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消毒设备介绍.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6371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7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用水消毒设备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饮用水消毒设备介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饮用水消毒设备介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饮用水消毒设备介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饮用水消毒设备介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饮用水消毒设备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用水消毒设备介绍.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饮用水消毒设备厂房湿负荷很小,按占地面积折算为10.9g/m2h。根据热湿负荷特点可以知道的,其热湿比线很陡,值达到6930076800kJ/kg。(见图1) 产品名称:超声波消毒机产品型号:XD-20产品简介:消毒(disinfection) 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伽利略XD系列超声波消毒机采用全新结构,将工作溶液与雾化溶液彻底隔离,因此,大大增加了超声波雾化机芯的使用寿命,拓宽了可雾化溶液的使用范围

2、,使部分含酸碱性的溶液可以通过超声波雾化的方式进行空气当中的喷洒,以此达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技术参数: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为移动式设计,采用不锈钢箱体防腐喷涂工艺,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设备由溶液箱、雾化箱、电器箱及液位控制系统、雾化溶液与工作溶液隔离系统等组成。为更广泛的适用于不同场合。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设计为轮式行走结构,可由专人控制, 在电源可及的室内范围进行喷雾工作。 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的喷嘴为手持喷枪式,也可连接110mm PVC管路、75mm的软塑管或扇形直喷嘴,以增加设备的广泛适用性。 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内部采用两组十晶片集成的雾化

3、器,并做抗酸碱处理,所产生的气雾颗粒直径小于10m,使气雾颗粒能够长时间悬浮于空气当中。 XD-系列超声波消毒喷雾机无机械驱动、无噪音干扰、无污染,雾化效率高、故障率低、能耗低, 是高效、 可靠、 实用的超声波空气消毒设备。 XD 系列超声波消毒机雾化量与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1.8KG 雾化量量3KG 雾化量量6KG 雾化量量12KG 雾化量量开关控制XD-06XD-10XD-20XD-40时序控制XD-06SXD-10SXD-20SXD-40SXD 系列超声波消毒机技术指标: 型 号雾化量换风量抗酸 碱度电 源功率雾粒直径净重外型尺寸Kg/hM 3 /h%V/HzAV mKgcmXD-06

4、1.8350 5220/50180 103057X70X28XD-10 3350 5220/50300 103557X70X28XD-20 6350 5220/50600 104057X70X28XD-40 12350 5220/501200 107565X80X40XD-06S 1.8350 5220/50180 103057X70X28XD-10S 3350 5220/50300 103557X60X28XD-20S 6350 5220/50600 104057X60X28XD-40S 12350 5220/501200 107565X80X40XD-系列超声波消毒机,配以适当的溶液,可用

5、于杀菌、消毒、净化空气,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等多项室内空气处理工作。可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酒店、商场、办公区等公共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等作业。加入不同的溶液,也可用于养殖、种植、降尘、消除静电等工作场所。 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方式,调整加入溶液的性质与浓度,以达到相应的环境或工作要求。气溶胶喷雾器对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如何进行有效地流感预防,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空气消毒是消毒工作的一个难点,我们对气溶胶喷雾器雾化过氧乙酸的空气消毒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气溶胶喷雾器实验组对细菌的灭菌率为95.10%,对真菌的灭菌率为84.41%,远高于紫外线实验组,并且操作简单、迅速,无污染性

6、,气溶胶喷雾器空气消毒方面效果肯定,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消毒剂及消毒器材:过氧乙酸,ZD-1000 型电动气溶胶喷雾器(正岛电器研制),30 W石英紫外线灯(空军后勤部高温复合材 料)生产。1.2消毒方法:选择呼吸科、普外科等8个临床科 室的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28个房间(面积均16.5 m2)作为观察对象,房间内部结构 、设施等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随机抽取4个房间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24个房间随 机分为过氧乙酸实验组和紫外线实验组,每组12个房间,试验于晚21时23时室内无 时进行。试验时,对房间进行卫生清扫后,过氧乙酸试验组用气溶胶喷雾机对房间内行气溶胶喷雾(5 ml

