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辩证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的辩证法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同样也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实现了辩证法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统一的基础、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则正确地回答了“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它们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整个世界的唯物而辩证的理解唯物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客观世界的辩证理解,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第一节 辩证法的演变及其变革,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追溯至早期
2、的西方哲学中,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又是西方辩证法传统的集大成者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以往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的,它是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变革,一、 辩证法的历史演变,1.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在古希腊,辩证法最初源于人们对宇宙本原、现象世界的生灭及事物运动变化等问题的哲学思考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立是存在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作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不仅强调世界是永恒变动、生生不息的,主张“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而且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并把这个规律称为“逻各斯”即“对立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除了用“阴阳”、“有无”等对立范畴来说明
3、宇宙自然的生成和运动变化外,还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伦理秩序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如孙子通过分析敌我、主客等矛盾所形成的战略和战术、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等,都体现了这一点从总体上看,人类早期的辩证法思想还是非常朴素的,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的特点,所以通常被称为“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力图消解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康德的辩证法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名的“二律背反”上。他认为,理性本身会导致自相矛盾,因为人的理性只能认识有限的现象,当超出这一界限去认识无限的“自在之物”时就会导致相互矛盾的认识。康德通过“二律背反”强调了理性自
4、身的矛盾,强调了有限与无限、现象与“自在之物”等之间的区别,从而率先打破了那种追求绝对同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实际上划定了理性的界限,划出了一片人类无法认知的领域即“自在之物”,从而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的辩证法思想也被称为“消极的辩证法”,黑格尔进一步致力于恢复辩证法的传统,并将唯心主义辩证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但是,黑格尔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和派生物,认为现实世界的运动只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翻
5、版,所以,他的辩证法思想实质上只关涉到观念领域,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他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是神秘的和错误的,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充分借鉴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着力阐明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强调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将“否定之否定”理解为发生在自然、社会和思维中的客观规律;将矛盾理解为现实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将质量互变看作是客观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固有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重视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并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辩证思维方式提出的要求总之,通过全面挖掘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
6、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一种崭新形态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实现了辩证法发展发展史的伟大变革,二、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合理形态的辩证法,这主要是相对于黑格尔辩证法而言的马克思:“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唯物辩证法的合理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或思维并不具有独立的存在形式,它只是现实存在在主观上的反映马克思:“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
7、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其次,当“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成为哲学思考的前提时,本来意义上的自然和历史开始真正地进入哲学的视野中来从实践的观点看,自然和历史都囊括在人类历史的整体实践之中,自然的变化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变化发展过程,反之亦然。自然并不是“精神”外化自身的一个中介,而是实践活动的前提、对象和结果,自然参与和见证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过程,最后,马克思、恩格斯
8、在考察人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时发现了其中的根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以往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一样,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一种有限的和暂时的历史形态,它必然会为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而无产阶级正是它的掘墓人,总之,唯物辩证法立足于人类的历史与现实,立足于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着力于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矛盾与对立这种辩证法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
9、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特征,唯物辩证法具有区别于以往的辩证法形态的鲜明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唯物辩证法以客观世界的联系与发展为基础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面的统一,一、 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基础,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及其万事万物,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二者的统一构成整个宇宙的基本图景,唯物辩证法就是对这一宇宙图景的反映,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基础首先,客
10、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无论就自然界而言还是就人类社会而言都是如此,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自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时就已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20世纪以来产生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也是普遍联系的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无论人
11、类历史处在何种阶段上,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鲁滨逊式的个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次,客观世界又是永恒发展的,无论就自然界而言还是就人类社会而言都是如此所谓发展,就是前进或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早在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就系统地论证了自然界生物的进化和发展,现代科学更是从多方面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天体的演化、生命的起源、意识和思维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也处在永恒的发展中随
12、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至今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总之,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客观世界的固有状态,唯物辩证法不过是对客观世界这一固有状态的理论概括,或者说,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二、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批判的理解,二是革命的改造,其中,批判的理解构成革命的改造的前提,而革命的改造则是批判理解的现实化所谓批判的理解,是指对现存事物进行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而这里所谓的现存事物,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
13、个人类历史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进程的整体把握,因为“资产阶级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的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复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理解,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永恒存在的谎言唯物辩证法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一样,也包含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也是暂时的和必将灭亡的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货币、资本展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唯物辩证法对各种不合理的现实的批判的理解,其目是要对这些不合理的现实进行革命的改造,使人们从不
