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地质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5725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5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地质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生产地质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生产地质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生产地质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生产地质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地质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地质报告.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犍为三众吉达煤业有限公司吉达煤矿生 产 地 质 报 告地测组二零一五年十月犍为三众吉达煤业有限公司吉达煤矿生 产 地 质 报 告审 核:技术负责: 报告编写: 地测组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委 托 书地测组:鉴于2015年即将结束,为进一步完善我矿生产地质勘探工作成果,为将来煤炭开采提供地质依据,特委托你组整理完成并提交生产地质勘探报告。特此委托 委托方:吉达煤矿 2015年12月5日内 审 意 见犍为县吉达煤矿生产地质勘探报告由我矿技术人员依据采掘生产勘探实际编制。经我单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审查后认为,编制小组人员认真开展野外地面及井下勘探调查工作,资料收集较为丰富、翔实。在编制报告过程中,能

2、依据采集资料做出较为深入的综合分析。犍为县吉达煤矿生产地质勘探报告能基本反应我矿当前地质勘探现状,能基本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和开采的目标。 组长: 成员:2015年 月 日 犍为县吉达煤矿生产地质勘探报告目 录1 概 述11.1 目的任务和工作成果11.2 主要工作依据21.3 位置与交通21.4 企业及矿权设置概况41.5 矿井采掘概况51.6 相邻煤矿、废弃老窑及采空塌陷51.6.1 相邻煤矿51.6.2 废弃老窑及采空塌陷111.7 以往地质工作132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142.1 自然地理142.2 区域地质152.2.1 区域地层152.2.2 区域构造172.3 区域水文地质202.

3、4 区域及场地稳定性253 煤矿区地质253.1 地形地貌253.2 矿区构造253.3 矿区地层岩性和开采煤层264 煤矿区水文地质304.1 地表水304.2 煤层及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314.2.1 煤层314.2.2 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324.3 矿井涌水状态324.3.1 坑道涌水现状324.3.2 矿井涌水量预算334.4 矿井排水系统344.5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354.6 当前矿井防治水工作情况365 矿井水患分析385.1 老窑采空积水385.2 本矿采空积水385.3 邻矿采空积水395.4 钻孔水395.5 汛期洪峰及山洪水395.6 顶、底板裂隙承压水405.7 断层

4、水405.8 岩溶水406 防治水工作建议417 资源储量动态438、结论47附 图 目 录图 号图 名比例尺1犍为县吉达煤矿综合地层柱状图1:20002犍为县吉达煤矿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1:50003犍为县吉达煤矿水文地质剖面图1:50004犍为县吉达煤矿矿井水患警示图1:5000 53犍为三众吉达煤业有限公司吉达煤矿生产地质报告1 概 述1.1 目的任务和工作成果本次工作的主要目的任务是:通过开展矿井井上、井下生产地质及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为开采设计、规程编制提供依据,对安全生产提供具体指导意见。主要如下:1 查明生产区域地理位置及井田境界、主要地质构造情况及地层情况。2 调查矿山开采历史、

5、设计能力及核定生产能力,证件登记情况(五证一照),煤矿开发利用方式如开拓、提升、运输和通风方式等。3 查明生产区域可采煤层层位及厚度变化,确定可采煤层的连续性(包括煤层因受岩浆侵入、古河流冲刷、古隆起、陷落柱等的影响使煤层厚度和可采性发生的变化)。煤质特征,矿井瓦斯等级、瓦斯涌出量、自然性、粉尘爆炸性等,并做相应评述。4 查明生产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对生产影响的预测预防。5分析判断生产区域主要水患及其透(突、溃)水水害水源、过水通道及透(突、溃)水容易发生的部位,指出水患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导致水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评述开采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

6、以及安全措施。6 查明资源量动态、年度生产情况,资源回收率,依法生产情况,有无越界超层等,提交资源储量年度检测相关数据。本次调查工作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如表1-1。 完成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表1-1序号工作内容单位数量1资料收集份6215000地质、水文地质调查Km27.63矿区老窑调查个1415000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图编制Km27.65矿井生产地质报告编制份11.2 主要工作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 (2)2015年犍为县吉达煤矿矿井水患现状调查报告;(3)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川煤监2007219号;(4)关于加强煤矿水害隐患治理的通知川安监2007277号;(5)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