7、m3)消毒,消毒时间约10 min;紫外线实验组开紫外线灯照射30 m in消毒。空白对照组不作消毒处理。1.3采样检测消毒开始计时,于0 min(即消毒前 )和30 min(即消毒后)分别用平板沉降法在各室内采样10 min(每房间内1.5 m高处设5个采样 点,每个采样点2个平板),采样后平板分别于34和32温箱培养48 h,计数细菌数和真菌数。2结果2.1对空气细菌的消毒效果见表1表1两种消毒方法对空气细菌(CFUm 3)的杀灭率(%)2.2对空气真菌的消毒效果见表2。表2两种消毒方法对空气真菌(CFUm 3)的杀灭率(%)3讨论空气消毒常用的方法是紫外线照射,但效果不满意。我们检测紫外

8、线照射30 min 空气消毒对细菌的灭菌率为69.78%,对真菌的灭菌率为44.26%,与文献报道一致。另外,在 室内有人时紫外线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也是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的弊端之一。 我们将气溶胶喷雾器雾化过氧乙酸制成气溶胶进行空气消毒,对细菌、真菌及病毒具有广谱、高效、迅速的消毒效果,对室内自然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5.10%,对真菌的杀灭率可达 84.41%,远高于紫外线照射法,并且时间短,数分钟内即可消毒完毕,操作简单, 值得推广。产品相关知识:5 参考文献1 Tasaka M, Futamura H.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rmoosmosis.

9、J Membrane Sci, 1986, 28: 183 - 190.2 Wang K L, et al. Hollow fiber air drying. J Membrane Sci, 1992 , 72 : 231-244.3 Cussler E L, et al. Air drying with hollow fiber. AICHE Sep Div Topical Conference, Miami, FL, November, 1992: 866.4 Jansen A E, et al. Methods to improve flux during alcohol/water a

10、zeotrope separation by vapor permeation. J Membrane Sci, 1992, 68: 229-239.5 Podder T K and Sirkar K K. A hybrid of vapor permeation an membrane-based absorption-stripping for VOC removal and recovery from gaseous emissions. J Membrane Sci, 1997, 132: 229-233.6 许中强,陈庆龄,渗透蒸发膜及其在酯化反应过程中的应用,化工进展,1996,(

11、55):41 - 447 Pinnau I, Toy L G. Transport of organic vapors through poly (1-trimethylsily-1-propyne). J Membrane Sci, 1996, 116: 199-209.8 Okuno H, et al. Sorption and permeation of water and ethanol vapors in poly (vinylchloride) membrane. J Membrane Sci, 1995, 103: 31-38.9 Qiu M M, Hwang S T. Cont

12、inuous vapor-gas separation with a porous membrane permeation system. J Membrane Sci, 1991, 59: 53-72.10 Pan C Y, et al. Permeation of water vapor through cellulose triacetate membranes in hollow fiber form. J Applied Polymer Sci, 178, 22: 2307-2323.11 Bonne U, et al. Membrane dehumidification, US P

13、at, 4915838, 10 Apirl 1990.12 Cha J S , et al. Removal of water vapor and VOCs from nitrogern in a hydrophilic hollow fiber gel membrane permeator. J Membrane Sci, 1996, 119: 139 - 153.13 刑丹敏,等,聚砚中空纤维膜法空气除湿的研究,膜科学与技术,1997,17(2):38-42。14 彭曦,等。碘化聚芳醚砜与可溶性聚酰亚胺共混材料制备气体除湿膜。膜科学与技术,1997,17(1):42 - 46。15 王安来

