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1).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 燃烧要素和燃烧类别一、燃烧概述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氧或其他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失掉电子的物质被氧化,获得电子的物质被还原。所以,氧化反应并不限于同氧的反应。例如,氢在氯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氢原子失掉一个电子被氧化,氯原子获得一个电子被还原。类似地,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炽热的铁在氯气中燃烧,都是激烈的氧化反应,并伴有光和热的发生。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也是氧化反应,但没有同时发光发热,所以不能称做燃烧。灯泡中的灯丝通电后同时发光发热,但并非氧化反应,所以也不能称做燃烧。只有同时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才被界定为燃烧。可燃物质
2、(一切可氧化的物质)、助燃物质(氧化剂)和火源(能够提供一定的温度或热量),是可燃物质燃烧的三个基本要素。缺少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便不会发生。对于正在进行的燃烧,只要充分控制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会终止。所以,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可以归结为这三个要素的控制问题。例如,在无惰性气体覆盖的条件下加工处理一种如丙酮之类的易燃物质,一开始便具备了燃烧三要素中的前两个要素,即可燃物质和氧化气氛。可以查出,丙酮的闪点是10。这意味着在高于10的任何温度,丙酮都可以释放出足够量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一旦遭遇火花、火焰或其他火源就会引发燃烧。为了达到防火的目的,至少要实现下列四个条件中的一个条
3、件:(1)环境温度保持在10以下;(2)切断大气氧的供应;(3)在区域内清除任何形式的火源;(4)在区域内安装良好的通风设施。丙酮蒸气一旦释放出来,排气装置就迅速将其排离区域,使丙酮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不至于达到危险的浓度。条件(1)和(2)在工业规模上很难达到,而条件(3)和(4)则不难实现。固然,完全清除燃烧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杜绝燃烧的发生。然而,对工业操作施加如此严格的限制在经济上很少是可行的。工业物料安全加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确定在兼顾杜绝燃烧和操作经济上的可行性方面还留有多大余地。为此,当人们知道如何防火时,这仅仅是开始,降低防火的消费在工业防火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燃烧反
4、应在温度、压力、组成和点火能等方面都存在极限值。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火源具备足够的温度或热量,才会引发燃烧。如果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在某个浓度值以下,或者火源不能提供足够的温度或热量,即使表面上看似乎具备了燃烧的三个要素,燃烧仍不会发生。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4时便不能点燃,而一般可燃物质当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4时便不会引发燃烧。总之,可燃物质的浓度在其上下极限浓度以外,燃烧便不会发生。近代燃烧理论用连锁反应来解释可燃物质燃烧的本质,认为多数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经连锁反应进行。有些学者在燃烧的三角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燃烧的四面体
5、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燃烧除具备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火源三角形的三个边以外,还应该保证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之间的反应不受干扰,即进行“不受抑制的连锁反应”。二、燃烧要素在一般情况下,燃烧可以理解为燃料和氧间伴有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除自燃现象外,都需要用点火源引发燃烧。所以,燃烧要素可以简单地表示为燃料、氧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这一部分我们将围绕这三个基本条件进行讨论,并提出降低与之联系的危险性的建议。1燃料防火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考虑燃烧的物质,即燃料本身。处于蒸气或其他微小分散状态的燃料和氧之间极易引发燃烧。固体研磨成粉状或加热蒸发极易起火。但也有少数例外,有些固体蒸发所需的温度远高于通常的环境温度
