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标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7845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1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品学标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商品学标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商品学标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商品学标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商品学标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品学标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品学标识.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商品学标识每种商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记。您要想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就必须掌握商品的标记。布匹布料质量好坏,需看标签的颜色:红字为一等品,绿字为二等品,蓝字为三等品,黑字为等外品。衬衫衬衫的型号一般都在衣领上,并印有三组字,分别表示领长、身长和袖长。如“387060”字样,“38”表示领长38厘米,“70”表示上身长70厘米,“60”表示袖长60厘米。皮鞋制品真皮优质产品使用的真皮标志,是由一个全羊、一对牛角、一张猪脸组成的变形图案,主体为白底黑字,中间的“CLP”是英文真皮产品的缩写,用钞票识别器照射时,图案正中会出现红色的手写体“真皮”两字,在两字中间还有“HQ”两个字母

2、,标志反面下方的编号,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由浅红变成黄色。瓷器瓷器等级以几何图形为标识:圆形为一等品,正方形为二等品,三角形为三等品。“次品”二字表示不合格,是等外品。(信息与决策报) 借鉴先进教学模式 改革商品学教学 窦志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摘要: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非常发达的国家,也是商品学的诞生地,其商品学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本文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商品学教学的特色出发,探讨了我国高职教育中商品学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关键词:德国;高职教育;商品学3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02一O05

3、503 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发达的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同时德国也是商品学的诞生地,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商品学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更值得我们国内同行深入研究、借鉴。 商品学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让学员掌握一定的商品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商品知识,满足今后从业的需要,因此部分院校主要以商品知识讲授为主。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品不仅品种众多,且更新换代极快。一个中型零售企业要经营上万个品种,一个大型企业就要经营10万个左右的品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这些必要的商品知识,又具有

4、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以适应从业的需要,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商品学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对而言,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较好地做到了以职业活动行为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德国些高职院校商品学教学中的部分做法就很有代表性。 一、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商品学教学 在德国的一些技术大学、职业学院和商业培训中心都开设有商品学课程,讲授商品学知识。下面介绍的是德国商品学家L BBERT REINHARD和HELMUT LUNGERSHAUSEN的做法: 1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分层次教学。即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商品学教育。初级层

5、次以了解个别商品、特点性商品为主;中级层次则要掌握大类代表性商品,并能够推广到相关类别商品;高级层次则要求进一步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与我国劳动技术等级考核中,商品营业员考核对商品学的要求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但在具体内容要求和安排上却有着很大区别。他们代表性的做法是选择案例性商品,并以案例商品为线索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安排教学内容。2选择案例性商品进行教学。在课程的安排上,我国的商品学比较重视学科的完整性,而德国的教学在内容编排上通常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商品或事例开始,提出问题后再层层展开。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LBBERT REINHARD 和 HELMUTLUNG

6、ERSHAUSEN的做法是:首先将众多的商品进行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案例商品,这些案例商品往往是商场中销量较大的重点商品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针对这些案例商品,根据学员的不同层次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通过这种扩展进一步讲授相关的商品学知识。这种分类及扩展详见下表1。 表1 商品分类与案例商品提示表商品大类主要功能功能的扩展与变化代表性案例商品相关知识食品烟草营养愉快食用刺激性(如烟草、酒精等)大米鲜蛋脂肪香槟白兰地咖啡雪碧香烟生物学食品健康快乐主义地理学贸易条款被动吸烟纺织品皮革鞋皮毛自我主张穿着新鲜事物服装附属品穿在脚上的东西服父运动夹克内衣手套女式拖鞋毛皮大衣时尚生理学款式、