7、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令。(6)关于印发“四川省煤矿水患调查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川安监2008376号);(7)关于印发“四川省煤矿防治水细则”的通知;(8)煤田地质填图规程DZ/T0175-1997; (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10)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煤炭工业部(80)煤地字第638号;(11)截止2015年来,煤矿井下采掘生产实际查明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1.3 位置与交通四川省犍为县吉达煤矿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马庙溪乡天池村境内,行政区划属犍为县马庙溪乡天池村,位于犍为县城320方向,直距17km,。矿区主井井

8、口坐标为: X=3234496,Y=35384780,H=554m;回风井坐标为:X3234440,Y35384772,H554。相邻矿区的煤矿东部有谢石盘煤矿,北部有嘉阳煤矿,南部有合众煤矿,西部有白岩煤矿。矿山与相邻煤矿无矿权重叠。最近交通线名称为马庙塘坝犍为乐山公路,最近汽车站为犍为县汽车站,运距20km,直距15km。交通较方便(如图1)。1.4 企业及矿权设置概况犍为县吉达煤矿为独立扩能矿井。2011年4月29日,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颁发采矿许可证,证号:C5100002010121120088375,矿区范围由12个拐点圈闭,批准开采深度+407+370米,面积6.7704Km2,开

9、采K7煤层,生产规模6.0万吨/年,有效期限:壹拾年,自2011年4月29日至2021年4月29日。矿区范围地理坐标:东经10347571035026,北纬291254291404,矿区直角坐标(西安80坐标)X32337023235799,Y3538323035387252,矿区中心直角坐标(西安80坐标)X3234500,Y35385000。矿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034902,北纬291321。矿山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格证书、矿长安全资格证书齐全。矿区直角坐标如表12所示。表12 吉达煤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西安80坐标)拐点号XY开采深度(米

10、)13234642.0035383230.00+407+37023235202.0035384480.0033235717.0035385810.0043235799.0035387232.0053233699.0035387252.0063233610.0035385872.0073233978.0035385869.0083233712.0035385510.0093233702.0035384240.00103233702.0035383520.00113233852.0035383530.00123233852.0035383230.00面积6.7704Km2,开采高度+407+370

11、m。1.5 矿井采掘概况吉达煤矿于1986年开始兴建,1988年建成,先为集体企业,后改制为私营矿山企业。在矿区北西部采出少量煤炭,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矿山改制为私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计年生产为3万吨/年,到2004年再次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可达6万吨/年,吉达煤矿西部与犍为县白岩煤矿相邻,北部嘉阳煤矿相邻,东部与谢石盘煤矿相邻,南部与星光、和众煤矿相邻,矿山与相邻煤矿无矿权重叠。矿山开采方式为平硐走向长壁式开采,工作面用手镐落煤,采矿废渣用于回填采空区,部分用矿车推出堆放于井口北西冲沟右岸缓坡。根据矿井开采情况,矿井+370405m标高中西部资源基本开采完毕,本次设计范围选为+265m+4

12、05m标高范围煤炭资源。设计矿井改建工程采用平硐开拓。在矿区北东翼庙儿坝新掘一主平硐,平硐标高+443.87m;主平硐布置在K7煤层顶板砂岩中,揭穿K7和K3煤层后,沿煤层走向在K7煤层底板砂岩层中布置水平运输大巷,同时在K3煤层中布置水平回风大巷、水平运输大巷、回风大巷与原有的下山绞车道、下山回风巷(现均改为回风上山)连通。矿井水从各采空区自流入附近水沟,再汇集于各水平水仓抽排出地表。1.6 相邻煤矿、废弃老窑及采空塌陷1.6.1 相邻煤矿吉达煤矿矿区北侧距嘉阳煤矿最近约130m、南侧距合众煤矿约40m。各相邻生产煤矿采掘情况分述如下: 1、嘉阳煤矿:四川省犍为县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四川

13、省乐山市犍为县芭沟镇,矿山位于犍为县229方向,直距12km。矿区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6001035200,北纬291320291730。主井口地理坐标:经度1034856,纬度291555。矿山直角坐标:X32344203242960,Y3537991035388730,矿区主采K7煤层,整个矿山面积47.51km2。四川嘉阳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嘉阳煤矿,诞生于1938年,是中国早期的中英合资企业,由国内的知名人士翁文灏、孙越崎先生创办。1946年合并为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解放后是煤炭部属406煤矿,其开发黄村井(一井)和大炭坝井(二井)的优质炼焦煤,专供重庆特殊钢厂。黄村井(一井