6、。液体则显现出很大的不同。有些液体在远低于室温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就能释放出危险量的易燃蒸气。另外一些液体在略高于室温时才有较高的蒸气压,还有一些液体在相当高的温度才有较高的蒸气压。很显然,液体释放出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的温度是其潜在危险的量度,这可以用闪点来表示。液体的闪点是火险的标志。美国州际商会把闪点等于或低于27的液体列为高火险液体。选择27作为分界点,是因为这个温度代表通常或室内温度的上限,任何液体在此或较低温度闪燃都是危险的。闪点在27177表示中度火险,闪点在177以上只有轻微火险。当液体的闪点低于937时,全美消防协会才称之为易燃液体。上述的火险等级划分只是指出了液体加工或
7、贮存时的危险程度,实际上,所有有机物质在足够高的温度下暴露都会燃烧。排除潜在火险对于防火安全是重要的。为此必须用密封的有排气管的罐盛装易燃液体。这样,当与罐隔开一段距离的物料意外起火时,液罐被引燃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减小。因为燃烧的液体产生大量的热,会引发存放液罐的建筑物起火,把易燃物料置于耐火建筑中对于防火安全也是重要的。易燃液体安全的关键是防止蒸气的爆炸浓度在封闭空间中的积累。当应用或贮存中度或高度易燃液体时,通风是必要的安全措施。通风量的大小取决于物料及其所处的条件。因为有些蒸气密度较大,向下沉降,仅凭蒸气的气味作为警示是极不可靠的。用爆炸或易燃蒸气指示器连续检测才是安全的方法。2氧和热虽然
8、在某些不寻常的情况下,比如氯或磷,与物质能够产生燃烧状的化学反应,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燃烧都需要氧。而且,反应气氛中氧的浓度越高,燃烧得就越迅速。工业上很难调节加工区氧的浓度,特别是由于阻止发火的氧浓度远低于正常浓度,浓度太低,不适于供人员呼吸。工业上有时需要处理只是在通常温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起火的物料,把这些物料与空气隔绝是必要的安全措施。为此,加工物料需要在真空容器或充满惰性气体,如氩、氦和氮的容器内进行。热是燃烧伴生的一个重要结果。为了使工业装置免受燃烧的破坏,经常需要调节和控制释放出的热量。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只需要把很少量的燃料和氧的混合物加热到一定程度就能引发燃烧。
9、由于小热源引发的小火向环境的供热大于引发小火本身的吸热,因而会点燃更多的燃料和氧的混合物。继续下去,可用的热量很快会超过蔓延成大火所需要的热量。热量可以由不同的点火源提供,如高的环境温度、热表面、机械摩擦、火花或明火等等。3火源下面给出的是常见火源以及与之有关的安全措施。(1)明火在易燃液体装置附近,必须核查这一类火源,如喷枪、火柴、电灯、焊枪、探照灯、手灯、手炉等,必须考虑裂解气或油品管线成为火炬的可能性。为了防火安全,常常用隔墙的方法实现充分隔离。隔墙应该相当坚固,以在喷水器或其他救火装置灭火时能够有效地遏止火焰。一般推荐使用耐火建筑,即礴石或混凝土的隔墙。易燃液体在应用时需要采取限制措施
10、。在加工区,即使运输或贮存少量易燃液体,也要用安全罐盛装。为了防止易燃蒸气的扩散,应该尽可能采用密封系统。在火灾中,防止火焰扩散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罐都应该设置通往安全地的溢流管道,因而必须用拦液堤容纳溢流的燃烧液体,否则火焰会大面积扩散,造成人员或财产的更大损失。除采取上述防火措施外,降低起火后的总消耗也是重要的。高位贮存易燃液体的装置应该通过采用防水地板、排液沟、溢流管等措施,防止燃烧液体流向楼梯井、管道开口、墙的裂缝等。(2)电源电源在这里指的是电力供应和发电装置,以及电加热和电照明设施。在危险地域安装电力设施时,以下电力规范措施是应该认真遵守的公认的准则。应用特殊的导线和导线管;应用防爆
11、电动机,特别是在地平面或低洼地安装时,更应该如此;应用特殊设计的加热设备,警惕加热设备材质的自燃温度,推荐应用热水或蒸气加热设备;电气控制元件,如热断路器、开关、中继器、变压器、接触器等,容易发出火花或变热,这些元件不宜安装在易燃液体贮存区。在易燃液体贮存区只能用防爆按钮控制开关;在危险气氛中或在库房中,仅可应用不透气的球灯。在良好通风的区域才可以用普通灯。最好用固定的吊灯,手提安全灯也可以应用;在危险区,只有在防爆的条件下,才可以安装保险丝和电路闸开关;电动机座、控制盒、导线管等都应该按照普通的电力安装要求接地。(3)过热过热是指超出所需热量的温度点。过热过程应避免在可燃建筑物中发生,并应该
12、受到密切监视。推荐应用温度自动控制和高温限开关,虽然密切监视仍是需要的。(4)热表面易燃蒸气与燃烧室、干燥器、烤炉、导线管以及蒸气管线接触,常引发易燃蒸气起火。如果运行设备有时会达到高过一些材料自燃点的温度,要把这些材料与设备隔开至安全距离。这样的设备应该仔细地监视和维护,防止偶发的过热。(5)自燃许多火灾是由物质的自燃引起的,并被来自毗邻的干燥器、烘箱、导线管、蒸气管线的外部热量所加速。有时,在封闭的没有通风的仓库中积累的热量足以使氧化反应加速至着火点。加工易燃液体,特别是容易自热的易燃液体,要特别注意管理和通风。在所有设备和建筑物中,都应该避免废料、烂布条等的积累或淤积。(6)火花机具和设