7、设计濒临灭绝动物的保护办公用品、纸张、文具、照相器材、影碟、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沟通电子通讯非电子通讯自来水笔电话技术应用电器清洁家用电器清洁用品洗衣机洗衣粉环境保护药物身体保养自我主张化妆品 皮肤清洁 化 化妆品皮肤保洁化学家居用品家居用玻璃陶瓷器皿生活风格食物文化家具家用物品扶手椅家用物品时尚设计体育用品玩具健康休闲运动物品游戏网球棒滑扳游戏材料科学规则价值钟表、钻石、金银饰品自我主张年代学珠宝钻戒手表技术废弃电池自用物品、工具及配件维护工具物理家庭植物、花卉接近自然生活风格草地草籽花束保护环境色彩学宠物供应情感宠物几内亚猪动物福利其他部分 从表I中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思想,也可以感觉到模块

8、教学的存在。这种案例商品的选取和确定是以前面提到的分层次教学为前提的。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对于解决商品学教学内容过多、过杂没有突出重点。缺少理论深度以及如何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问题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同时也为解决学员工作后“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等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3既强调学校教学、实训条件的充分运用,也重视在企业实践中培养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德国一些学校开发了一些教学工具、设立了场模拟室。这些教学工具既包括教材(商品销售入门)、学生用书、练习题册及答案、教师手册(有完整的计划和大纲)。也包括一系列图表和说明商业企业中现代商品的

9、专业图片、幻灯片、录像片、模型等。同时一些学校还设置了备有零售设备的模拟商店,这些写实的环境能够使培训对象感觉像真正现实工作中的一样。 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企业实践中的职业教育。将要从事商品经营工作的学员更是如此,因为他们仅仅掌握在学校课堂上的商品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中体会、积累,学会使用这些知识。如商品的流行时尚、生活风格、消费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需要在实践中积累和提高的。 二、我国高职教育商品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比较我国高职教育商品学教学与德国的差距。不难看出: 1教学思想没有很好地转变,教学仍然没有脱离普教的模式。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没有做到以

10、职业活动行为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商品学的教学还没有能够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2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商品学分为食品商品学、日用工业品商品学、纺织品商品学。每一商品学中又包含着很多商品大类它们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日用工业品分为玻搪陶制品、日用化学商品、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纸张制品、家用电器商品等。商品学讲授的内容要覆盖一般百货商店所有的商品大类品种。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将课时平均分配到每类商品中去,泛讲所有的商品大类,无法有重点地选择商品。这就必然出现很多讲过的内容学员工作后用不上,而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 3商品学教学以商品知识讲授为主。主要是按商品大类讲授商品的基本知识,首

11、先要满足作为商品营业员的需要,同时再考虑作为商场管理人员的需要。因商品品种繁多、新商品不断出现,如何使学员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目前商品学教学需要解决的个重要问题。 4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和实行的是理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部分学校有一定的实训条件,基本上能满足教学演示需要,但多数学校由于商品品种、数量有限,学员动手操作尚不能全面展开。有些商品学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在实习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三、改革我国商品学教学的设想 我国的商品学教学的通病是利用有限的课时讲授大量的商品知识没有突出的重点同时缺少深度。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 1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建立模块式教学体系。根据我

12、国现代商业企业经营商品的结构现状。结合学员的兴趣以及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商品情况。对整个要讲授的商品大类进行科学划分,并把这些商品学知识变为多个知识模块单元。供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拼接、组合。 2改变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做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在建立上述知识模块的同时突破传统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在每一个知识模块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性商品进行教学。对于案例性商品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讲解,而在广度上则应鼓励学员通过自学进行扩展。教师和学校应为学员的自学提供必要的条件,案例商品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多个备用。 3在改进教学硬件的同时。改进教学软件。在教材开发。教学工具、教学设备开

13、发上下功夫: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符合高职教育特色要求的教材、教学工具、设备等还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相关院校团结协作,共同开发符合高职教育特色要求的教材、教学工具和教学设备。 4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商品的选择要考虑学员的兴趣。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师唱主角的传统做法。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 OTTO Gnter Commodity science and technolngy in germany technology in germany Proceedings of 1