14、)和大炭坝井(二井)分别于1987年和1995年停止开采。1955年更名为煤矿,因改制需要,根据犍府发(2001)年58号文,以嘉阳煤矿为核心企业,2001年9月8日改制成立为“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锡井田隶属于该集团公司。2004年9月“四川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划归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管理。1965年来,嘉阳煤矿累计生产原煤2000万吨,掘进进尺42万多米。四川省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仅一个矿井(天锡井)在生产。该井始建于1968年,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1971年1月正式投产,由于生产发展需要,矿井于1981年开始扩建,1986年达4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1991年5月嘉阳煤矿提

15、交天锡井技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2002年四川省经贸委关于四川省犍为县嘉阳集团有限责任天锡井生产能力核定的批复(川经贸煤炭函2002576号),同意天锡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本矿井是乐山市的省属大型矿井,资源回收率达89%,是区内最大的矿井,资源回收率最高的矿井,是开发极薄煤层,充分利用边际资源的典范。天锡井始建于1968年,1971年1月正式投产,目前主采K7煤层,天锡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矿井现有五个井筒,皮带斜井,莲花岩排矸斜井(反斜井)、主井(材料斜井)、副井(中央风井)和杨店子风井。天锡井设计四个水平开采:+100+200m为第一水平(

16、下山水平),+200+260m为第二水平(上山),+260+320m为第三水平(上山),+320+400m为第四水平(上山)。目前开采两个水平(第二水平+215m水平和第三水平+260m水平)。主井口标高+392.05m,开采深度标高+215m,开采最大深度+177m。本矿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在四川省地方煤矿中领先实现采煤全面机械化。布置高档普采对拉工作面,采用MGD150型采煤机落煤、刮板运输机及吊挂式皮带运输,全部冒落法或局部充填法管理顶板。生产工艺成熟,运输环节畅通。本矿掘进采用风钻打眼,人工装药放炮,爬砂机装砂,绞车运矸。+215m水平运输大巷和+260m水平运输大巷均采用10T架线式

17、电机车运输(+260m水平采用3T卸式矿车,+215m水平采用1T固定式矿车)。主运输巷断面12.6m2,主要回风巷断面7.2m2。矿井设有两个回风井筒,即中央风井和杨店子风井。该矿井采用混合式通风系统(中央并列式和中央边界式混合)。矿井采用二个水平同时生产,现+260m布置有两个高档普采对拉工作面,+215m水平布置一个高档普采对拉工作面采煤,因矿井系开采单一煤层,即+260m水平和+215m水平同时生产。沿走向每隔150m划分一个条带。工作面呈“两面三巷式”布置。沿走向采用由近而远的前进式开采方式。嘉阳煤矿范围拐点直角坐标一览表(80西安坐标)拐点号XY拐点号XY1324103235379

18、830373236047353876102324159335380630383235987353868803324169235380560393235922353862654324164735381110403235887353857805324202735381410413235682353851006324238235382040423235527353847807324216235382470433235142353840158324246235382760443234792353831309324290235383400453235122353829201032422923538397

19、546323471235382160113241912353839604732345423538228012324151735384100483234362353820101332413023538434013532353023538147014324129235384620136323558235381390153241432353848801373235862353814501632417423538510013832360923538135517324168235385525139323626235381230183242102353861651403236622353808951932

20、422243538655014132367373538087020324224235387125142323708235381470213242062353877101433237832353812102232420223538811014432381823538101023324152235387825145323822235380900243241177353876651463238512353808502532408773538748514732387223538073026324052235387340148323890235380600273240067353873801493238

21、882353804802832394653538744515032389823538046029323913235387615151323912735380760303238902353878001523239352353811303132385173538822515332397023538088532323831735388650154323994235380660333237607353886351553240272353803703432369873538863015632405323538013035323627235388625157324085735379900363236127