13、备发生的火花,吸烟的热灰、无防护的灯、锅炉、焚烧炉以及汽油发动机的回火,都是起火的潜在因素。在贮存和应用易燃液体的区域应该禁止吸烟。这种区域的所有设备都应该进行一级条件的维护,应该尽可能地应用防火花或无火花的器具和材料。(7)静电在碾压、印刷等工业操作中,常由于摩擦而在物质表面产生电荷即所谓静电。橡胶和造纸工业中的许多火灾大都是以这种方式引发的。在湿度比较小的季节或人工加热的情形,静电起火更容易发生。在应用易燃液体的场所,保持相对湿度在4050之间,会大大降低产生静电火花的可能性。为了消除静电火花,必须采用电接地、静电释放设施等。所有易燃液体罐、管线和设备,都应该互相连接并接地。对于上述设施,
14、禁止使用传送带,尽可能采用直接的或链条的传动装置。如果不得不使用传送带,传送带的速度必须限定在457mmin1以下,或者采用会降低产生静电火花可能性特殊装配的传送带。(8)摩擦许多起火是由机械摩擦引发的,如通风机叶片与保护罩的摩擦,润滑性能很差的轴承,研磨或其他机械过程,都有可能引发起火。对于通风机和其他设备,应该经常检查并维持在尽可能好的状态。对于摩擦产生大量热的过程,应该和贮存和应用易燃液体的场所隔开。三、燃烧形式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存在的相态、混合程度和燃烧过程不尽相同,其燃烧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按照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相态的异同,可分为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均相燃烧是指
15、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间的燃烧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如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煤气在空气中的燃烧。非均相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并非同相,如石油(液相)、木材(固相)在空气(气相)中的燃烧。与均相燃烧比较,非均相燃烧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可燃液体或固体的加热,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变化。2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燃烧反应有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形式。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预先混合而后进行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可燃气体由容器或管道中喷出,与周围的空气(或氧气)互相接触扩散而产生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混合燃烧速度快、温度高,一般爆炸反应属于这种形式。在扩散燃烧中,由于与可燃气体接触的氧气量偏低,通常会产生不完
16、全燃烧的炭黑。3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可燃固体或液体的燃烧反应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几种形式。蒸发燃烧是指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蒸气的燃烧。通常液体本身并不燃烧,只是由液体蒸发出的蒸气进行燃烧。很多固体或不挥发性液体经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的燃烧称为分解燃烧。如木材和煤大都是由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气体进行燃烧。而硫磺和萘这类可燃固体是先熔融、蒸发,而后进行燃烧,也可视为蒸发燃烧。可燃固体和液体的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均有火焰产生,属火焰型燃烧。当可燃固体燃烧至分解不出可燃气体时,便没有火焰,燃烧继续在所剩固体的表面进行,称为表面燃烧。金属燃烧即属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无需吸收蒸发热,燃烧温
17、度较高。此外,根据燃烧产物或燃烧进行的程度,还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四、燃烧类别、类型及其特征参数1易燃物质燃烧类别依据可燃物质的性质,燃烧一般可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别,而每一类别还包含着不同类型的燃烧。例如,易燃液体的溢流燃烧可以是深度、流动或薄层燃烧;而金属燃烧则可以呈粉末型、液体型、切削型或浇铸型燃烧。(1)A类燃烧A类燃烧定义为如木材、纤维织品、纸张等普通可燃物质的燃烧。此类燃烧都生成灼烧余烬,如木炭。容易忽略的是木炭本身也是A类物质。需要特别注意,水和基于碳氢盐的干燥化学品并不是有效的灭火剂。还有,橡胶和橡胶类的物质以及塑料,在燃烧的早期更像B类物质,而后期肯定是A类物质。(2)B
