后对受试者做的调查,研究人员还发现,扫描结果中有复杂的神经反应的相互作用,对应着两人对故事有共鸣,就仿佛语言连结了两个受试者的大脑。论文发表于7月27日的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这个发现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能“对上波长”,因为大脑同步是沟通顺畅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把检测到的大脑活动区域与人们的语言相联系时,其具体功能显得并不明确。不过这个发现支持了心理学家的“互动语言同步”(interactive linguistic alignment)理论,也就是说,通过语言交流的人会由于共享概念基础而变得亲近。研究者说,如果我说“你想要咖啡么?”你会说“

3、好的,两份糖”。你不会说“好的,请放两份糖在我们之间的盛着咖啡的杯子里”。“人们共享同样的词项、语法结构和前后文框架。而这些不仅仅是抽象的发生的,确确实实是在大脑中发生的。”研究者并没有测试电话通话或视频聊天中对话双方的脑部同步情况,但Hasson猜测“面对面的交流中同步会更强”。研究者还认为,对话应该会产生比讲故事这种单方面讲述更强的大脑同步,下一步他们将对深入交谈、而不是讲述或倾听长故事的人们进行大脑扫描。不过在这之前,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会先对沟通失败的情况作调查。人人都是民间心理学家(folk psychologist),谁都知道有共同语言的人感觉比较亲密,青梅竹马的关系更不容易动摇(25

4、岁之前的婚姻更幸福),故事中带有更多的细节比较让人信服,看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Greg Stephens和Uri Hasson的研究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都可以用“波长”来解释他们语言同步得比较好,波长对上了认知神经松鼠悠扬说,这个实验设计的很巧妙。以往我们都只关注了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的反应,但是在社会活动,或是人际交流中大脑的状态又是如何?这个实验揭示,所谓心灵相通也真的具有物理的背景。并且大脑的这种同步还和实际交流的效果密切相关,收听者理解故事的效果越好,同步的程度越高,这说明这种同步不仅限于低层次的物理刺激,且有语言加工的相类似构成。文章的原作者Uri Hasson 其实前不久也去了北京,如

5、果参加了松鼠会组织的国际认知科学大会“神经电影之夜”的同学可能已经有幸聆听了他关于神经电影学的讲解。相信他的这一系列工作能为我们了解大脑在人类交流沟通方面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Comments| Tags 标签:原创, 微小青春期, 性早熟, 激素门 新京报新知周刊 发表于 2010-08-23 18:07文/箫汲“激素门”事件终于有了结果。近日,卫生部通报,被抽查的奶粉激素含量均未异常,3例婴幼儿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奶粉无关,协和医院内分泌垂体性腺学组组长伍学焱认为,应属于“微小青春期”现象。那么,性早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微小青春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指令错误”导致性早熟女孩在8岁以前

6、,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都可以被认为患有性早熟,表现是出现乳房发育、月经初潮、阴毛胡须发育、突然长个子等等。性早熟的危害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孩子的心理还未做好进入青春期的准备,身体却已开始发育,会导致患儿心理发育异常;另一方面,性激素有促进骨骼发育的作用,会造成患儿骨骺提前闭合。他们虽然一时身高猛蹿,高出同龄人许多,但最终身高会比其他人矮。性发育越靠前,这种情况就越严重。要理解性早熟发生的原因,我们先要了解人体内控制青春期性发育的开关的构造是怎样的。人体内控制生殖系统发育的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其机制就好像老板给下属传达指令一般。老板想要让员工小王干活,会先打电话给秘书:“让

7、小王打份报告”。随后秘书打电话小王,告诉他:“老板要你打份报告”。小王听到秘书传话以后,马上心急火燎地打出报告,下发给全公司员工。对人体来说,下丘脑就是老板。它会放出一种称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物质,敦促垂体(秘书)给性腺(小王)发指令,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Gn)”命令性腺开始工作。而性腺打出的“报告”就是性激素。性激素使人体的第二性征发育。正常情况下,“老板”在青春期开始前不会随便差遣“小王”去做事。不过,一旦“上传下达”的通路上出点岔子,“小王”就会提前分泌性激素,启动青春期发育。其中,如果因为老板提前通知秘书而导致的性早熟,其过程和青春期发育完全一样,称“真性性早熟”,