14、,等。脂肪醛与聚乙燃醇缩合膜透湿透气性的研究。膜科学与技术,1990,10(2):32- 36。16 徐南平,时多,无机膜的发展现状与启示,化工学报,1998,49:58-63。17 Asaeda M, Du L D. Separation of alcohol/water gaseous mixtures by thin ceramic membrane. J Chem Engng, Japan, 1986, 19: 72 - 77.18 Chen S H, et al. Sorption and transport mechanism of gases in polycarbonate m

15、embranes. J Membrane Sci, 1997, 134: 143 - 195.19 Aranda P, et al. Water transport across polystyrene-sulfonate/alumina composite membranes. J Membrane Sci, 1995, 99: 185 - 195.20 王金渠,李铮,A型沸石膜的制备及其在气体脱湿中的应用。膜科学与技术,1998,18(2):54-58。21 Deetz D W. Stabilized ultrathin liquid membranes for gas separatio

16、ns. ACS Syp Ser, 1989, 347, Chap 11.22 王保国,蒋维钧,中空纤维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化工进展,1994,2:39-43。 1538 次空调系统设计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2007-2-6技术应用开发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国内外专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创造健康建筑,避免病态建筑的产生。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方面,探讨如何防止病态建筑产生,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从而使人们享受舒适现代生活的同时,不会被病态建筑综合症侵扰。文章在新风量标准、新风处理和新风质量、空调系统运行工况及节能

17、措施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指出空调系统设计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笔者迫切希望广大设计人员加强预防病态建筑的意识,及时参考国内外新技术研究资料,结合实际工程,优化系统设计,从而为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空调系统 室内空气品质 新风质量 二次污染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室内空气品质IAQ(Indoor Air Quality)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人类与建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的一天中大约有80%的时间是在建筑物中度过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及身体健康程度都与建筑内环境相关。随着空调系统大量应用于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室内舒适度,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很多国内外专

18、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创造健康建筑(Healthy Building),避免病态建筑(Sick Building)的产生。所谓健康建筑,就是空调系统运行良好,并且用较低能耗,保证优良的室内空气品质和舒适环境。与之相反的建筑,被称为“病态建筑”。而“病态建筑综合症” (Sick Building Syndrome),具体地讲,这类建筑轻者能引起人们头脑发昏、嗜睡、眼睛受到刺激、呼吸系统不适,严重的会导致疾病的传染,造成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很多,从其性质来讲,大至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化学的,其成份多为挥发性的有机物,即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19、这些污染主要来自装修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第二类是物理方面的,主要来自室外及室内的电器设备,成份为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等;第三类是生物的,主要是细菌滋生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不同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约53%的建筑(280个)中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是由于不合适的通风1。对空调系统设计来讲,影响IAQ的原因主要有:新风量不足、新风质量、气流组织、空调系统的二次污染、噪音等问题。本文主要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方面,探讨如何防止病态建筑的产生,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从而使人们享受舒适现代生活的同时,不会被病态建筑综合症侵扰。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新风量标准新风处理和新风质量气

20、流组织运行工况节能措施新风量标准 新风对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稀释和带走在室内产生的污染物。目前国内尚无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标准。美国ASHRAE标准62-1999给出的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定义为室内已知的污染物没有达到权威机构所确定的有害浓度,处于该空气中的绝大多数人员(80%)没有感到不满意2。它的定义包括了主、客观评价两个方面,比较适合我国国情。该标准还规定,由于人们对绝大多数气味适应很快,所以最小通风量的确定是依据已适应者(室内人员)而不是未适应者(来访者)。按照现行规范,空调系统新风量的标准是取人员最小新风量

21、和维持房间正压所需新风量中的较大值,并不应小于总送风量的10%3。关于人员新风标准,国内外标准不径相同。美国ASHRAE标准62-1999给出了不同建筑物中人员新风量的标准,比以前版本提高了很多。例如办公室人员新风标准为36m3/h.p,人员最大密度为14.3m2/人(7人/100m2)。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备专业技术措施中,普通办公室人员新风标准为25m3/h.p,按照国内办公室人员密度大约为610m2/人(1016人/100m2)。有文献提出人员新风标准应为3342m3/h.p。文献4实测了7幢办公楼的新风量发现,人员数量波动性比较大,所以人均新风量差别比较大。但是按面积平均却相差不大,新风