14、合理的现实、特别是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是为了对现存世界进行彻底的革命改造,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意味着对现存世界的革命改造,意味着对现存世界的超越,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三、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唯物辩证法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问题,但他们在考察事物的辩证运动时实际上已经从不同侧面论及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 “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
15、切断了辩证运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自然界到处都发生着对立的运动,“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列宁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问题:“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的论述,对立面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之所以说对立面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主要是因为:首先,对立面的统一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也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16、内在源泉,从而也是理解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的关键其次,对立面的统一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内容的中心线索,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专门揭示对立面之间是如何统一的,质量互变规律所揭示的是质与量、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再次,是否承认对立面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界线恩格斯:“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
17、要么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与此相反,唯物辩证法不仅承认对立面的统一,而且认为它是事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特点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地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以及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规律又被称为“矛盾律”,其核心范畴是“矛盾”所谓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
18、指事物所包含的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总是内在于事物自身的,或者说,对立面总是指统一于某一事物内部的两个相反的规定性,矛盾的内在性意味着两个独立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并不一定就是矛盾关系 马克思:“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这就是说,“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属于一种完全外在的关系,唯有将私有财产同劳动联系起来考察,这种外在的对立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内在的矛盾关系 强调矛盾的内在性,是为了避免任意捏造矛盾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将任意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称为矛盾,从
19、而将矛盾泛化和庸俗化,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首先意味着对立面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矛盾着的对立面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一方总是成为另一方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要矛盾的一方消失了,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个矛盾也就不复存在了,矛盾的同一性还意味着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即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毛泽东:“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
20、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正因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是正相反对的,所以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这种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实际上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一般来说,矛盾的斗争性即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会经历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其最初往往只表现为一些不太明显的差别,尔后会逐渐激化,直至发生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而使矛盾得到解决、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斗争性而存在,没
21、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不是那种抽象的、无差别的同一关系,而是以对立和差别为基础和前提的统一关系,是包含着斗争性的同一性只承认事物与自身的同一关系,主张一切事物不能同时既是它自身又是别的东西,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离开矛盾的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对立面之间的差异、对立和斗争是矛盾统一体内部的差异、对立和斗争,因此,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正如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的同一性一样,没有矛盾的同一性也没有矛盾的斗争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包括两个方面
22、的内容: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说,处处有矛盾,矛盾无处无在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就是矛盾的个性,也就是说,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矛盾的性质具有特殊性,即不同事物具有不同性质的矛盾不同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着的矛盾是各不相同的,即便是同一种运动形式,其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不同社会形态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第二,矛盾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即复杂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众多矛盾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
23、中,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地位根据其在事物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不同的矛盾区分为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决定着事物本质的矛盾非基本矛盾是指那些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对事物的本质也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根据其在事物发展过程某一阶段上的地位的不同,我们又不同的矛盾区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上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根据矛盾的各个方面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地位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区分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矛
24、盾的次要方面则是指在矛盾统一体中起次要作用、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在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上,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三,矛盾的解决形式具有特殊性,即不同的矛盾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解决矛盾的解决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或战胜另一方,如真理战胜谬误、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等二是矛盾双方共同被新的矛盾双方所取代,如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斗争的结果是它们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取代三是矛盾双方通过相互融合使矛盾获得最终解决,(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
25、殊性之中,它总是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其次,矛盾的特殊性体现着矛盾的普遍性,并始终受到矛盾的普遍性的规定和制约最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 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要理解这一规律,首先必须把握质、量、度等范畴的基本涵义(1)质质是一个事物成其为自身并区别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事物的属性与事物的存在不一定是同一的,因为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本质属性也有非本质属性,只有当事物的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26、事物的质和存在才会发生改变人们认识事物首先就要认识事物的质,把握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区分各种事物的基础,也是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首要前提,(2)量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范围、速度以及事物的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也是事物所固有的属性 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每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质都有相应的量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即不会使一事物变成他事物从认识事物的质进到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准确地把握事物的量,正确地处理事物之间量与量的比例关系,是进行科学决策、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3)度
27、度是事物保持自身的质的量的界限,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一方面,在度中,质与量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即质总是规定着量的变化幅度、限制着量的增减界限,而量的变化则趋向于突破质的限制、超出质的数量界限 另一方面,在度中,质与量又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即在度的范围内,质是由它的对立面即量来规定的,而量也是由它的对立面即质来规定的,如水(质)与0100(量)是相互规定的,因而质量双方处于统一状态,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了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关节点既是事物保持特定质的量的限度的极限点,也是事物由量变进入质变、从一