8、罹患真性性早熟的患儿甚至可以有生育能力。而秘书、小王没有接到上级指示就私自行动,导致的性发育称“假性性早熟”。“微小青春期”多能恢复正常影响“人体公司”上传下达通路的,并不仅限于“从食物中摄入过多雌激素”,垂体、性腺或者肾上腺的肿瘤,神经系统的感染、外伤,下丘脑肿瘤,甚至精神因素,都可能引发GnRH分泌增多引起真性性早熟。其中,因为摄入过多雌激素导致的性早熟,没有GnRH分泌,属于假性性早熟。如果患儿被查出是真性性早熟,或者停用奶粉之后症状不消失,那么由奶粉引起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此次受累的患儿只有几个月到十几个月大。这个月龄的孩子出现乳房发育等“疑似”性早熟表现,还要考虑其

9、他可能,如“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可以算作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当宝宝还在母胎中时,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受到母亲的激素水平控制。宝宝出生以后,母体激素的影响消失,但自己的调控功能还不完善。这就好像是一个新创业的老板,手下也都是刚入行的员工,业务生疏。因此刚出生的宝宝,偶尔会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轻度失控,性激素水平增高的现象。这可能会使女婴出现乳房发育、阴道流血,男婴出现阴茎勃起、睾丸稍增大等症状。“微小青春期”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现“微小青春期”是性腺功能完好的表现。在一些性腺发育不良的患儿身上,“微小青春期”的表现会减退,性激素的水平也会比同龄儿要低

10、。一般来讲,由此导致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的患儿,除了上述反应以外,没有任何青春期发育的表现,且发病的年龄大都小于2岁。虽然有部分患儿稍后会转变成真性性早熟,不过大多数患儿稍后都能恢复正常。所以,只要定期去医院复查,万一发生真性性早熟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即可。小于2岁,仅有轻度乳房发育等表现,都和这次“性早熟”事件中的患儿相符合。所以,对年轻的妈妈来说,在宝宝出现类似性早熟的症状时,不妨先找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倘若一味归咎于奶粉,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病因,或许反而会延误治疗,耽误宝宝的健康。松鼠快评聚焦“小龙虾-肌溶解”事件Comments| Tags 标签:原创, 小龙虾, 快评, 洗虾粉, 肌溶

11、解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0-08-24 15:29如今,“麻小”已经成为夏日的“应季食品”。“麻小”配啤酒的路边档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成为“街边一景”。然而,8月23日,扬子晚报报出“南京多人疑因食用小龙虾致肌肉溶解”的报道,再次拨动国人因多次食品安全问题早已绷紧的神经。很快,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介入了这一事件的报道,“小龙虾”很快成为媒体热词,新闻评论也纷纷出台,关于“小龙虾”的种种旧闻、谣言也都被翻了出来。那么,以专业眼光分析媒体、网友给出的现有材料,会得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不妨来看看松鼠会的各位松鼠是如何立足于专业知识以及科学文献,对这一事件目前发展状态的分析。关于“横纹肌溶解”一般不会

12、造成太大的问题媒体声音“腰酸、背痛,脸色煞白,站都站不起来”“在食用龙虾仅仅几个小时之后,程小姐就出现了全身酸痛的症状,背痛得非常厉害,像针刺一样。此外程小姐还觉得呼吸有些困难,但没有一般食物中毒之后恶心、呕吐、拉肚子的症状。”“肌肉细胞膜被破坏,使得肌肉细胞中的内容物被释放到血液中,这些内容物就包括大量的肌红蛋白。由于肌红蛋白需要通过肾脏来排出体外,而肌红蛋白本身就是个“大个子”,所以很容易阻塞肾小管,影响肾功能。”(扬子晚报南京多人疑因食用小龙虾致肌肉溶解)松鼠声音药学松鼠窗敲雨表示,尽管名字听起来很可怕,但这个病其实没有那么严重虽然是肌细胞破坏,但也不会一下子把肌肉整块溶掉。有些药物就会