22、量实测值为2.23.92m3/h.m2。实际工程设计中,就目前我国办公室人员密度来讲,维持房间正压所需新风量一般小于人员最小新风量,笔者认为新风标准应为2530m3/h.p(2.55m3/h.m2)。因为室内人员的数量难以估计准确,所以笔者认为制定新风量标准时,应该参考国外标准,根据建筑物功能,给出新风量标准,同时也要给出人员密度指标。许多专家提出应该考虑建筑污染,通风量应为人员和消除室内污染两部分之和。但室内污染程度难以估计,所以新风量标准如何修改,目前尚无定论。新风量不是越大越好,有文献认为新风量从25%到100%,对病态建筑综合症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提高新风量的同时,要注重新风的处理

23、与品质。新风处理与新风质量 室外空气首先要经过滤除尘,然后再通过加热或冷却等手段,达到所需参数。新风过滤对维护室内空气品质极为重要。一般空调系统应设置两级过滤,第一级过滤采用效率30%的粗效过滤器,第二级过滤采用效率为65%85%的中效过滤器。对于净化空调机组,应采用三级过滤,除初中效过滤器外,还要增加亚高效过滤器。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新风过滤主要考虑室外颗粒污染物的除去,而室内空气品质涉及到的除室外固体污染物外,还有室外气态污染物。因此,新风处理还必须考虑室外气体污染物的过滤和吸附,从而使新风质量达到应有的标准。空气过滤器的清洗和更换是目前空调运行管理的难点,尤其是常用的玻璃纤维过滤器无法清洗

24、,而无纺布过滤器只能清洗数次。与超声波配合的静电除尘器可以获得很高的除尘效率并且不使粉尘积存在电极上,通过机械装置可实现自动清灰。应该成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空气过滤器应设置自动清灰装置,以减轻人工清洗的维护工作量和防止灰尘的二次飞扬污染。简单的方法是安装过滤器阻力声光报警装置,以便监督及时清洗。室外空气的质量只要不处于工业区,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新风入口靠近装卸码头或高速公路,应装设一氧化碳检测器,当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时,以减少进入建筑物的室外新风量。工程设计中新风吸入口要避免污染,百叶窗应加防水罩等措施,防止雨水或雪水渗入新风引入口污染过滤器。新风口应该与排风口保持一定距离,或在不同方

25、向设置,不要被冷却塔飘逸的水滴污染。新风开口面积应满足全新风运行要求。有文献提出空气龄的概念,指出入室新风空气龄越小,途径污染越少,新风品质越好,对人的作用越大。空调系统设计时,要加强新风过滤,提高入室新风的效率,缩短新风途径,减少室内空气停留时间,保证入室新风的品质。有人提出新风口和排风口采用“随风转向风帽”,通过风向标,能灵活地将风口始终迎向或背向风吹来的方向,从而有效地利用风压的正压或负压,达到节能目的。高品质的新风要直接送入室内,而不能只送到吊顶内。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不仅与新风有关,很大程度上与空调系统气流组织有关。气流组织 空调系统设计的气流组织对IAQ影响很大,气流组织设计合理,不

26、仅可以将新鲜空气按质按量地送到人员活动区,还可及时将污染物排出。如果设计不当,容易造成送、回风短路,房间内有空气滞留区。工程设计中受各种条件限制,房间气流组织大多采用上送上回形式,送风散流器大都是平流型(射流的射出角度大于40),送风形成贴附,很容易经回风口带走而短路。因此,选用散流器时应用射出角度小于40的直流型,这种散流器能较好地将风送至人员活动区,避免了短路,提高了人员活动区的空气质量。布置送、回风口时,应尽量布置合理,避免产生房间死角。例如旅馆标准客房的卧式安装风机盘管,因为条件限制,只能位于门口上方位置,建议侧送风口采用双层或三层百叶送风口,以便通过调节水平、垂直叶片,改变送风倾角和