18、类燃烧B类燃烧定义为易燃石油制品或其他易燃液体、油脂等的燃烧。然而,有些固体,比如萘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燃烧时熔化并显示出易燃液体燃烧的一切特征,而且无灰烬。近些年来,金属烷基化合物频繁地用于化学工业中,这些易燃液体由于其自燃温度不寻常得低,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与水剧烈反应,从而提出一个特殊的问题。 工艺上易燃气体不属于任何燃烧类别,但实际上应当作B类物质处理。多年来,由于泄漏气体灭火后仍继续流动形成爆炸混合物,随之起火燃烧,对泄漏气体的普通做法是不采取灭火措施。但是,实际经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先灭火方能停止气体泄漏。以液体形式贮存的气体,如液化天然气、丙烷、氯乙烯等,液态泄漏比气态泄漏会发生
19、更严重的火灾。(3)C类燃烧C类燃烧定义为供电设备的燃烧。对于这类燃烧,首要的是灭火介质的电绝缘性。电器设备一经切断电源,除非含有易燃液体如变压器油等,即可采用适用于A类燃烧的灭火器材。对于含有毒性易燃液体的情形,应采用适用于B类燃烧的灭火器材。如果含有A类和B类燃烧物的复合物,应该用水喷雾或多功能干燥化学品作灭火剂。(4)D类燃烧D类燃烧定义为可燃金属的燃烧。对于钠和钾等低熔点金属的燃烧,由于很快会成为低密度液体的燃烧,会使大多数灭火干粉沉没,而液体金属仍继续暴露在空气中,从而给灭火带来困难。这些金属会自发地与水反应,有时很剧烈,也会出现问题。高熔点金属会以各种形式存在:粉末型、薄片型、切削
20、型、浇铸型、挤压型。适用于浇铸型燃烧的灭火剂用于粉末型或切削型燃烧时会有很大危险。常用的金属镁在低熔点和高熔点金属之间,一般总是以固体形式存在,但在燃烧时很容易熔化而成为液体,因而表现得与前述两者都不同。虽然燃烧金属的烟尘都不应吸入,但是燃烧的放射性金属烟尘对救火者却有着极为严重的危险。对于金属氢化物的燃烧,因为氢和金属两者都在燃烧,应被认为与金属燃烧相当。对于此类燃烧,需要应用干粉金属灭火剂。2燃烧类型及其特征参数如果按照燃烧起因,燃烧可分为闪燃、点燃和自燃三种类型。闪点、着火点和自燃点分别是上述三种燃烧类型的特征参数,这三种特征参数已在第二章易燃物质性质中做过简单介绍。(1)闪燃和闪点液体
21、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气存在,由于蒸气压的大小取决于液体所处的温度,因此,蒸气的浓度也由液体的温度所决定。可燃液体表面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与火源接近时会发生瞬间燃烧,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这种现象称为闪燃。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液体。某些可燃固体,如樟脑和萘等,也能蒸发或升华为蒸气,因此也有闪点。一些可燃液体的闪点列于表41,一些油品的闪点列于表42。(2)点燃和着火点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达5 min以上,这种现象称为点燃。点燃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可燃
22、液体的着火点约高于其闪点520。但闪点在100以下时,二者往往相同。在没有闪点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着火点表征物质的火险。(3)自燃和自燃点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表41和表42列出了一些可燃液体的自燃点。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燃烧两种类型。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其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称之为受热自燃。可燃物质与空气一起被加热时,首先缓慢氧化,氧化反应热使物质温度升高,同时由于散热也有部分热损失。若反应热大于损失热,氧化反应加快,温度继续升高,达到物质的自燃点而自燃。在化工生产中,可燃物质由于接触高温热表面、加热或烘烤、
23、撞击或摩擦等,均有可能导致自燃。自热燃烧。可燃物质在无外部热源的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变化而产生热量,并不断积累使物质温度上升,达到其自燃点而燃烧。这种现象称为自热燃烧。引起物质自热的原因有:氧化热(如不饱和油脂)、分解热(如赛璐珞)、聚合热(如液相氰化氢)、吸附热(如活性炭)、发酵热(如植物)等。影响自燃的因素。热量生成速率是影响自燃的重要因素。热量生成速率可以用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吸附热、发酵热等过程热与反应速率的乘积表示。因此,物质的过程热越大,热量生成速率也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增加,热量生成速率亦增加。热量积累是影。向自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保温状况良好,导热率低;可