28、种质过渡到另一种质的转折点认识事物的度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把握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数量界限,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质;同时,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度,掌握“适度”的原则,也是做好各项实际工作的重要保证。,2.质变与量变事物的质和量的规定性是经常不断地变化着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状态,它们的相互转化和辩证统一构成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1)量变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是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稳定、平衡状态的表现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数量的增减、速度的变换、规模的改变、程度或水平的升降、场所的变
29、更等等,(2)质变质变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的中断质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爆发式飞跃往往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其特点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会发生剧烈的对抗和激烈的外部冲突,如火山爆发、炸弹爆炸、铀核的裂变、对立阶级之间的暴力冲突、战争、社会革命等等,非爆发式飞跃往往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其特点是不发生剧烈的对抗和激烈的外部冲突,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并逐渐代表旧质要素而实现飞跃,如岩石的风化、生物的进化、物种的变异、工具的革新、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突破等等事物的变化是否
30、超出了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可能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质变第三,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这不仅表现在量变会转化为质变上,而且也表现在质变会转化为量变上: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方面,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质变,也就是说,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事物在总体上仍处于量变的过程中,只是发生了部分的质变,包括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
31、局部性的部分质变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发展大体上处于量变的状态,只是在有些发展阶段上出现了部分的质变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整体或全局没有发生质变,但事物内部的某些部分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另一方面,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即在总的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即当质变开始时新质在数量上的迅速增长和扩张,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并不是量变,因为量变本身并不产生新质,也不反映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总之,事物的变化呈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形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
32、本内容,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道路或途径,即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一个在其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肯定与否定(1)事物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其中,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某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该事物就保持其原有性质而存在着;当事物的否定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时,该事物就会转化为他物(2)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肯定和否定是同一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两种相反的因素,二者必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33、的,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首先,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即肯定与否定这两个方面都不能离开对方单独存在,都以对立一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二者统一于一个具体的事物之中,其次,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肯定包含着否定,从一定意义上说,肯定就是否定,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肯定,肯定中总是渗透着否定,如生命这一肯定中时刻包含着死亡另一方面,否定也包含着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说,否定就是肯定,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否定,否定中总是渗透着肯定,如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同时也包含着某种肯定,(3)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精神,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否
34、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否定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实现的事物自己否定自己,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否定,事物才得以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作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第三,作为事物的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其中,克服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根本性质的否定,它在新旧事物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中断即非连续性;保留则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吸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因此,辩证的否定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克服与保留、批判与继承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
35、的非连续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辩证的否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既要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否定方面,从而既把握住它的现存状态又把握住它的发展趋向按照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采取批判继承或批判学习的态度,既取其精华,又去其糟粕,2.否定之否定经由否定而产生的新事物又必然包含着新的肯定方面和新的否定方面,当新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又会再一次发生质变,即由否定阶段进到第二次否定阶段,也就是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发展实际上包含着两次否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展现
36、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有规律的过程从肯定到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不是封闭性的而是开放性的;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无限发展,事物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特征,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者说,事物的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首先,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否定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必然将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其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而事物发展的这种曲折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事物的发展在经历了两次否定之后似乎回复到自己
37、的出发点,即事物的高级阶段重复了低级阶段的一些特性和特征第二,事物的发展带有很强的反复性,因为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新事物最初往往还不是很强大,常常要遇到旧事物的顽强抵抗和排斥;新事物只有在与旧事物的斗争逐渐成长起来,才能彻底战胜旧事物第三,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或局部的倒退,即使在新事物产生后,也可能出现旧事物的“复辟”,但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事物发展必然会不断前进或上升的总趋势,坚持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辩证观点,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循环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中的某些回复现象,把这种回复看作是简单的重复或周而复始的循环,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
38、前进和上升运动直线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把事物的发展视为直线式的上升过程,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歪曲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总之,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途径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其中,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则是指思维的辩证法即辩证思维,它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我们研究和把握客观辩证法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主观辩证法、进行辩证思维;而要进行辩证思维,关键是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辩证思维的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