27、射流扩散角,达到减少空气滞留区的面积,以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采用上送下回的形式,因为对工作区来讲,这种送风形式比上送上回系统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强。作为设计人员,设计理念应该从空调为建筑服务,转变到“以人为本”的观点上来。在风口布置、风量选择、风速确定等方面改善空气分配,满足工作区需求,及时消除污染物。运行工况 目前,空调系统的二次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研究重点已经转移到研究建筑结构与通风空调系统的二次污染。所谓二次污染是由于空调系统自身问题如盘管、凝水盘、水封、加湿器、长期处于高湿度下的空气过滤器所引起的局部积尘和高湿度(一次污染),或建筑结构与材料吸潮积尘导致细菌大量定植、

28、繁殖,产生大量有害的代谢物,大大降低了空气品质的可接受性,使人过敏,危害健康(二次污染)。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当室内相对湿度高于70%,有利于微生物滋长。而降低微生物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是控制尘埃和湿度。关于空气过滤的问题,文章前面已经讨论过。空调系统中盘管、凝水盘和加湿器是微生物的主要生长地。对于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新风机组可采用低温送风,承担全部室内湿负荷,使风机盘管处于干工况运行,减少细菌滋生。增加的新风负荷可通过全热或显热排风热回收装置,如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等,达到节能目的。空调加湿介质应优先采用蒸汽源,但蒸汽中必须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果采用循环水加湿时,水质应达到饮用水标准。循环水应经过

29、处理,防止细菌滋生,如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工程中常用CO2浓度监测室内空气,但是室内空气中CO2浓度并不能真实反映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许多研究调查发现,室内VOC浓度很高,而且大多数场合室内单项的挥发性有机物往往不会超过上限值,总的挥发性有机物(TVOC)却常常超标,从而引起对人的综合的负面影响5。空调系统的室内回风中VOC浓度非常高,新型高性能吸附材料活性碳纤维具有优异的结构特点和优良的吸附性能,对各种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都能有效吸附,特别适用于低浓度物质的吸附。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在回风管道中安装具有吸附功能的活性碳过滤器,降低VOC浓度。在空调系统实际运行中,应根据季节变化,调节新风量大

30、小,夏、冬季保证最小新风量,过渡季尽量使用全新风。必须指出的是,在变风量系统VAV(Variable Air Volume)中,应该注意变风量控制过程中,采取措施保证新风量至少为设计值的90%以上。对于双风机组合式空调机组,设计时应该注意送、回风机风压的匹配,使机组风压零点达到预定点。否则,如果回风机风压过高,新风、排风段成为正压,新风就很难进来。如将送风机段和回风机段脱开布置,采用平行或垂直重叠布置,用新、回、排风管道及风阀在机外连接等形式,可以解决问题。对空调设计工程师来讲,还应注意噪音对室内IAQ的影响。空调系统的噪音大致有设备噪音、振动噪音、配件噪音等。设备噪音是由冷水机组、水泵、风机

31、、空调机等设备运转产生。选购产品时可选择质量好、低噪音的名牌产品,基础及支架处做减振处理。与设备连接的水管、风管应安装相应的软接头,以免发生共振,产生噪音。在施工安装过程中,风管应注意制作安装质量,风管弯头弧度应够大并装设导流片等。穿墙穿楼板的管道应安装套管,套管与管道之间进行消声处理,在建筑物伸缩缝处安装长度大于缝宽的软接头和帆布软接等。水管设计中应注意减少弯头数量,减少急弯,管道变径应缓和,系统高点应注意安装排气阀等。配件设计上应选择消声型的,如止回阀可采用缓闭消声止回阀,送回风口采用固定百叶或消声百叶等。笔者迫切地希望广大设计人员加强病态建筑意识,优化设计,从根本上杜绝病态建筑产生。建议