14、0th IGWT SYMPOSIUM2 lBBERT Reinhard Modern Commodities-an approach to training qualified staff in the retail trade Proceedings of 10th IGWT SYMPOSIUM (责任编辑 吴晓义)转自职业技术教育20014拓宽高职商科专业实践教学渠道的思考 陈 芹 (重庆工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020)摘 要:开展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本文从规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拓宽商

15、科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渠道进行了探索。关键词:高职 商科专业 实践教学 高职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高职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工作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其实施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生源不断扩大,学校实习经费不足,大部分学校只能采取缩短时间、就地实习的办法;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由于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多数企业接受高职学生实习有困难,部分企业即使接受学生实习也难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因此高职实践教学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怎样突破这一瓶颈,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

16、题。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拓宽高职商科专业教学渠道进行探讨。一、密切结合商贸行业背景,明确专业教育定位,规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商科专业特色和技能优势高职教育是直接面向行业的第一线,尤其是商科高职专业教育与商贸行业联系紧密,更应体现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因此,商科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应建立在对本行业广泛的人才需求的调查基础上。近两年在修订学院专业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就企业所需的商贸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对以重庆为主的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量的企业急需一线的既掌握相关商贸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在此调查结

17、果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学院确立了商科高职专业教育定位:既要办出高职特色,又要体现商业特色,从传统的理论、学科教育模式转向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技术岗位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学院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我们对商科各专业的设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我们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营销策划与商务管理(汽车营销)”、“旅游与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社会上用人需求量大且发展前景看好的专业,充分体现了商科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受到了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欢迎。另外,根据我们的教育目标定位,学院对调整后的商科各专业进行了岗位能力分析,根据企业中相应的岗位要

18、求确定学生必备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注重培养本类专业技能优势,形成了校内课程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企业实际操作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商科高职专业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强化实用性、技能性和先进性。(一)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各门实践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

19、: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成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特别是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商科行业特征,服务于商科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二)实践教学要面向企业实际工作开展。实践教学要与企业等商科组织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设计企业具体工作项目并组织学生负责完成。既可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工作,又可使教学更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实际应用性,一方面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让学生直接参加企业实际运作的某个工作环节,进行上岗实作培训。(三)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商科高职专业

20、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企业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以此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三、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保证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实训室是校内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因此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对专业实践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引进了电子商务操作实验平台,并和重庆协信驾校在校内联合建立了汽车驾驶实训基地,在教学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需进一步完善与规范:提高相应的职业仿真程度;调整配置新的设备并根据实践教

21、学的内容进行更新;规范操作程序和管理制度。为了适应培养学生的需要,学院计划在两年内对校内现有实验、实训室进行完善配套,同时再新建证券投资分析实训室、形象设计实训室等相关专业配套的实验实训室。通过35年的努力,在校内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配置合理的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形成本类专业系列实验室、实训室和系列实训基地。凭借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活动氛围,以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达到使学生较快胜任岗位工作的目的。同时,发挥整体培养优势,完成本专业必要的技能训练,成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障。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证学生实践技能

22、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高职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在近几年办学实践经验中认识到:商科高职专业教学要办出特色,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和提高本专业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商科高职专业教育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发展方向。(一)明确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学院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40%,但目前学校在校内教学基本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尚不完善,要真正落实全部实践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争取国

23、家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目前实训条件,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来解决;另外,由于企业是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良好阵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学生放到生产、服务第一线中去,可以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 (二)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商科高职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学院非常重视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实践能力训练的

24、实习基地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为培养商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环境。一方面,实训基地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由于学生在实训基地是顶岗培训,实训基地在各实训项目中均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基本技能训练。例如,学院校外实习基地之一 湛江皇冠假日酒店的大堂接待和客房管理等工作,主要是通过饭店具体接待工作及客房管理工作的实践,让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工作原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酒店具体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另外,实训基地也非常重视学生实训期间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团队协作