22、353880002、谢石盘煤矿:是1988年由犍为县乡企局以犍乡镇企(1988)计字第50号批准设立的。目前与吉达煤矿边界相距1500m以上,距离采掘区域大于2500m以上。煤矿自开采以来,开采K7煤层,经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底,矿井累计已动用资源储量为105.3万吨,采出K7煤层矿量共计93.2万吨,平均回采率为85%。矿山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主井以斜井开拓,斜长约180m,落平后,再向西施工平硐1200m;风井为斜井,长260米,与主井巷道形成通风系统。之后,沿矿层走向开拓水平运输巷,布置采巷,形成采区;开采方法为倾斜长壁式;井巷有塌落地段,用条石砌拱支护。矿井水从巷道侧排水沟自流至

23、井底水仓,用水泵抽至井外流入溪沟。矿井属低瓦斯矿井,安装有瓦斯监测系统。目前矿山采掘、运输、通风、供电、排水等生产系统完备,生产正常。3、合众煤矿:犍为县合众煤矿是1988年由犍为县乡企局以犍乡镇企(1988)计字第50号批准设立的。煤矿自开采以来,开采K7煤层,经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矿井累计已动用资源储量为79.1万吨,采出K7煤层矿量共计67.2万吨,平均回采率为85%。矿山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主井以斜井开拓,斜长约460m,落平后,再向东西施工平硐1325m,又以平硐向西北和东南推进;风井为斜井,长460米,与主井巷道形成通风系统。之后,沿矿层走向开拓水平运输巷,布置数个上山采

24、巷,形成多个小采区;开采方法为倾斜长壁式,工作面用手镐落煤;井巷有塌落地段,用条石砌拱支护。矿井水从巷道侧排水沟自流至井底水仓,用水泵抽至井外流入溪沟。矿井属低瓦斯矿井,安装有瓦斯监测系统。采矿废碴主要回填于采空区,部分用矿车推出,倾倒堆放于井口下方冲沟用于平整工业广场。目前矿山采掘、运输、通风、供电、排水等生产系统完备,生产正常。 合众煤矿范围拐点直角坐标一览表拐点号80西安坐标系XY13231951.9835384029.5923233151.9935383619.5933233571.9835385819.5943233571.9835386919.6053231911.98353869

25、19.5963231911.9835385809.5973232121.9835384869.59该矿已经于2013年10月完成政策性关闭。1.6.2 废弃老窑及采空塌陷区内采煤历史悠久,矿区周边矿山多已停采关闭,多为斜井开采,停采后可能形成大量老窑积水。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矿区北西侧为白岩煤矿二井(现整合为白岩煤矿三井)、南侧为星光煤矿(二井),均已停采。老窑情况分述如下:白岩煤矿二井星光煤矿(二井)1、白岩煤矿二井白岩煤矿二井主采煤层为K7,在矿井北西部形成了大面积K7煤层老空区,该矿井已于2009年关闭,其煤层开采标相对于吉达煤矿较高,其采空区停采后仍存有部分积水。对吉达煤矿南西部K7

26、煤层的开采有充水影响,但矿山南西部已废弃开采,为吉达煤矿老采空区,新井主要开采矿区中、东部煤层。综上该老窑采空区水对吉达煤矿突水危险性小。2、星光煤矿(二井):位于矿区南侧,开采K7煤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矿山为集体企业,每年生产少量煤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矿山改制,并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设计生产规模年产3万吨,截止2008年12月已动用储量28.91万吨,采出煤炭24.63万吨,平均回采率为85,矿山为地下开采,主井以斜井开拓。风井亦为斜井,与主井巷道形成通风系统。目前矿山范围煤层已开采完毕,于2010年关闭。其开采标高相对吉达煤矿较低,且吉达煤矿靠近该区域将不再开采,故该老窑积水对吉达煤矿

27、充水影响小、突水危险性小。吉达煤矿与相邻煤矿位置关系示意图1.7 以往地质工作1、自1936年起,前人曾先后在本区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及120万地质测量,1943年1944年华昌公司及嘉阳煤矿先后进行了手摇钻探。2、1954年原西南煤管局地勘分局测绘队及地质三队,在现黄村、大炭坝两井田一带,进行了15000地形地质测量,并于黄村井田施工了7个钻孔,其工作程度已达初勘。此期工作,由于工程质量低劣,在地质研究程度及工作程度上都是较差的。3、19561958年嘉阳煤矿为满足生产需要,先后在矿山各地施工钻孔56个,其质量除大炭坝井田内有3个孔可利用外,其余均不合格,不可靠,不能利用。4、19591960