32、我国应尽快制定有关通风空调系统清洗消毒的法规,以便有法可依,尽可能地降低通风空调系统本身对IAQ的污染。节能措施 由于新风对室内IAQ的积极作用,所以今后的发展趋势将增大系统的新风比,为了减轻或消除相应的额外负荷,可以采用全热交换、低温水、闭式单环路热回收再热系统等新风预处理技术,并与目前常规的通风空调设备和运行技术相结合组成最佳方案5。目前出现了不少空调新技术,如置换通风、动态工位调节、椅下低速送风及波动送风等。文献提出一种波动送风的工作区-背景区设备。经过计算实例,比传统风机盘管和VAV节能20%。国家大剧院工程观众厅采用了变新风比的置换通风系统,经过模拟计算与常规系统比较发现,采用置换通

33、风后,卫生状况改善,变新风比节能效果可达到7%。笔者以前研究的间接蒸发冷却技术IEC(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冷却新风,节能效果也很明显。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我院承接的新疆体育馆工程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对于我国东南部夏季室外空气湿度大,可以先进行除湿,然后再用IEC冷却。除湿剂的再生可用低品位能源(太阳能、废热等)。绿化对于节能也有很大帮助。文献6通过实测结果发现,在建筑物外面种植多年生攀缘类植物后,室内环境温度较室外气温低39。可降低墙体外表面(极端情况)约23,室内表面温度约0.81.7。西墙绿化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建筑外围护单位面积通过

34、或放出的热流较普通外围护少约397W/m2。绿化状态下可减少空调负荷约12.7%,中午高温时刻可达到20%。结论 空调系统设计对IAQ的影响很大,许多建筑由于不合适的通风而室内空气品质降低。新风标准应因地制宜,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功能,制定人员新风量标准,同时应给出人员密度。新风不是越多越好,还应注重新风处理和新风质量。空调系统至少需要两级过滤,应研制和开发新型高效和易清洗的过滤器。新风空气龄越小对人体越有益。房间气流组织设计要合理,避免空气短路和产生滞留区。空调系统的二次污染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控制室内相对湿度,可抑制微生物生长。对于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新风承担全部湿负荷,使风机盘管干工况

35、运行。设计双风机系统时应合理选择风压,以免新风难以进入。设计和施工中要控制好系统的运行噪音。未来发展趋势会增加新风比,为了节约能源,可采用热回收和一些空调新技术,如置换通风、IEC等手段能降低空调能耗。建筑物绿化对空调节能也有很大帮助。参考文献Bearg,David W.Indoor air quality and HVAC systems,Lewis Pub,1993:P12-20 ASHRAE.ASHRAE Standard 62-1999,W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Atlanta,1999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备专业

36、设计技术措施编写组.建筑设备专业设计技术措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4月 潘毅群龙惟定范存养.办公楼的室内空气品质与新风.暖通空调.2002,32(6):P28-30 沈晋明.我国目前室内空气品质改善的对策与措施. 暖通空调.2002,32(2):P34-37 李娟.建筑物绿化隔热与节能. 暖通空调.2002,32(3):P22-26 1458 次世界制冷技术发展的哲学分析 2007-2-2技术应用开发部 在当代社会,制冷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各个生产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并在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生活中,制冷广泛用于食品冷加工、冷贮藏、冷藏运输,适性空气调节,体育运动中制造人

37、工冰场等;工业生产中,为生产环境提供必要的恒温恒湿环境,对材料进行低温处理,利用低温进行零件间的过盈配合等;农牧业中,对农作物的种子进行低温处理等;建筑工程中,利用制冷实现冻土开采土方;现代医学也离不开制冷,深低温冷冻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手术中的低温麻醉等;制冷技术还在尖端科学领域如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宇宙开发、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技术进步是伴随着制冷技术发展起来的。 技术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它包括人类技术活动中的硬件和软件,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的活动的总和。理论上技术属于社会物质财富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