13、引起肌溶解,例如他汀类的降脂药,还有一些药合用增加风险。不过在临床上发生率并不高,而且只要提醒病人注意流感样的肌肉痛,再定期查查,一般不会有很大问题。此外,窗敲雨一直觉得横纹肌溶解这个名字应该改改,不明真相的群众们第一次听到时都是惊恐万分的反应生物学松鼠色人查了资料后则对这个病给出了补充说明:肌溶解(rhabdomyolysis)是当肌肉受伤时,肌肉中的一种叫做肌球素(Myoglobin)的蛋白质被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这种蛋白质在肾脏会被过滤,并可能被分解成有毒物质,危害肾脏,这可能就是为啥我们会看到酱油尿。造成肌溶解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是酗酒、外伤、癫痫、机体过劳、肌肉缺血性萎缩、遗

14、传原因等等,但某些药物也可能造成这种病,几乎每个地方都提到的是降胆固醇药statins、可卡因、安非他明、海洛因,等等。也有国外报道提到某些细菌或者病毒可能造成肌溶解。总而言之: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这个疾病。关于“洗虾粉”草酸柠檬酸不太可能是“肇事者”媒体声音“小贩承认自己的龙虾是洗虾粉洗的,但是具体洗虾粉是什么成分,小贩也说不上来。”(扬子晚报南京多人疑因食用小龙虾致肌肉溶解)“刘佳主任医师介绍,洗虾粉由工业强酸草酸构成,草酸酸性为醋酸的10000倍,是导致肌肉溶解症的主要原因。草酸等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可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导致出现急性肾小管堵塞等症状,甚至引发急性肾衰竭。”(新华网

15、)“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所长顾振华说,截至目前,本市未发现过吃小龙虾疑致肌肉溶解相关病例。事实上,洗虾粉不是食用碱,主要成分是柠檬酸和亚硫酸盐。这两种成分属于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是相关法规明确其使用范围,用于清洗小龙虾属于违规。不过,这两种成分并不会引起肌肉溶解。”(新闻晨报)松鼠声音食品工程松鼠云无心对“草酸致肌溶解说”感到怀疑,草酸(乙二酸)在食物中是广泛存在,菠菜中就有不少。草酸本身有腐蚀性,但如果量大的话,在进入血液之前就会对人的消化系统产生刺激,迅速导致呕吐恶心的反应。而目前报道的病人,起初几小时内并无明显反应。至于“柠檬酸和亚硫酸盐”,云无心表示,它们在食品中使用广泛,应该不会是“

16、凶犯”。不过从目前报道来看,“洗虾粉”成分究竟如何、是否还含有其他成分、不同地区的不同产品有没有成分差异这些问题尚未有最终检测结果。因为此物成分不明,所以对“洗虾粉”本身难以评论。需要做的是:从医学上找出“横纹肌溶解”的产生原因;然后检测洗虾粉中是否含有那些“嫌疑成分”。根据常理推测,如果真是“洗虾粉”作祟,那么其中的“有效成分”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小分子,能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运送到肌肉组织;特异性地对肌肉组织发生作用,但对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无明显影响。多数随同食物发生作用的有毒有害成分都会产生先恶心呕吐的症状,然后才发生其他进一步的作用,所以这种成分应该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物质。事实上,如

17、果无法证明“洗虾粉”是罪魁祸首,那么问题就将更加复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松鼠表示,从生产角度看,此类物质一直游离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的边缘,两者监管力度很不一样,助剂是不需要在标签中注明的,但添加剂就必须注明。据说在老版国标里食品加工助剂是隶属食品添加剂,同级监管的。结果新版里没提这茬。导致这个“灰色地带”经常会出些猫腻,主要靠行业自律*食品加工助剂:使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辅助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滤,澄清,吸附,润滑,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的应规定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其本身亦应为食品级商品。*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