28、年207地质队曾在区内进行15万及11万地质测量,其成果未达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为了解煤层及煤质情况,曾使用部分山地工程及取样工作,由于工作不正规,其资料不能利用,此期虽工作质量低,但对矿山地层、构造及煤层煤质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达初步普查工作程度。5、1963年四川省地质局乐山地质队(207地质队)提交了四川犍乐煤田嘉阳矿山大炭坝井田最终储量报告书。6、1964年四川省地质局207地质队提交了四川省犍乐煤田嘉阳矿山详查报告书。7、1971年四川省地矿局第一区测队完成了120万马边幅区域地质调查。8、2008年12月,四川省地质矿产公司提交四川省犍为县大炭坝井田吉达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 区

29、域地质及水文地质2.1 自然地理区域处于四川盆地之西南边缘,西靠高山地区,东临丘陵盆地区,大区域的地形特征为西高(海拔2000m以上)东低(岷江最低标高310m),属中低山丘陵地形。最高点标高843.1m,最低点标高335m,最大高差为512m,一般高差为100200m。形成剥蚀构造单面山,“U”型沟谷及阶梯状地形发育。本区水系属长江流域岷江水系,较大河流仅有唯一的马边河,较大的溪流有芭蕉沟及葛沟两条。马边河:发源与马边县万担平,由南向北流,在黄丹转向东流,经区内南缘约9km,再向东流,最终汇入岷江。全长约7080km,水急滩多,现在马边河各狭窄地带设有多个水电站,目前其流量约为24317m3

30、/s。葛家沟:位于区域西北,发源于张沟,由西向东北流至石板溪汇入岷江。流量约0.0030.233m3/s。本区气候为亚热带潮湿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最高气温为37.7,最低气温2.6,年平均气温17。雨量较为充沛,常年降雨量1320毫米左右,其中六至九月降雨量近于年降雨量的一半,相对湿度79%。区内主要居民点主要有芭沟镇、马庙乡等。山丘植被较发育,区内及附近居民为汉族,人口密度较稀。矿区及周围部分地区为风景旅游区。2.2 区域地质2.2.1 区域地层区域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有: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及第四系(Q4)。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31、(一)、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在区域范围内出露良好,分布广泛,依含煤、化石及岩性等特征,划分为五段,详细分述如下:(1)、第一段(T3xj1) 厚40.2254.54m,平均49.51m岩性单一、以浅灰、灰白色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间夹薄层状粉砂岩,具直线型斜层理。底部砂岩含钙质,常见菱铁矿结核组成的透镜体,富含炭化树干。为河流相河床边滩沉积。本段层位稳定,以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之底与小塘子组顶部粘土岩分界。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2)、第二段(T3xj2) 厚134172m,平均146m为区域内的主要含煤地层。下部以暗灰、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主,加灰色、浅灰色薄层状细砂岩

32、、粉砂岩,局部相变为浅灰色细砂岩夹深灰色砂质粘土岩,偶夹中粒石英砂岩或透镜状钙质砂岩,含煤K3、K4、K5及煤线67层,为局部可采煤层。中部为浅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夹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岩性稳定性差,部分为粉砂岩,砂质粘土岩互层,具微波状及斜波状层理。上部岩性岩相较稳定,以深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浅灰色粉砂岩及少许细砂岩。普遍含植物化石碎片及炭屑发育微斜层理及微波状层理,局部可见小型斜层理及透镜状层理。含K8、K7、K6煤层。其中K7煤层稳定、可采。(3)、第三段(T3xj3) 厚85135m,平均98.02m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本层砂岩分布较稳定,岩相变化不大,其

33、间夹少许砂质粘土岩的透镜体,与下伏地层普遍呈冲刷接触。上部为不等厚的灰色细粒石英砂岩、深灰色砂质粘土岩互层。部分地段相变为灰色、深灰色细粉砂岩与砂质粘土岩互层,砂岩具大型木契 状、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粘土岩具水平层理,含少量植物及瓣鳃化石。(4)、第四段(T3xj4) 厚6297 m 平均90.94m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砂岩中偶夹菱铁矿结核、粘土岩团块及粉砂岩的透镜体,多阶冲刷较为发育。与下伏地层普遍呈冲刷接触。上部为灰、深灰色水云母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粉砂岩互层,间夹灰色薄层状细砂岩。粘土岩中夹煤层(K9、K10)及煤线,粘土岩含大量植物化石或碎片,K9煤层厚0.

