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30931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穴位概述】,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的刺激点。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阿是穴、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特点:1、形态点状、线状、面状。2、分布大多数在头面和四肢(特别双手)3、联系散在的,没有经络样的联系。4、理论初步的、朴素的、部分的,尚未连贯成系统。(直接来源于实践)。,【小儿推拿特定穴】,名称:1、五脏六腑心经、大肠、膀胱等2、人体部位五指节、腹、脊柱等3、作用功能端正、精宁等4、五行学说脾土、

2、肝木等5、山谷河流山根、洪池等6、建筑物体天庭、三关等7、动物名称老龙、龟尾等8、哲学名词阴阳、八卦等,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推向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3050次。功效:头痛、感冒、发热。多与坎宫、太阳相配合应用。,一、 天门,【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分推向眉稍。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临床应用】外感头痛。,二、坎宫,【位置】眉梢与目外眦后一寸凹陷中。【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3050次【功效】解表,明目,

3、止头痛。【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三、太阳,【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操作】用拇指自上向下推抹;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 。2030次【主治】小儿肌性斜颈。【临床应用】抹、推、揉三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四、桥弓,【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作用】 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官窍。 【操作】用拇指揉或用拿法。揉3050次,拿35次。【主治】头面病:头痛,眩晕,五官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神志病:失眠,癫痫;外感病:感冒,热病,颈项强痛。,五、风池,【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发际

4、正中直上7寸【操作】术者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六、百会,【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后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揉。3050次。【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临床应用】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八、高骨,【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操作】术者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次,称揉迎香【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

5、风池等合用。,七、迎香,【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操作】术者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九、人中,第二节 胸腹部穴位,一、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操作】有揉膻中与分推膻中、推膻中之分。揉50100次,分推50100次,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50100次。【作用】推揉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吐痰不利常与揉天突、按弦

6、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同用。,二、乳旁,【位置】乳外旁开0.2寸。【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处揉3050次,称揉乳旁。【作用】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三、乳根,【位置】乳头直下0.2寸,第五肋间隙。【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位揉3050次,称揉乳根。【作用】揉乳根:宣肺理气,止咳化痰。治疗咳嗽、胸闷、痰鸣等症,临床上常与揉乳旁、推揉膻中合用。以食、中二指同时按揉,称揉乳根、乳旁。,【位置】腹部【操作】沿肋弓下缘向旁分推;掌或手指摩。【主治】腹痛、消化不良。【临床应用】分腹阴阳用于腹胀消化不良;摩腹用于腹痛、腹泻。,

7、四、腹,【位置】肚脐正中。【操作】指揉或掌摩。【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五、脐,六、天枢,【位置】脐旁2寸。【操作】患儿仰卧位。术者用食、中指端按揉二穴50100次,称揉天枢。【作用】揉天枢:疏调大肠、理气消滞。用治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腹胀、大便秘结等症,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揉龟尾等同用。可用中指按脐,食指与无名指各按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操作】用拇、食、中指做提拿法。35次或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功效】行气止痛。【临床应用】对虚寒性、伤食性腹痛腹泻效果较好

8、。,七、肚角,八、中脘,【位置】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钟,用食、中指端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向下推至中脘100300次。【作用】揉、摩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用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气的作用,主治呕吐恶心;自下而上操作,有涌吐的作用。,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位置】大椎至长强一直线。【操作】自上向下推;自下向上捏脊。35遍。【主治】发热、惊风、消化不良、疳积、腹泻等。【临床应用】小儿保健穴;可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健体。常与推三关、补脾经、补

9、肾经、按揉足三里结合应用。,一、脊柱,【位置】命门至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揉龟尾相配合。,二、七节骨,【位置】尾椎骨端。【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三、龟尾,四、大椎,【位置】 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

10、现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作用】 清热解表,通经活络。按揉大椎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项强等病症。捏挤、提拧大椎对百日咳有一定的疗效。刮大椎用于中暑发热。,五、肩井,【位置】 督脉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之中点。【操作】有拿肩井、按肩井和揉肩井之分。拿35次,按1030次,揉1030次,掐35次。【作用】 宣通气血,解表发汗,通窍行气。常用于治疗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肩背痛,项强等病症。,【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身柱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肺之背俞穴。【操作】有揉肺俞、推肺俞(分推肩胛骨)之