25、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执行的规范也都是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从而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树立为事业和企业献身的精神。同时,实训基地建立了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了必需的职业道德和

26、企业素质的培养。(三)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创新我们要求学院商科各相关专业都应有技术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心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稳定的实训基地。目前,学院连锁经营专业选择了重庆小天鹅餐饮连锁集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选择了湛江皇冠假日酒店集团、重庆香山大酒店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并与之签订了合作协议以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建设和长期发展。产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和教育模式,开创了我院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经校外实训基地培训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训练。目前,我院第一批接受校外实训的学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受到实训单位和商贸行业其他企事业单位的青睐,这对我院校

27、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坚定了我院继续探索具有特色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的信心。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和企业需要,我院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再创新模式,力争办出新特色:1、正式启动“2+1”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即二年理论基础教学加一年实训教学;理论教学和相关的实验实训在校内进行,占总学分2/3,实训教学在校外基地进行,占总学分1/3,考核由实训单位各环节带教师傅进行,平均成绩不合格者该项学分为零,不予毕业。2、加强校企长期合作,促成企业与学生的就业“联姻”。重庆著名的餐饮连锁集团小天鹅餐饮连锁集团作为我院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我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与其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明确了小

28、天鹅集团每年吸收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其后备人才定向培养,并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保证学生毕业后就业。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企业量身订做了其需要的优秀人才,真正实现了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既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商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运作过程,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不

29、可能完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我们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培训;另一方面,我们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在职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同时,注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派送本院专业老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还聘请商贸企业中经验丰富成绩卓著并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为我院客座教授,定期为我院学生开设专业知识讲座或现场实作培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参考文献1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与建设研讨会纪要2 聂毅,论高职实践教学定位管理,职业技术教育,2002(31)2

30、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3(10)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论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凌 云 摘要: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正在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热点课题。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行政范畴,意味着原有课程管理体制的打破与新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全新构建,校本课程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所以说校本课程有一种深刻的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可以从诸多方面来阐明与解释,如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尊重学校与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对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对课程实质的新的揭示等。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整合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校本课程;背景;特征;整合作者简介:凌云,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31、 一、校本课程的背景分析 校本课程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构建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都是当前课程研究领域持续的热点课题。作为一种典型的泊来品,对它的本土化改造,融人高等职业教育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智慧与热情。菲吕马克等人在1973年7月于英国召开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国际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并立即成为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之后很快成为盛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实态。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它的目的是要整合和尽可能的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直接面对鲜活的学校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

32、、可供选择的课程。 1我国课程现状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课程处于强力主宰的地位。随着校本课程的渗入,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开始受到冲击,各地方和学校课程也在不断的为获得一定的课程决策的权利付出努力。同时在转型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在逐步成为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的主流追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0年正式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从此我国一种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开始出现。从此种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的行政范畴,而这一范畴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前段时期探讨校本课程的理论文章出现在各种教育理论刊物上,而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高职校本课程的整合则由于

33、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显得步履艰难,导致理论的繁荣与实践的尴尬。 课程作为种文化现象,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脉搏而跳动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趋向,导致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样地方和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因此获得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空间发展,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近年来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相当的基础。1986年,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制度开始由国家制改为审定制,实行编、审分开,提倡“一纲多本”。单一的中央统一课程计划开始向中央、外围课程计划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现在凡是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经审批同意后

34、都可以编写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课程专家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可供全国选用;经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查通过的,可供地方选用。一些地区,如上海等地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预留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几乎有13的课程需要学校自己安排决定。从全国来看日前义务教育的教材亦有多个版本,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实践正在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我国课程与教材内容改革形势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课程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所以课程改革也是持续不断的。近年来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

35、程决策权利日渐增大,责任日渐加重,地位日渐显出,课程的多样化趋势也日渐明显。今后在保证中央规定统一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多样化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更适合我国现实国情,适合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这种强劲的发展趋势非常迫切地要求中央统一的课程体系向外围转移,尤其是迫切需要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2高职校本课程在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长期中央集权的课程体制和传统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中央