24、燃物质紧密堆积,中心部分处于绝热状态,热量易于积累引发自燃。空气流通利于散热,则很少发生自燃。自燃点温度量值。压力、组成和催化剂性能对可燃物质自燃点的温度量值都有很大影响。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其组成为化学计量比时自燃点最低。活性催化剂能降低物质的自燃点;而钝性催化剂则能提高物质的自燃点。有机化合物的自燃点呈现下述规律性:同系物中自燃点随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降低;直链结构的自燃点低于其异构物的自燃点;饱和链烃比相应的不饱和链烃的自燃点为高;芳香族低碳烃的自燃点高于同碳数脂肪烃的自燃点;较低级脂肪酸、酮的自燃点较高;较低级醇类和醋酸酯类的自燃点较低。可燃性固体粉碎得越细、粒
25、度越小,其自燃点越低。固体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量越大,自燃点越低。对于有些固体物质,受热时间较长,自燃点也较低第二节 燃烧过程和燃烧原理一、燃烧过程可燃物质的燃烧一般是在气相进行的。由于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其燃烧过程也不相同。气体最易燃烧,燃烧所需要的热量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着火点。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全部燃尽。液体在火源作用下,先蒸发成蒸气,而后氧化分解进行燃烧。与气体燃烧相比,液体燃烧多消耗液体变为蒸气的蒸发热。固体燃烧有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而后蒸发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对于复合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成其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而后气态产
26、物和液态产物蒸气着火燃烧。各种物质的燃烧过程如图41所示。从中可知,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历氧化分解、着火、燃烧等阶段。物质燃烧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42所示。T初为可燃物质开始加热的温度。初始阶段,加热的大部分热量用于可燃物质的熔化或分解,温度上升比较缓慢。到达T氧,可燃物质开始氧化。由于温度较低,氧化速度不快,氧化产生的热量尚不足以抵消向外界的散热。此时若停止加热,尚不会引起燃烧。如继续加热,温度上升很快,到达T自,即使停止加热,温度仍自行升高,到达T自就着火燃烧起来。这里,T自是理论上的自燃点,T自是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为实际测得的自燃点。T燃为物质的燃烧温度。T自到T自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燃烧
27、诱导期,在安全上有一定实际意义。二、燃烧的活化能理论燃烧是化学反应,而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是互相碰撞。在标准状况下,1dm3体积内分子互相碰撞约1028次s。但并不是所有碰撞的分子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只有少数具有一定能量的分子互相碰撞才会发生反应。这少数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的能量要比分子平均能量超出一定值。这超出分子平均能量的定值称为活化能。活化分子碰撞发生化学反应,故称为有效碰撞。活化能的概念可以用图43说明,横坐标表示反应进程,纵坐标表示分子能量。由图可见,能级的能量大于能级的能量,所以能级的反应物转变为能级的产物,反应过程是放热的。反应的热效应Qv等于能级与能级的能量差。能级
28、K的能量是反应发生所必须的能量。所以,正向反应的活化能E1等于能级K与能级的能量差,而反向反应的活化能E2则等于能级K与能级的能量差。E2和E1的差值即为反应的热效应。图43 活化能示意图当明火接触可燃物质时,部分分子获得能量成为活化分子,有效碰撞次数增加而发生燃烧反应。例如,氧原子与氢反应的活化能为2510 kJmol1,在27、01 MPa时,有效碰撞仅为碰撞总数的十万分之一,不会引发燃烧反应。而当明火接触时,活化分子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大大增加而发生燃烧反应。三、燃烧的过氧化物理论在燃烧反应中,氧首先在热能作用下被活化而形成过氧键OO,可燃物质与过氧键加和成为过氧化物。过氧化物不稳定,在受
29、热、撞击、摩擦等条件下,容易分解甚至燃烧或爆炸。过氧化物是强氧化剂,不仅能氧化可形成过氧化物的物质,也能氧化其他较难氧化的物质。如氢和氧的燃烧反应,首先生成过氧化氢,而后过氧化氢与氢反应生成水。反应式如下:H2+O2H2O2H2O2+H22H2O有机过氧化物可视为过氧化氢的衍生物,即过氧化氢HOOH中的一个或两个氢原子被烷基所取代,生成HOOR或ROOR。所以过氧化物是可燃物质被氧化的最初产物,是不稳定的化合物,极易燃烧或爆炸。如蒸馏乙醚的残渣中常由于形成过氧乙醚而引起自燃或爆炸。四、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在燃烧反应中,气体分子间互相作用,往往不是两个分子直接反应生成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子自由基与