11、分。揉50100次,推100300次。擦肺俞部至局部发热。【临床应用】益气补肺,止咳化痰。揉肺俞、分推肩胛骨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外感发热、咳嗽等病症;如久咳不愈时可加推脾经以培土生金,或揉肺俞时可加少许盐粉,以增强效果。风寒咳嗽、寒喘用揉肺俞或擦肺俞;风热咳嗽、热喘用分推肺俞。,六、肺俞,【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脊中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脾之背俞穴。【操作】揉50100次。【临床应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病症。并能治疗脾虚所引起的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七、脾俞,【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脉

12、命门穴旁开1.5寸处。【操作】 揉50100次。【临床应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常用于治疗腹泻、便秘、哮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八、肾俞,第四节 上肢部穴位,【位置】拇指指腹【操作 :旋推或将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从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100300次。【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功效】健脾胃,补气血。【临床应用】(1)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2)清脾经:清湿热、止呕吐痢疾呕吐注意:多用补,少用泻。,一、脾经,【位置】食指指腹。【操作】旋推或从指端向指根直推,为补;从指根向指端直推为清。100500次【主治】烦躁不安,惊风。【功效】平肝泻火,息风镇惊

13、。【临床应用】抽搐、惊风、烦躁不安、五心烦热。 (1)清肝经:平肝泻火、解郁除烦、熄风止痉惊风、抽搐、烦躁。(2)补肝经:宜清不宜补。宜补肾经相代,二、肝经,【位置】中指指腹。【操作】同肝经的操作方法向指根直推或旋推为补,相反则为泻。100500次【主治】身热无汗,烦躁、高热神昏。【功效】清热退心火。【临床应用】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黄短。(1)清心经-心火旺盛-高热、口疮、烦躁。注意:本穴宜清不宜补,三、心经,位置:无名指指腹。操作:同上旋推或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相反为泻清。100500次。主治:胸闷,咳嗽。功效:补益肺气临床应用:咳嗽,气短汗出,痰鸣。(1)清肺经:清肺泄热、化痰止咳-咳

14、喘(2)补肺经:补益肺气-肺虚之咳嗽、气喘,四、肺经,【位置】小指指腹。【操作】旋推或从指根推向指端为补,相反则为清。100500次。【主治】尿多,小便黄短。【功效】补肾益脑,温养下元。【临床应用】多用补法,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久泻多尿、遗尿等。(1)补肾经-肾虚-发育迟缓、怕冷等。(2)清肾经-阴虚盗汗、虚热等。,五、肾经,位置: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拇指甲掐,35次。主治:惊风,气喘,腹痛。临床应用: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六、四横纹,位置:食指桡侧缘,自指到虎口一直线。操作:从指端直推向虎口,向心为补,主治:便秘,泄泻,脱肛。功效:涩肠固脱、温中止泻。

15、临床应用:虚寒腹泻,脱肛,便秘。(1)清大肠:清利湿热导滞-便秘、食积(2)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虚寒腹痛、泄泻、脱肛。,七、大肠,位置:小指尺侧,自指端到指根一直线。操作:主治:遗尿、尿闭、发热。功效:温补下元;清利下焦是热。临床应用:(1)清小肠:清热利尿-小便不利、口疮(2)补小肠:阴亏,八、小肠,位置:拇指掌面近心端第一节。操作:旋推或直推。100500次。主治:呕恶嗳气、烦渴、食欲不振、吐血衄血。临床应用: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1)清胃经:清湿热、降胃气、泻胃火。(2)补胃经:胃虚。,九、胃经,位置:大鱼际处。操作:揉或推,主治:食积腹胀,呕吐腹泻。临

16、床应用:健脾合胃,助消化。(1)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2)板门推向横纹:止泻。(3)横纹推向板门:止吐。,十、板门,位置:掌心中,握拳中指端是穴。操作:按揉或运法,由中指沿内劳宫运之。3050次。主治:退热发汗。临床应用:清热(虚热)除烦,用于口舌生疮、发热、烦渴,常与补肾经、掐二扇门合用。,十一、内劳宫,十二、十王(十宣),【位置】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操作】掐35次,或醒后即止。【作用】掐十王:清热、醒神、开窍。主治高热惊风、抽搐、昏厥、两目上视、烦躁不安、神呆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小天心等合用。,十三、虎口(合谷),【位置】手背第1、2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属手