34、250.51m,K10煤层在寿保矿区东部分3层。(5)、第五段(T3xj5) 厚4572m 平均68.17m灰色中至厚层状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深灰色粘土岩。局部有K11煤层及煤线(二)、侏罗系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厚172.3215.7m,平均189.4m。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紫色砂质粘土岩,含菱铁矿及瓣鳃类动物化石。中部为紫红色钙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夹深灰色、紫红色薄层状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中上部含瓣鳃类动物化石。上部为紫红、灰绿色砂质粘土岩、钙质粘土岩夹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含较多的钙质结核。(三)、第四系(Q4)厚度小于25m,为灰色、紫

35、红色泥砂及砾石砂土层和角砾腐殖土层,为近代河流冲积、淤积及残破积堆积等。2.2.2 区域构造区域构造属峨马大背斜东翼的次级褶曲,即四峨上背斜的东翼。区内构造线,以北北西走向为主,次为北东东。在井田北部月儿田逆掩断层(F1)断距向东增大,致使井田北东角地层上逆掀起很高,倾向也转为北东东,与大炭坝挠折构成不对称的马庙溪似倾伏向斜。蚂蝗沟背斜和F2逆断层,控制了井田中部的构造形态。井田东部的F4逆断层与F2逆断层“共轭”。区域主要构造分述如下:一、褶皱1、马庙溪似倾伏向斜:核部在蚂蝗沟至马庙溪一带。轴向南东,两翼岩层倾角约5。南西翼受F2、F4断层和蚂蝗沟背斜的阻扰,故断层产状变化较大。北东翼受F1

36、断层影响,上盘岩层因断距向东增大而掀起,与大炭坝挠折拼合在一起,构成了马庙溪似倾伏向斜。2、山王庙背斜:属四峨山背斜东翼的次级褶皱,轴部自南向北,经过水竹林红椿湾打鼓山一线,并继续北延至菜子坝井田。总的走向为NW345,向南缓慢倾伏。该背斜两翼不对称。西翼为鲁家村挠折、东翼为大炭坝挠折,倾角陡直。核部宽缓,倾角一般小于5,影响宽度约2km。3、大炭坝挠折:为井田内主要的线形膝状构造,属山王庙背斜的东翼,纵贯井田南北,长达6km,并继续向南北延伸,挠折走向NW345,岩层倾向北东东,倾角一般6070。轴面倾向SW255,倾角一般4050。4、蚂蝗沟背斜:为一不对称的短轴背斜,在老房子蚂蝗沟瓦房头

37、一线较为清楚,走向北北东,宽约400m,延长约3km。折曲幅度小,东翼岩层倾角一般1520,西翼岩层倾角1530,西翼北F2断层切割,背斜不完整。5、落音沱向斜:紧接蚂蝗沟背斜西翼,仍为不对称的短轴向斜,近南北走向,长约2km,向南北逐渐消失。西翼倾角一般小于10,东翼倾角与蚂蝗沟背斜西翼一致,褶曲幅度很小。二、断层1、月儿田逆断层(F1):西起桃子湾,向东经焦坝、凉水沱、月儿田、七郎埂一线,在井田内延长达4km,并向东继续延伸,断层走向NE7276度,倾角1432度。垂直断距245m,自西向东、断距逐渐增大。2、蚂蝗沟逆断层(F2):南起马边河以南,向北经瓦窑坪、大沟头、蚂蝗沟,延长达4km

38、。地表断层走向NW355NE15度,倾角162818度,由南到北变小。断层走向在大沟头以南为NE15度,以北由NE15度转为NW355度。垂直断距530m,向南北和深部逐渐减小。3、水竹林逆断层(F3):位于井田南面马边河,系山王庙背斜的轴部破裂,向两端延伸至井田外,长达1.4km。断层倾向E90度,倾角1730度,断距1530m,向东增大。4、李家嘴逆断层(F4):与F2逆断层共轭。向南延伸出区外,向北消失在干谷湾。断层倾向SW260度,倾角2025度,断距1020m,南北延长1.6km。5、大炭坝逆断层(F9):系大炭坝挠折西端的轴部破裂,在南面消失在石梯沟,向北消失在大炭坝逐道之上,延长