30、分子间的作用。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另一个分子作用产生新的自由基,新自由基又迅速参加反应,如此延续下去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两种类型。直链反应的特点是,自由基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活化能很低,反应后仅生成一个新的自由基。氯和氢的反应是典型的直链反应。在氯和氢的反应中,只要引入一个光子,便能生成上万个氯化氢分子,这正是由于连锁反应的结果。氯和氢的反应是这样的:氢和氧的反应是典型的支链反应。支链反应的特点是,一个自由基能生成一个以上的自由基活性中心。任何链反应均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包括支化)和链的终止。用氢和氧的支链反应说明:链的引发需有外来能源激发,使分
31、子键破坏生成第一个自由基,如式(1)、式(2)。链的传递(包括支化)是自由基与分子反应,如式(3)、(4)、(5)、(8)、(9)所示。链的终止为导致自由基消失的反应,如式(6)、式(7)所示。第三节 燃烧的特征参数一、燃烧温度可燃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在火焰燃烧区域释放出来,火焰温度即是燃烧温度。表43列出了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温度。二、燃烧速率1气体燃烧速率气体燃烧无需像固体、液体那样经过熔化、蒸发等过程,所以气体燃烧速率很快。气体的燃烧速率随物质的成分不同而异。单质气体如氢气的燃烧只需受热、氧化等过程;而化合物气体如天然气、乙炔等的燃烧则需要经过受热、分解、氧化等过程。所以,单质气体的燃烧速
32、率要比化合物气体的快。在气体燃烧中,扩散燃烧速率取决于气体扩散速率,而混合燃烧速率则只取决于本身的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混合燃烧速率高于扩散燃烧速率。气体的燃烧性能常以火焰传播速率来表征,火焰传播速率有时也称为燃烧速率。燃烧速率是指燃烧表面的火焰沿垂直于表面的方向向未燃烧部分传播的速率。在多数火灾或爆炸情况下,已燃和未燃气体都在运动,燃烧速率和火焰传播速率并不相同。这时的火焰传播速率等于燃烧速率和整体运动速率的和。管道中气体的燃烧速率与管径有关。当管径小于某个小的量值时,火焰在管中不传播。若管径大于这个小的量值,火焰传播速率随管径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管径增加到某个量值时,火焰传播速率
33、便不再增加,此时即为最大燃烧速率。表44列出了烃类气体在空气中的最大燃烧速率。表44 烃类气体在空气中的最大燃烧速率2液体燃烧速率液体燃烧速率取决于液体的蒸发。其燃烧速率有下面两种表示方法:(1)质量速率质量速率指每平方米可燃液体表面,每小时烧掉的液体的质量,单位为kgm2h1。(2)直线速率直线速率指每小时烧掉可燃液层的高度,单位为mh1。液体的燃烧过程是先蒸发而后燃烧。易燃液体在常温下蒸气压就很高,因此有火星、灼热物体等靠近时便能着火。之后,火焰会很快沿液体表面蔓延。另一类液体只有在火焰或灼热物体长久作用下,使其表层受强热大量蒸发才会燃烧。故在常温下生产、使用这类液体没有火灾或爆炸危险。这
34、类液体着火后,火焰在液体表面上蔓延得也很慢。为了维持液体燃烧,必须向液体传人大量热,使表层液体被加热并蒸发。火焰向液体传热的方式是辐射。故火焰沿液面蔓延的速率决定于液体的初温、热容、蒸发潜热以及火焰的辐射能力。表45列出了几种常见易燃液体的燃烧速率。表45 易燃液体的燃烧速率3固体燃烧速率固体燃烧速率,一般要小于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不同固体物质的燃烧速率有很大差异。萘及其衍生物、三硫化磷、松香等可燃固体,其燃烧过程是受热熔化、蒸发气化、分解氧化、起火燃烧,一般速率较慢。而另外一些可燃固体,如硝基化合物、含硝化纤维素的制品等,燃烧是分解式的,燃烧剧烈,速度很快。可燃固体的燃烧速率还取决于燃烧比表
35、面积,即燃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大,燃烧速率越大,反之,则燃烧速率越小。三、燃烧热在第二章易燃物质的性质中已经介绍过燃烧热的概念,并给出了标准燃烧热的定义。可燃物质燃烧爆炸时所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和爆炸力与物质的燃烧热有关。物质的标准燃烧热数据不难从一般的物性数据手册中查阅到。物质的燃烧热数据一般是用量热仪在常压下测得的。因为生成的水蒸气全部冷凝成水和不冷凝时,燃烧热效应的差值为水的蒸发潜热,所以燃烧热有高热值和低热值之分。高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全部冷凝成水时所放出的热量;而低热值是指生成的水蒸气不冷凝时所放出的热量。表46是一些可燃气体的燃烧热数据。表46 可燃气