18、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关于“小龙虾致肌溶解”美国曾爆出9个相似案例松鼠声音医学松鼠BOBO表示: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怀疑小龙虾是有充分理由的。这是从问病史所获得的最直接可能相关因素啦。因此,现病史大多写为“进食龙虾XX小时后,出现XX症状”。至于小龙虾是否真正引起,医生其实也不能作出合理判断和解释。他们此时的任务,大多是对症治疗横纹肌溶解去了。当然,这些都是个案报道,很难说明一定由小龙虾或洗虾粉引起。另一位医学松鼠青方则分析说:龙虾中毒引发的肌肉损伤和肌红蛋白血症有如下可能原因:1)龙虾被重金属污染,2)龙虾被某种细菌污染,3)龙虾中还有某种化学物

19、质能抑制线粒体的功能,具体原因等待卫生部的调查。青方认为很可能是龙虾被某种细菌污染,细菌毒素造成肌红蛋白血症,即使是加热之后,细菌可以被杀死但毒素还在。要检验到底是什么毒素,最好是能收集到小龙虾,然后做分析。媒体松鼠拇姬报告说,经查,早在2000年,北大一院的袁云医生就曾经在健康时报上撰文,报道过当年北京出现过的一例因在家烹食小龙虾而导致急性骨骼肌溶解症的病例。袁云诊断系由“食物中毒引起”,并提及此种情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其原因至今不清楚”。对此,生物松鼠游识猷翻检资料后发现,2007年,有美国医生发现了两起食用鲑鱼(大马哈鱼)之后引起的肌无力和横纹肌溶解。美国关于吃淡水鱼类引起横纹肌

20、溶解的病例报导比较少,至今共报告了大约23例。其中,发生在路易斯安那的9例,正是由于食用“小龙虾”导致的。食品工程松鼠云无心梳理了一下目前报道所见的此事脉络,认为不排除存在这样的情况几个人出现了某种症状,回忆起吃过某种食物,认为是龙虾惹的祸。然后消息传开,又有其他相似症状的人想起也吃过这种食物,于是这种食物就被当作了罪魁祸首。他认为,目前的复杂之处在于,并非所有吃了小龙虾的都人出现了症状。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性有多种:1、小部分小龙虾在生长过程中富集了某些能导致肌溶解的药物。导致只有吃了这种“有毒小龙虾”的人不幸中奖。2、小龙虾没有问题,但是有一部分人对小龙虾严重过敏。3、小龙虾没有问题,

21、问题在其它方面。只是出现症状的人中有一些吃过小龙虾被人们关注了,而没有吃小龙虾也生病的那些没有被报道。所以,准确地说,目前的只能说:小龙虾嫌疑很大。克鳌与基因改造和毒素富集基因改造与“小龙虾”无关网络声音“驻中国的日军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日本人想到了当时日本国内随处可见的克氏螯虾(小龙虾的前身),经过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克氏螯虾被成批运到日军驻地,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 (作者不详)“这种小龙虾对有毒水体有极强适应力,喜食腐尸,铅汞锰铬砷等毒素在体内积聚到正常值的几百倍,也不会影响它生存。是典型毒物。”(作者不详)松鼠声音食品工程松鼠云无心则觉得,这就是松鼠安婆婆说的“扯淡不好好扯”的

22、典型。原因很简单,在存在731部队的那个年代,全世界的生物技术都没那么牛。即使是现在,改良出这样的虾来,也足可以轰动生物界。媒体松鼠拇姬直接称呼“小龙虾”为“克螯”,即其学名“克氏原螯虾”。他仿照网贴的内容在微博上造句说:“鲶和鳢适应力极强,体内可能会积聚毒素;猪适应力极强,体内可能会积聚毒素;各种野菜适应力极强,体内可能会积聚毒素”最后的话目前,媒体对“小龙虾-肌溶解”事件的报道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相信,很快食品安全部门也会介入到此事的调查中。以上的讨论与分析,都只是立足于目前媒体揭示的种种信息而做出的。科学松鼠会的诸位同仁依然在密切关注此事的发展,并将在进一步信息、检测结果发布之后,进行