39、约1.1km。延深不大,未揭穿K3煤层。断层倾向SW250度,倾角1724度,垂直断距约10m。6、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小断层及冲刷等地质现象。(见地测专业:地质卡片,小断层记录,冲刷素描图等)。2.3 区域水文地质一、含(隔)水层特征按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特征及水力联系,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及红层风化裂隙水,其特征如下:1、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岷江低阶地及古河漫滩,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砂砾卵块漂石层之中,富水性中等丰富,单井涌水量达8002000m3/d,水质类型属HCO3-Ca,HCO3-CaMg型,可溶性

40、总固体小于0.5g/l。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潜水及承压水:分布于矿区及附近低山丘陵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地层裂隙之中,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砂质粘土岩、粘土岩、薄煤层线。含、隔水层相间产出,形成含水岩组,富水性弱,泉水流量一般0.010.05l/s,单井涌水量达0.0010.01 l/s。浅部属潜水类型,水质类型属HCO3-Ca,HCO3-CaMg型,可溶性总固体小于0.10.5g/l;深部属承压水类型,水质类属HCO3-Na、Cl-Na型,可溶性总固体达0.25g/l以上。3、红层风化裂隙潜水分布于矿区大部出露的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地层之中,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砂

41、质粘土岩、粘土岩。浅部50m范围内含风化裂隙水,富水性极弱,泉水流量一般为0.010.05l/s,单井涌水量达110m3/d。属潜水类型,水质类型属HCO3-CaMg, Cl-Na型,可溶性总固体0.050.5g/l;深部为不含水的隔水层。此类水多分布在埋深50m的岩石风化带内,对矿床充水影响小。4、可溶盐岩类裂隙岩溶潜水及承压水区内未出露,赋存于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下统嘉陵江组T1j地层的石灰岩、白云岩、膏盐岩等可溶盐岩之中,富水性中等强。浅部属潜水类型,岩溶大泉流量可达150l/s,水质属HCO3-Ca,HCO3SO4-Ca型,可溶性总固体0.30.7g/l;深部裂隙岩溶的发育深度可

42、达2500米以下,但发育程度较弱,属承压水类型,由于地下水深循环结果,水质类型属SO4-Ca、Cl-Na型,可溶性总固体达3.3120g/l以上。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内含水层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浅部风化带的泉、井能严格受降水控制,变化可达数十至数百倍。其次,受沟谷、库、塘等地表水补给。一般在短距离内完成循环,被沟谷割切呈泉排泄。部分地下水向深部循环,形成各含水层具承压性质,流向由南往北,由于各含水层产状平缓,深部裂隙不发育,地下水运动速度缓慢,渐变呈相对停滞状态,反映在水化学的水平及垂直分带上,由浅部补给区的重碳酸型低矿化淡水,向深部过渡为氯化钠型盐、卤水。 区域地层岩性及含、隔水

43、层划分简表 地层单位地层代号地层厚度(m)岩性描述含(隔)水层备注系统组段第四系Q4015分布于沟谷、河两岸及陡崖下部缓坡地带,主要为冲洪积堆积和残坡积堆积,前者表现为阶地及洪积扇,岩性为砂卵砾石堆积,碎石亚砂土堆积层,后者为含碎石亚砂土及腐植土层。孔隙含水层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72.3200.5上部为灰色粘土岩,暗紫色粘土岩为主,夹灰色薄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下部为灰色厚层块状细、中粒砂岩,以石英成分为主,间夹灰绿、紫红色砂质粘土岩。相对隔水层下中统自流井组J1-2z172.3215.7岩性为紫红、灰绿等杂色粘土岩、灰色泥质灰岩夹少量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一层杂色砾岩,该组地层以帽子

44、形式分布在山顶部位。相对隔水层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五段T3xj54572上部岩性以浅灰色灰黄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及薄层状深灰色砂质粘土岩,中下部为深灰色砂质粘土岩、粘土岩、浅灰色粉砂岩互层产出,夹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含较多的炭屑及煤线,其中K9、K10煤层产于该段中部。富水性较弱的裂隙含水层四段T3xj46297灰浅灰色厚层至块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具斜层理,交错层理,局部含不规则的泥质团块及少许磷铁矿结核,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富水性较强的裂隙含水层三段T3xj383135浅灰色粘土岩与灰白色中至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互层,上部粘土岩总厚度约为4.55.0米,具水平层理,含植物化石碎片极少量的瓣鳃动物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