17、阳明大肠经。【操作】术者一手持儿手,令其手掌侧置,桡侧在上,以另手食、中二指固定儿腕部,用拇指甲掐穴处,继而揉之,掐揉520次,称掐揉虎口。【作用】掐揉虎口:清热、通络、止痛。治疗发热无汗、头痛、项强、面瘫、口噤、便秘、呕吐、嗳气呃逆、鼻衄等。常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同用。,位置:以掌心为圆心,以掌心至中指根的2/3为半径作圆。操作:用拇指运法,3050次。主治:胸闷气逆、泄泻、呕吐。临床应用: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十四、内八卦,【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腕推向肘;自拇指推向肘为大推三关。100300次。【主治】发热、恶寒、无汗。【

18、临床应用】能补元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之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合用。,十五、三关,【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两指指腹自腕推向肘。连拍带推称打马过天河水。【主治】发热。【临床应用】常与推攒竹、推坎宫合用,清热而不伤阴分。打马过天河水多用于清实热、高热之证。,十六、天河水,【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一直线。【操作】用拇指自肘推向腕部,100300次。【主治】发热多汗。【临床应用】一切实热病症。脏腑实热之高热烦渴,可单用也可与推三关合用,合用可平衡阴阳,防止大寒大热。,十七、六腑,【位置】掌背食指与中指,及中指与无名指指根交接处。【操作】拇

19、指甲掐或揉。掐35次;揉3050次。【主治】惊风抽搐、身热无汗。【临床应用】多用于外感风寒,揉动时要用力,频率要快,常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等合用。,十八、二扇门,【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拇指端揉。3050次。【主治】腹痛、小便短赤、潮热。临床应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小便赤涩等症。,十九、上马,二十一、五指节,【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操作】有掐五指节和揉五指节之分。掐35次,揉3050次。【作用】掐揉五指节: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清肝经、掐老龙等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

20、、咳嗽等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经常搓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位置】掌背第3、4掌骨歧缝间凹陷中,与内劳宫相对。【操作】掐或揉。3050次【主治】腹痛、消化不良。【临床应用】用于一切虚寒之证。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合用。,二十、外劳宫,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一、箕门,【位置】 箕门又名足膀胱,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 有推足膀胱与拿足膀胱之分。自膝盖内侧上缘向上直推至腹股沟处100300次,提拿该处肌筋35次。【作用】 利尿、清热。常用于治疗癃闭,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及该处痿软无力等病症。,【位置】屈足趾,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21、【操作】用拇指指面自足根向足趾推,或按揉。50100次。【主治】发热,五心烦热,呕吐,腹泻。【临床应用】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常与退六腑、清天河水合用退实热。,二、涌泉,三、足三里,【位置】 足三里又名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胫骨前肌上。属足阳明胃经,系本经合穴。 【操作】 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稍用力按揉20100次左右,称按揉足三里,见图7-72。 【作用】 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强壮身体,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多与推天柱骨、分推腹阳阳等相配合,以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等相配合,以治

22、疗脾虚泄泻;常与捏脊、摩腹等相配合,以作小儿保健。,四、委中,【位置】 在腘窝正中央,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本经合穴。 【操作】 以食中指的指端着力,稍用力在委中穴拿该处的筋腱约35次,称拿委中。 【作用】 疏通经络,熄风止痉。拿委中多用于治疗惊风抽搐;若与揉膝眼、揉阳陵泉等相配合,以治疗下肢痿软无力;若用挤捏法或扯法至局部出现痧痕瘀斑,则多用于治疗中暑痧症等。,五、三阴交,【位置】 三阴交穴在内踝高点直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属足太阴脾经的经穴,系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操作】 有按揉三阴交和推三阴交之分。按揉2050次,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直推法约100200次左右。【作用】 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多与揉丹田、推箕门等相配合,以治疗遗尿、癃闭等病症;亦常用于治疗下肢痹痛、瘫痪、惊风、消化不良等病症。,六、太冲,【位置】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 【操作】 以拇指爪甲着力,稍用力在太冲穴上掐35次,称掐太冲。 【作用】 平肝熄风。主要用于治疗惊风。,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