23、剖析与解读。所谓快评,是一种松鼠对时事的简短评论。试运行中,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谢谢。独生子女并不孤僻Comments| Tags 标签:孤僻, 独生子女, 社交, 社会学, 育儿, 资讯 资讯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8-24 16:12通常,没有兄弟或姐妹陪伴下长大的儿童会被习惯性地认为是“古怪的”或者“不合群的”,但是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传统概念该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幼年时确实存在的某些社交技能缺陷会随着年龄增长在青少年时期恢复正常。 这个新的学术结论把社会科学研究引到了公众的视线下,如此敏感的问题用何种方法来展开研究才是正确的?父母们又应该怎样对此类研究得出的富有争议的结果进行取

24、舍? 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会有更加突出的认知能力,这个说法很早就被接受,但是一些研究人员却提出与之相反的是,独生子女的社交能力却相对较差可能会在独生子女长大后出现问题。关于这一点,目前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2004年美国一项对20,000多名幼儿园小朋友进行的调查,这个调查发现老师们普遍认为独生子女较之有至少一个兄弟姐妹的同龄人在社交技能方面显得更为欠缺自我控制较差、人际关系技巧更欠缺及行为问题更多。 为了在青少年群体中研究这一现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Donna Bobbitt-Zeher和Douglas Downey采用了美国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的现有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在

25、近期于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社会学会年会上,他们报告了一项分析结果,根据13,466名7-12年级的初高中学生在要求选出本校同学中的5个朋友时的答案,他们发现,独生子女与其有兄弟姐妹的同学一样会被选为朋友。 “在我们测试的所有群体样本中,是否有兄弟姐妹并不影响一个学生在同龄人中的受欢迎程度,”Bobbitt-Zeher说道,“我不认同有些人所说的,如果你没有兄弟姐妹,你就不可能学会在高中怎样与其他学生交流之类的社交技能。” 混淆的信息? 但是这两个研究迥然不同的结果反映了很多问题。在上述关于青少年的研究中,同伴提名的朋友关系作为了社交技能的衡量标准,但在2004年同样由Downey所做的研究中,则

26、是要求由老师来评定儿童的社交技能。是独生子女的社交意识会随着成长及其与同伴交流过程中逐渐增强?抑或两种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两类评估方法的不同? Downey认为答案是前者,他提到了对幼儿园儿童的跟踪研究结果作为证据,该研究很快就将发表。在2004年研究中的孩子升上5年级后,他们的社交技能再次由其老师进行了评估结果与基于朋友关系的青少年研究得到的结果一致:在社交技能上面有无兄弟姐妹并无任何影响。 Downey认为“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了缺少兄弟姐妹的不利影响在五年级时没有了,这个结果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测量社交技能用的方法并没有明显差异,故事的重点 (指影响结果的因素) 只是儿童的年龄。” “在2

27、004年我本该说我们发现了一些证据一定程度上说明独生子女在社交技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在今后生活会怎么样。现在我会说,看来我们在幼儿园发现的一开初的缺陷最后并没有持续太久,并且很有可能通过更多地与同伴交流得到了补偿。” Guang Guo,一位来自于北卡罗莱纳大学的社会学家,很熟悉这批青少年研究中用到的数据,他认为这个新发现是“合理的”并且同意它与早期研究结果“没有必然”矛盾。他认为“人会适应环境,这并不奇怪”。 Downey也否认了不同的研究结果会提供家长们互相矛盾的信息。“我们依据事实说话,并且尽我们所能谨慎地评估。2004年的研究是少数几个可以找到一些证据证明也许在独

28、生子女儿童中确实会存在一些问题。而现在,事实又回到了社会学家所达成的普遍共识。” 他补充道,当他与同事在幼儿园小朋友中发现社交上的不足时,他们并没有推荐家长要第二胎来“促进他们第一个孩子的社交技能”。Downey表示“差异并没有大到足以影响家长是否再要一个的决定。”从“外星天文学家”角度看地球演化Comments| Tags 标签:地球, 天文, 演化, 生命, 行星 资讯小分队 发表于 2010-08-26 13:22让我们经历一次地球演化的时间旅行,看看我们的地球在外星天文学家眼中是如何度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在我们使用NASA计划中的“类地行星搜寻太空望远镜”或者更先进的“生命搜寻阵列”搜索