36、体燃烧热第四节 爆炸及其类型一、爆炸概述爆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伴有巨大声响的过程。在爆炸过程中,爆炸物质所含能量的快速释放,变为对爆炸物质本身、爆炸产物及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物质爆炸时,大量能量极短的时间在有限体积内突然释放并聚积,造成高温高压,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突变并引起随后的复杂运动。爆炸介质在压力作用下,表现出不寻常的运动或机械破坏效应,以及爆炸介质受振动而产生的音响效应。爆炸常伴随发热、发光、高压、真空、电离等现象,并且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爆炸的破坏作用与爆炸物质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如果爆炸发生在均匀介质的自
37、由空间,在以爆炸点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爆炸力的传播是均匀的,并使这个范围内的物体粉碎、飞散。爆炸的威力是巨大的。在遍及爆炸起作用的整个区域内,有一种令物体震荡、使之松散的力量。爆炸发生时,爆炸力的冲击波最初使气压上升,随后气压下降使空气振动产生局部真空,呈现出所谓的吸收作用。由于爆炸的冲击波呈升降交替的波状气压向四周扩散,从而造成附近建筑物的震荡破坏。化工装置、机械设备、容器等爆炸后,变成碎片飞散出去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化工生产中属于爆炸碎片造成的伤亡占很大比例。爆炸碎片的飞散距离一般可达100500 m。爆炸气体扩散通常在爆炸的瞬间完成,对一般可燃物质不致造成火灾,而且爆炸冲击波有时
38、能起灭火作用。但是爆炸的余热或余火,会点燃从破损设备中不断流出的可燃液体蒸气而造成火灾。二、爆炸分类1按爆炸性质分类(1)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指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急剧变化而引起的爆炸。例如蒸汽锅炉、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过压等引起的爆炸,都属于物理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物理爆炸后均不发生变化。(2)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指物质发生急剧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化学爆炸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爆炸物分解爆炸、爆炸物与空气的混合爆炸两种类型。爆炸物分解爆炸是爆炸物在爆炸时分解为较小的分子或其组成元素。爆炸物的组成元素中如果没有氧元素,爆炸时则
39、不会有燃烧反应发生,爆炸所需要的热量是由爆炸物本身分解产生的。属于这一类物质的有叠氮铅、乙炔银、乙炔铜、碘化氮、氯化氮等。爆炸物质中如果含有氧元素,爆炸时则往往伴有燃烧现象发生。各种氮或氯的氧化物、苦味酸即属于这一类型。爆炸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爆炸性物质的含量或氧气含量以及激发能源等。因此其危险性较分解爆炸为低,但这类爆炸更普遍,所造成的危害也较大。2按爆炸速度分类(1)轻爆 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零点几米至数米之间的爆炸过程;(2)爆炸 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十米至数百米之间的爆炸过程;(3)爆轰 爆炸传播速度在每秒1千米至数千米以上的爆炸过程。3按爆炸反应物质分
40、类(1)纯组元可燃气体热分解爆炸 纯组元气体由于分解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而引起的爆炸; (2)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与助燃气体,如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引火源的作用下引起的爆炸;(3)可燃粉尘爆炸 可燃固体的微细粉尘,以一定浓度呈悬浮状态分散在空气等助燃气体中,在引火源作用下引起的爆炸;(4)可燃液体雾滴爆炸 可燃液体在空气中被喷成雾状剧烈燃烧时引起的爆炸;(5)可燃蒸气云爆炸 可燃蒸气云产生于设备蒸气泄漏喷出后所形成的滞留状态。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浮于上方,反之则沉于地面,滞留于低洼处。气体随风漂移形成连续气流,与空气混合达到其爆炸极限时,在引火源作用下即可引起爆炸。爆炸在化学
41、工业中一般是以突发或偶发事件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往往伴随火灾发生。爆炸所形成的危害性严重,损失也较大。下面将介绍化工行业中常见的几种爆炸类型。三、常见爆炸类型1气体爆炸(1)纯组元气体分解爆炸具有分解爆炸特性的气体分解时可以产生相当数量的热量。摩尔分解热达到80120kJ的气体一旦引燃火焰就会蔓延开来。摩尔分解热高过上述量值的气体,能够发生很激烈的分解爆炸。在高压下容易引起分解爆炸的气体,当压力降至某个数值时,火焰便不再传播,这个压力称作该气体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高压乙炔非常危险,其分解爆炸方程为C2H22C(固)+H2+226 kJ如果分解反应无热损失,火焰温度可以高达3100。乙炔分解爆炸的