38、领域,是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物化形态。工具的使用使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们决定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式。技术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进步带动了人类的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生产工具由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极大扩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技术进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现代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空间内,寒食暑味,已经不再是梦想,发达的通讯等,使得距离不再是沟通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就成为了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这就是

39、科学技术渗入人类生活的体现。其中,制冷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尤为重要。 制冷技术与其负作用 1、科技与人类 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同时又给自然和社会以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并创造新的更适合人类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技术也对自然产生消极的破坏性影响,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调。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构建在自然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撑和限制基础上的。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和社会,技术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文化活动及社会活动的中介,而作为中介

40、的技术活动必然导致“正反”双重后果。早在两个世纪前,先哲恩格斯就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20世纪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20世纪的技术革命并没有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会矛盾,而且还形成了若干突出的新的社会矛盾和诸如人口、生态环境、资源能源、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2、制冷技术的进步

41、与危害 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制冷技术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历史来看,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从1830年到1930年):主要采取NH3、HCS、CO2、空气等作为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有的有毒,有的可燃,有的效率很低,使用了一百年之久,当出现了CFCS和HCFCS制冷剂(即氟里昂)后,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当机立断,实现了重大的第一次转轨,进入了制冷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从1930年到1990年),主要采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使用了60年后,发现这些制冷剂破坏臭氧层。众所周知,地球的大气层的“臭氧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保护伞,将太阳辐射

42、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实际上可以说,臭氧层形成之后,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但近年来,臭氧层的破坏不断加剧。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的调查,南极上空“臭氧空洞”已达到210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中国的面积还大。赤道一些地区上空的臭氧损耗已达20以上。去年夏季欧洲北部的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臭氧减少40的情况。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近年来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相当于在地球上空开了天窗,让大量的紫外线毫无阻挡地照射到地表。其结果是,将严重损害动植物的基本结构,降低生物

43、生产量,导致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异变,尤其是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如果臭氧层一旦消失,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将返回至4.5亿年前的生态环境,包括人类在内的千万种陆地生物将面临灭绝,有人甚至认为,当臭氧层中的臭氧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5时,将是地球生物死亡的临界点。造成臭氧空洞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溴氯氟烷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了臭氧的损耗,这与制冷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本世纪30年代起,一系列的这些适应不同工作温度范围的氟里昂制冷剂几乎已风靡制冷领域,大大促进了制冷和空调技术的发展。据估算,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溴原子对它

44、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的氟里昂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制冷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发展,正说明了科技在增强人的能力的同时,也会改变人性和破坏人的生存环境。制冷技术与冶炼、化工等技术一样,同时扮演着造福人类与摧毁人类环境的双重角色。 3、科技发展的负作用 当代的技术革命,正在形成新型的生产力、形成新型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市场交换方式、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形成新的财产占有方式和分层结构、形成新型的权力和组织管理结构,技术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是客观必然的。人类有了其他

45、一切生物所不曾具有的思维、精神和语言,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创造了丰富物质文明,人类也必须对技术的负面作用做出回应。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学者霍兰德指出:“现代梦想绕了一个奇怪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现代科学进步本打算解放自身,结果却危险地失去了它的地球之根,人类社会之根,以及它的传统之根,并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它的宗教神秘性之根。它的能量从创造转向了破坏。进步的神话引出了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虽然科技的发展对解决“全球问题”和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是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副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可能存在的限度。 4、制冷技术负作用的控制 彻底消

46、除科技的负面作用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科学技术活动尽量规避和抑制其负作用。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当科学家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制冷技术中广泛引用的氟里昂已经造成臭氧层严重损耗的时候,“补天”行动非常迅速。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原子臭氧层损耗机制后11年,即南极臭氧洞发现的当年,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首次在全球建立了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1987年,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在该议定书中,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种类和淘汰时间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减一半,并制定了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由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显示大气臭氧层损耗的状况更加严峻,1990年通过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