29、类地行星的行动中,对于辨别哪些探测到的信号可能会提示生命的存在,这些地球演化史的资料可以提供关键的线索。冥古宙地球 45.6亿至38亿年前大约45.6亿年前,地球刚由众多星子(编者注:planetesimal,指太阳系演化早期由尘埃聚集形成的千米量级的天体,小行星带可以看作星子的遗族)聚集而成,从外太空观测到的地球在红外谱上将是一颗明亮的炽热星体。40亿年前的太阳明亮程度仅仅有今天太阳的七成左右,那时候地球的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氮气以及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两种温室气体能有效保持温度。而在地球红外光谱中,氮气的吸收占据了相当宽的谱带。太古宙地球 38亿至25亿年前最新的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

30、出现在冥古代。34亿年前,光合微生物出现了,并且有微生物开始生成甲烷,这种强温室气体有助于在太阳仍然低亮度之下保持地球的温暖。27亿年前,部分藻类已经能利用太阳可见光来生成对于其他微生物有毒的氧气。从外空看来,太古代的地球是像土卫六一样的甲烷世界,但是更温暖,也有可观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含量。这三种气体能在行星光谱上清楚呈现,元古宙地球 25亿至6亿年前硫同位素的变化表明,大约24.5亿年前,氧气开始成为大气的一个重要组分。耐受氧气的微生物也在原生代进化出来,生命活动引起氧气水平的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可能达到今天的1%50%,这在地球光谱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原生代晚期,生命开始向陆地扩展,当陆地

31、上植被足够繁盛之后,太空望远镜可能在光谱分析中找到生命独有的绿色。原生代也曾存在几次大冰期,第一次的“雪球地球”发生在原生代,约24亿年前,另外两次发生在8000万年前到6000万年前之间。从外太空看来,冰期地球并没有生命的迹象,温室气体稀少,冰雪覆盖地表,冰雪底下的生命演化被冰冷所减慢。动物多样的地球 6亿到4.5亿年前多细胞动物在约6亿年前开始出现,真菌和原始植物比如苔藓也在5.3亿年到5亿年前向陆地发展。尽管此时的氧气比较充足,但其含量仍然低于现代的水平,因而地球光谱的改变不大。绿色地球 4.5亿年前到今天紧接下来地球上的大变化是维管植物在4.5亿年前的出现,历经上百万年,森林覆盖到地球

32、陆地上。绿地成为从外太空中观测地球最显著的标志,大气中氧气含量也从15%上升到31%,超过了现代地球21%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存在成为外星天文学家确认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无可争议的证据。氧气、水蒸汽的水平也存在相应的变化,在地球吸收光谱中可以观测到它们的存在。未来的地球经历非常长久的时间,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热。金星提供了地球未来变化的线索。金星和地球大小相当,运行轨道比地球更靠近太阳4000万公里,并可能曾经是一个被水覆盖的星球。但现在的金星已经因为太阳的亮度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失控,温度上升而导致海洋蒸发,直到厚厚的云层使红外线无法向太空逃逸。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GoldBlatt估计,在地球上,未来15亿年内可能会发生同样的事情(编者注:这里说的地球变热是长达上亿年的天文因素造成的,比如太阳膨胀,或者地球轨道变化等,跟目前的温室效应在原理上类似,但诱因不同。这里只是一个假说)。在漫长的时间里,太阳紫外线分解了金星大气中的水分子(变为氢气和氧气),氢气逃逸到太空中,留下的强腐蚀性的氧气,将金星表面的岩石腐蚀成二氧化碳和硫酸。不过,地球未必会完全复制金星的模式,但除非有大规模地球工程,否则地球还是最终会和金星走向同样的宿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告诉遥远的外星观测者,曾经有生命在这里繁衍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