36、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这种自上而下的课程体制至今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虽然义务教育的责任和权利下放到地方政府,但仍然套用中央统一的管理模式,只不过是从中央移植到地方而已。尤其是这种体制所隐含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观念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要实现高职校本课程计划所要求的由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的转移,必然受到这种中央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及其思想惯性自觉和不自觉的抵制。一方面课程管理部门专家把课程当作自己的“白留地”,轻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更反对学校和教师从课程外围向课程中心的转移,目前“一纲多本”的课程政策远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又都过分拘泥于统编教科书。这对高

37、职校本课程的发展带来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建立有利于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课程制度创新更是充满艰难险阻。 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因为长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参与课程开发缺乏一定的创造热情。加上受传统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我国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论专题研究与训练。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

38、有课程。甚至那些致力于课程革新的学校和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高职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 校本课程开发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与行业、企业的需要,往往会忽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抵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科目,就越容易被学生选中,但由于教师和学校条件的限制,这些科目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可能显得门庭冷落。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

39、看,学校和教师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在品质上与专业学科领域的发展有可能不相适应,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有价值的材料有可能被忽视。 课程专家的缺乏是短期内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课程的轻视,造成了对高职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目前课程专家的数量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专门的课程教材研究机构。即使这为数不多的高职的课程专家也多半是学科专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整体结构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目前更多需要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这无疑给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障带来严峻的挑

40、战。高职校本课程自身的局限。由于学校条件和教师水平的限制,高职校本课程可能降低质量标准,产生平庸和折衷;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校本课程的实施可能加剧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单纯由学校所策划的教育有可能偏离国家教育方针,助长地方化倾向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实施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 二、高职校本课程特征阐释 1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指学校为达成学校教育目标或解决学校独特的教育问题,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

41、决策过程与成果,即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人士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的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需要与政府和其他有助于课程开发的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协调而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企业、行业间相互割据的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只局限在学校本身的活动,而不把眼光放远到学校与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互动关系,实属短视。” 2高职校本课程旨在尊重学校与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与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相比较,

42、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由于学校是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即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学校的纵向与横向课程中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的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它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中央到外围的实质性转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成为具备不断生长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开放组织系统。进行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形成渠道畅通的校内外交流,从而成为对教师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 3高职校本课程反映了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的重新配置 校本课程

43、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泛执行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到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因为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种中央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策略,一是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尤其是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当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时效性差;二是课程设计定位缺乏课程系统的整体把握,导致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目标和决策渠道,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和能力;三是“中央”、“外围”之间,亦即开发课程的学科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之

44、间缺乏应有的紧密联系,课程专家与学校及教师是“两张皮”,否定并闲置广大教师独立判断以及参与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了课程革新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影响,致使课程改革不能在教学质量上取得预期的成果,出现所谓“革而不新”或“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权利的过度集中造成教育资源的惊人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严重下降,尤其是教育变革能力的严重萎缩。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正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挑战,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4高职校本课程是对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质的重新认识与揭示 相对于广大的教育人口和地区差异而言,国家课程开发的代表性是狭窄的,或者说

45、它只能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与统一性。这在社会发展比较平稳和缓慢的时候以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适宜的,但在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和变化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今时代,其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应运而生,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其中校本师资培训、学校自我评价、学校整体反思以及行动研究等单项实践与研究探索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专业自主意识与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高职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和普及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包括促进变革逻辑起点,教

46、师不仅仅是实践者而同时是革新者的理念;教师和学校是课程开发的贡献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实际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学校可以成为设计课程革新基地,高职校本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充分地赋予教师相应的课程权力,避免把教师视为课程的“被动消费者”和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 5高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 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中,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表达了一种普遍性。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以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地方课程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高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行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