42、临界压力是014 MPa,在这个压力以下贮存乙炔就不会发生分解爆炸。此外,乙炔类化合物也同样具有分解爆炸危险,如乙烯基乙炔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为011 MPa,甲基乙炔在20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为044 MPa,在120则为031 MPa。从有关物质危险性质手册中查阅到的分解爆炸临界压力多为20的数据。乙烯分解爆炸反应方程式为C2H4C(固)+CH4+1274 kJ乙烯分解爆炸所需要的能量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若有氧化铝存在,分解爆炸则更易发生。乙烯在0的分解爆炸临界压力是4 MPa,故在高压下加工或处理乙烯,具有与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同样的危险性。氮氧化物在一定压力下也可以发生分解爆炸,按下述反应式
43、进行N2ON2+05 O2+816 kJNO05N2+05O2+904 kJN2O的分解爆炸临界压力是025 MPa,NO的是015 MPa,在上述条件下,90以上可以分解为N2和O2。环氧乙烷的分解反应式为C2H4OCH4+CO+1343 kJ2C2H4OCH4+2CO+334 kJ环氧乙烷的分解爆炸临界压力为0038MPa,故环氧乙烷有较大的爆炸危险性。在125时,环氧乙烷的初始压力由025 MPa增至12 MPa,最大爆炸压力与初压之比则由2增至56,可见爆炸的初始压力对终压有很大影响。(2)混合气体爆炸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而后点燃,因为气体扩散过程在燃烧以前已经完成
44、,燃烧速率将只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在这样的条件下,气体的燃烧就有可能达到爆炸的程度。这时的气体或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称为爆炸性混合物。例如,煤气从喷嘴喷出以后,在火焰外层与空气混合,这时的燃烧速率取决于扩散速率,所进行的是扩散燃烧。如果令煤气预先与空气混合并达到适当比例,燃烧的速率将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比扩散燃烧速率大得多,有可能形成爆炸。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和燃烧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爆炸是在瞬间完成的化学反应。在化工生产中,可燃气体或蒸气从工艺装置、设备管线泄漏到厂房中,而后空气渗入装有这种气体的设备中,都可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火种,便会造成爆炸事故。化工生产中所发生的爆炸事故,大都是爆炸性混
45、合物的爆炸事故。 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也可用于解释爆炸。爆炸性混合物与火源接触,便有活性原子或自由基生成而成为连锁反应的作用中心。爆炸混合物起火后,燃烧热和链锁载体都向外传播,引发邻近一层爆炸混合物的燃烧反应。而后,这一层又成为热和链锁载体源引发次一层爆炸混合物的燃烧反应。火焰是以一层层同心圆球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蔓延的。燃烧的传播速率在距离着火点051 m以内是固定的,每秒若干米或者更小一些。但以后即逐渐加速,传播速率达每秒数百米(爆炸),乃至每秒数千米(爆轰)。如果燃烧传播途中有障碍物,就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爆炸性混合物,如果燃烧速率极快,在全部或部分封闭状态下,或在高压下燃烧时,可以产生一
46、种与一般爆炸根本不同的现象,称为爆轰。爆轰的特点是,突然引发的极高的压力,通过超音速的冲击波传播,每秒可达20003000 m以上。爆轰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燃烧物质和产物以极高的速度膨胀,挤压周围的空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有一部分传给压紧的空气,形成冲击波。冲击波传播速率极快,以至于物质的燃烧也落于其后,所以,它的传播并不需要物质完全燃烧,而是由其本身的能量支持的。这样,冲击波便能远离爆轰源而独立存在,并能引发所到处其他化学品的爆炸,称为诱发爆炸,即所谓的“殉爆”。2粉尘爆炸实际上任何可燃物质,当其成粉尘形式与空气以适当比例混合时,被热、火花、火焰点燃,都能迅速燃烧并引起严重爆炸。许多粉尘爆炸的灾难性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忽略了上述事实。谷物、面粉、煤的粉尘以及金属粉末都有这方面的危险性。化肥、木屑、奶粉、洗衣粉、纸屑、可可粉、香料、软木塞、硫磺、硬橡胶粉、皮革和其他许多物品的加工业,时有粉尘爆炸发生。为了防止粉尘爆炸,维持清洁十分重要。所有设备都应该无粉尘泄漏。爆炸卸放口应该通至室外安全地区,卸放管道应该相当坚固,使其足以承受爆炸力。真空吸尘优于清扫,禁止应用压缩空气吹扫设备上的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